如果你有心事,无论是喜与忧,希望找人分享或分担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不是你的父母,而是最了解你的朋友。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少,了解也就越来越少了,当然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甚至导致孩子不愿求助于你,而面临更多的困难。
要和孩子做朋友,自然不能有代沟。孩子有自己对人对事的见解,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与兴趣,比如孩子喜欢某位歌星或演员,兴致勃勃地向你讲述偶像的新闻时,你就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主观见解去说:"真不明白你为什么这样迷他,他有什么好呢?"
这样,孩子就会觉得"妈妈既然不明白我",再说下去就没有意思,从此便不会与妈妈再说他的偶像了。因为觉得妈妈跟他有代沟,他会转而找寻与他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孩子将妈妈当作朋友,才会有无尽的话向妈妈倾诉,希望与妈妈分享她的喜与怒。妈妈就算有多忙,也要暂时将工作放下,专心倾听,更要表现得很有兴趣,在适当的时候表示一下自己的意见,或支持孩子的见解。
母亲要成为孩子无所不谈的好朋友,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孩子感到喜悦时,妈妈在祝贺与鼓励的基础上,还要暗示孩子不要骄傲。
◆孩子遇到困难或失败的时候,妈妈要安慰、同情与肯定他,对不足之处给予适当的指点,帮助他走出困境。
◆孩子感到委屈时,妈妈要以安慰、同情和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他,孩子在感激之余,就会把妈妈作为倾诉的对象。
◆孩子兴趣浓厚时,妈妈要积极支持、鼓励,推动孩子进一步寻求知识,和作进一步深入的钻研。
吃不了苦,就享不到福
过去在教育界有一个理论,让孩子"要学高山上的青松,不做温室里的花朵"。而现在的孩子岂止生活在"温室"里,简直是泡在蜜罐里。生活水平都大大提高了,又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六人捧"(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现象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许多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点苦,经受一点点磨难。在生活和学习上,孩子遇到一点点困难,家长就心疼得不得了,并赶快帮他解决。有的甚至上学送,放学接,中间还送牛奶。做完作业不愿意收拾书包,家长赶忙替他们整理。替孩子洗脸、穿衣服,更认为是家长"理所当然"的事。刮风怕吹着,下雨怕淋着,冬天怕冻着,夏天怕热着。就像温室里养花一样,从不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受锻炼。
可是孩子不可能永远泡在蜜罐里,永远被大人捧着。他们要长大,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而社会既有晴空万里、风和日丽,又有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漫长的人生道路不会一直平坦,坑坑洼洼、荆棘丛生在所难免,就看你有没有跨越的本领。
当今的世界是竞争的世界,未来的竞争定将更为激烈。关键当然是科技,但科技是靠人去掌握的,不仅仅是人的智力,还得靠人的体力和意志。高度的智慧、充沛的体力、坚强的意志,三者缺一不可,而体力和意志则是智慧能否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和保障。现在人们对孩子智力的发展是越来越重视了,择校、择师、聘家教、买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都不惜重金,可对孩子的体力和意志的培养尤其是意志的培养却非常漠视:游泳怕孩子淹了,爬山怕孩子摔了,甚至连走路走得稍长了点都怕孩子吃不消,都要心疼都要出来阻止,这样让孩子怎样去面对未来的充满激烈而又残酷的竞争社会呢?
做父母的都深深地爱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将来的生活幸福美满。果真这样的话,建议家长们认真思考一位外国哲人的话:"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先吃得起苦。"
中国有句古话:"庭院里驯不出千里马。"为了孩子成千里马,家长千万别把"小马驹""圈"在"庭院"保守地"饲养",而要让他们冲出"庭院",到艰苦的环境去修好另外一门必修课--"吃苦受难"。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家长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在美国,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适应社会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但使学生们获益匪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更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浯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在原西德,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从幼儿园开始,日本人就注意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这首先体现在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幼儿园的保育大纲上这样明确规定:"从三岁开始,就要训练孩子怎样端碗拿筷自己吃饭;怎样自己排解大小便;怎样在保育员的指导下学会穿衣脱裤系鞋带。到了6岁,就必须养成独立着装、饮食、刷牙、洗脸的习惯"。
日本的中学和小学高年级,几乎每年都要定期举办"田间学校"、"海岛学校"或"森林学校",组织学生们到田间、海岛或森林去"留学",不仅让孩子了解农村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
有一个拥有亿元资产的大企业家,他的独生女正在念大学。想不到的是,这个"大款"的女儿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外出打工,以赚取自己的学杂费。面对别人的疑问,"大款"平静地说:"我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孩子从小知道生活的艰辛,这样,她长大后才能知道怎样把握自己,才能在社会上站住脚。
我国绝大多数父母都有这样的心态:为了不让孩子吃苦,自己吃多大苦都心甘情愿。他们希望孩子将来生活得好,能够出人头地。父母们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做法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这种做法剥夺了孩子实际锻炼的机会,而没有锻炼孩子就永远也不能长大,也就不能成熟。难道父母能跟孩子一辈子吗?当然不能。由于孩子缺乏锻炼,就等于将来缺乏生存本领,表面上看是爱护孩子,实则是害了孩子。
父母们总想,自己吃过的苦不能再让孩子吃了,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父母们把孩子读书看作学习,把做其它事情没有看作学习,而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说,经历过的所有事情都是在学习。经历的事情越多,学习的机会就越多,如果有机会,父母怕孩子吃苦,把机会自己占去了,就等于孩子失去了一次学习机会。本来孩子的衣服脏了,应该由孩子自己去洗,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和自立能力,但父母却不给孩子这种锻炼的机会。
这里所说的让孩子吃苦,不是让孩子吃没用的苦,而是让孩子多做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孩子通过亲自做,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感受到生活的艰辛,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
在大学新生报到处,有不少父母们忙前忙后为子女办理报道手续,而孩子却在树荫下看书、听音乐。办完手续后,来到宿舍,父母为孩子放好各种物品,母亲为孩子铺好了床,然后,还要叮嘱一番。据调查,某初中1200名学生,有72﹪的学生每天父母代为整理生活和学习用品,每次换下的脏衣服由母亲洗;只有10﹪的学生能在休息日,偶尔帮助祖父母做一点简单的家务劳动。还有一部分学生说,不是他们不做,看父母劳累的样子真不忍心,尤其是父母下岗了,给人打工,很晚才回家,但是没有办法,父母不让做,你要是做了,父母会埋怨你没有出息,不好好学习,将来准像父母一样给人打工。这些父母不让孩子做家务活的原因,是怕耽误时间影响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磨练,能够使孩子自己发现许多有用的东西,包括知识方面的、能力方面的、意志方面的、思想方面的等。父母让孩子做事,孩子同时也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更能增强孩子孝敬父母的情感。孩子本身也需要在生活中锻炼,只是他们真正参与到现实生活中,才能感到现实生活的珍贵,明白幸福生活的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拚搏才能得到,而不是坐在那里靠父母的双手送来的。父母应该为孩子实现理想的目标创造条件。
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话: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它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这句话很值得中国父母们借鉴。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让孩子吃的苦少,一切事情都由父母代劳,孩子得到的知识和经验就少,也就是在应该学习生存本领的时候,父母们不给他们学习的机会,不让他们学习。而任何一个父母都不能终生跟随孩子,一辈子都在为孩子做一切事情,但是父母们完全可以为孩子学会生存本领创造条件。他们学到生存本领后,会自己独立生活。因此,现在不让孩子吃苦,或者,怕孩子吃苦的观点和做法,只会导致孩子将来多吃苦。?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该让孩子做的事情,就得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做不好的事情,父母应该指导孩子去做,尽量让孩子自己独立去完成。不怕孩子多吃苦,首先是父母不怕,其次,是教育孩子自己不怕。只有孩子不怕吃苦,孩子的理想才能在吃苦中得以实现,或者说促进理想的实现。
当然,让孩子学会吃苦也要讲究科学,就是有危险的事情不应该叫孩子去做,不适合孩子做的事情也不应该叫孩子做。
自制力赋予人更大力量
人的自制力是指善于掌握控制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它是一种具有高度的忍耐山和善于克己的表现。如抑制消极情绪,防止冲动,以及忍受肉体上的痛楚等。自制力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意志品质。人在生活中,只有富于自制力,才会使自己的行为适度,成为自我的主人,而人在从事各种活动中,更是处处不可缺少自制力。
《孟子·告子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奕秋是全国棋艺虽高的人,他教两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听奕秋讲解。而另一个人却注意到天鹅要飞过来了,想要拿箭去射它。当然这样没有自制力的人是学不好棋艺的。
做任何事情,只有在自制力的作用下,使心理活动自觉进入一种抑制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之上,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但是这种能力决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长期有意识的锻炼获得的。但很多父母却忽视了这一点。
下午五点半,幼儿园门口等着很多准备接孩子的家长。铃声一响,蜂拥而入,好像是在争抢什么廉价商品。这是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怕孩子等不及。可想而知,长此下去孩子怎么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又如,在傍晚散步时,经常可以看到孩子拽着妈妈的胳膊要去买雪糕。妈妈说:"咱们回家去吃,家里冰箱里有。"孩子立刻在地上打滚,非要不可,因为家里的太远,等不及。如果家长根本不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只是一味地满足他,这对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是很有害的。
就是在这种教育方法下,使孩子产生前面提到的种种意志缺陷。表现在学习方面,要么是经不起一点挫折,要么是没有一点耐性。很多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很可能就是由于买冰棒太及时的缘故,没有让他们学会等待,学会自控。
培养孩子自制力的重要方法,就是让孩子学会等待。由于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这样就产生了五花八门的欲望,而各种欲望并不一定是能够马上实现的。而等待就是要求自己控制欲望,这包括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揠苗助长"、"欲速不达"都是不能控制自己的例子。等待就是控制情感,控制欲望的一种锻炼。
为了让孩子懂得等待的意义,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站在葡萄架下,看着晶莹剔透的葡萄,馋涎欲滴,他想要是这葡萄熟了该有多好。忽然他而前出现了一个侏儒。"我知道你为什么闷闷不乐,"侏儒说,"拿着这纽扣,把它缝在衣服儿你要是遇到不得不等待的事,只消将这纽扣向右一转,你就能跳过时间,要多远有多远。"这倒合小伙子的胃口。他握着纽扣,试着一转,葡萄熟了,他大把大把地吃着葡萄,一会就把肚子吃圆了。他心想,再看看情人在哪里,又一转纽扣,情人就出现在他面前,还向他暗送秋波呢!真棒,他心想要是现在就举行婚礼就更棒了,他又转了一下纽扣,隆重的婚礼,丰盛的酒席,他和情人并肩而坐,周围管乐齐鸣,悠扬醉人;他想找应该有座房子,他又转动着纽扣,房子一下子飞到了他的眼前,房子明亮宽敞,迎接着主人;他想:我还缺少几个孩子,于是日月如梭,儿女成群;他脑子里的愿望层出不穷,又总是急不可待,将纽扣一转再转,生命就这样从他身边急驶而过,还没有来得及思索其后果,他已老态龙钟,衰卧病榻。至此,他再也没有为之转动纽扣的事了。回首往日,他追悔莫及:我不愿等待,一味追求满足,结果还没尝尽人生的滋味,就已经老了呀!
此外,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家长要做出榜样。许多孩子没有耐心,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做事的要求往往也是虎头蛇尾。所以,首先要求家长要注意不造成孩子半途而废的行为习惯。在开始一种新的活动之前,必须让他把正在进行的活动有个了结。如让孩子去洗澡,应在开始烧水时就告诉孩子画好这张画后,就去洗澡。然后在孩子洗澡之前别忘了认真检查画到底画完了没有,这本身就是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家长可以给孩子设置点障碍以训练他的自制力。家长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点障碍,为孩子提供一些克服困难的机会。因为自制力是坚强意志磨炼出来的,越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越能锻炼孩子的自制力。要鼓励他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做好一件事要经过努力,才能完成。孩子经过努力完成一件事时,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强化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此外,要使孩子善于集中精力,持久地沉浸在一种活动中。要让孩子知道,生活中许多事是需要耐心和等待的。有时孩子饿了马上要吃,渴了马上要喝,想要什么玩具当时就要买,家长可有意延缓一段时间,不要立刻满足孩子的要求,以培养孩子的耐心。
不能为所欲为--教孩子遵守规则
小刚很受父母的宠爱,使他养成了任性的性格。他走路时不小心被椅子绊了一跤,就非要把椅子"打"一顿,叔叔吃了他的苹果,他要叔叔吐出来补好还他,这些稚拙的想法和举动常常惹得全家哈哈大笑。小刚在这种纵容的环境中长大,上幼儿园时,会在上课时走来走去高声大叫,会为玩具与同伴打得不可开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