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生活都打理不好的孩子,将来能取得事业成功,并获得财富。在西方国家的孩子早早出去打工赚钱、融入社会的时候,我们国家却多的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家里被几代人娇宠的"小皇帝"。这样的国家,将来怎样和别国竞争,怎样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生活中充满困难,人生就是战胜困难的过程,从小娇宠孩子,只会使他将来面对困难时,手足无措,你才会发现你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害了孩子。想要孩子幸福,小时候就要对他"残酷些",磨练他的意志,将来他才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在生活自理中培养孩子自立
我国的许多父母对孩子有溺爱的倾向,认为孩子小,处处不放心,帮孩子吃饭,帮孩子穿衣,帮孩子洗脸,什么都不让孩子动手。殊不知这种痴情的爱子方式,会使孩子养成依赖性的心理,甚至滋生四体不勤的祸根。
中国的古话说:"惯子如杀子。"可以说是非常中肯。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因为特别爱儿子,从小特别娇惯他,以致孩子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一点生存能力都没有。他只好去偷去抢,结果犯了重罪,被判了死刑。临刑前他提出要见母亲,母亲抱住他痛哭,他说要母亲再喂他一次奶,母亲就解衣让他含住乳头,没想到他狠狠地咬了一口,痛的母亲大叫起来而且非常吃惊。他说:"我真恨你从小娇惯我,才害我到今天这个地步!"
父母要知道,溺爱孩子,是在害孩子。儿童时代是处于刚刚面世又无法独立处世的时期,是正规教育的预备阶段,对儿童,做家长的应该给予一定的保护和关怀,但决不能溺爱,尤其是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今天。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他们和父母一样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存在的,应该从小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处处依赖别人。
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对儿童这方面的教育。在奥地利的公共汽车上,人们只为老人让座,而对儿童却不需要。
美国的孩子尚在幼儿,父母就放手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目范围内独立活动。小孩长到一岁左右能吃饭时,父母就将他放在一个小椅子上,面前摆一张放着食物的小桌子,让其自己用小叉子小刀子乃至用小手去大吃大嚼,如果孩子不愿意吃,父母决不去喂他,也不给零食。饿了的孩子,到下一次会乖乖地自己吃饭。美国幼儿的睡觉也是如此。很小的时候,孩子就独自在围着护杆的小床上睡觉,大多数孩子从婴儿时就独居一室。
父母首先应该树立一个观念,就是:孩子虽然是父母所生,是父母所养,但自离开母体之后,他从生理上就完全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心理上逐渐发展成一个独立的人。因此孩子出生以后,就是一个独立于父母主观愿望之外并不以父母意志为转移的一个客观存在。这个独立并处于发展中的孩子有他自己的需求、愿望、尊严和权利。父母应该了解、尊重并满足孩子的这种正当、合理的需求、愿望、尊严和权利。
常言道,"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因此,大多数父母都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甚至视为自己的化身。至少,不少父母都不自觉地把孩子看做"我的孩子",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没有意识到孩子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人。
鲁迅先生曾说:"孩子是即我非我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鲁迅先生的话正表达了上述这样一种现代儿童观:子女既是我的孩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我,他从母体出来后,已与母体分开,成了人类中的一个独立的人。因为他还是我的孩子,作为父母就有教育他的义务,而这种教育主要是教他自立的能力,因为他不等同于我,所以要解放孩子,使他们完全成为独立的人。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是生存的需要。动物要学会自己觅食才能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孩子要经历自己独自处事才能长大成人。虽然,在这些自立的活动中,没有父母面对面的教育,但此前父母对其进行的自立教育已经成为他心灵的坚强支撑。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呢?培养孩子自立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从小就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同样岁数的小朋友,有的会自己穿衣服、系鞋带、铺床叠被,有的就不会,自我服务的能力差别很大,这说明有的家庭比较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有的家庭则不注意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社会上有不少家长常常以自己之腹度孩子之心。他们把做家务事视做负担,就认为孩子也不愿意做这一类事情。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实,孩子是很愿意做事情的,除了生病之外,他不愿意也不可能闲着,总是要找点事干。
孩子喜欢自己动手料理自已的生活,如穿衣、吃饭;也喜欢做家务活,如扫地、拿点小东西等等。所以,在孩子3岁以后,及时教孩子料理自己的生活,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是符合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也是完全可能和非常必要的。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仅是为了方便孩子的生活,培养生活能力和好的习惯,对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提高孩子的手脑协调能力,还会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对孩子来说,动手能力差会影响智力的发展。有的孩子本身并不迟钝,但是被大人过多的照顾弄得笨手笨脚,什么也不敢去做,遇事不如其他小朋友灵活。
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发展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照顾过多,会养成孩子懒惰和依赖性强的不良习惯,家长自己受累不说,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那么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呢?
◆开始培养孩子做的事情,应该是孩子力所能及和感兴趣的。家长不妨让孩子自己选择做点什么事情,从这些事情开始做起,可使孩子增加做事情的兴趣。
◆对孩子在小时候出现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要求,家长应积极鼓励,注意引导,尽量让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情。他要自己吃饭就给他小勺和碗;他要自己喝水,就把小缸子他,哪怕他打碎餐具或弄脏衣服,家长也不要代劳,但是可以给孩子一些帮助。例如教给他拿勺子的正确方法、吃饭时要用手扶住碗等。使孩子尽快学会这些本领。家长不要怕麻烦,不要认为让孩子干还不如自己替他干省事,而使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孩子通过自己做事情能锻炼意志,发展动作,增强独立活动的信心。如果家长能抓住这个时期,顺应孩子"我自己来"的要求,则可以较顺利地培养起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
◆家长对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应当有个计划,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要有顺序。教会孩子熟练掌握一种能力后,再教新的能力,不要企图一下子教会孩子太多的生活能力。因为孩子的注意力和对一件事情的兴趣比较短暂,一下子教得多了,孩子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效果反而不好。
◆父母交办的事,孩子通常有自己推拖的好说辞,尽管这在大人看来不成理由,但顺势教导。小孩的抗争必然降低。例如:"我知道你现在想玩,可是......"家长在教孩子时,要多次给孩子分解动作,做示范,帮助孩子掌握要领,同时要用肯定和鼓励的语气为孩子打气。即使孩子做的不合乎要求,家长也要表扬和鼓励,为孩子建立信心。当孩子基本学会一种动作后,要及时复习,直到孩子熟练掌握。
◆说出要小孩做事的理由:比如,要孩子挂好衣服,千万不要说"叫你挂好就挂好,为什么?因为我是你妈!"而应表示"我希望你看起来漂亮,而不是衣服皱皱的邋遢相。想这样,就把衣服挂好,不要扔在地上。"
◆最好事先告知。孩子往往愿意做先有心理准备的事情,例如,晚餐前,父母可说:"饭后,我有事交代,请先要有心理准备。"另外要一次交办一件事;把需要许多步骤完成的工作,分次告诉孩子做好。比如,要求8岁的小孩整理自己的内务,先要他"叠好被褥",做好后,再交代下个事项,依序类推。
◆要求孩子复述自己的交代:这点适合四至十岁的儿童。例如,对幼儿说:"把运动鞋放到鞋箱内。现在,可以告诉我刚才交代了什么事吗?"如果,小孩回答了,再说:"好,话要记起来,不要忘记。"同时语调要和缓:要小孩懂事,语调急促尖锐只会适得其反,不如声音快活、平实。
◆以有益身心的活动犒赏孩子:诸如游泳和篮球活动,皆可能作为鼓励孩子多做事的奖赏,而孩子也可从中学习遵守纪律。
有人曾对400名少年从14岁开始跟踪调查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直到他们47岁为止。结果发现,那些在孩童期间,便已参与家务工作,或者在青少年期间从事各类零星工作的人,在到达成年期时,各方面的表现都相当成功。在职业方面,大多数获得较好成绩:在生活上,对家庭,婚姻及人际关系方面,都有较佳的表现,而且生活也较愉快。而那些小时侯在家庭内外都未承担任何工作的人,却较易出现心理及精神上不健全的问题,在工作或事业方面的表现也铰差,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易出现某些不良行为。
因此,孩子在任何年龄期间,假如能够获得参与各类工作的机会,对身心的成长是有好处的。。事实上,孩子和成人一样,都希望能够从正作中去体现自我的重要性,他们会从各种工作中,发现自我价值,不论是琐碎的家庭事务,或者是成年人让为是无足轻重的工作,如若能给他们参与的机会,将会使他们日后的性格成长发展过程更完美成熟,生活更快乐,也更富创造性。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令他们过分养尊处优,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定有利。
尊重孩子,孩子才能自尊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都离不开自信的品格。而自信的前提是自尊,就是要看得起自己。孩子的自尊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父母在他(她)成长的早期是否尊重他(她)。
父母不要以为孩子很小,不在乎别人的尊重。孩子再小,也是独立的个人,也有对尊重的需要。而父母对孩子的尊重,首先体现在不强迫孩子的意志。
随着成长,孩子会脱离母亲,进入自己的世界中,而且,年纪的增加,也使得孩子呆在自己世界的时间及空间更多。而很多父母却认为自己有必要、有权利,而且也有义务了解孩子所做每一件事的观念。这样的想法很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
对孩子而言,最令人感觉困扰的,就是父母想要了解孩子的一切的态度。有的父母会不顾一切地查看孩子的日记、信件。
丽丽接到了同学阿强的情书。在这之前,除了堂、表兄弟之外,她还没收过真正的信件,这使母亲不安,于是马上问:
"那个阿强是谁?"
因为母亲的口吻很不客气,丽丽感到很不高兴。
"这是给我的信,和妈妈又没什么关系,那何必管他是谁?"
"你必须告诉我这个阿强是什么人,因为你要知道,我是你母亲啊!"
"不要反复强调这个了,其实,我们不过是一起参加社团而已,他是高三年级的。"
"既然他是高三的学生,应该为考试而忙,居然还会有空闲的时间写信给你,我不准你和他来往。"
母亲的这番话使女儿大为不满,因为连丽丽自己都还没拆开那封信,母亲又怎么会知道信的内容?那么,在完全不明了状况究竟如何时,母亲批评女儿是完全没有理由的。
只不过是有个男孩写信来,母亲就这么失去理性--丽丽因为母亲对自己的不信任而深受伤害。她想,现在尚且如此,将来如果对男孩子发生兴趣,甚至开始交往时,真不知母亲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所以,丽丽以后很可能不会将这种事很坦诚地告知母亲,恐怕还会做出不当的事情。
再看看阿霞的妈妈做的就比较适当。
阿霞在接到男生写来的信时,母亲将其心中的不安感坦白地告诉女儿。
"说真的,你接到男孩子的信,很让妈妈担心,所以能不能把信给我看一看呢?"
这位母亲不隐瞒自己的不安感,和一味发挥权威感的丽丽母亲比较起来,态度要坦诚得多。
"我是无所谓的啦......"阿霞回答,"不过,还是等我明天去问问那个写信给我的人的意思吧!"
由于母亲并未强迫追问阿霞什么,也没有一开口就不由分说地批评女儿,这使阿霞安下心来,能够冷静地对应。
其次,父母对待孩子要有礼貌。人和人的尊重是相互的,要想孩子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孩子,毕竟孩子任何事都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
礼貌是发自一个人的内心的、并不是表面的行为,因为它是来自善与爱的结合体。想要孩子以礼待人,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因为礼貌并非教导出来的,而是慢慢熏陶而来的,家庭就是培养孩子礼貌的最佳场地。
你希望孩子在家中随时把"谢谢、请你、可否"之类的字眼挂在嘴边时,有没有反省过白己日常在对孩子说话时,也常用上述这些字眼呢?
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强的,尤其在幼儿阶段,主要的接触对象就是妈妈,从一个孩子的言行举止,便可判断出他的妈妈是否是一个以礼待人的好母亲。
有许多母亲认为,孩子是自己十月怀胎生下来的,要孩子替妈妈做一点事情或家务是理所当然的,难道这也要向孩子称谢吗?
如果你抱有以上的观念,最好马上改正过来,因为孩子已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被人尊重。父母有礼貌地对待孩子,会让他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家人认同的快乐,这对孩子在建立自信方面,会有极大的帮助。因为自信心是孩子处世的第一个基础。
当孩子醒来吃早餐,听到妈妈亲切呼唤自己的名字:"早上好,宝宝"的时候,会觉得听起来非常亲切悦耳。
当孩子吃饭时,妈妈会关心地问:"要汤吗?""要菜吗?"而不是威胁式地说:"要将整碗汤喝完,否则不许吃香肠和烤鸡!"
晚上睡觉时,妈妈会说:"宝宝,要不要妈妈讲故事给你听呢?"而不是恶言恶语地说:"快点上床睡觉,不许再看电视!"
当孩子做功课时,妈妈会走到孩子身旁,高兴地说:"宝宝的字比昨天写得工整多了!"而不是不满地说:"总是把字写得东歪西倒的。"
当妈妈要孩子帮忙做家务时,会用请求式的口吻说:"妈妈忙着煮菜,宝宝能帮妈妈把碗筷放好吗?"而不是用命令的口吻:"整天只顾看电视,快些将碗筷放好!"
当孩子向妈妈讲述学校发生的琐事时,妈妈应放下手过的工作,耐心地倾听,而不是不耐烦地说:"自己去玩吧,妈妈要洗澡。"
当孩子兴致勃勃地谈论某件事情时,妈妈要悉心聆听,直至孩子把话说完,不要打断孩子的说话,并真诚地称赞:"宝宝有这样独特的见解,可见你愈来愈懂得思考了。"而不是轻视地打断他的话:"不要再大发谬论了,小孩子懂什么!"
父母如果能对孩子平等相待,把孩子当做朋友,对孩子自尊的形成是最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