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这个概念是智商之后被创出来的,并被太多的人所强调。从许多成功人士的自我总结中,你往往会听到,人际交往能力,人脉的多寡,自我的调节能力等,是他们成功的法宝。甚至有的低学历的人甚至比高学历的人获得更大的成就,这在社会上从来就不是奇怪的事。有的人,自己不会做,但如果能找到别人来给他做,一样会成功,甚至有更大的成功。总之,不要让孩子只闷头学习,还有一门很大的不被学校所强调的学问,对他的未来非常重要。
让孩子将来成为社交高手
现在成功学家普遍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0%归因于与别人相处,20%才是来自于自己的心灵。人是群居动物,人的成功只能来自于他所处的人群及所在的社会,只有在这个社会中游刃有余、八面玲珑,才可为事业的成功开拓宽广的道路,没有非凡的交际能力,免不了处处碰壁。甚至可以说,人脉就是钱脉!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的确如此,在美国,曾有人向2000多位雇主做过这样一个问卷调查:"请查阅贵公司最近解雇的三名员工的资料,然后回答:解雇的理由是什么"。结果是无论什么地区、无论什么行业的雇主,2/3的答复都是:"他们是因为不会与别人相处而被解雇的。"
致富的人大都善于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单枪匹马、孤家寡人发财的机会很少。除非那些不需别人协作的发明创造。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与人良好合作的基础。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全才,这就需要取长补短,精诚合作,广结善缘。朋友就是财富,诚如俗话所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 具有赚钱才能的人具备一些共同的基本素质。他们一般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依靠或引导别人为自己盈利,卡耐基更是这方面的高手,他说:"当一个人认识到借助别人的力量比独自劳作更有效益时,标志着他的-次飞跃。"他由此变成为富翁。
很多成功的商界人士都深深意识到了人脉资源对自己事业成功的重要性。曾任美国某大铁路公司总裁的A·H·史密斯说:"铁路的95%是人,5%是铁。"美国钢铁大王及成功学大师卡耐基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说:"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
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就在成功路上走了85%的路程,在个人幸福的路上走了99%的路程了。所以美国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说:"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领更大的代价来获取与人相处的本领。"
而与人相处的本领和其他任何本领一样,很大程度得益于从小的培养。一个人从童年时期就已开始了人际交往,在他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将会对他未来的事业和生活都产生极大的影响。
我国历来的教育家都把孩子的交友看成教育孩子的方法之一。从幼儿园开始就告诉孩子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还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儿歌:"找呀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只不过近些年由于升学的压力加大,文凭的升值,把智力看得高于一切,而把交友的作用淡忘了。忽视它在孩子成长中的非凡的作用。
人的心理是受环境影响的,孩子长期"独处"生活,不接触任何孩子,不仅使孩子脑子里没有"他人"的意识,而且没有同"他人"交往的习惯,更没有同"他人"交往的技能。这是比较危险的一种倾向,对孩子的未来的发展有严重的桎梏作用。
交友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需要。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不满足于仅从家庭中,从父母的嘴里来了解世界,他们急于挣脱父母的束缚,到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中去闯荡。当然他们最先选择的是朋友,想了解别人对外界事物的看法,也想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就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因此交友就成为孩子们这时期的一种需要。如果这种需要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满足,那么孩子心情烦躁,反抗情绪就会产生。
孩子在交友的发展过程中是将个人的自我世界融入众人的群我世界里去的过程。也就是说,孩子在交友的过程中,学会了解他人的需要,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一是学会包容别人的错误,二是学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也为孩子的辩证思维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使孩子在交友中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从自我中心的意向中走出来。
这些都是学校课堂上难以学到的,而又是进入社会后每个人必需的本领。这就是善解人意。
由于孩子同小伙伴一起玩难免发生一些磨擦,有些年轻的父母们惟恐孩子"吃亏",更有甚者是怕自己的孩子"学坏",因此他们不让或很少让孩子同小伙伴往来。这实在是一种错误的教育观。
孩子怎样才能处理好与小伙伴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一个棘手的事。有一个"豪猪的困境"的故事,说的是两只豪猪一起过冬,因为太冷而把身体紧挨在一起,结果它们身上的刺刺伤了对方;为了防止刺伤,他们又彼此分开,而这样又感到冷、甚至会冻死,于是它们就试着既不过于靠近以免刺伤对方,又不过于分离而使对方感觉不到温暖,彼此之间保持不使对方受伤而又互利的距离。
对于不诸世事的孩子而言,要让他们明白这个故事的道理也许有点勉为其难。当孩子与小伙伴交往时,相互之间发生争执,"刺伤"了别人或自己被"刺伤"都是难免的。然而,也只有通过交往,孩子们才可能逐渐学会怎样与伙伴交往。
遗憾的是,不少孩子之所以和其他孩子交往少,是父母"不许和某某小朋友玩"。说到理由多是某某小孩爱骂人,某某小孩太贪玩、某某小孩学习成绩不好等。从父母的想法来说,这样做也许有其理由,但要知道,人是丰富多彩的,孩子们的伙伴也各有特点。父母应鼓励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并同时注意观察孩子们的言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学习小伙伴的长处,摈弃自己及小伙伴身上的短处,让孩子学会交往并因此取得进步。
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在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扩大接触面,学会交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一般而言,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他在自己伙伴身上将会学到越来越多的东西。
孩子融入团体是孩子构筑良好社会关系的重要支柱之一。被同伴排斥在外会成为孩子的痛苦经历。被同伴拒弃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成为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更容易染上抽烟、酗酒、打架等恶习。所以,父母应积极引导孩子争取团体接受。
一般而言,孩子在加入同伴团体时遇到的拒绝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孩子有一些恶习,另一种则是因为孩子的集体观念较差,与人没有合作意识。如果是第一种情况,父母可以通过帮助孩子改正缺点,而变得被别人接受。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父母亲就必须从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入手,让孩子对集体充满爱心。
父母有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首先,父母应积极对待各种成人的团体活动,以自己的行动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父亲经常穿着运动衫与朋友们一同去踢球,孩子肯定会受到感染而跃跃欲试。
父母应让孩子在家庭中充当一定角色。孩子参加的第一个团体便是家庭,家庭虽然与孩子团体不同,但也可以为孩子学会社交技能打下基础,而且孩子不必担心被家庭这个团体拒绝,因而能自由、大胆甚至充满创造力地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从而学会融入团体。
更为重要的是,父母应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团体。对那些在学校中被团体拒绝的孩子,父母可鼓励孩子参加小范围的团体活动,比如特定技能团体(乒乓球小组、象棋小组、钢琴俱乐部等)、兴趣爱好团体(如自行车俱乐部、滑板联谊会、珠算小组等).这些团体的成员在个性、兴趣、社交技能方面有可能相近,更容易交流和相处。
要改变孩子的"离群"倾向并不困难,只要耐心地引导,孩子是可以做到"合群"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入了幼儿园、小学之后,在集体生活的影响下,改变会更快些。除此之外,有些孩子之所以不"合群",同他的性格比较内向、孤僻有关。这种孩子数量较少,但改变他们奉涉的问题较多,然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家长应当有耐心、有信心,帮助孩子克服消极倾向,健康、愉快地成长。
孩子要学会待人接物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现代人,必须学会待人接物,善于与人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交往的能力,无疑成为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我们的孩子,常常不善于与人交往,缺乏待人接物的经验,这是孩子缺乏自主能力的一种表现。
不少家庭来了客人时,总是家长热情地招持,而将孩子漠不关心地丢在一边,让孩子自己玩;或是家长把孩子赶出客厅,让孩子去一边呆着,别碍手碍脚。其实,这都不是好方法。
日本学者多湖辉曾在一本著作中提到他到一位美国教授家作客的情况。由于女主人身体欠佳,接待他的是教授和他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刚进门,孩子便彬彬有礼地做自我介绍,并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欢迎。教授寒喧一阵后,孩子又说自己平时对日本很感兴趣,知道东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并表示有机会一定去日本看看。待到午餐结束,孩子又十分周到地对客人说:"今天的饭菜可口吗?不知合不合您的口味?"其态度之大方,谈吐之得体,令人惊叹。
据一位旅德的华人讲,德国人很注意孩子待人接物的培养。他们到德国朋友家作客,刚进门,上小学、中学的孩子,都跟在大人后面迎接客人,也和大人一样向他们问好,握手致意,动作落落大方,谈吐彬彬有礼,并不胆怯怕生忸怩作态。看得出,德国孩子平时是训练有素的。同时,德国人还注意让孩子们学会处理兄弟姐妹与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关系,在小事上也不放过。有人到朋友家去作客,给孩子带去了一点礼物,当他们把礼物交给女主人时,女主人却要他们把礼物直接交给孩子,把孩子们叫过来,只见孩子们道了谢收入礼物后,大哥哥把他收的礼物分一些给二妹,又分一些给邻居小朋友,还给睡觉的三妹留下一份,然后小朋友才开始吃。
德国人对于孩子学习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从小就抓紧。他们把如何对待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都当作"社会关系"来看。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他们认为是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家长们很注意培养孩子过好对待同学、邻居等的"社会生活"。平时邻近的孩子和同学们常常在一起做功课,周末又常常轮流到同学们的家里举行晚会。对待这些,家长们都积极地给以支持,并进行引导。孩子们在这些活动中就能学到如何与同伴相处,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彼此的友谊。
有人或许认为,小孩过于"老成"不好、不可爱。孩子的确应该有孩子的天真烂漫,但是让孩子学习一些礼仪,学习待人接物的方法,对孩子的成长却是必需的。因为不论多么天真可爱的孩子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孩提时代,他们迟早要长大,等到长大后再教孩子文明礼貌就晚了。
现在有些父母对孩子礼仪方面的教育重视不够。为了让孩子更顺利地融入社会,尽快地成长起来,家中来客时,让孩子参与招待是很有好处的。一方面,孩子可以通过观察,从父母及其他长辈身上学习礼仪和待人接物;另一方面,参与待客,能有效地锻炼孩子的胆识和言谈举止。
礼仪是通过父母双亲良好的礼仪言传身教,对孩子不断熏陶、渗透、强化而得到的。儿童的礼仪大致包括:
◆基本的社交礼仪。有教养的孩子当有客人来家时,他会寒暄接待。这是通过成人接待客人时与人寒暄或握手,并看着对方脸微笑时学到的。父母要训练孩子毫不为难地、谨慎客气地说出必须对所访客人表示谢意的话。孩子带了小朋友到家中,第一次都要向父母介绍说:"妈妈,这是××。"对所来的小客人,家长要允许孩子自行招待(除吃饭、留宿外)。
对前来祝贺生日的人,孩子应该懂得对送礼物的人表示谢意,即使不喜欢所得到的礼物时也不会表示不满。朋友来时,要让朋友选择玩具或爱吃的食物,担当主人的角色。去他人家作客时,也要尊重人家的习惯,不要对自己不喜欢的食物表示怨言。要举止大方,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才能再次受到欢迎。
◆对人的称呼方法。通常对成人可称叔叔或阿姨,年龄悬殊的可在成人指导下称呼,对比自己大的客人切忌直呼姓名。
◆公众场合的礼仪。在商场、剧院、医院等地方不要吵闹、大声说话,唱歌或做出其他使人心烦的行为。
◆插嘴、回答、否定的方法。教育孩子在父母与客人谈话时不要插嘴。在不得不插嘴时,例如有人打来电话找妈妈,这时应说:"对不起,有电话找妈妈"。
当妈妈问:你想吃点什么?回答说:"妈妈我不渴也不饿,不想吃什么。"这要比干巴巴地说声:"不想吃"好多了。无论谈话的对方是谁,孩子都应有问必答,不回答则是失礼的表现。
◆讲究卫生。小孩一般不太注意卫生,但上了幼儿园的孩子至少应该会收拾自己的玩具,脱下的外衣要挂在衣帽架上或叠好,吃东西前要洗手等。到人家作客或出远门要换干净的衣服,要让孩子知道不修边幅是对人家的不尊重。
◆在客人面前要有良好的举止。家长还必须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在其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他的文明礼貌。训练孩子"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不只是健康教育,同时也是行为教育、形象教育,这种教育可以让孩子举止端庄、大方、文雅,同时也展现他们富有个性的音容笑貌和举止。
孩子文明举止的养成,更重要的在于矫正,就是说,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对于他们在举止上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端要随时注意和矫正。例如,一些孩子在客人面前乱说乱动、挖鼻孔、说话时左顾右盼等等。这些行为,一开始就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进行矫正。
我国在推广儿童学习用"十个字"的训练方面是很有创意的。"请,您好,再见,谢谢,您再来"这十个字虽然简单,却集个了待客用语要表达的全部涵义,即对他人的尊重、关心、热情、谦让。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训练自己的孩子经常、主动地使用这些字,成为们的语言习惯。要使孩子们不仅在他们熟悉的家里、幼儿园,在熟悉的人面前,而且在公园、街头、公共汽车、商店里和打电话时,在与他人交谈,待人接物时,能够很自然地用上这些礼貌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