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世间没有完美的人,成功的和拥有财富的人,也是自我充分实现的人,换言之,是把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出来,而不去从事他不擅长的事。就是扬长避短。作为父母,有责任和必要在孩子早期发现他的优势,并鼓励他发扬自己的优势。就像田忌赛马那个故事,你拿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你更容易胜利。反之,则很容易失败。发现自己的长处,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任务,父母可以在这点上帮助孩子。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了解和研究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古今中外的知名教育家都十分重视了解和研究教育对象。英国教育家、思想家洛克指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视,教育上的错误正如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弄错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特别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责任人,是最直接、最经常、最主要的教育者。因此,家长在孩子的成长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古代《学记》说到:"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按照这个要求,我们的父母就要能够洞察孩子的心,全面把握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再有针对性地"长善"和"救其失",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当被问到:"您了解自己的孩子吗?"大多数父母都会回答:"当然了解!"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每一位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是了解自己的孩子并能说出他的一些特点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融入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之中,父母是孩子最亲密最值得信赖的人。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为父母了解和研究儿童提供了时空和情感上的便利条件。应当说,天下没有人比父母更能了解自己的孩子了。
但是父母的看法并不总是准确和全面的,也不总是能够考虑到孩子各方面的特点的。"察子失真"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许多父母很容易犯的错误。
父母经常与孩子在一块,可能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现熟视无睹或视而不见。还有些父母忙于事业发展,累于生活琐事,很少能抽出时间专门地观察、研究自己的孩子,因而不能形成对孩子正确、全面的认识。
实际上,家长了解和研究孩子,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从时间和空间条件看,父母和孩子间的时空距离是最为接近的,两代人频繁互动的交往为家长了解孩子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其次,父母和孩子间的亲子关系为家长了解和研究孩子筑就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在家庭关系中,除了夫妻关系,就是亲子关系,这是异于夫妻关系的又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正是这种亲子关系,促使父母对子女产生深切而真挚的爱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促使父母时刻关注孩子的言行,去考虑孩子的教育和培养。父母应该利用这些优势,成为对孩子最了解的人。
鲁迅先生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孩子的世界"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做父母的,需要对孩子的以下方面进行了解,才能对孩子施以适当的教育:
◆孩子的健康状况与身体发育情况,主要是指儿童的形体结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等。
◆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情况。
智力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表现,是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等能力的综合,而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情感、动机、注意等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也有影响。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学习成绩以及学习中的困难等。
◆孩子的个性心理品质。
这大致表现为在能力、气质和性格上的差异。个性的形成与如下四种因素有关:先天的生理素质、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个人的活跃程度、周围人对孩子的教育熏陶。孩子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个性特征的不同,要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训练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果忽视孩子在某一方面所具备的能力素质,粗暴地强制他们放弃原有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习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只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思想品德素质。
主要包括政治影响、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当前的思想矛盾、思想问题与实际困难等。
很多父母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对孩子过早进行定向培养。它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应该承认,定向培养对一个人的成才是很重要的,人有生涯,知识无限,一个人不可能学尽天下知识,只能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二种学科。但是定向必须是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完成的。人为地过早地定向,容易阻制孩子的发展,甚至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很早给孩子定向,偏科发展,其弊多利少,这样的人一时突出,但基础不牢,其行不远。人类的知识,本来是一个整体,为了研究方便,才分成了不同学科,这些学科也是互相联系的。有的父母片面的认为,自己喜欢文学,孩子将来也要向文学发展,于是对数学就不那么重视。一旦定向培养未能如愿,基础知识的底子又打不牢,很容易毁掉一个人才。
人本身在智力的各组成部分上具有差异。比如记忆力,可分为直觉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两种类型,前者对物体、图画、颜色、卢音的记忆较好,而后者则对词、数、概念的记忆较好。在这两类型中,前一类适合学习艺术,后-类适合学习数理知识。
著名的学者达尔文年幼的时候,家里让他去学习神学,结果学习成绩很差,被认为低能,事实上,他从小就喜欢且擅长的是动植物学,这种家庭违背孩子特长的培养方式延缓了达尔文成才的时间,他50岁才写出著名的科学论著《物种起源》。
所以,在父母培养孩子才能方面,不应以父母的意愿代替孩子,而应该首先观察孩子对此是否有兴趣,并了解孩子智力的特点,适不适合这方面的发展,再做出决定。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孩子的才能,使他们成才。
此外,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多方而的,而且是变化的,因此,就更需要父母按人才发展的规律特点办事,应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勉强从事。
和孩子沟通是了解孩子的重要手段。但遗憾的是,相当多的家庭缺少沟通却不自觉。因为在中国的国度里传统的不民主的家庭教育模式影响太深了。不少家庭对孩子是: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威胁多于启发,命令多于商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处于不被尊重的地位,怎么可能产生真正的心灵沟通呢?
许多家长自己就是在传统观念影响下长大的,没有意识到家长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家长如果与孩子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肯定会降低教育效果。
现在不少家庭所谓的家庭教育也只能在表面进行。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无的放矢",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了解,只是家长一厢情愿地向孩子唠叨;二是"误解孩子",家长主观地判定孩子的问题,然后进行教育;三是"空洞说教",家长对孩子的接受水平不了解,想用成人熟悉的有分量的概念去打动、启发孩子。
???
让孩子对喜欢的事物着迷,使潜力获得发展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探求知识的入门向导"。据专家们研究,目前人类只利用了人脑能量的1/5或1/10-3/10,人脑能量中有待开发的潜力很大;而人脑潜力的开发则应在幼儿时期开始。专家们研究还指出,初生婴儿已具有人的一生中最多数量的神经细胞,只是由于细胞间的"突触"联系非常少,所以智力低;而细胞间的"突触"联系的加多,却跟孩子早期生活内容的十富多彩、兴趣爱好的刺激不断增多密切相关。
好奇心是孩子兴趣爱好的动因。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受到伤害,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受到压抑,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疑虑心理,对什么都缩手缩脚,不敢大胆行动,严重的甚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变成一个"小呆子"。因此,动不动就斥责孩子"别摸"、"别动"、"乱搞"、"害死人",是要不得的。须知,"好奇者,知识之门"。孩子把小汽车拆开,也许正是他对小汽车为什么会跑产生了兴趣,想探索十究竞;把闹钟拿来弄弄,也许就是想弄清楚它"能走"、"能闹"的原因等等。
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差,因此家长就很苦恼:"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是个差生,将来怎么办?"
其实,这种苦恼大可不必。学习成绩虽然很重要,但它不是一个人未来能否成功的惟一标志。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所长,发掘孩子的潜能。试想,如果让爱因斯坦去学美术,他绝不会成为毕加索;达尔文去学音乐,他也绝不可能成为莫扎特......孩子潜能无限,成功必有规律,绝不能仅仅以学习成绩论成败。
奥托·瓦拉赫父母期望瓦拉赫咸才,为他选择了文学之路。谁知,他的老师却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成功。"
因此,父母根据瓦拉赫的意愿,让孩子改学油画。结果学校给他的评语是:"你是绘画艺术方面不可造就的人。"
许多人认为他是个"笨拙"的人,成功无望。正当父母无所适从的时候,只有化学教师独具慧眼,认为瓦拉赫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试着学化学。
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而这正好触发了瓦拉赫的潜能,点燃了他智慧的火花。于是,文学、给画方面的"差生",变成了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才生。从此,瓦拉赫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在化学方面的卓越成就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瓦拉赫的成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对于存在着某种弱点或不足的孩子,不能丧失信心,而是应当努力发现其所长,挖掘其潜能。
作为家长,要善于用细微的眼光观察孩子,去发现孩子的特长与天赋,用心诱导,再因势利导地加以培养,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
孩子的天赋与潜能常常是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不经意流露的,一般有三种表现:
第一是偏爱。对某类事物发生兴趣,特别偏爱,而且这种偏爱与其他行为相比显得十分突出。
第二是敏感。对某些事物特别敏感,例如一听到音乐便会专心致志地倾听,这种敏感与其他行为相比显得十分专一,具有-定的特征。
第三是探索。对某些事物会锲而不舍地探索,例如专门喜欢钻研数学等。此外,探索还有另一种表现,即对某一题材内容会不厌其烦地询问,或者凡是有不明白的事总要问个明白。
为了发现孩子的特长与天赋,做父母的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诱导与测试。可以从游戏、讲故事、谈话、旅游等活动中,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的偏好,判断孩子在动物、植物、数学、物理、化学、文学、音乐等方面,哪一个更具有天赋。也可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某些事物,例如写字、绘画、奏乐、运动、演讲等,为孩子创造接触这些事物的条件与环境,细心观察孩子对哪一样特别感兴趣,哪样会持之以恒地继续下去,哪一样成绩会突飞猛进,天赋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
爱尔维修有句名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教育得法的前提是相信孩子的潜能,并发现孩子的潜能所在。开发潜能,每一个孩子将来所能达到的智慧高度、人格高度,成功高度都是不可限量的。
要把兴趣爱好同培养发展孩子的智力、能力结合起来。这是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目的所在。这个问题不明确、不解决,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爱好的工作就会缺乏动力和耐力。
培养发展孩子智力、能力的问题,涉及的内容很多,能同孩子的兴趣爱好紧密结合的主要有: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等。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通过观察,能为增养发展人们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提供物质基础。孩子对某一事物好奇、感兴趣,人多是不稳定、不持久的,必须引导他去观察,并在观察中进行想象、思考,才能起到培养发展智力、能力的作用。如"看图说话",就不能只让孩子凭兴趣乱翻,而要有计划有重点地针对事物的名称、颜色、形态、特点、功能等启发引导孩子回答,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是什么呀?""小白菜。"
"小白菜有什么用?""做菜吃。""还有呢?""可以喂鸡。"这样,就能起到加强人脑神经细胞"突触"联系的作用,也就是起到了发展智力、能力的作用。
孩子正常的爱好和兴趣能否结出瑰丽的花朵,这不但取决于孩子自身,还在于父母能否做到正确的引导与支持。有些孩子的兴趣本来是很好的,可是由于受父母的一些错误观点或社会的一些错误倾向的影响,爱好和兴趣的发展受到阻碍,甚至被扼杀在摇篮里,影响了孩子的发展。作为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正当的爱好与兴趣应子以支持,当其受到不应有的干扰时,应帮助孩子排除干扰,为孩子保驾护航。
著名的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从小就爱好诗歌和文学创作,这除了他的聪颖和勤奋以外,与他母亲的引导教育是分不开的。雨果读书时喜欢写诗,数学老师很看不惯,就用一大堆数学题来给他施加压力。雨果的母亲就诚恳地与老师联系,使雨果摆脱了一些很难的数学题,有时间从事他心爱的诗歌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