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博览1
28037500000009

第9章 考古(8)

近年来,在郑州商城西北的小双桥,又发现了年代相当于郑州商城晚期的王室祭祀遗址,出土了大型夯土建筑、青铜建筑构件、丛葬坑和大量人骨架以及埋有牛头或牛角的祭祀坑等。有人认为它是郑州商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那么郑州商城的规模应更为巨大,面积估计70多平方公里。

在郑州商城内北部和东北部有近40万平方米的较高地带,发现有大、中型夯土台基建筑遗存多处,应是商代大贵族居住的宫殿区,宫殿区东部还有蓄水池和石板砌筑的输水管道等贮水设施。城内有房基、水井等各种遗迹,但当时的居民区、手工业作坊以及中、小型墓地则主要分布在内城墙外。以铸造青铜工具为主的作坊在南墙外,烧制陶器的件坊在西墙外。制造骨器和以铸造青铜兵器为主的作坊则位于北城墙外。小型墓的随葬品以陶器为主,中型墓多随葬青铜礼器、玉石器及象牙器,一座墓中有殉人。遗址中还出土原始瓷器和刻辞卜骨等。

关于郑州商城还有一点特殊之处是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精美窖藏青铜器,其中大量是商王的礼器。1974年,人们在西北段城墙外挖防空洞时发现了一处窖藏,共埋藏有12件铜器,包括大方鼎4件,爵和戈各2件,簋和钺各1件,方鼎中有2件套放在一起,其余较小的铜器也都放在方鼎内。1982年,一个食品厂在基建过程中,在城墙东南角外发现了第二处窖藏,埋藏铜器13件,其中有大方鼎2件,大圆鼎1件,小圆鼎、樽和觚各2件,罍、卣、盂和盘各1件。1996年,一家公司在施工时于西城墙南段外侧发现了第三处窖藏。这个窖藏中只有2件东西并列放置的大方鼎,最大的1件竟高达100厘米。这三批铜器器类齐全,包括了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兵器:同时,铜器形体高大雄伟,铸造精美,纹饰讲究。铜器都被埋在城外距城墙很近的高地上,放置有一定规律,窖藏内的地面经过加工,有的还铺有木板和朱砂,有的窖藏附近还发现埋有牛骨架的灰坑,因而推测这些窖藏具有祭扫坑的性质。但也有人认为这些铜器是因商王朝内部发生动乱而临时埋藏起来的,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再次取出使用。

商人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建都有其政治上的考虑,也有历史因素,此外可能还有地理及经济方面的原因。自从将都城定在亳都以后,商文化的影响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展与提高,这个时期从北方地区到长江以南,从甘青地区到东部海滨,在极其广阔的范围内都出现了青铜文化。这些考古资料都与郑州商城内出土的遗迹和遗物完全相同或大体相近,因而可以认为以郑州商城为中心的青铜文明曾大规模地向四周传播。这一先进文明的强有力扩展,不仅使得中原商王朝的疆域前所未有地扩大了,而且让更为广阔的地区从此迈进了青铜时代。它的影响力与殷墟时期相比毫不逊色。

郑州商城是一座拥有宫城、内城、郭城和护城壕的规模庞大的城址,也是第一座具有一定规划布局的都城遗址,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城市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它是极盛时期商代的都城,对于解析当时的历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殷墟妇好墓

在中国历史上,商朝“喜欢”迁都是出了名的,它在前期曾经五迁都城,直到商王盘庚时期定都在今天河南安阳殷墟附近才稳定下来。殷墟考古重要发现不胜枚举,甲骨文、青铜器和贵族大墓,每一项都显示了商王朝强大的国力。

商朝第23王武丁时期,商的国力最为强盛,它通过一系列战争,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将王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但是武丁本人并不出战,代替他东征西讨的却是他的王后妇好。妇好是武丁的夫人,同时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女将军。据说她领兵作战一次就带13 000多人,全国几乎一半以上的军队都交给她指挥,她为商王朝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妇好不但能带兵打仗,而且还是国家的主要祭司,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除此之外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个迷信很重的国家。人们认为所谓国家大事一个是战争,另一个就是祭祀。妇好既会打仗,又掌握了祭祀与占卜的权力,地位非常显赫。

玉象妇好的事迹在甲骨卜辞中多有记载,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1976年考古工作人员在殷墟发现了这位英雄的墓葬,墓的形制规模及随葬物品的精致程度再一次让人们从实物上感受到了这位英雄的与众不同。墓中出土龙纹大铜钺和虎纹大铜钺各一抽,上面刻有“妇好”字样,可以断定是其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这两件武器一件重8.5公斤,另一件重9公斤。妇好能使用这么重的兵器,足见其力大过人,武艺超群,名不虚传。

妇好墓呈长方形。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达8米。墓室上部还有一座用于祭祀的夯土建筑,墓里面有专为陈放大量随葬品而设置的二层台、腰坑、东西壁龛等设施,葬具表面还附有一层麻布和一层薄绢用于装饰。墓内殉人16个,分布于椁顶上部、椁内棺外、壁龛和腰坑等处。另外还殉葬狗6只,分别位于椁顶上部和腰坑当中。

墓内共出铜器、玉器、骨器、象牙器、陶器、蚌器等各类随葬品1 928件。此外,还有6 800余枚贝,分别放在棺椁内和填土中。填土中有陶爵、石磬、象牙杯、玉臼、石牛、骨笄、箭镞等,椁内放置大量青铜礼器,棺内则主要放置玉器、贝等饰物。

铜器共460余件,分为礼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武器、杂器、工具、乐器等十多个门类,铜器有些两两成对,有些数件成套。有些礼器可能是墓主生前宴享或祭祀时使用的,而两件铜钺等兵器则是她拥有至高军权的象征。礼器数量最多,有200多件。有不少是前所未见或少见的重器,其中三联觑由长方形六足觑架和3件大甑组成,在甗架和甑内壁及耳下分别铸有“妇好”铭文;带盖偶方彝,上部形似殿堂屋顶,器底铸有“妇好”铭文;“司母辛”大铜方鼎、鹗尊和“司母辛”四足觥等都是很少见的珍品。铜器上大多铸有铭文,如“妇好”、“好”、“司母辛”、“亚其”等,表明铜器的归属。“母辛”是子辈对其母的称谓,即妇好。妇好是她在世时人们对她的称谓。“辛”是她死后的庙号。

另外,墓中还出土铜镜4面,镜面平薄,背部有桥形纽,饰叶脉纹或弦纹兼密布的竖直短道,它们的出土证明,最迟在武丁时代中国已使用铜镜。

墓中出土玉器750余件,均为软玉。大部分是新疆玉,少量为岫岩玉、独山玉等。其中有礼器或装饰用的琮、圭、壁、环、璜及各种佩饰等,有用作仪仗的戈、矛、戚、钺、大刀及斧等,还有生活用具及杂器。这些玉器均为浮雕和圆雕制品,许多器物雕刻相当精致,特别是雕成人像和各种动物形象的装饰品,造型多样,线条流畅,堪称商代玉器的精品,显示出当时造型艺术与琢玉技术所达到的高度水平。其中腰插宽柄器的跽坐玉人高7厘米,盘辫戴冠,着交领衣,长袖窄口,腰柬宽带,神态倨傲,似为奴隶主;头顶梳小辫的跽坐玉人高8.5厘米,着衣,赤脚,可能是女奴的形象。这些玉器不仅是研究商人衣冠发式的珍贵资料,而且对研究当时不同阶级的人物形象以及商代的人种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动物形象的玉雕中有龙、虎、熊、象、马、牛、凤、鹅等二十几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皆是罕见的珍品。

石器共出土63件,以大理岩、石灰岩等为原料。器类有豆、盂、觯、壶、瓿、罐、磬、动物雕刻等。此外,还有玛瑙、绿松石、孔雀石以及绿晶等质料的宝石器。器形有虎、鸽、龟、蛙、蝉等形象,雕刻也较精细,可与玉雕媲美。

骨器共560多件,有勺、匕、梳、镞、笄及虎、蛙、人形骨雕等,以笄的数量最多。其中的3件象牙杯是罕见的瑰宝,杯身用中空的象牙根段制成,分别雕成夔鋬杯和虎錾杯,通体雕刻鸟纹、饕餮纹、雷纹和夔纹,并镶以绿松石片,技艺非常精湛。

武丁时期,对周围侵扰商朝的各诸侯国、方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征讨,在带来了国家稳定的同时,也给人民创造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空间,商王朝从此开始了良性发展的历史,物阜人丰,国富民强,有“武丁中兴”的赞誉。妇好由于战功卓著、地位尊贵,加之赶上了王朝强盛时期,所以去世以后,受到了商王朝等级极高的厚葬,她的墓葬规格与王墓相比都丝毫不逊色,反映了武丁时期在文化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对于研究商朝的社会经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盘龙城遗址

盘龙城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北郊,因盘龙湖环抱而得名。古城坐北朝南,紧邻市区,遗址面积7.5平方公里。它是3 500年前,长江流域孕育的一座商代古城。

城址位于府河北岸高地偏东南部。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约290米。东西宽约260米,北偏东200米。四面城墙中部各有一个城门,南墙、西墙及北墙西端还保存有高出地面1—3米的夯土残垣。夯层厚10厘米左右。城墙内侧坡度较缓,有支撑夯筑城垣主体时使用模板的斜行夯土,并形成斜坡以便登临,城墙外侧较陡可以有效地御敌。城垣外侧有宽约10米、深约4米的护城壕,壕沟内侧边略高出外侧边。在壕沟底部发现桥桩的柱穴,说明壕沟上当时架有桥梁,以利城内外的交通。

城内东北部高地上有宫殿基址,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下层宫殿建在生土上,营建上层宫殿群时,地表经平整,大型夯土台基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60米,高1米左右,再在上面修筑宫殿,有3座前后并列、坐北朝南的大型宫殿基址。

l号基址长39.8米,宽12.3米,有高出地面0.2米的夯土台基,台基表面已遭破坏,仅保留建筑物的柱洞与墙基。台基四周的外沿各有一排大檐柱洞,东、西两侧各5个,南边20个,北边17个。前后并不对称,可能是在柱头架檐檩,檐柱直径半米左右,埋在深0.7米的地下,底有大石块柱础。房顶出檐,檐柱前部两侧有直径较小、埋得较浅的挑檐柱穴。整个建筑面宽38.2米,进深11米。中心为四间横列的居室,面宽33.9米,进深6—6.4米。中间二室面宽略大,各室南面各有一正门,中间二室北壁又有后门,四壁都是木骨泥墙。在四室与檐柱之间,形成一周宽敞的外廊。屋顶为四阿重屋式,顶部覆盖茅草。2号基址不如1号保存完整。位于1号基址南部,相距13米,建筑技法与1号基址相同,但檐柱前后左右对称,顶上的梁架结构更加整齐。以古代前朝后寝的宫廷建筑制度考虑,采用的是“前朝后寝”的格局,2号基址可能是只有一个大厅的前朝部分,其北面的1号基址则是后寝部分。在这个基址的西侧还发现有陶管相接的排水设施。宫殿区四周分布着居民手工作坊遗址和小型墓地。

在城址的四周都有商代的文化堆积,但不见大型建筑基址,当为一般居民区和手工业区。另外在城址的东、西、北部还有商代贵族的墓葬。大型墓葬长宽都在3米左右,有精致的雕花木椁,外壁阴刻餮餮纹和云雷纹,阴线内涂朱,余者涂黑。椁内有棺,底有腰坑,殉人或殉狗。雕花木椁之外也有殉人。墓主的随葬品有鼎、簋、甗、鬲、圈足盘、小盘、晷、盉、斝、觚、爵等青铜礼器,还有钺、戈、矛、刀等青铜武器和戈、笄等玉器,陶器有鬲、罐及印纹硬陶的尊、瓮等。普通贵族墓墓圹长2米、宽1米左右,皆有棺、椁和腰坑,腰坑内殉狗一只。随葬品为青铜的鼎、斝、觚、爵、鬲等,但每个死者只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另外往往有戈、镞、斧、锛等青铜武器、工具,石镰等农具,鬲、缸等陶器和尊、瓮等原始瓷器随葬。平民墓墓圹窄小,往往宽仅0.4米,长2米左右,有棺无椁。但有殉狗的腰坑。随葬品主要是很少的陶器,有时也有1件小型青铜礼器,如爵。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造型独特、花纹绮丽,是中国青铜时代一个缩影。其数量占整个商代前期出土青铜器的三分之一,是我国迄今发现商代前期最多的一组铜器群,数量及种类都超过了当时的王都——郑州商城。

盘龙城青铜器在器类、纹饰、铸造等诸多方面有特殊的地位。有中国最早的青铜大圆鼎、精美的雕花钺形器、钩刀等皆为精品,其中一件青铜钺长41厘米,实为罕见。墓葬中出土的提梁卣,造型、装饰乃至铸造极其精致,是已知的我国最早用分铸法铸成的实用器。盘龙城出土的一批先进的青铜农具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金属工具之一。玉器是商朝身份、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出土的一件长达94厘米而厚只有0.5厘米的大玉戈,在商代玉器中非常难得,是中国古代的“玉戈之王”,显示出商王朝当时在南方的军事实力。在墓葬中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木雕艺术品,雕刻着由饕餮纹和云雷纹组成的花纹,出土时色彩十分鲜艳。盘龙城的制陶业很发达,已收集的陶片标本数以万计,已复原陶器2 000余件,其中不少是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把我国古代烧造瓷器的历史提前到公元前1500年。这里出土的一个大陶缸,直径约50厘米,高达100厘米以上,是迄今商代陶缸中最大的。

盘龙城内仅有宫殿建筑,具有宫城性质;城外则是居民区和手工业区,反映这一古城尚属早期城市的形态。盘龙城遗址在城墙的夯筑技术、埋葬习俗、陶器特征、青铜工艺、玉器风格等方面,均同黄河中游的郑州商城二里岗上层文化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而宫殿的营建手法则同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安阳小屯宫殿基址的建筑技术属于同一个传统,证明商代中期时商文化确已分布到长江流域。同处长江中游的不少同时期的遗存,虽曾直接或间接受到中原地区二里岗上层文化的强烈影响,但遗址中的大量灰白陶和印纹陶,均系本地原有早期文化因素的继续。盘龙城遗址的内涵,则基本为二里岗上层文化因素,属商文化系统,仅红陶缸的比例远远大于黄河中游,说明仍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此地大概是商人在长江之滨建立的一个重要方国。

盘龙城是中国唯一一座基本未受到破坏的商代早期城市遗址,其灿烂的青铜文化、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完备的城邑形态和功能,对研究城市文明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它的城址规模不大,但“五脏俱全”,宫殿区、手工作坊区、生活区、墓葬区分布明显,开辟了我国前朝后寝等的宫殿建筑的格局形式,其基本布局与商朝王都郑州商城相仿,但却保存了比郑州商城更原始的城市历史形态,因此被誉为研究我国早期城市和国家形态的一只“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