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步甲的体型长扁而坚实,体长在34-39毫米之间,体宽在11-16毫米之间。它体色美丽,变异较大。通常,头部和前胸背板绿色,闪金黄或金红色光泽。鞘翅绿色,侧缘及缘折金绿色,瘤突黑色,前胸背板有时全部深绿色,鞘翅有时蓝绿色或蓝紫色。它的触角细长而分节,1-4节光洁,以后各节被毛。鞘翅呈椭圆形,背隆肩圆,后部明显收狭,末端形成尾突。足细长,雄虫前足附节基部3节膨大。腹部光洁。
拉布甲一般一年发生2代,成虫在土室中越冬。到了夜晚,成虫就开始捕食,白天则潜藏于枯枝落叶、松土或杂草丛中。成虫的卵产在2-3厘米深的土壤中,每次产卵6-10粒。卵经过9天就孵化为幼虫,幼虫长时间潜藏在浅土层中,到了夜晚捕食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在3-4厘米深的土中做成的圆形土室内,老熟幼虫开始化蛹,化蛹8天后就羽化为成虫。拉步甲属完全变态类昆虫,它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拉步甲的生活史很长,在北方一般一年1代或一年2代,在土层中以成虫或幼虫过冬。拉步甲地卵多产在土中,幼虫一般2龄,在土室中以老熟幼虫化蛹。
在昆虫世界,拉步甲是比螳螂更为可怕的掠食者,它们行动迅捷、生性凶猛,通常以蝶、蛾、蝇类的幼虫以及蚯蚓、蛞蝓等软体动物为食。被拉步甲啮咬会非常之痛,受惊的拉步甲还会喷射带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及腐蚀性的雾状液体,要是沾到眼睛,会造成剧烈疼痛,要痛好几个小时,而红肿可能要几星期才会褪掉。拉步甲的食量是十分惊人的,25只拉步甲在一刻钟内就可以吃光150条毛虫,6只拉步甲就能在10几分钟内将一条小指粗、10厘米长的蚯蚓吃掉。
委婉动听--蟋蟀
中文学名:蟋蟀
英文名:Gryllulus
别称:促织、趋织、吟蛩、蛐蛐儿
分布区域:世界各地
夏天,在草丛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美丽的小昆虫,那就是蟋蟀。它们像蝉一样,被人们熟知。而且,它们比蝉还要出名。如果单单因为蟋蟀会唱歌,还不足以表现它们的才能,更被人们称道的是这种小昆虫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得非常棒,不由你不佩服它们。
在自然界里,大部分的昆虫都是选择一个临时的避难所来保证自己不被风吹雨打,它们在外出途中如果看到中意的地方,就在那里暂时居住下来,也不对居所进行修饰,只要能住就可以了。当它们隐蔽在洞穴里时,若是碰巧再抓到一两个猎物,它们就会感叹生活真是太美好了!
可蟋蟀不是这样,它们非常与众不同,当它们长大以后,就会建立自己稳固的小家,而且会为这个小家付出很多心血。因为有了固定的住所,蟋蟀待在里面,可以躲避凛冽的寒风,里面温暖而舒适,它们的日子会过得很惬意,这也充分说明蟋蟀是一种聪明而有远见的小昆虫。
在选择建巢穴的地点时,蟋蟀从不把那些天然的隐蔽所当做首选,更不会因为偷懒而选择那些现成的粗糙的洞穴,而是谨慎地选择那些适于排水、阳光充足而温暖的地方,然后耐心地挖掘,从大厅到卧室,每个地方都亲力亲为,从不吝惜自己的力气。
在蟋蟀的住宅前,常会有茂盛的草遮住洞口,这是小家伙特意挑选的,这样,洞口就会很隐蔽,不容易被发现。从这个洞口进去,里面大约有九寸深,宽度像人的手指。隧道根据地势的情况而定,或者弯曲,或者垂直。住宅里有起居室,当然也有卧室。只要蟋蟀有工夫,就会对墙壁进行修整。隧道的最下面就是卧室,这里比较宽敞,当然修饰得会更细致一些。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住宅,十分干净,也很干燥,住在里面,的确挺不错的!天气晴朗的日子里,蟋蟀走出住宅,晒着太阳,吃点儿青草,再唱唱歌,小日子过得很幸福。像兔子一样,蟋蟀从不吃窝边的草,因为那些草是用来掩护出口的,你说它是不是很精明?
虽然有了稳定的住宅,可蟋蟀在里面住得很谨慎,时刻注意着外面的风吹草动。当你走过去时,不管你的脚步多么轻,声音多么小,这个小东西都能感觉到你的到来,它马上警惕地做出反应,随时准备逃往更安全的地方。当你走到洞前想抓这个小东西时,它早就逃之夭夭了。
蟋蟀通常把卵产在离地面不到一寸的土里,它把这些卵一群群地排列起来,大约有五六百个。这些卵孵化以后,就像一个灰白色的长瓶子,瓶顶上有一个很整齐的圆孔。卵产下两星期后,前端出现两个大而圆的黑点,在长瓶的顶上,有一条环绕着的薄薄的突起线,壳将来就从这条线上裂开。因为卵是透明的,我们可以看到小家伙身上的节。在突起的线的周围,壳的牢固性会逐渐减退,卵的一头慢慢分开,这是被里面的小家伙的头部顶开的。壳升了起来,落到了一边,像小香水瓶的盖子一样。蟋蟀从“瓶子”里跳出来。
刚从壳里出来的还不能叫做蟋蟀,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一种包在襁褓里的大蛴螬,穿着紧身衣。脱掉襁褓后,蟋蟀的全身几乎呈灰白色,它开始与土搏斗。它用大颚把土叼起来,清扫到两边或是踢到身后去。很快,它就来到了地面,被温暖的阳光照耀着。这时,它的身体还很柔弱,而且还不如一只跳蚤大。一天一夜以后,小蟋蟀变成了黑色,模样与成年的蟋蟀基本一样,只是在胸部还保留着一图灰白色。它不时地用长而经常颤抖的触须试探着周围的一切,还兴奋地到处蹦来蹦去。
当天气开始寒冷的时候,蟋蟀就动手修建自己的住宅。它们找到一个有草或叶子遮掩的地方,用前足挖地,用大颚咬掉比较大的石块,粗壮的后腿踩在地上,上面长着两排锯齿状的东西。蟋蟀一边清除灰尘一边把它们弄到后边去,倾斜着铺开。刚开始,蟋蟀很有力气,干得很快。过了一会儿,它就跑到门口休息一下。歇够了,蟋蟀又掉头回去,接着干活儿。住宅的主体建好了,洞口宽两寸多,应付紧急情况是没有问题了,至于细致的装修活儿,可以慢慢做,蟋蟀并不着急。有空闲的时候,今天做点儿,明天做点儿,洞的加大和加深随着天气的变化和身体的长大而进行。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如果天气晴好,还可以看到小家伙往洞外扔土。这种修整工作会伴随着蟋蟀的一生,直到它死了,工作才真正地结束。
到四月末,蟋蟀就用它优美的歌声来告诉我们它们的到来。刚开始可能是独唱,后来,就变成激昂的大合唱了。
其实,蟋蟀的乐器很简单,只是一张弓,上面有一只钩子和一层振动膜。它的右翼鞘盖着左翼鞘,差不多全盖住了,除了后面和转折包在体侧的一部分。两个翼鞘的构造是完全一样的,它们平铺在蟋蟀的背上,旁边突然斜下成直角,紧裹着身体,上面长着细脉。你把其中一个翼鞘揭开,会看到翼鞘是淡红色的,除了两个相连的地方,前面是一个大三角形,后面是一个小的椭圆,上面有模糊的皱纹,这两处地方就是蟋蟀的发声器。
在前头那一部分的尾部边沿上,有两个弯曲而平行的脉,在脉线的当中有一个空隙。空隙中有五六条黑的皱纹,看起来好像梯子的梯级。它们是供摩擦用的,可以增加弓的接触点的数目,增强振动感。在下面,围绕空隙的两条脉中的一条成为肋状,且成钩的样子,这就是弓。
这件乐器很精美,上面有150个齿,嵌在对面翼鞘的梯级里,使4个发声器同时振动,下面的两个直接摩擦发出声音,上面的两个是由于摩擦器械的震动而发声。蟋蟀就是利用这4个发声器把音乐传到千里之外,音调听起来还很急促呢!
繁星满天的夏夜,躺在柔软的草地上,听着蟋蟀优美、动听的歌声,这种感觉真好!
实力唱将--油葫芦
中文学名:油葫芦
别称:结缕黄、油壶鲁
分布区域:中国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河北、山东、陕西、陕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藏、海南
在自然界的众多鸣虫中,油葫芦的叫声算不上是天籁,但却也悠长而悦耳,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过去的人们常以油葫芦叫声的长短来判断它们的优劣,叫得时间越长,价值也就越高,比较有名的有“十三悠”、“十五悠”乃至“十九悠”。
油葫芦又名结缕黄,是蟋蟀中最大的一种。体长20-30毫米,宽6-8毫米;体色有黑褐色、黄褐色等;触角褐色,长20-30毫米。油葫芦头部黑色,呈圆球形,颜面黄褐色,从背后看,两条触角呈“八”字形,触角窝四周黑色。前胸背板黑褐色,有左右对称的淡色斑纹,侧板下半部淡色。前翅背面褐色,有光泽,侧面黄色。尾须颜色较浅,长度超过后足股节。
至于油葫芦这个名字的由来,原因离不开一个“油”字。一是它全身油光锃亮,就像刚从油瓶中捞出来一样;二是它的鸣声好像油从葫芦里倾注出来的声音;三是它的成虫爱吃各种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
油葫芦是中国三大鸣虫之一,畜养历史最长,畜养的人也最多。经考证,在古代最早提到鸣虫畜养的《开元天宝遗事》中,就首先提到了油葫芦。说天宝宫女“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其实这里所说的蟋蟀就是油葫芦。所以,油葫芦作为鸣虫畜养玩赏,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货真价实的“老资格的鸣虫”。
油葫芦的品种比较多,鸣虫爱好者总结了一个顺口溜:“飞翅贵,玻璃脆,琵琶脆,长翼亮”,说的就是几种鸣声不同的油葫芦。翅膀长的称“琵琶翅”,鸣声洪亮;翅膀薄而透明的称“玻璃翅”或“薄翅”,鸣声低而发飘;翅膀长而端部不宽的称为“长翼”,一般是中音。
中国人玩鸣虫不仅历史悠久,还玩出了文化,玩出了境界。虽然如今玩虫不如古代那么盛行,但在外国人眼里,中国的鸣虫文化和京剧一样都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国粹。
如果你也对油葫芦感兴趣,那就要注意从“体、色、翅、声”4个方面来挑选了。
体形方面,个体大,头大,咬钳宽广的油葫芦健壮,寿命长,鸣声洪亮;颜色方面,不管是什么颜色的,只要鲜亮就好;油葫芦的鸣声跟翅膀长短也有关系,一般是翅膀越长,鸣声也就越响亮。声音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声音要选洪亮婉转,颤音拖长如“蠼一呦、呦、呦”的,这个“呦”音可重复五六次,长的话可以达到九次,这种虫美其名曰“九转油蛉”。
关于油葫芦,其实还有很多内容,它的历史恐怕也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说清楚的。不过,我们一定会记住这个声如串串银铃,又如山泉叮咚,喜欢在夜间长鸣不已,催人入梦的油葫芦了吧。
黑色吉他--金钟儿
中文学名:日本钟蟋
别称:马蛉、蛉虫
分布区域:中国东北、内蒙古、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日本本州岛
夏天还没有彻底走远,田间昆虫的鸣叫声就宣告了秋天的到来。在这场盛大的音乐会上,有一种鸣叫声仿佛从金玉中发出,带着明显的金属质感,如钟磬轻敲,又如琵琶弹奏。这种牵动人心的天籁之音来自著名的金色鸣虫--金钟儿。
金钟儿又名马铃、金琵琶、铃虫。金钟儿是北方虫迷的称呼,南方叫马铃。它体长约1.7-2厘米,体色呈黑褐色而油光可鉴,形似一粒较大的黑西瓜子,小头宽翅、白须黄尾,丝状触角长而黑白相间。雄金钟儿翅膀较宽阔,雌金钟儿腹部硕大。金钟儿的鸣声奇特,犹如铃声“铛-铛-铛……”在国外,金钟儿被称为“黑色吉他手”。
每到傍晚时分,金钟儿就开始呜叫,鸣声清脆悦耳。鸣叫时六肢挺立,双翅翘起,像一朵盛开的黑色小花,非常美丽高雅。因为它的叫声听起来像系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声,南方又称它为马铃。
金钟儿白天大多栖息于草丛中的草根部,如果受到惊扰,它会迅速跳进草丛,潜伏不动;要是继续受到骚扰,它就会蹦跳着逃走。但是过不了一会儿,它就会爬出来活动了。金钟儿的一副好嗓子也不完全是天生的,叫声是否优美与其栖息场所有很大的关系。生活在阳光充足,草丛茂盛,地势高的金钟儿,鸣声大多清脆嘹亮,且经久不哑。生活在林荫下、草丛中或低洼潮湿之处的金钟儿,不但体质差,而且鸣声低沉不清脆。
金钟儿在众多鸣虫中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和其他鸣虫喜欢在夜晚爬上枝头高声鸣唱不同,它们喜欢低伏在地表上欢唱。和大多数会鸣叫的昆虫一样,雌性金钟儿没有雄性漂亮,也不会鸣叫。不过,雌金钟儿却是个很优秀的歌迷,能从歌声中区分出哪些是同类的鸣叫,通过辨别歌手的优劣和距离的远近来寻找配偶。
金钟儿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青睐,当时就记载有“有虫黑色,锐前而丰后”的描述,那么对钟情于鸣虫的入来说,什么样的金钟儿才算是优秀的呢?一般来说,体形大须尾全,体色乌黑,翅上纹络清晰的金钟儿年轻体壮,鸣声佳,寿命也长。人们一般把它们养在玻璃瓶中,放上一大块瓜果为它们供水。开始时,喂它苹果、梨等瓜果和稀饭,过段时间再加点蛋黄。同时,注意保持环境的潮湿和食物的多样性,而且深秋以后要采取保温措施。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能让两只雄虫同处一室,因为金钟儿和蟋蟀一样好斗。
总之,金钟儿是一种非常受人们喜爱的鸣虫,它们在漫漫长夜振翅高唱,声音清越,风雅独特,别有一番“虫鸣夜愈静”的意境。
夏日歌者--蝉
中文学名:蝉
英文名:cicadas
别称:知了
分布区域:热带
蝉,是人们熟悉的一种昆虫。古称蜩、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已知品种就有3000余种。蝉是一种半翅目昆虫,属于完全变态昆虫,蝉的一生可分为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蝉花费3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整个生长周期。
蝉的若虫又名蝉猴、知了猴或蝉龟。我国很早就开始关注蝉,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把它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
其中,春蝉出土最早,古书称为“咛母”。有一种夏蝉,叫蟪蛄,寿命很短,不过数天,因此古人曾说“蟪蛄不知春秋”。最迟出现的是寒蝉,过寒露它才会发出“鸣”声,因寒蝉的声音哀婉凄惨,没有夏蝉鸣声嘹亮,因此有人误以为它是哑蝉、雌蝉,成语“噤若寒蝉”就是从此而来。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遥远的西方,蝉都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学色彩,由于古人认为蝉以“含气饮露”为生,所以,蝉历来就受到不少文人墨客的青睐。
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曾留下了蝉的芳名。在古希腊人心中,蝉鸣并非扰人的噪声,它是一种美妙之音。他们把蝉尊为“歌唱女王”,并且喜欢把鸣蝉作为装饰或做成竖琴的标志。
在古希腊,曾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雅典举行了一场轰动全城的竖琴比赛,其中,古希腊著名的音乐家爱诺莫斯凭着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博得了阵阵掌声。但当他演奏到蝉鸣部分时,琴弦突然断了,眼看自己就要功亏一旦,在这极为关键的时刻,窗外一只鸣蝉竟把琴声准确地衔接了下去,结果,爱诺莫斯击败了对手,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人们都认为,这是音乐神阿波罗为音乐大师助了一臂之力。
那么,蝉发声的原因是什么呢?它又是怎么发声的呢?又是什么力量使得蝉在整个夏天一直大叫个不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