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2~3岁宝宝教养全程宝典
28102400000004

第4章 宝宝的医疗健康

宝宝体检与治疗

01 每月应检查的项目

称体重:一般规律是:每年增长2千克,具体可用岁数×2+8(千克)的公式来推算。宝宝的体重在此计算值的上下10%之内,均属正常;超过20%为肥胖,低于15%为营养不良。

量身高:第二年增长10厘米,以后每年增长5厘米。还要关注上半身与下半身的比例是否正常。上下半身的分界点是耻骨联合上缘,出生时上下比多为1:7。

测头围:头围大小可以反映出宝宝脑发育是否优良。测头围的操作方法是:用一根软尺,前面经眉弓,后面经后脑勺,绕头一周。2岁时为47厘米左右。

看牙齿:萌出的牙齿颗数为月龄-6。出牙过晚者亦应去看医生。

量臂围:胳膊的粗细可以反映出宝宝身体发育的自然趋势,进而判断宝宝的营养是否达标。2~7岁之间约增加1~2厘米。评估标准为:1~7岁宝宝超过13.5厘米为营养良好,保持在12.5~13.5厘米为营养中等,低于12.5厘米则为营养不良。

02 其他必需检查的项目

1

舌系带指舌头下面的一根筋,与舌头运动有关。如果宝宝说话不清晰,很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2

听力大约30%的耳聋是在胚胎时期病毒感染所致,及早检查可及时发现问题。

03 宝宝运动损伤的治疗

当宝宝意外跌倒或跑跳时不慎拉伤肌肉、肌腱时,大人要立刻让宝宝停止运动,然后用冷水袋冰敷受伤的部位10~20分钟,并用弹性绷带包扎局部,这样,就能有效地止血及止痛。如果损伤的部位出现明显的肿胀、淤血、变形、或剧烈的疼痛时,应该及早请骨科医师检查,以免误诊或使伤势恶化。

04 宝宝轻度烫伤的治疗

形成原因:轻度烫伤指很小的局部受伤,皮肤发红或起泡。

治疗方法:发生烫伤后,要立即冷却,将伤处泡入冷水中,或用冷水冲,可10~30分钟。如果还疼,可再泡20分钟。这个方法不仅可止痛,而且可使烫伤减轻。但要注意,不要使宝宝着凉。

如烫伤处起的水泡,不要挑破。水泡的皮完整,便可保护伤口,减少感染。将伤处用肥皂轻轻洗净,可抹上獾油,然后用绷带轻轻包扎。如果水泡已破,衣服粘在皮肤上,不可往下撕。不可在伤口上乱涂东西,如食油、白糖等。不可在伤口上贴橡皮膏或创可贴,不能用棉花或有绒毛的纺织品盖在伤口上。

05 宝宝麦粒肿的治疗

形成原因:由于麦粒肿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所以,首先要注意用眼卫生,告诉宝宝不可用脏手揉眼;其次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还要注意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如果反复发生或出现多发性麦粒肿,也就是一只眼睛上长2~3个麦粒肿,应当全面检查身体,查明病因,要知道眼部的慢性炎症,如结膜炎、睑缘炎或屈光石正面造成的眼疲劳都可成为麦粒肿的重要诱因。

治疗方法:因为早期病症较轻,通过局部治疗往往就能控制其发展,炎症可很快消退而治愈。一般白天滴消炎眼药水,如利福平、托白士、泰力必妥等,每3~4小时1次。晚上入睡前涂消炎眼膏,如金霉素、红霉素眼膏等。如果患儿能很好配合,还可辅以温水热敷治疗。热敷能扩张血管,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对促进炎症吸收、缩短病程很有帮助。具体的做法是,用清洁毛巾浸热水后稍拧干直接敷在患眼皮肤上,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热毛巾的温度约45℃左右,家长可先用手背或自己的眼睑皮肤试温,以患儿能接受为宜。如治疗不及时,除局部出现红肿外,还伴有发热、困倦等全身症状时,应该加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红霉素,或肌肉注射青霉素等。

06 宝宝猩红热的治疗

形成原因: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多见于2岁宝宝。冬春季发病较多,由于这种细菌含有红疹毒素,所以得病后皮肤出现红疹。

症状表现:感染后2~3天出现症状,发热,数小时后全身皮肤猩红,布满细小红疹,有时如鸡皮样。在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同时伴有咽痛头痛、呕吐,也可能有腹痛,并有全身不适。检查可见患儿咽部发红,扁桃体肿大,有脓性渗出物。舌质鲜红,舌乳头肥大突出如杨梅状,称为杨梅舌。持续2~3天体温下降,皮疹逐渐消退。疹退后皮肤无色素沉着。2周左右可有脱皮,一般多为细屑样,严重病例可有大片脱皮。

年龄较小患儿感染后,可能并发其他疾病,常见的是急性肾小球肾炎。

07 宝宝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

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为主要特征。

腮腺炎为常见的流行疾病,而以冬春季为流行高峰,夏季则较少发病,一年四季不断有散发病例。大多数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形成原因:患者的唾液、血液、尿液及脑脊液中均可含有病毒。自腮腺肿大前数日至整个腮腺肿大期间均有传染的可能性。传播途径主要为唾液飞沫。人体对腮腺炎病毒具有普遍的感受性,一次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病症表现:部分患者在腮腺肿大之前的l~2日内,可有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呕吐、头痛、结膜炎、咽炎等不同症状。

发病期间,腮腺肿胀多为两侧性,一般先见于一侧,l~2日后双侧都会出现肿胀。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使下颌骨后沟消失,2~3日达高峰,上缘可达颧骨弓,后缘达胸锁乳突肌,下缘延至颌骨下而达颈侧,造成脸面变形。肿胀为非化脓性,局部有疼痛及过敏感觉,张口或咀嚼时更显著,表面灼热、有弹力感及触痛。腺肿整个过程约l~2周。腺肿最初3~5日内可伴有发热、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

腮腺炎易并发脑炎、睾丸炎,以脑炎为最常见。脑炎一般于腮腺肿胀后3~10天出现症状,也可在腮腺肿大前l~2周或迟至腮腺肿大后2~3周发病。也可与腮腺肿胀同时发生。其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颈强直、呕吐、嗜睡。

治疗方法:用板兰根60~90克水煎服或银翘散加大青叶15克水煎服;局部外深紫金锭或青黛散用醋调,外涂,一日数次,或也可服去痛片、阿司匹林等以缓解疼痛。

08 宝宝过敏性鼻炎的治疗

形成原因:因为过敏性反应而发生鼻腔黏膜发炎,就称为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有季节型和长年型两种类型。季节型,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枯草热”,它只在春、夏两季出现,而长年型的过敏性鼻炎,则一年到头都可能发作。过敏性鼻炎经常是一种家族遗传性疾病,患有其他过敏反应的宝宝也常会出现此症状。

过敏性鼻炎症状表现:

1 病初眼睛、鼻子和喉咙发痒。

4 眼睛发红、疼痛、流泪。

2 鼻塞、流涕。

5 偶尔有皮肤干涩的情况。

3 打喷嚏。

治疗方法:可口服抗组织胺药品可有助于症状的改善。假如患儿的症状非常严重,或父母自行处理后仍未改善,就应带宝宝去医院就诊。医生可能会开出含有色苷酸盐或类固醇药物的喷鼻剂来减轻宝宝的鼻炎症状。经过治疗后,许多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宝宝的症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渐好转,直至痊愈。

预防:避免宝宝暴露在其中的机会。有枯草热过敏体质的宝宝,在花粉满天的季节应该尽可能留在室内,关闭窗户,特别是在空气中花粉较多、炎热、干燥、有风的日子里,更要如此。避免让对动物皮屑过敏的宝宝接近动物。假如尘螨是问题的根源,那么就要尽量降低室内的落尘量。用沾湿的毛巾来擦拭物体表面的灰尘、并且使用杀虫剂喷洒地毯,以便杀死尘螨。假如宝宝对霉菌孢子过敏,那么就应保证宝宝房间的通风良好,不存在发霉物品和灰尘。

09 宝宝急性喉炎的治疗

形成原因:本病是由细菌或病毒侵犯喉部而引起的急性炎症。常见病原菌为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各种呼吸道病毒为主要致病原因。

宝宝急性喉炎多发生于冬、春季节,2~3岁多见,也可发生在较大宝宝,可直接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喉部,也可继发于麻疹之后,为麻疹常见并发症之一。

症状表现:因为宝宝喉部比较狭窄,黏膜下血管丰富,故在发炎时,易发生黏膜充血、水肿,使声门、喉部管腔变得更狭窄。轻的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正常,仅有声音沙哑及犬吠样咳嗽,或呈破竹样“空空”声咳嗽,无呼吸困难症状。重的常起病急,突然高热,起病不久除有声嘶、犬吠样咳嗽外,还常伴有呼吸道梗阻症状,即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时有喘呜音,伴胸骨上窝、胸骨剑突下及肋间软组织凹陷,如果不严密观察及处理,梗阻程度可由轻度发展至重度,甚至引起窒息,此时面色青紫,全身极度衰竭,或烦躁不安;肺部体征不多,仅有呼吸音粗糙。

预防:预防伤风感冒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措施,患麻疹后应细心护理,防止并发喉炎。发病以后治疗积极治疗,预防喉梗阻的发生应给患儿多饮开水,保持室内湿度及温度,当有严重喉梗阻情况时,必须分秒必争的积极抢救,必要时插管吸氧或需作气管切开。

10 宝宝肺脓肿的治疗

形成原因:肺脓肿也叫做肺脓疡。主要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肺炎后,在肺内形成一个或多个脓肿,也可能由宝宝吸入异物或化脓性扁桃体摘除时,吸到肺中化脓性物质引起的。

症状表现:肺脓肿一旦形成,要比一般肺炎的症状严重,突然发病,出现高热,一阵一阵地干咳,宝宝可诉说胸痛,数日以后,发现宝宝咳嗽加剧,当咳出大量有臭味的脓痰时,反而感到舒服多了,发热也减轻了,这时家长不要大意,以为宝宝病好了,可以不看医生了,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因为宝宝在大量咳痰的同时也可能大量咳血,一旦咳血失血过多,突然引起休克而死亡。

治疗方法:当宝宝大量咳脓痰带血时也不必惊慌,要及时去医院看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物治疗,并积极配合医生,经常更换体位,轻拍背部,使痰液排出,以此可以收到明显效果。

需注意鼓励宝宝咳嗽,将脓痰咳出。忌用镇咳剂或镇静剂,配合用一些祛痰药,有利于痰排出。

患病期间,除注意卧床休息外,注意营养饮食对宝宝病情恢复是非常有益的。补充优质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牛奶、鸡蛋、瘦肉、鸡肉、鱼以及新鲜的水果、蔬菜。

11 宝宝积食的治疗

形成原因:食积是由于喂养不当所引起的一种宝宝常见的脾胃病症。

症状表现:宝宝口臭、手足发热、皮色发黄、精神萎靡;在睡眠中身子不停翻动,有时还会咬咬牙。

治疗方法:当宝宝贪食受凉后,引起肚腹胀满,恶心呕吐、烦躁口渴、舌苔黄厚、大便干燥时,可服用宝宝化食丸。用法为1岁以下每次服用1丸,每天2次,大于1岁每次服用2丸,每天2次。要用开水溶化后服用。当宝宝因积食引起咳嗽、喉痰鸣、腹胀如鼓,不思饮食、口中有酸臭气味时,可服用宝宝消积止咳口服液。用法:小于1岁每次服用5毫升,每天3次;1~2岁每次服用10毫升,每天3次;2~4岁每次服用15毫升,每天3次;5岁以上每次服用20毫升,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二岁以上的宝宝可直接饮服。

俗话说:“要想宝宝安,三分饥和寒”,意思是说要想宝宝不生病,就不要给宝宝吃得太饱、穿得太多。给宝宝安排多吃些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不要一味地增加高热量高脂的食物。宝宝积食,预防为主。按捏疗法:

1 捏脊让患儿面孔朝下平卧。家长以两手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其脊柱两侧,随捏随按,由下而上,再从上而下,捏3~5遍,每晚一次。

2 揉中脘:胸中与肚脐连线的1/2处,即是中脘穴位。家长用手掌根旋转按揉,每日两次。

3 摩涌泉:足底心即是涌泉穴。家长以拇指压按涌泉穴,旋转按摩30~50下,每日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