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所在朝代元
生卒年月1209-1259
在位时间1251-1259
人物简介
宪宗,姓孛儿只斤氏,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之子。大蒙古国大汗,公元1251年即汗位,登基后,他一面改革政治,一面继续扩张,公元1257年占领大理,公元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时,被炮石击伤而死。
光复汗位
幼年时的蒙哥曾被三伯父窝阔台抚养,受到昂灰皇后的关心照顾。长大后,又是窝阔台为他聘娶火鲁剌部的火里差为妻,分到一部分部民。
按照蒙古旧俗,幼子对祖业有优先继承权,因此正妻所生的幼子,蒙古语称为“斡惕赤斤”,即“守炉灶之主”,是留守家业者,而他的兄长们就要到外面另立炉
灶。成吉思汗在确立窝阔台为自己的继承人后,总觉得对自己宠爱的幼子拖雷有一种愧疚感,他说:“王位和国家的事是桩困难的事,让窝阔台去治理吧;我的老营和家室,我所征集的军队、珍宝等,这些全部都交给拖雷管理。”
拖雷在窝阔台即位后的第四年死在征金(金国)的大军中,成为历史上一个不解之谜。这就引起了拖雷之妻唆鲁禾帖尼、儿子蒙哥对窝阔台的怀疑和仇恨。
从此,表面上,蒙哥在继承父亲拖雷的遗产之后,十分卖力地为伯父窝阔台四处征战,屡立奇功,实际上,蒙哥是在为光复其汗位而做充分的准备。
公元1237年春,蒙哥率领大军进攻钦察部,生擒钦察部首领八赤蛮;同年秋,蒙哥与术赤之子拔都联兵征伐斡罗思部,一举攻下也烈赞城。公元1239年,蒙哥又与贵由统兵征服了阿速国。由于蒙哥功勋卓着,不仅消除了窝阔台对他的猜忌,同时也在蒙古诸王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为他日后争夺汗位打下了基础。
蒙哥的母亲唆鲁禾帖尼也为儿子夺取汗位在做积极准备,她犒劳军士百姓,赢得各方的爱戴。波斯史学家志费尼曾在《世界征取者》一书中赞美她:“在教育子女、整饬朝政、维护尊严、处理事务等方面,这个别吉(后妃)明断英决,连戴头巾的男子也不及。”
窝阔台曾想把她嫁给自己的大儿子贵由,被她婉言拒绝了。而贵由的妻子既无能又好巫术,两个儿子忽察和脑忽,各据一宫,互不相服,明显他们不是蒙哥及其母亲的对手。
公元1251年夏,蒙哥在大多数蒙古宗王支持下,终于在斡难河畔登上了汗位的宝座,实现了其复兴汗位的夙愿。
蒙哥即位后,镇压了贵由的旧臣,将窝阔台的皇后乞里吉帖忽尼和儿子多人赶出和林,囚居于别处。此外,为了加强其统治,他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应急措施。
钓鱼城地势险恶,被欧洲人誉为“上帝折鞭处”,这里也是蒙哥被炮石击伤而死的地方。
治国政,除积弊
蒙哥即位前夕,“汉地不治”严重,百姓困苦不堪,武装反抗连连不断。
蒙哥为了革除积弊,重治国事,于公元1251年下令:凡是在贵由可汗死后,诸王滥发的扰民令旨牌符,一律全部收缴;今后有关各省的财政事务,未经与宫廷官员磋商,任何人不得发布文书;除成吉思汗特免的木速蛮、也里可温、和尚、道士外,斡脱、官员、百姓等均应按其财产交纳贡赋;诸官属不得以朝觐为名搜刮民财;人民交纳税粮时,可向最近的仓库交纳;汉地人民按贫富交纳不同的税。
加强中央统治
蒙哥为了挽回大蒙古帝国的分裂局面,采取了封赐宗亲的措施。
他还将企图推翻蒙哥汗权的窝阔台孙失烈门与贵由之子脑忽、察合台之孙也孙脱三人遣发到汉地军前从征,并将窝阔台领地分别授予他的后人,用分割封地的办法使他们无力对抗中央政权。
在宗室、贵族中进行权益分配和赏赐,分别赐予岁哥都(拖雷子)、成吉思汗第三和第四斡耳朵、塔出驸马及军将、功臣共近2万户。
公兀1253年,蒙哥又进了分封:命令弟旭烈兀率兵远征西亚,建立伊儿汗国,并执掌该地政务;令其弟忽必烈主管漠南汉地的军事庶事,以此确保全国权力掌握在拖雷系家族手中。
为了保证蒙古统治者的经济收入和补充兵员,蒙哥于公元1252年重新编集户口,搜查各地漏籍与寄居的逃户,增加户口20余万,增加了行政、军事开支的来源。
客死沙场
蒙哥汗六年(公元1256年),蒙哥亲自率大军征伐南宋,以幼弟阿里不哥于蒙古本土留守。蒙哥汗八年(公元1258年)夏,大兵驻至六盘山,聚兵攻川。年底进逼合州,合州北面的钓鱼城阻挡了蒙古军的进程。蒙哥汗九年(公元1259年)正月,蒙哥分兵攻下钓鱼城周围的城池要塞,致使钓鱼城孤悬一隅。但由于钓鱼城地势险要,防御坚固,蒙军还是没有办法击破。夏季到来,蜀中炎热,瘟疫流行,蒙古大军许多将士死亡,致使士气低沉。蒙哥在督师攻城时被炮石击伤,死在钓鱼城下,征蜀的蒙古大军无奈退出四川,进攻荆鄂的忽必烈也于年底北还。
者。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忽必烈为藩王时便热心于学习汉文化。公元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死于公元1294年,终年79岁。
登汗位,建元中统
公元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的身份受任军政要职,管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他先后任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在汴梁设立经略司,整顿河南军政,并屯田唐、邓,收到积极效果。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这里任用诸多儒臣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进一步取得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拥护,为元王朝的建立打下了社会基础。
公元1253年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消灭大理国。
公元1258年蒙哥兴师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总东路军。
公元1259年9月,忽必烈率蒙古军抵达淮河,蒙哥在合州前线病逝的消息传来,忽必烈仍挥军自阳逻堡渡长江,围攻鄂州(今湖北武汉),并派兵接应从云南北上的兀良合台军。这时,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擅自征兵图谋汗位,忽必烈立即采纳汉人郝经的计策,与宋约和,轻骑北返燕京。
公元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藩王的拥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
定都大都
忽必烈即位以后,为了加强统治,在中央设中书省,以王文统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10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为宣抚使。同年5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藩王拥戴下,称大汗于和林。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出兵击败阿里不哥。
在与阿里不哥鏖战的同时,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春,益都行省李瑄乘机叛乱,后被忽必烈镇压。
-古代蒙古靠武力夺得的疆土因缺乏其他条件的支持而最终瓦解。
丄元上都是元帝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以其多元一体的文化给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古代蒙古人参加战争,作战前均须高声歌唱潮尔合唱,狩猎成功后也会尽情宣泄,狂热歌舞。
李瑄的叛乱引起忽必烈对汉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汉人诸侯的世袭制度,削弱这些家族的军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等,一方面可以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可以严密地防范汉人叛乱。此外,又在各级政权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权,使之与汉人官僚相互牵制。
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为“至元”。经过从中统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损益,新王朝的各种制度大体上确立下来。公元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以大都(今北京)为国都。
中央集权政治的重新确立,恢复了正常的统治秩序,对人民的赋役剥削限制在一定的数额之内。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如立司农寺、垦荒屯田、兴修水利、限制抑良为奴等。但是,这个政权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后旧制。
灭南宋,统一全国在巩固大元王朝的同时,忽必烈又积极着手消灭南宋,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命伯颜大举伐宋。十三年,南下临安。十六年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
忽必烈一生知人善任,重视军队建设,维护国家统一。他主张政治与军事并用,战抚兼施,注重集中兵力,避免两线作战;善于运用远程奔袭、迂回、围歼以及步兵、骑兵、水兵联合作战等战法夺取胜利,为元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