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关注穿山甲了,根据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法》记载,穿山甲“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在这几句不多的言语中,透露出穿山甲在捕食蚂蚁时独特而高超的技巧。
穿山甲的存在极大地维护了生态的平衡。由于穿山甲是以猎捕蚁类等害虫为食,所以其对森林、农作物及维护自然生态都有保护作用。另外,穿山甲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它是名贵的中药材原料,是我国14种重要的药用濒危野生动物之一。
据《本草纲目》记载,穿山甲“除痰疟寒热,风痹强直疼痛,通经络,下乳汁,消痈肿,排脓血,通窍杀虫。”
但由于人们对其肆意捕杀和其栖息地遭破坏,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濒于灭绝。对,我国及国际的和重,已严禁捕猎这一珍贵的动物,使其得以休养生息,数量逐渐回升。
达尔文美洲鸵一一温和的奔跑健将
美洲鸵也称“鹓鹧”,美洲鸵科,美洲鸵属。达尔文美洲鸵产于从秘鲁南方到巴塔哥尼亚的高地,属濒危动物。
从外在特征上看,达尔文美洲鸵的体形比鸵鸟小,普通美洲鸵站高大约1.2米,体重约20千克,雄鸟体长1.5米。头顶、颈后上部和胸前的羽毛均为黑色,头顶两侧和颈下部为黄灰色或灰绿色,背胸两侧和翼为褐灰色,其余部分呈灰白色。褐色的大眼睛上有浓密的黑睫毛。除了体形更小一些以外,达尔文美洲鸵与鸵鸟的区别还在于它的脚上有三趾,而鸵鸟只有两趾。
达尔文美洲鸵常在没有树木的平原上出没,它们什么都吃,包括多种动物和植物。碰到猛兽时,它们就会拼命奔逃,速度惊人。
达尔文美洲鸵没有固定的配偶。雄鸟常常会同时孵化几只雌鸟在一个窝里下的蛋。窝由雄鸟在地面上挖成,比较浅,上面铺一些草。雌鸟在里面每窝下大约50个长约13厘米的蛋。小美洲鸵在孵化6个星期以后出世,然后由雄鸟抚养6个星期左右。如有外来者窥视,它会发出愤怒的吼声或嘶嘶声驱赶来犯者。小美洲鸵在出世6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和成鸟一起奔跑。为了躲避危险,它们会躺在地下隐蔽起来,只把头伸出来。这种习性后来被人误认为是鸵鸟在遇到危险时,会把头埋在沙土里。
达尔文美洲鸵的性格非常温和,常和鹿、鸵鸟、斑马和羚羊等做伴。
大鸨——“绯闻”多多的鸟
大鸨,又名地酿、老鹇,属雀形目,鸨科。是我国一级保护鸟类,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已将其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
大鸨的雌雄体形相差十分悬殊,是现存鸟类中差别最大的种类。雄鸟体长为75~105厘米,翼展达2米以上,体重为10~15千克,下颌的两侧还生有细长而凸出的白色羽簇,状如胡须。雌鸟体形较小,体长不足50厘米,体重不到4千克,没有胡须状物。大鸨的鸣管已退化,因此不能鸣叫。
大鸨主要以植物的嫩叶、种子、蛙、昆虫以及其他小动物等为食。大鸨通常成群一起活动,其虽看似笨拙,却十分机警,昂首观察周围动静,以防敌袭。
大鸨虽是一种鸟类,但它或许是鸟类中‘绯闻”最多的一种了,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雌大鸨没有自己固定的伴侣,行为放荡,是一种能和任何其他雄鸟都成亲的“万鸟之妻”。国项中说:“鸨,纯雌无雄,与它鸟合。”就连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闽语曰鸨无舌,……或云纯雌无雄,与它鸟合。”所以后世逐渐称妓女曰‘鸨儿”,妓女之养母曰“鸨母”。不过,估大鸨不会到的一而被人类冠以“风流”的名声。
由于大鸨的体形大,肉和羽毛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过去一直是狩猎对象,这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已经绝迹或成为濒危物种。
为了挽救大鸨,人类正在积极改善它们的生存环境。国际鸟盟于1997年在喀什发起“亚洲大鸨保护行动计划”;第一届“大鸨保护国际研讨会”于同年9月12~15日在俄罗斯联邦赤塔州达乌尔斯克国际生物圈保护区举行;我国也已建立了数百处濒危动物自然保护区,使相当一部分濒危动物得到切实保护,大鸨数量也得到明显增加。
大灵猫——“身揣香包”的“夜行侠”
大灵猫别名九节狸、灵狸、麝香猫,属于食肉目,灵猫科。
大灵猫是灵猫科中体形较大的一种,最长可达1米左右,体重6—10千克。它体形细长,四肢较短,尾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头略尖,耳小,额部较宽阔,沿背脊有一条黑色鬃毛。体色棕灰,杂以黑褐色斑纹,颈侧及喉部有3条波状黑色细纹,中间夹有白色宽纹,四足为黑褐色。尾上还有5—6条黑白相间的色环。
雌雄两性会阴部具有发达的囊状腺体,其分泌物就是着名的“灵猫香”。灵猫香是一种乳白色黏液,离体后不久转变成深褐色。香膏的分泌量在两性中的差异是非常显着的,雄性要比雌性多3倍左右。每当外出活动时,大灵猫常把香膏涂擦在它活动领域内的灌木枝、树干、突兀的石壁上,起到与其他灵猫彼此传递信息的作用。
大灵猫生性机警,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善于攀登树木,也善于游泳,为了捕获猎物其经常涉入水中。它是一种杂食性的动物,主要以昆虫、鱼、蛙、蟹、蛇、鸟、鸟卵、蚯蚓以及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为食,也吃植物的根、茎、果实等,有时还会潜入田间和村庄,偷吃庄稼以及家鸡等。捕猎时多采用伏击的方式,有时将身体没入两足之间,像蛇一样爬过草丛,悄悄地接近猎物。
大灵猫生性孤独,喜夜行,主要栖息于海拔21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等地带的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林缘灌木丛、草丛中。平时营独栖生活,喜欢居住在岩穴、土洞或树洞中,昼伏夜出。活动时喜欢沿着窄小道路或田埂上行走,除了意外情况外,大多数仍然按照原来的路线返回洞穴,这种特殊的定向本领,正是靠它的囊状香腺分泌出的灵猫香来指引的。
从大灵猫香囊中刮出的香膏呈奶油状或像没有颜色的菜油,是香料工业上的一种定香剂,在调配高级香精过程中作为必不可少的动物香料而被广泛使用。
大灵猫曾在世界范围内广有分布,但由于人们对灵猫香以及对其毛皮的占有欲望,使它们不断被猎杀,如今已颇为罕见,在我国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熊猫独产于我国,是中国的国宝,更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被誉为动物界的“遗老”和最珍贵的“活化石”。
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四川西北的深山密林。据估算,大熊猫的总数只有1000只左右。在世界上除了我国有野生大熊猫外,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大型动物园里饲养着一两只,而这些被珍养在动物园中的大熊猫还都是我国作为国礼赠送的。由于大熊猫极其珍贵,所以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在1961年就选定大熊猫作为该会的会徽。
大熊猫虽然珍贵,但是人们发现它却不是很久远的事情,而且发现大熊猫的过程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呢。1869年,法国的一位传教士戴维来到中国。这年3月,他在四川省宝兴县的一户农民家里看到一张兽皮,这张兽皮只有黑白两色,戴维对此大感意外。10余天后这位农民又捕回一只动物,这只动物的皮与那张皮完全一样,除了四脚、耳朵、眼圈周围是黑色外,其他部位的毛色都是白色。戴维就确认它是熊属中的一个新种。所以可以这样说,动物学界的人士于1869年才首次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动物,有300万年的历史!它曾经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和凶猛的剑齿象是同时代的动物。后来,由于地球环境的恶化,气候越来越冷,进入到第四纪冰川时期,许多动植物都被冻饿而死,唯有大熊猫等极少数生物躲进了食物充足、能够避风而又与外界隔绝的高山深谷,顽强地活了下来。几百万年来许多动物都在不断地进化,与原始模样相比早已面目全非,而大熊猫却保持了它的本来面貌。
大熊猫刚刚生下来的幼崽并不大,其体重仅在70~180克之间,但它的生长速度很快,到一个月时体重能达到1500克,半年时则可达14千克左右,而到一岁时更重达35千克左右。
大熊猫主要以竹为食,其对竹笋、竹叶、竹竿都来者不拒,而且食量惊人,一只大熊猫每天要吃掉20~30千克竹子。但你可不要误认为它是“素食主义”者,它也食肉,像鼠、羊、猪,甚至连猪、羊的骨头都是它的美味佳肴。大熊猫吃得多,一只大熊猫每天要用1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进食,有时长达16个小时以上,但可惜的是吸收得并不多,原因是它的消化力差,肠道也比较短,更不像牛、羊等食草动物那样有复胃,因此大熊猫吃下的食物很快就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了,为了维持生存,它只有不停地吃。由于竹子是大熊猫的最好的美味佳肴,所以这种相对来说较为单一的食物习惯也使得它们的生存能力降低。比如1975一1976年间,在四川北部地区和甘肃南部一些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竹林开花枯萎现象,以食竹为生的大熊猫由于无竹可食,竟被饿死了130多只。
大熊猫憨态可掬,但实际上,大熊猫性情孤独,不喜群居,独来独往是它的生活习性之一。即便是雌性大熊猫在产崽后,只将幼崽带哥脚在身边生活一年左右的时间,母子就不再结伴而居了。只有在繁殖期到来时,它们才会去寻找异性伙伴。然而,大熊猫发情期极短只成年大熊猫每年也就几天的时间。雄性、雌性大熊猫发情期不尽相同,而它的择偶性又很强,从不随意结交异性伙伴。此外,雌性大熊猫每胎只产1~2只崽,而它又只具备喂养1只幼崽的能力,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使大熊猫变得极为稀有了。
大熊猫以其稀有而珍贵,并且样子可爱而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同时也获得过不少无可比拟的殊荣:在1990年举行的亚运会上,大熊猫被定为大会的吉祥物;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为了给大会增添隆重、热烈的气氛,洛杉矶市政府特地向我国借了一对大熊猫,该市动物园更因此比往年多接待了100多万参观者,而参观者大多要排队等上4个小时左右,才能与大熊猫见面3分钟;1978年我国赠送给日本的大熊猫“兰兰”不幸病故,1亿多人口的日本国竟有3000万人为大熊猫致哀,日本首相也在哀悼者的行列。世界人民这样珍视大熊猫,作为大熊猫故I的中国人,我们更应当爱惜保护这种特有的国宝。
又懒又臭的“山和尚”
戴胜,俗称“山和尚”、“呼呼哮”等,属鸟纲戴胜科,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从外形上看,戴胜的体长约为30厘米,具有长而尖的耸立型棕栗色丝状冠羽。头、上背、肩及下体为浅棕色,两翼及尾具有黑白或棕白相间的条纹。喙长且下弯,虹膜为褐色,嘴、脚为黑色。
戴胜主要觅食地面上的各种昆虫、蠕虫和幼虫,以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类昆虫为主,所食害虫有金针虫、天牛幼虫、蝼蛄、行军虫等森林害虫。因此,戴胜是林业、农业益鸟,对其加以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戴胜性情活泼,能适应多种环境,在山地、平原、林区、草地、农田、村边、果园、甚至石滩均能生存。当它鸣叫或受到惊吓时,羽冠会高高竖起再慢慢落下,非常有趣。鸣叫时上下点头,繁殖季节,雄鸟偶尔会有银铃般悦耳的。
戴胜的繁殖期在每年4—6月间,营巢于树洞中或在岩隙、岸堤、柴堆下面以及断瓦颓垣的窟窿里,巢主要由杂草、树叶等构成,杂以枝、根、羽、兽毛以及其他杂屑等。每窝产卵5—9枚,卵为椭圆形,乳白略沾灰或绿色。
羽毛漂亮的戴胜却懒得出奇,不爱清理雏鸟的粪便,因而巢内常是脏物堆积、臭气四溢,加之其尾脂腺能分泌一种恶臭的油液,所以又有“臭姑鸪”之名。
由于戴胜时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荒野和墓地附近,以它那长而弯曲的嘴掘取地面或是腐朽棺木中的昆虫,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它们以坟墓中的尸体为食,所以在一些人的眼中,戴胜是一种不吉祥的鸟。
丹顶鹤——长寿仙鸟
丹顶鹤,别名仙鹤,属鸟纲,鹤科。主产于黑龙江、辽宁及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和朝鲜半岛,迁至长江下游一带越冬,在河北、山东为旅鸟,台湾省偶见冬候鸟,黑龙江的扎龙自然保护区可以说是丹顶鹤的故乡。丹顶鹤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丹顶鹤的形态美丽而高贵,它们常常于夕阳西下的黄昏中亭亭玉立,挺胸昂首,回步转颈,或引颈高鸣,或展翅起舞,俨然一位优雅的舞者,伴着夕阳的节奏,跳着欢快的芭蕾。
丹顶鹤的体长可达1.2米以上,体羽大都为白色,仅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为黑,级和级形长而在,常被误认是尾羽;其头顶裸露,呈鲜红色,喉、颊和颈的大部分为暗褐色。丹顶鹤的幼鸟羽色大多为棕黄色,仅在肩部具有少量黄褐色色斑,1龄后的丹顶鹤才长成成鸟的羽色。作为涉禽,它具备了涉禽“三长”——喙长、颈长和脚长的特征,这与它生活在湿地沼泽中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丹顶鹤于及的带,常于、甲壳类及蛙等,也吃水生植物的嫩芽、种子等。丹顶鹤是候鸟,每年春天,丹顶鹤便集成小群,从南方越冬地陆陆续续迁徙到黑龙江的嫩江平原以东至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开阔而人迹罕至的湿地繁殖。
通常情况下,丹顶鹤的繁殖期大约是在每年的4月中旬。丹顶鹤配对成功后,就开始为自己建造爱情的小屋——鸟巢。它们建筑的材料仅是一些芦苇、苔草等水生植物的根、茎。丹顶鹤通常每窝产2~3枚卵,卵较大。孵卵是+分辛苦的工作,往往由雌雄丹顶鹤交替孵卵,但夜间多由雌丹顶鹤负责。经过漫长的31~33个日夜,小丹顶鹤才能破壳而出。小丹顶鹤一出世,就可随父母蹒跚学步,4~5天后就可随父母到水塘中觅食。
丹顶鹤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一旦成为配偶,可维持终身,故在日本等国家将丹顶鹤视为爱情专一的象征。在进入交配期前,雄性丹顶鹤首先要抢占地盘,不允许其他同性个体进入自己的领地,这种行为称为占巢。然后丹顶鹤要举行求偶仪式,雄鹤会与雌鹤一起翩翩起舞,并引颈高歌,以吸引异性的注意和爱慕,此时的鸣声尤为响亮而悠远,往往数里之外都可以听见它的叫声,故古人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的说法。
雪中舞然一幅绝美的中国水墨画。
和其他鸟类相比,丹顶鹤对人类来说具有更多的文化意蕴。丹顶鹤在我国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中被誉为“仙鹤”,成为美丽、高雅、善良的象征。在诗词和中国画中,常被文学家、艺术家作为主题而称颂。又因丹顶鹤的寿命很长,一般可达50—60岁,因而又是“长寿”的代名词。我国古代有“松鹤延年”之说,并将‘松鹤图”作为祝寿的礼物。其实,鹤类是不上树的,原因是虽然鹤类和大多数鸟类一样具有三前一后4个脚趾,但其后趾明显高于前三趾所在的平面,因而它的脚趾无法抓住树干,只能在地面活动。“松鹤图”虽有悖于科学,但其寓意一直为人们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