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兽虽然是大块头,但它们类似象牙的门齿从形态、位置来看并不适合当作自卫的武器,鼻子也较短且形态原始,胃不如真正象鼻在自卫中起的作用大。同时其原始的大脑和笨重的身体、缓慢的步伐也决定了它们应是一种迟钝的动物,只能凭借庞大身躯本身来抵抗侵害。好在南美洲当时的各种食肉动物在个头上比焦兽差得太多,最多只能对付一些老幼病残,很难威胁到健壮的成年焦兽。
焦兽大约在渐新世后期就灭绝了,原因至今尚不清楚。有一种论调认为,渐新世结束时期气候更加干燥,其他大陆上许多大型动物如巨犀等都被淘汰了,南美洲恐怕也不能例外。当时南美洲草原上的树木、灌木逐渐减少,而以这些为生的焦兽并没能跟随环境的改变,在身体结构上做出适时的调整。理所当然的,这种南美洲本土的“大象”就逐渐消亡了。
郊熊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郊熊
拉丁文名:Agriotherium
生存年代:晚中新世-早更新世
生物学分类:食肉目
主要化石产地:亚欧大陆、非洲、美洲
体形特征:身长>2.0米(非洲郊熊)
食性:杂食性
释义:郊外的兽
500万年前,早上新世的南非仍然处于气候持续转为干冷的趋势中,大片茂密森林逐步被低矮灌木丛或稀树草原所取代。一队古长颈鹿正蹒跚而来,两位它们的近亲-西瓦兽晃动着巨大的角饰,尾随在它们后面。古长颈鬼们知道前面的河谷附近有残留的大片树林,这个季节树梢的嫩芽正是它们的最爱。但紧张的情绪也开始在它们当中蔓延,不远处土丘后传来的鬣狗的尖叫声也提醒着它们,昨天同伴参遭横死的地方到了。
古长颈鬼们清楚,那些正舔食着尸骨上最后一丝肉屑的棕鬣狗并不足惧,令它们紧张的魔魇另有其物。在当时的南非,能够威胁成年古长颈鬼和西瓦兽的大型食肉动物不多,它们的恐惧主要来自于一种巨型猛導--非洲郊熊不过,眼下这头像北极熊一样大的公郊熊只是四脚朝天仰卧在草丛中,无忧无虑地沉入了梦乡,腹内还在继续消化着昨天捕捉到的每餐……非洲郊熊是郊熊类的一种,成年者身长2米以上,体形壮硕。据推测,成年雄郊熊体重可达75奸克。
比起后来的熊属动物,郊熊类头骨的吻部显得稍长,以至于头部像狗多过为,虽然可能植物在其食谱中比例还是艮小。它们的四肢修长有力(不过比起后世美洲的短面熊类还嫌稍逊),显示其短距离冲刺的行动相当迅速。加上巨的必亂目前所获的化石材料显示,非洲郊熊的出现填补了大型动物猎食者的空白,它们恰逢其时地出现并占据食物链顶端位置,有力地遏制住了大型素食动物繁殖的泛滥。而整个郊熊类的演化也非常成功,其生存的时间非常长。并且除非洲外,它们的化石在欧洲西部、亚洲的印度次大陆和中国北部也屡有发现,甚至在北美大陆,也得以广泛地分布,直到早更新世还有存在的信号。不过,在这些地方生活的郊熊远没有它们的非洲兄弟那么伟岸了。
惊豹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惊豹
拉丁文名:Miracinonyx
生存年代:上新世-晚更新世
生物学分类:食肉目
主要化石产地:美国、墨西哥
体形特征;身长2.5米,身高1.3米
食性:肉食性
释义:令人惊异的猎豹
晚更新世的北美大平原上,一群叉角羚正在低头进餐。这些机警的动物没有注意到,草丛中惊豹正蹑手蹑脚地朝它们潜行。距离只有100米了,这只惊豹以迅雷之势瞬间窜出,扑向一只放哨的雌羚。千钧一发之际,它还是在起跑前尽责地发出了警报声。
叉角羚虽然不是真正的羚羊,但跑起来比绝大多数誇羊都快得多,耐力也极佳,还有一手迅速转向的绝技。此刻这只雄誇就在不断做着“之”字转弯,试图甩掉速度更快但转向不灵的惊豹。不过它毕竟因发警报而慢了一步,很快被后者追上,背部被豹爪一拍,登时扑倒在地。而惊豹也已近强弩之末,疲惫地用最后一股劲咬断猎物的喉管,坐下来拼命地大口喘息。
正在这时,不知从哪冒出5匹垂延欲滴的恐狼,一步步向它逼近。通常情况下,就是单挑惊豹也难以和恐狼抗衡,何况现在它已精疲力竭,以一敌五很可能自身难保。因此,恐狼们大摇大摆地走到惊豹面前。一匹大雄狼已经迫不及待,几乎要张口便咬。面对如此局面,尽管已是一周内第二次遭抢,但惊豹还是乖乖让出了猎物,无奈地走开了。
由于化石只在美国和墨西哥发现过,惊豹通常又称北美猎豹。它们其实并非真正的猎豹,与现存的非洲猎豹不同属,甚至不在同一个亚科。无论从化石结构分析,还是近年来的DNA检测,都显示它们与美洲狮的亲缘关系比猎豹更近。一般认为,惊豹与美洲狮在上新世分道扬镳,而它们与猎豹的相似之处也只是平行进化的结果。不过,目前研究者尚未找到美洲猎豹与美洲狮的共同祖先,而已有的化石也大多比较零碎。已发现的惊豹共有3种,它们之间可会邑是一脉相承的,但也有一些共存与竞争。
该家族最早的成员是400万年前出现的斯氏惊豹,它们比现代猎豹略大,已像后者一样具有较短的脸和增大的鼻腔,这些有助于迅速奔跑时呼吸道的扩展,为身体是供更多氧气。直到10万年前的晚更新世,它们仍在部分地区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几乎与美洲虎一样大的意外惊豹则在150万至10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生活在北美洲。比起前辈,它们反而不太像纯粹的奔跑机器,其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介于美洲狮和现生猎豹之间,四肢没有猎豹长,爪子能完全缩进爪鞘内。它们是将二者特点集于一身,跑得比美洲狮快,而比猎豹更强壮。
最晚出现的真惊豹形态与现代猎豹相仿而个头略大,体重约50千克,具有痩长的四肢、较为短小的头、发达的胸廓和柔韧的身区干。它们比其他2种的骨骼结构更为轻巧,尤其是脚爪只能部分伸缩,有助于在奔跑时抓地(这也是现生猎豹不同于其他猫科动物的一大特点。有关它的最后化石记录在12700年前,也就是上一次冰河期行将结束的时候。
实际上,惊豹目前仍是新大陆最神秘的冰河期猫科猛兽之一,古生物学家从现有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它们是否会像现生猎总之,人们还在期待更化石碎片中很难得到更多的信息。
豹一样经常结小群活动,以抵抗其他猛兽的巧取豪夺激动人心的发现。
锯齿虎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锯齿虎
拉丁文名:Homotherium
生存年代:晚上新世-晚更新世
生物学分类:食肉目
主要化石产地:亚欧大陆、非洲、北美洲
体形特征:身长1.7-2.0米,肩高1.0-1.1米
食性:肉食性
释义:像剑齿虎一样的野兽
北美冰川边缘的山脚下,7只晚银齿虎离开栖身的巢穴,在晨风中开始了新的征程。它们在溪流边发现了一群真猛犸象,这些巨兽正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和肥美的嫩草,对逐渐接近的晚锯齿虎队伍毫无察觉。
一头2岁的小猛犸象可能是太贪玩了,不觉间离象群越来越远,马上要进入埋伏圈。这时随着头虎的一声低吼,众虎如闪电般纷纷跃出。2只雄银齿虎率先扑到小猛犸象背后,用带有银齿的犬牙狠狠咬破了它的厚皮,另2只则对其腹部一阵猛咬。3只雄虎则奋力用前腿压住小猛犸象的头,不让它动弹。小猛犸象很快遍体鳞伤、血流如注并颓然倒地,头虎上前一口用剑齿咬断了它的喉咙。也就在这时,悲愤的猛犸象母亲冲过来赶开了锯齿虎群,和上前的其他几头雄猛犸象一起用长鼻抚摸着死去的孩子,巨大身躯中发出低沉的哀鸣。锯齿虎们识相地躲在一旁,它们知道象群几小时后就会走开,那时它们就可以共同把1吨多重的小猛妈象拖回巢穴中。
约300万年前,昔日威风八面的剑齿虎演化出了一些与自己在形态上很相似的新类型,故得名“似剑齿虎”。但它们毕竟是自成一类的动物,因此现在国内学界根据其边缘带锯齿的犬牙改译为锯齿虎。
锯齿虎种类很多,形态上也有明显的差别,可能是由不同种的剑齿虎进化而来,其体形普遍小于前辈剑齿虎。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它们生活的年代已没有太多的大型食草类,而且更新世又出现了洞狮、拟狮、短面熊等更强大的猛兽,锯齿虎没有了进一步大型化的空间。虽然它们曾广泛分布在亚欧大陆、非洲和北美洲,但已发现的化石数量相对来说却不多,说明它们当时可能就是较为稀少的动物。
在身本结构上,锯齿虎像是好几种食肉动物的混合体:前腿长、后腿短,形成鬣狗般的页斜体态;脚部的一些结构与熊类似;骨骼较细较轻、四肢修长、足部扁平、后脚的爪子不能伸缩,头骨较短且具有宽阔的鼻腔(有利于一次吸进大量空气),都与猎豹有几分接近;而比现生猫科动物更长的犬牙和5页部则显示着剑齿一族的身份。
总体而言,锯齿虎是剑齿虎亚科中身材最“苗条”的,甚至比现代的狮虎还要纤细些。虽然过短的后腿和尾巴不种决跑,但它们很可能拥有同族中最高的速度和敏捷性,甚至像猎豹那样善于短途追击。此外,对其头骨的分析表明它们有发达的视觉中心,其视力更适应白天而不是夜晚,也和猎豹相同。
锯齿虎在食谱上继承了本家族的习惯。它们短而侧扁、具有锯齿状边缘的剑齿如同两把牛排餐刀,能扯裂犀象等厚达数厘米连狮虎都无能为力的皮肤。不仅如此,锯齿虎的双-领也十分强劲,还有长而有力的脖颈,使被咬住的猎物难以挣扎、逃脱。
由于锯齿虎大都分布在当时较为寒冷的地区,科学家推测它们可能长有较厚的皮毛。既然现代的寒带食肉兽大都皮毛华丽,锯齿虎活着时可能也是非常漂亮的动物,而不像化石骨架显示的那样“四不像”。
在非洲和亚欧大陆,锯齿虎分别在150万年前和40万至20万年前趋于消亡(西欧最晚的化石记录直到2.8万年前),其衰落的时间几乎恰好与直立人的扩散和石器打制技术的进步相吻合。这一时期的各种直立人、早期智人已学会了用火和制造更发达的工具,开始凭借他们的勇敢智慧成为空前优秀的掠食者,而大型食草动物和以之为食的锯齿虎在这种冲击下最容易遭受灭顶之灾。在人类很晚才踏足的北美洲,晚锯齿虎一直坚持到了1.4万年前的冰河期结束,其灭绝原因很可能是环境因素大于人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