鬣齿兽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鬣齿兽
拉丁文名:Hyeanodon
生存年代:早始新世-早上新世
生物学分类:肉齿目
主要化石产地: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
体形特征:身长约2.5米,肩高1.3米
食性:肉食性
释义:鬣狗的牙齿(兽)
荒原上一个漆黑的夜晚,副巨犀母亲正在为分娩做最后的努力,随着一声喘息,幼崽终于坠地。可还没等小家伙吃奶,母兽却已经站了起来,警觉地向四周环顾着。黑暗中几盏灯泡似的眼睛出现了,这是一些容貌丑陋、长着满口利齿的食肉动物,它们试图靠近幼崽。母副巨犀则拼命加以阻挡,试图用其庞大的身躯和粗壮的四肢驱赶这些个头不小的猎食者,情势相当危急……这个场景想必很多读者会感到熟悉,就是BBC的《与古兽同行》中的一个镜头。而这些敢于威胁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哺乳动物的猎食者蒙古原野上的死神--巨鬣齿兽。
远在早始新世,肉齿目鬣齿兽科的成员就巳经出现。早期的鬣齿兽类是身高不超过30厘米的小型杂食动物,直到晚始新世才逐渐演化成占优势的大、中型食肉动物。它们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有蹄类动物的出现结合在一起的,伴随着渐新世灌木草原的扩大而新兴的有蹄类,促使当时的各类食肉动物变得更大、更快、更强。鬣齿兽类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从最初发源的亚洲迅速扩张到除南美洲、澳洲和南极三大“隔离区”之外的世界各大陆。
中、晚渐新世是鬣齿兽类的繁盛期,在亚欧大陆、非洲和北美洲都生活着许多种类的鬣齿兽。它们的体形、夕卜貌各不相同,一些小型的种类酷似后来食肉目的狐类;而走上大型化道路的也不在少数,如非洲的马修鬣齿兽、北美大陆的恐鬣齿兽以及亚洲蒙古原野上的巨鬣齿兽,它们像今天的虎豹豺狼一样凶悍,无论大小都拥有强大的双领与牙齿。
从目前巳知的化石材料中得知,巨鬣齿兽从头到尾长约3米,外形很像鬣狗,但其力量要比现今麗忠的獅子强大得多。有资料表明,它的双领具有每平方英寸1000牛的惊人咬力,而牙齿、颌骨结构类似一把大的剪刀,很有杀伤力,可以迅速致猎物于死地(但这种结构会给牙齿造成很大磨损,以致老年鬣齿兽很可能因无牙可用而活活饿死)。它们头大腿长,嗅觉敏锐,奔跑迅捷,是继安氏中兽、裂肉兽之后渐新世蒙古草原上演化出的又一强者。
BBC在影片中给巨鬣齿兽演绎出群居似鬣狗般的习性,令巨鬣齿兽一下子名声大噪,但它们是否具有群体狩猎的习性,目前还不能确认。科学家们倒是从其雄性牙齿上出现的磨损纹路推测,成年雄性巨鬣齿兽之间可能通过磨牙进行相互示威,以确定彼此间的地位高低。不过,即便单独捕猎,它们也是令人生畏的,不但有能力对当时包括幼年巨犀在内的各种素食动物产生极大威胁,而且凭着力大、齿猛,即使面对始剑齿虎、伪剑齿虎、祖猎虎等后起的假剑齿虎科猛兽也能占得上风。
不过,作为一个古老家族的成员,鬣齿兽类的相对优势地位并不稳固。从渐新世末期开始,大型化的食肉目动物纷纷崛起,鬣齿兽类相对笨重的身体结构、较小的脑量等弊端,在与食肉目动物的长期生存竞争中逐步显现,因而开始走上灭绝之路。进入上新世,它们在蒙古、非洲和北美洲的最后几个据点陆续陷落,这些在生命演化史中显赫一时的肉齿目动物终于彻底谢幕。
龙王鲸
中文名称:龙王鲸
拉丁文名:Basilosaurus
生存年代:中始新世-晚始新世
生物学分类:鲸目
主要化石产地:美国、澳洲和埃及
体形特征:雄性身长17米,雌性身长15米
食性:肉食性
释义:蜥虫易之王(兽)
风平浪静的古地中海上,突然冒出一股水柱,一个尖尖的鼻子随之露出。这是一条16米长的龙王鲸,它的鼻孔不像现代鲸豚类一样位于头顶,因此必须把上半个脑袋都抬出水面才能换气。自2000多万年前沧龙、蛇颈龙随恐龙一起灭绝以来,它们可是全世界各大洋中久未有过的海中巨兽了。
龙王鲸在海面上歇息了一会儿,又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下。在它的下方,一条1米来长的小鲨鱼正在游弋,似乎出于对这个庞然大物的恐惧而一思尾鳍向深处游去。然而龙王鲸已经盯上了它,灵活地调转方向并追上前去,将其一口咬住,大嘴前部的锥形牙齿穿透了粗糙坚硬的鲨鱼皮。它嚼着食物悠然离去,而鲨鱼残存的前半截身体仍在一团血水中不停地扭动、下沉……19世纪30年代,古生物学家哈兰收到了一件化石,据称这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具巨大骨骼上的一部分。哈兰认为它属于一种巨型海洋爬行类动物,将其草草命名为“蜥王龙但英国的欧文却相信那可能是一种大型陆地兽类。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而就在哈兰进行研究的同时,更多的化石在阿拉巴马州和密西西比州被发现。最终哈兰看见了这种动物的头骨化石,其牙齿形式明显不属于海洋爬行类。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意识到这是远古鲸类的一支,然而其学名巳不可更改了,中文则将其灵活改译为龙王鲸。
龙王鲸主要活跃在中、晚始新世。从巳发现的众多龙王鲸化石来看,它们平均身长15-17米,少数巨大者可达24米。龙王鲸的身躯细长如蛇,加上因在热带生活而不会有太厚的鲸旨,其体重可能远逊于同等长度的现代鲸类。它们身上还有很多原始特征,例如长有2条短小的、未完全退化的后腿,头部较小且类似陆生动物,44颗牙齿也与早期的陆地哺乳类相似且分为两种类型,锥形齿分布在前,锯齿形齿排列于后。它们不但能追捕鱼类,也能取食海洋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甚至伏击岸边的动物。
除美国外,人们在埃及和澳洲大陆也发现了很多龙王鲸类的化石,说明它们当时曾广布于世界各地的热带海洋中。在埃及的撒哈拉沙漠中,有个史前鯨类化石被大量发现的地方,名叫“鲸之谷这里在晚始新世是热带浅海,一些龙王鲸当时生活在那里。
作为当时海洋中最可怕的掠食动物,龙王鲸类并不十分挑食。其菜单上不但有大型的鱼类、头足类、海龟,甚至鲨鱼和身长5米多的矛齿鲸也常常遭其袭击。最近人们在一个龙王鲸化石的胸腔部位找到一团鱼化石,可能是它胃内的东西,其中包括几种不同的鱼类骸骨以及一条50厘米长的鲨鱼。在BBC的《与古兽同行》中,一条坏孕的雌龙王鲸甚至游入河口沙洲,企图猎杀前来饮水的始祖象,不过这种情形应该是相当罕见的。
短短1000多万年时间,鲸类就从陆生动物进化成了如此庞大的海兽,士甚称神速。不过,龙王鲸的骨骼结构显示它不可能是现代鲸类的祖先,而只是鲸类演化道路上一显赫一时的旁支。始新世末期,龙王鲸类巳然销声匿迹,但其他鲸类将继续演化为海洋的主人。
美洲乳齿象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美洲乳齿象
拉丁文名:Mammut
生存年代:中新世-更新世
生物学分类:长鼻目
主要化石产地:北美洲
体形特征:身长5.0-6.0米,身高2.5-3.0米
食性:植食性
释义:臼齿上有乳头状凸起(兽)
美国东南部的森林尽头,2头美洲乳齿象在用力地扭动脖子,希望可以牵制住对方。这是2头壮年雄象,正在争夺这个象群的控制权。它们吼叫着相互推挤,试图用锋利的长牙给对方造成严重的伤害。雄性美洲乳齿象间经常进行致命搏斗,因此许多雄象常常落得浑身伤痕。而一旁的雌象并不关心这些,它们虽是群体动物,但成员并不固定,雄象首领经常更换,雌象也会在各个群体间随意流动。年轻的雄象毕竟缺乏经验,很快就被老首领挑破了鼻根,同时肩膀也被象牙犁出两道一尺多长的伤口……一周后,它死在了河流边的沙地上,肩膀处糜烂的伤口上正飞舞着一群群的苍绳……对喜欢收集化石的人来说,夏天的佛罗里达可能齡世界最美妙的地方。每年河水泛滥的时候都会把河底的化石冲到浅滩上,成为化石搜集者的宝贝。人们经常会从中找到一种史前象类的化石,这就是美洲乳齿象。
一些不太规范的读物常将美洲乳齿象称为“乳齿象然而严格来讲,“乳齿象”只是3000多万年来形态各异的产嵌轭等所有乳齿象亚目成员的统称,而不应用来称呼其中具体的一类。
美洲乳齿象身材庞大,身长能达到6米,身高超过2.5米,上领有一对很长且弯曲的象牙,头部平坦,背部不像猛犸象那样高耸。它们是更新世冰河期的北美洲最常见的象类之一,人们不仅找到过许多完整的美洲乳齿象化石,还发现了一離存完好的粪便和消化道,甚至还发现了一些带着皮毛的骨架,通过这些人们才认识到美洲乳齿象像猛犸象一样浑身披着毛发。
虽然外表接近猛犸象,但美洲乳齿象的牙齿更适合咀嚼树叶和灌木,而不能适应草类植物,只能三五成群地在北美洲的森林之间游荡。有证据显示,它们会为寻找充足的水源而在每年冬季和夏季往返于南北,不过和多数动物相反的是它们是夏天向南,冬天向北,因为冬季的北美洲南部更加干旱。
人们认为,美洲乳齿象的祖先可能是在大约2000万至1700万年前的冰期通过白令陆桥来到北美洲的,并在这里演化成为美洲乳齿象。这是一很好的平行演化的例子。
尽管美洲乳齿象的牙齿和其他乳齿象一样是低冠的丘形齿,远不如后期真象类的牙齿坚硬耐磨,但它们却在北美洲坚持了很长时间,它们之所以倉旨在北美洲幸存下来,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进入北美洲的真象缺乏在森林中生活的种类,从而舰了竞争。
但就在更新世即将结束时,曾长期繁盛的美洲乳齿象却突然灭绝了,人们对此非常迷惑。一项新的科学研究认为,导致其灭绝的罪魁祸首斤艮可倉场肆虐的结核病。研究人员分析了收藏在美国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史博物馆里的48具美洲乳齿象化石,发现近半数化石上都留有病毒感染后的痕迹。研究人员认为,晚更新世人类的捕杀与他们带来的结核病很可能严重削弱美洲乳齿象的种群,再加上环境变化等因素,最终导致这些林地巨兽的消亡。
猛犸象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猛犸象
拉丁文名:Mammuthus
生存年代:上新世-早全新世
生物学分类:长鼻目
主要化石产地:欧洲、亚洲和美洲
体形特征:身长5.0-6.0米,身高2.5-3.0米
食性:植食性
释义:地下潜伏之兽
在西伯利亚的旷野上,已经飘起了雪花,这是寒冬来临的预兆。一群真猛犸象正从山脊上走过,它们将与其他同类汇集成大群,一起迁徙到南方去躲避严寒。下面的河流已经泛滥到了平原上,猛犸象们可不希望踩到沼泽里或滑倒在光滑的河石上,因为这对于笨重的它们无疑是一场灾难。所以这群猛犸象的老首领带领族群走上山脊,以躲避泛滥的河水。
山脚下,一头年轻雄猛犸象的尸体在寒风中早已僵硬,它是失足摔下悬崖的,大半个身体都被松岑的土埋了起来,河水浸湿了它的皮毛,它空洞的目光望着天空。而悬崖因为水的冲蚀正在不断崩塌,土块不断地跌落到下面的猛犸象的尸体身上……猛犸象俗称长毛象,曾在近几十万年来分布于爱尔兰、欧洲、西伯利-亚、中国、美国等北半球的广大地区。这些披着浓厚皮毛的象类是冰河期的典型标志,也是人们最熟悉的古生物明星之一。上文中提到的真猛犸象是整个猛犸象家族的代表,除此之外人们还在亚洲发现了平额猛犸象、南方猛犸象以及北美洲的帝王猛犸象、哥伦比亚猛犸象、小猛犸象和产于俄罗斯偏远岛屿的弗兰格尔猛犸象。
真猛犸象是猛犸象家族中数量最多、灭绝最晚的一种。它们可能最早出现于中更新世或者晚更新世早期,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真象。它们的头骨短高门齿强烈旋转成螺旋状,最长者超过5米,臼齿的齿冠非常高,能吃硬草。它们在猛犸象家族中其实算是中等偏小的,个头不比现代亚洲象大多少。最近的職显示差异可歡可一地点和亚种的猛犸象都有自己特殊的毛色。
根据人们对其形态和DNA的分析,猛犸象与现代的亚洲象的关系要远远近于和非洲象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猛犸象和亚洲象分化的时间并不长,但其中一些很关键的信息仍未被人们掌握,或许它们的进化史比以往认为的要复杂得多。现在一些人试图通过保存下来的猛犸象冻尸克隆出活猛犸象,但已发现猛犸象遗骸中的DNA大多已非常破碎,现有技术几乎无法将其用于克隆,因此匕就现在看来还是一比较遥远的梦。
真猛犸象之所以为人所熟悉,是因为我们不仅挖掘到许多保存完好的真猛犸象化石,而且在俄罗斯的冻土层中还屡次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真猛犸象尸体。这里面不仅有成年真猛犸象,也有真猛犸象幼崽,其中最著名的是1900在俄罗斯别列索夫河旁发现的成年真猛犸象和1977年在苏联鄂霍次克海附近发现的一头1岁左右的小雄象。此外,在西欧的石器时代先民曾居住过的洞穴中,人们发现了一些真猛犸象的绘画作品。正是得益于这些发现,人类才有可倉旨对真猛犸象类有更充分的了解,否则我们可倉旨永远不会知道它们的真正样子。
在真猛犸象抵达北美洲前,当地已有它的同类捷足先登了,这就是帝王猛犸象。这种猛犸象最早发现于美国内布拉加斯州,体形比真猛犸象还大,在稍早的时候通过白令陆桥抵达北美洲,一度相当繁盛,但当真猛犸象出现后逐渐在竞争中落败。
帝王猛犸象灭绝没多久,北美洲的大陆上又出现了更庞大的猛犸象,这就是哥伦比亚猛犸象。它们在晚更新世的北美洲相当常见,曾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南部到墨西哥。其大者可达4米高、10吨重,超过一般的非洲象。哥伦比亚猛犸象虽然属于猛犸象家族,却没有那么浓密的长毛,因为它们生活在相对温暧、潮湿的南方地区。但是在更新世结束时,它们的麻烦要来了,因为这些巨兽虽然喜欢温暧地带,但气候的持续转暖对缺乏有效散热构造的它们是致命的,大的萄伦比亚猛码象其体重和身只得被迫向北迁徙。但同时它们又缺乏在北方能咼超过一般的非洲象保持体温的体毛,于是随着更新世结束,哥伦比亚猛犸象也黯然退出了北美洲的生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