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古兽真相
28125200000022

第22章

对各种猛犸象的灭绝原因,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人类的过度捕杀造成了猛犸象的灭绝,有人则说是急速回暧的气候导致了它们的消亡。这些动物消失的原因像以往那些大灭绝一样令人着迷,不过也如同多数动物灭绝的答案一样,我们可倉旨永远无法知晓在这些冰河巨兽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现在在北方地区仍然能见到漫天的飞雪和咆哮的寒风,但是人们却再也见不到在风雪中昂首迈步的猛犸象了。这些曾经漫游整个北半球的巨兽已伴随着雪花,永远消散在西伯利亚的旷野上……

爬兽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爬兽

拉丁文名:Repenomamus

生存年代:早白垩世

生物学分类:三尖齿兽类

主要化石产地:中国体形特征:身长1.0米

食性:肉食性

释义:兼有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特征的兽类

1.2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中国辽宁朝阳地区。这天早晨,太阳马上就要跃出地平线,环绕岛屿和湖面的薄雾正慢慢散去。湖边上,一头强壮爬兽正在喝水,殷红的鲜血从伤口慢慢流到水里。半小时前,它不慎误闯了一头巨爬兽的地盘,被块头比自己更大的领地主人狠咬一口,只得落荒而逃。它喝了些水补充体内水分,伤口也慢慢凝固了,想找点儿鲜肉补补体力。草丛沙沙作响,强壮爬兽觉察到草丛后面的异动,迅速隐蔽起来,它看到一条鹦鹉嘴龙正带着20多条幼龙在草丛中觅食。这是一种小型植食性恐龙,因嘴喙酷似鹦鹉而得名。成年鹦鹉嘴龙最长可达1.5米,幼龙就小得多,刚出生不久的不过25厘米。在它们浑然不觉中,强壮爬兽突然从草丛背面疾跑而出,高速冲入惊慌失措的小鹦鹉嘴龙群中,精准地咬住了其中的一条幼龙,然后又迅速消失在草丛中。

爬兽最初发现于2000年,命名为强壮爬兽,巨爬兽则是据新近发现的土化石命名的新种。它们属于三尖齿兽类(因臼齿上有3个笔架式的小尖而得名),主要发现于辽宁北票地区。其口中长着硕壮尖利的门齿,头部有大量肌肉附着的痕迹,表明有强大的吞咬能力。解剖特征表明,它们有较长的躯干和短而粗壮的四肢,呈半直立状行走,有点儿类似现代生活在澳洲的袋獾。在人们的印象中,中生代的哺乳动物都像鼠、駒一‘般小,昼伏夜出,鬼鬼祟祟地生活在恐龙的阴影下。殊不知,强壮爬兽偏偏就能干掉恐龙呢!在2005年1月的《自然》杂志上,古脊椎所的研究员发表了一篇文章,公布了他们对一具强壮爬兽化石的研究成果。在这头强壮爬兽的腹腔内,竟然有吞食后尚未消化的鹦鹉嘴龙的骨骼。

这团骨骼是该所高级技师在修理爬兽骨架的过程中发现的。骨团下部有两排牙齿,经观察比较后认定为一条幼年鹦鹉嘴龙的牙齿;而骨团表面又可清楚地分辨出与其相匹配的前肢、后肢、趾骨和许多两端已被消化的大小骨头,有些相互之间仍可看出活着时的连接状态。

这团骨骼很可能就是整条幼龙的遗骸,而关节相连的肢骨表明爬兽在捕获猎物后大块撕碎吞食猎物,几乎少有咬碎咀嚼。由于猎物未被完全消化,这条爬兽应1亥是在享用完“最后的晚餐”后不久,就被突如其来的灾难火山爆发致死并很快埋藏。幼龙的牙齿上有轻微的磨蚀面,说明它自己已经用牙齿磨咬过食物。因此,爬兽享用的是一条已出生且能自主活动的幼龙,而不是尚在蛋中的龙胎。

那么,如何证明它吃的是捕到的活龙崽,还是只不过是龙尸腐肉?据分析,爬兽的门齿粗壮,咬肌发达,又有半直立的行走姿态,足以能捕捉-叼衔活的猎物。而且其牙齿并不利于咀嚼,只好像萼鱼一样大块整吞。科学家们据此推断,爬兽极有可能是主动猎者,而不是腐食者。这一发现大大改变了过去对中生代哺乳动物的看法,原来它们之中也有比小型恐龙还大、甚至可能是行走于光天化日之下的食肉动物。

跑犀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跑犀

拉丁文名:Hyracodon

生存年代:始新世-中新世

生物学分类:奇蹄目

主要化石产地:欧洲、亚洲、北美洲

体形特征:身长1.0米

食性:植食性

释义:蹄兔的牙齿(原鉴定错误)

渐新世的蒙古虽然日趋干燥,但却仍不缺乏生机。在零星的湖泊周围,生长着成片的莎草和胡桃树、杨树,一群山羊大小的跑犀正在湖边进食和休息,它们灵巧地在沙丘和倒塌的树干之间穿梭,寻找着可口的浆果。一只犬熊认在一段枯木后面,注视着它们的一举一动。虽然它只有1米多长,但也足以杀死一头跑犀了。这时一头跑犀发现了它的踪迹,犬熊只好立刻疾冲而上,没费什么力气就把它放倒在地。而刚才还在这里倘徉的那群跑犀早就不见了踪影……跑犀是犀牛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员,它决也们最早可能在早始新世就出现了,自成一跑犀科。其形态非常特殊,与其说是一种犀牛,倒更像一匹怪异的马或貘。跑犀的大差异,并没有犀类的显著特征。它们的门齿和犬齿锋利,臼齿是低齿冠,鼻骨上没有长角的痕迹;前脚上有4个脚趾,后脚则是3个(现代犀牛前后脚都是3趾),都是比较原始的表现。跑犀个头很小,骨骨各轻巧,脖颈长而灵活,加上平直的脊背和很长的腿骨,显然是一类能快速奔跑的犀牛。

跑犀虽然整体上很原始,但后期种类也显示出一些进步之处,例如牙齿变得逐渐更适应吃草。人们普遍认为跑犀生活在森林或灌木丛中,它们小巧的体形非常适合在植物之间穿梭,成小群的寻找食物果腹。在确认安全的时候,它们也会到开阔的林地或河湖边上活动。跑犀的天敌主要是一些当时的小型食肉动物,而它们唯一的自卫手段就是迅速逃跑。

在北美洲的跑犀中,内布拉斯加跑犀是最为人们所了解的一种。它们的头骨较为粗壮,而且门齿和犬齿形态几乎一样,这就是:

说它们之间可能相互用门齿撕咬对方,尤其是在雄性争夺配偶时。它们的眼窝比较大,或许其视力要比现在犀牛产强得多,甚至在夜晚也能行动自如。内布拉斯加跑犀的颊齿比较高,这意味着它们能吃更多粗糙的食物,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在其他跑犀相继灭绝后它们还能继续繁荣一段时间的原因。

亚欧地区的跑犀种类很多,但被人们所熟知的却很少,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原蹄犀。这是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一类跑犀,只有少数生活在欧洲。虽然它们分布比较广泛,但只有大约三四种。其身材只比普通的狗略大,而且非常痩弱,牙齿也很原始。在我国云南等地曾经发现过大量的原蹄犀牛化石,这里很可能是它们重要的演化地区。

虽然跑犀在渐新世相当繁盛,但是进入早中新世后便消失了,其灭绝无疑是渐新世过渡到中新世时期剧烈的气候环境变化所致:气候的改变导致灌木和柔软植物的减少,大部分跑犀的牙齿无法适应草原上的植物。另夕卜人们相信,中新世开始出现的三趾马和原始的偶蹄类在各方面都比跑犀进步得多,原始的跑犀难以抵挡这些后期之秀的竞争,在双重压力下终于灭绝了。

披毛犀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披毛犀

拉丁文名:Coelodontaantiquitalis

生存年代:更新世-全新世

生物学分类:奇蹄目

主要化石产地:亚洲北部、欧洲中北部

体形特征:身长4.0米,身高约2.0米

食性:植食性

释义:具有空腔的牙齿(兽)

这是一个凉爽的傍晚,空气中弥漫着新生植物的草香。谷地边的平原上稀稀落落地长着几丛莎草,几株孤单的松树投下一道道黑影。成群的野马奔驰在草原上,而在更远的地方,巨大的冰川反射着太阳的余晖,几头披毛犀正在谷地的斜坡上吃着青草。对这些迟钝的冰原巨兽来说,温暖的气候并不适合它们,每年夏天它们都会向北迁徙,来躲避夏日的高温。它们没有注意到,远处的冰川正在一点点崩落,化为汩汩的流水。全球的温度逐年上升,覆盖了大地几万年的冰河正在消融,一个时代即将结束。这对于披毛犀等冰河期动物来说并不是好消息,它们的浩劫就要到来……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就像一个大冰箱,保存了许多史前动物的尸体。除了著名的猛犸象冻尸之外,人们还曾在这里幸运地发现了几只埋藏在冻土中的披毛犀。根据它们的尸体,我们知道披毛犀种浑身披着长毛、封氐御寒冷气候的冰河巨兽。

披毛犀属于额鼻角犀类,和现代的苏门犀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它们属于真犀类的一个亚科:额鼻角犀亚科。不过披毛犀属-腔齿犀类。

披毛犀只生活在更新世时期的亚欧大陆北部地区,没有像与之共同生活的猛犸象、狮子那样进入北美洲。它们最早出现在约200万年前的亚洲,在4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进入欧洲大陆,占领了除意大和、希腊南部和斯土甚地纳维亚半岛之外的整个欧洲。此后它们广泛生活在凉爽的草原、荅缘和冰缘地区,成为当时北方最繁荣的一种犀牛。

典型的披毛犀身高超过2米,在额头和鼻骨上各生长着一个犀牛角,前大后小。根据保存下来的遗骸,人们得知披毛犀的鼻角是扁平的,旨用于清除地面的积雪以寻找植物,角上的痕迹证明了这一点。

虽然披毛犀没有门齿,但是这并不影响它们进食,它们会用簸箕一样的大嘴把植物吃到嘴里,然后用后面的颊齿嚼烂。这些齿冠很高,珐琅质表面有许多褶皱的牙非常适合咀嚼质地干燥、容易磨损牙齿的草本植物。其四肢虽然短粗,但非常强壮,因此披毛犀的迁徙能力很强,能迅速从亚洲扩散开并且进入欧洲。

经过多年研究,古生物学家认为披毛犀在晚上新世就已经从真犀族里分离开了,并且在更新世冰期发展起来。最早出现在亚洲北部的是一种个体较小、构造比较原始的披毛犀,这种披毛犀在中国北方很多地方都有发现,这就是因最早发现于河北省泥河湾而得名的泥河湾披毛犀。它们生活的环境还不是非常寒冷,因此其身上可能只有少量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