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中更新世,我国北方生存的是另外一种披毛犀,它们较泥河湾披毛犀进步,但比晚更新世的披毛犀原始,被认为是披毛犀里一个原始的亚种,即披毛犀燕山亚种,又称燕山披毛犀,它们主要生活在中更新世较温暧的冰期。由于其化石与只在较温暧森林地区发现过的梅氏犀一起出现,它们可能是比应较冷环境、但同时也经常进入温暧地区的动物,仍然不是特别耐寒,大约生存在60万至30万年前。
进入晚更新世后,我们熟悉的披毛犀才进化出来,这时的披毛犀已经是一种高度适应寒冷气候的冰河期犀牛了,它们一直生活到大约1.1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才与史上最后一次冰河时代一起消逝。
平头猪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平头猪
拉丁文名:Platygonus
生存年代:中新世-晚更新世
生物学分类:偶蹄目
主要化石产地:北美洲、南美洲
体形特征:肩高1.0米
食性:杂食性
释义:(长着)宽的角(兽)
中更新世的肯塔基山谷与今天一样,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林地,峡谷深处更是洞穴密布。每当夕阳将金色的外衣披挂在山林之时,总会传来阵阵由远及近的嘈杂声,不多时大群的猪形动物缓缓而来。它们的头部短而高,2颗巨大锋利的牙齿十分慑人。这种动物叫平头猪,性情暴躁而好斗,结群之后更是势不可当。除了其近亲长鼻西揣偶处其间外,其他食草动物都远远躲开。
平头猪的译名虽然叫猪,其实它们与长鼻西端一样,属于偶蹄目、猪形亚目、西端科。西端科动物的外形、习性与旧大陆的猪类接近,但区别它们并不困难。
西端的体形通常较小,后肢只有3趾;它们比猪科动物更适应植物性食物,胃也更复杂,而性清则和野猪一样凶猛。另一个醒目的不同点在于其獠牙的方向,西端类是向下而非向上弯曲,是强有力的攻击性武器。
勝,与现代西样,顆猪的身上可倉秘有臭腺可用于驱敌。在当时的北美大陆,恐怕只有美洲搠师、锯齿虎、异刃虎等少数翅猛兽敢于猎杀它们,但常常要冒被群猪围殴致死的风险;而就连恐狼、美洲虎这样的狠角色一笔。
般都不会去招惹这些亡命之徒。西端科与猪科的分化的时间很爪上早,故其亲缘关系并不是很近。巳知化石记录显示,早在3700万年前的北美洲始新世末期地层中,就出现了名为始端的早期西端化石。这种早期西端的分布也很广,同时期的欧洲、非汧也都有零星化石被陆续发现。
本文的主角--平头猪的出现也很早,在中新世就巳经露面了。它们身躯强健,适应性相当强,从各种植物、小动物到动物尸体之类什么都吃,不过更多是用其锋利、巨大的3奈牙挖掘泥土中的根荃、块菌之类。
当距今230万年前连接南美洲的所谓巴拿马地峡形成后,平头猪及其他活跃在北美汧的西端类迅速南下,很决在缺少竞争者和掠食动物的南美大陆站稳了脚跟,并演化出了新种。其中白唇端体形较大,成大群活动,战斗力强,几乎没有动物敢招惹它们,至今仍遍布墨西哥南部到隨廷北部一带。
平头猪是非常成功的动物,其生存年代顺今300万年前直至1万年前,价种类的化石遍布美洲大陆各处。由于它们有洞穴生活的嗜好,故其骨骼化石在洞穴中被发现的最多。
晚更新世,平头猪类神秘地灭绝了,原因不明。目前生活在阿根廷查科草原的珍稀物种--草原端是与它们亲缘关系最近的代表了,不过其本形和群体数量恐怕远不及平头猪当年的威风。
奇角鹿中文名称:奇角鹿
古兽档案
拉丁文名:Synthetoceras
生存年代:早中新世-早更新世
生物学分类:偶蹄目
主要化石产地:美国南部、墨西哥
体形特征:身长2.0米
食性:植食性
释义:联合的角(兽)
落基山南麓的一个山坡上,几只奇角鹿正在通往草场的路上跋涉。这一群共有5只成年雌兽、4只幼兽和未成年兽,而雄兽平常是自己组群的。它们比梅花鹿大一些,修长的四肢和颈子使它们看起来有点儿像驼,另外每只雌鹿都在眼睛上方长着一对未分叉的弯角,而今天的鹿类通常只有雄鹿才有角。
1000多万年的进化,使它们早已适应这里贫齋的植被和崎岖的地形,岩缝间的青草足以维持生存。不过,今天它们遇到了麻烦,3只陌生的雄鹿捷足先登,在原本属于它们的草场上大吃大脅。这些雄鹿的模样比雄鹿更加古怪,除了个头更大之外,鼻子上方都长着一只“Y”字形的角。
眼下还没到繁殖期,这次相遇对它们来说只是争夺资源。领头的雄鹿喷着响鼻,前蹄一下下踹向地面。对面已有防备的3只雄鹿也不示弱,一个个如法炮制。双方就这样对峙了几分钟,雄鹿们大概是考虑到对方势众,又是“主太近的亲缘关系。其祖先可以追溯到3800!奇角鹿头骨化石万年前的原角鹿,它们只有1米长,无论雌雄头上都没有角,却有6个骨质隆起琪中2个在鼻子上方,生活在丘陵和高山地区。而比奇角鹿稍早的并角鹿体形略小,鼻子上的2只角呈“V”字形,只在末端有一点相连。到了奇角鹿身上,2只鼻角才终于合二为一,形成到角尖才分叉的“Y”字形,如同小孩子手中的木制弹弓。
奇角鹿直到18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才灭绝。它们的家史虽长,化石却稀少,可能是山地环境不利于化石形成所致,也可能其数量本来就不多。它们的脸像马脸一样窄长,超过现存的任何鹿和羊,有助于迅速发现敌:人。其齿冠较高,能研磨较硬的植物,这说明它们已经是真正的食草动物,而早期植食性动物的低冠齿若是吃草很快会磨坏。不过,其前足还保留4趾而不是2趾,雄性还长着大的犬齿,都是比较原始的特征。其习性可能与山羊类似,在山区结小群生活。
在今天的哺乳动物中,牛、羊、鹿和长颈鹿等所有长角的偶蹄类动物都是把角长在头顶上,长在鼻子上的犀牛角也是特化的毛发而非骨头。但在已灭绝的古兽中,角状鼻骨却是屡屡出现的“时尚”,并角鹿、雷兽类、重脚类、恐角类甚至一些啮齿类都曾演化出了这种现代人看来奇形怪状的结构。
由于骨质鼻角内含有神经和血管,脆弱易断,不像实心的牛羊角、鹿角和犀牛角那么结实,很难作为防御敌害的武器,更可能是同类间求偶炫耀的工目西魅洛运羽这些第二性征越发达的雄〖生个体,通常也越健康、利于获得雌性垂青,产生更多后代。因此,虽然窆展到一定程度会成为活动的累赘,同时体形也不验之后,剩下来的哺乳类都是些精兵强将,也许不够壮观但更具适应力。奇角鹿尽管顽强地生存了2000多万年,给“华而不实”的鼻角动物挽回了不少面子,但还是没能挡住冰河期的环境剧变和新兴牛科动物的竞争势头,带着“鼻角一族”最后的荣耀消失了。当然,如果上天和人类能给地球一个上千万年的稳定环境,没准哪天又有某种动物会在鼻子上长出角来。
得不相应增大,但自然选择的规律还是让它们在这条道路上不可避免地越走越远。其结果往往是因过分特化走进进化的死胡同,在环境剧变面前无力抵抗而灭绝。
嵌齿象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嵌齿象
拉丁文名:Gomphotherium
生存年代:中新世-早更新世
生物学分类:长鼻目
主要化石产地:欧洲、亚洲、非洲、美洲
体形特征:身长4.5-5.5米,身高2.5米
食性:植食性
释义:具有白形领部的野兽
炎热的中午,草原上很少有动物原因出来活动,大都在静静休息。一小群维曼嵌齿象正在采集着食物,领头的是一头老年雄象和一头小象。它们不停地用常常的下颌和鼻子把树枝拉低,然后把树叶送到嘴里。嵌齿象的寿命不长,只有30多年,而这头雄象已经27岁了,相当于人类70岁高龄,它颌骨两侧的长牙已经快要掉落。在它的带领下这群象已经平静生活了十多年,但是这些敏锐的动物感觉到周围的环境正在变化:森林越来越稀疏了,灌木也越来越少了,经常在身边跑来跑去的鹿再也看不到,草原上却追歼多了许多犀牛和另外一群象擦肩而过。嵌齿象惊奇地看着眼前这些陌生的象,这些是最古老的真象--剑棱齿象。维曼嵌齿象并不知道,这些奇特的古象尽管才刚刚出现,但它们已经注定要在不久后彻底替代古老的嵌齿象家族……
嵌齿象是象类进化中的基石,属于古象家族中的乳齿象亚目、嵌齿象科。嵌齿象与其他象类最显著的差异就入是,它们不仅上门齿非常发达,还有很长的下颌和下门齿。它们的嘴在闭合时,下颌联合部延长的部分会像门闩一样嵌在上门齿中间。
嵌齿象类是乳齿象家族中最成功的成员之一,在它们消失时多数乳齿象都早已灭亡。嵌齿象最早起源于非洲,但是人们没有找到特别古老的嵌齿象化石,似乎它们是一下子就在旧大陆出现的。在始祖象之后的渐新世期间,世界各地都没有发现任何古象化石,这就是象类进化历史里著名的“空白期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早中新世,人们在非洲发现了早期的恐象,同时亚欧大陆上出现了著名的“象事件就是说在欧洲和亚洲首次发现了象类的化石。
嵌齿象又称三棱齿象,这是因为其臼齿上有3道齿脊。它们主要生活在河流、湖泊地区,食物是柔软的树叶、灌木和果实等。早期的种类个体较小,后期则有所增大,大小已接近现代的象了。不过它们的外貌不同于现代象类,除了独特的牙齿与下颌外,它们的颈部要比现代象灵活得多,头部占身体的比例也大得多,主要也是因为下颌相当长的缘故。其鼻孔位置较靠上,鼻子很发育,因此其长鼻应该非常灵活。它们的颊齿比最早期的乳齿象类进步,齿脊上有乳头状凸起,这也是其俗名乳齿象的由来。后期的嵌齿象往往有非常复杂的齿柱构造,齿冠很高,白垩质也很丰富,倉旨增加研磨食物的效力。
嵌齿象的四肢较短,但很粗壮,身躯显得又矮又长。这种构造表明,它们是一类运动能力相当强的古象,迁徙能力很强。
嵌齿象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并且在晚中新世到达北美洲。其数量也相当多,甚至在一些地区的动物群中占了绝对优势。同时嵌齿象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也很强,这可倉旨也是广泛分布的原因之一。
大约在700万年如,敗齿象豕力矢开始逐渐凋零。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嵌齿象相继灭绝,只在少数地区进入了上新世。人们认为上新世草原的拓展和气候的转冷是嵌齿象灭绝的一个原因,另外在晚中新世晚期开始崛起的进步象类-真象,很可能也通过竞争排挤了它们。而幸存下来的少数嵌齿象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兽真的牙齿较为进步,这样就能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比原始的嵌齿象更有优势。随后人们在美国和非洲等地又都发现了残存到更新世的嵌齿象,但一般公认它们在中更一球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