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脚兽头上的骨质大角是空心的,化石表面有许多管状的印痕,说明它们活着时角内长有许多神经和血管,表面覆盖的也是一层皮肤而不是角质硬鞘。这种角并非强大的防御武器,专家推测它们主要用于雄性间的相互炫耀或碰撞发出警告声。不过,这种巨角也造成雄t生的视线严重受阻,难以看清正前方的东西。当然,它们的视觉本来就不会太强,应该主要还是像犀牛一样依赖嗅觉和听觉,再加上少有天敌,因此这并非严重问题。
重脚兽的牙齿由44颗高冠齿组成,这些牙齿尚显原始但很管用,加上伸长的嘴唇,使它们能轻易取食岸边较硬的植物。它们保留着分得很开的全部5个脚趾,这既是原始性的体现,又暴露了它们与象类的密切关系。它们的脑子很小,腿只能弯曲而不能站直,这使它们在陆地上行动笨拙。但有的科学家认为,它们可能是和水牛一样的半水栖动物,有较强的游泳能力。
重脚兽是重脚目的主要成员,是一类与现存的大象、海牛、蹄兔都有密切关系的早期巨兽,很可能是它们的绝灭远亲。其化石最初发现于晚始新世(可能可以追溯到中始新世)到渐新世的埃及法雍地层中,20纪70代以后,南欧的罗马尼亚和近东的土耳其者卩发现了重脚类的化石,我国广东南雄也发现了比重脚兽更早、可能属于重脚类的玉萍兰氏兽,这说明重脚类的生存范围远不限于北非一隅。
通常认为,麵目、索齿兽目与延续至今的长鼻、蹄兔、海牛三目都属于次有蹄类(又称非洲有蹄类),共同代表着一个已经日薄西山的大家族。它们的共同祖先可能就曾生活在埃及,舰的重要演化也大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许多支后裔先后迁人其他地区。另夕卜还有人认为,重脚类可能和奇蹄类同出一门。
然而至今为止,人们仍未找到重脚类的祖先和后裔,无法为它们列出更完整的家谱。它们在遥远的始新世神秘崛起,又在1000多万年的短暂存在后神秘消失,留给现代人的是无尽的思考和谜团。
祖猎虎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祖猎虎
拉丁文名:Nimravus
生存年代:中渐新世-中新世
生物学分类:食肉目
主要化石产地:亚欧大陆、非洲、北美洲
体形特征:身长60厘米-2.0米
食性:肉食性
释义:极度的黄灰色(兽)
早中新世的一个秋季黄昏,夕阳将余晖抛洒在现今美国南达科他州一带广袤的灌木丘陵和草原上,一条小河婉提绕过山丘。成群的安琪马、反刍兽徜徉在河边寻机畅饮,而紧紧挤在一起的碳兽们把河水撹得浑浊不堪。远处茂密的草丛中不时传来阵阵低沉的吼叫,其间还夹杂着一两声短促的咆哮,那是鬣齿兽们正在分享它们的大餐。突然一阵怒吼传来,安琪马集体转身飞奔而去,反刍兽紧随其后,大小碳兽们扑腾着奔向深水区,草丛后的盛宴也似乎戛然而止。片刻之后,河对岸的山陵上出现了一只身材魅伟的“大猫”。
实,这只令群兽畏惧的动决物并不是猫,甚至不是猫科动物。与前文介绍过的恐齿猫等一样,它们是另一个类猫食肉动物家族一假剑齿虎科的成员。渐新世时,假剑齿虎科动物呈现出大发展的趋势,种类和数量繁多。从已发现的化石来看,假剑齿虎类主要演化为三个主要类群:第一类体形魁梧强壮,四肢短粗,像此后的猫科剑齿虎一样有高度发达的上犬齿,包括始剑齿虎、巴博剑齿虎等;第二类身躯和四肢修长,善于奔跑追击,但头骨及上犬齿结构仍与剑齿虎类似,如恐齿猫、伪剑齿虎等;而最后一类不仅身躯和四肢修长,头骨及牙齿结构也不太特化,上犬齿的长度还够不上加入“剑齿一族”的资格,而与现代狮、虎、豹等非常类似,显得更像“大猫其中的主要代表就是祖猎虎。
祖猎虎的化石被广泛发现于非洲、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在我国一些地方也有发现。通常认为,祖猎虎及大多数假剑齿虎类的祖先发源于亚洲东南部,其后才迁徙到其他大陆。直到中渐新世,相猎虎还是一些决速穿行林间的小型食肉兽,主要靠偷袭小型的哺乳动物、職、鸟类等为生。它们的敌A也相当多,不仅庞大的鬣齿兽和锯齿鳄等仍占据统治地位,就连其同族恐齿猫、始剑虎、伪剑齿虎都可其造成威胁,那时的恐齿猫应该是小心翼翼的“偷猎者”。
时光进入中新世,干燥的季风使得大片的森林变成草原或灌木林。随着其竞争者们纷4分灭绝,祖猎虎家族中的大型成员也开始崭露头角,并渐渐爬到了食物链的上层。例如渐新世、中新世交替期间生活于北美洲南部草原上的本氏年且猎虎就是个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其袭击对象不仅包括各种中小型食草类,甚至连上岸进食的两栖犀、碳兽这样的大家伙也时时面临着被其偷袭幼崽的威胁。在食物短缺时,它们还冒险从鬣齿兽、犬熊、半熊乃至成群的达福兽等其他食肉兽那里抢夺食物,当然也不拒绝伺机从恐颌猪的食腐盛宴中窃取一杯羹……特别是当北美洲的伪剑齿虎类在中新世到来之际相继绝迹后,假剑齿虎类适时填补--了它们留下的生存空间,出现了短暂而空前的兴盛。盛极而衰总是至理,伴随着中新世草原化的进一步加剧,许多素食动物纷纷进化出善于快速奔跑的后裔,而以前蟄伏的猫科动物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大型种属,它们都是行动迅速的跖行性捕食者,特别是剑齿虎类的横空出世,几乎已敲响了古老假剑齿虎家族的丧钟。作为跖行性掠食动物的祖猎虎到底不能与之抗衡,对日益灵活的猎物们也缺乏有效捕食手段,于是祖猎虎这类曾兴盛一时的美丽杀手也不得不与其大多数猎猫科近亲和锯齿鳄、西贝鳄等陆栖鳄类一样,在中新世早中期无可奈何地退出了自然进化的舞台。
祖熊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祖熊
拉丁文名:Ursavus
生存年代:中新世
生物学分类:食肉目
主要化石产地:亚欧大陆
体形特征:身长约60厘米
食性:杂食性
释义:曙光之熊
夕阳的余晖给湖面洒上一层金色,一头东方祖熊在芦苇丛里静静潜伏着,小眼睛盯着湖边。目光所及,有只雄性中华河鸭正在对面芦苇丛底的巢里梳理着羽毛,身下是十几个亚麻色的蛋。
虽然水禽中有很多恩爱夫妻,但总有一些不老实的雄鸭红杏出墙,而交配之后这些偷情郎就对“私生子”不管不顾了,留下雄鸭独自孵蛋。即便如此,个头跟灵猫差不多的祖熊也不想领教一顿鸭嘴,只是鸟蛋对小型食肉兽格外有诱惑力。几分钟后,雌河鸭离巢下水,进行今天的最后一次觅食。等鸭子去得远了,祖熊才迅捷地钻进鸭巢,张口咬开一个鸭蛋,舔舐着鲜嫩的蛋汁。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饱餐一顿的祖熊晃晃长尾巴,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当雌鸭回巢后,迎接它的只是满地的碎蛋壳和几粒食肉兽的粪便……
祖熊是现代熊的祖先。国人常俗称今天常见的黑熊、棕熊为“狗熊”,其实这些看似粗大蠢笨的动物还的确与狗同出一门,二者都属于食肉目中的犬形类。直到大约2000万年前,欧洲的埃勒蒙祖熊才从原始的犬形类食肉动物中分离出来,开启了熊科动物独特的演化道路。
祖熊的体形有了几分熊的样子,而纤细的身体和长长的尾巴却与一、灵猫颇有几分相似。其牙齿很接近牙尖齿利的其他早期、食肉类,但前臼齿和臼齿较大,形态上已接近现代熊类人与祖熊比例图一适应植食性的特征。在随后的演化中,熊类口中用来撕-裂骨肉的裂齿逐渐退化,而咀嚼植物用的臼齿却愈加发达,成为荤素都不拒的杂食动物。
根据化石研究,祖熊应当生活在森林中,习性介于今天的狐和浣熊之间。由于生存环境比较冷,它们很可能长有厚实的毛皮以抵御寒风。其食谱除林中的各种鸟类、两栖爬行动物、鱼类及尚不够敏捷的各种小型原始哺乳类外,植物类食物也会占一定比重。它们的后裔继续了杂食性、体形增大的策略,这既有助于提高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与其他食肉类直接竞争。
祖熊曾一度在亚欧大陆广泛分布,如在我国发现的东方祖熊。其身体结构更为原始,牙齿也体现出一些早期特征,有人认为它们是祖熊在进化上的一旁支。
20世纪80年代,山东省山旺动物群中发现了保存相当完整的东方祖熊化石,弥补了此前祖熊化石大多破碎的遗憾。祖熊的后代逐渐演化为今天仍在生存的8种熊以及最大的食肉类、冰河纪末期绝灭的短面熊和洞熊等。此外,东方祖熊的一支可能选择了更加与众不同的方向,一步步背离食肉类的根本传统,成为几乎不食荤腥的竹林隐士--大熊猫。
醉猿
中文名称:醉猿
拉丁文名:Dionysopithecus
生存年代:早中新世
生物学分类:灵长目
主要化石产地:中国、巴基斯坦
体形特征:高70厘米
食性:植食性
释义:狄俄尼索斯的猿猴(酒神的猿猴)
第一缕阳光从树冠的枝叶间西过,新的清晨到来了。小溪流水潺潺,林中鸟鸣声声,食草动物也走出来觅食。这时,一声声高昂的猿鸣响彻树梢,令刚才所有的声音都黯然失色,接着几个影子闪现在晃动的枝叶中。
每天早上,这对双沟醉猿及其孩子们都要起来巡视这片领地,全家族“合唱”的鸣声足能传到好几千米之外。在向对面醉猿家族示威的同时,它们敏锐的双眼也在搜索树叶间的野果。这些醉猿个头和长臂猿差不多,但胳膊比较短,在树上窜跳挪移也不如长臂猿那般出神入化。即便如此,它们仍称得上熟练的运动健将。只见领头的雄猿用双臂吊挂着身体,只一荡便“飞”到了5米开外的另一棵树上,接着怀抱着幼崽的潍猿和2只未成年猿也先后做出了完美的跳跃动作……
10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下“两岸猿声啼碰,轻舟过万重山”
的中华大地上曾生活诗句。考古研究证明,当时长江流域确实有长臂猿分布,但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人类的破坏,到了21世纪初我国仅有的4种长臂猿都濒临灭绝,只有少量残存在云南、海南的自然保护区内。其实,早在人猿揖别之前着多姿多彩的猿形动物,醉猿就是它们中的一员。
这个名字似乎有些奇怪,“醉”字如何得之?原来,醉猿化石所在的江苏双沟地区位于洪泽湖畔,是著名的美酒之乡。1978年,中科院的李传夔教授来此考察时就住在双沟酒厂,期间发现了一块残破的灵长类左上颌骨,上面还有3颗臼齿。于是,李教授把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一狄俄尼索斯的名字赋予了它,中文名就是双沟醉猿。与双沟醉猿同时发现的还有另一种古猿,即江淮宽齿猿。1990,人们又发现了醉猿的一个新种--东方醉猿,同时在巴基斯馳发现了一些醉猿化石。
双沟醉猿生活在早中新世,曾被认为是亚洲最早的古猿,甚至号称“亚洲第一猿起初人们把醉猿和宽齿猿都划入原康修尔猿科,但通过对更多化石的比较分析,现在一般认为醉猿的牙齿结构更像上猿科中类似长臂猿的树猿,它和宽齿猿都应属于上猿科。上猿比原康修尔猿更加原始,虽有些与长臂猿相似的特征,但更接近于真正猿类与旧大陆猴(狭鼻类)的共同祖先--原上猿。它们很可能是原上猿不同于猿与猴的另一支后裔,仍属于原上猿总科而不是人形总科(包括人类和真正的猿类)。也就是说,醉猿不是猿,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猴子,而是猿与猴共同的堂兄弟,与人类和类人猿的演化更没有什么关系。但时至今日,还有些文章宣称醉猿是亚洲最早猿类和长臂猿的祖先。
多年来古人类学家一直为非洲和亚洲南部的“古人类动物园”头疼不已,难以确定具体的人类演化轨迹,而才研究猿猴进化的科学家来说,确定现生猿猴的家谱同样是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但由于化石太少,科学界目前对长臂猿的进化过程仍未有公论,而醉猿现已不在长臂猿祖先的候选名单里了。现在认为,醉猿的祖先生活在非洲,之后随着气候变化、植被更替,一部分迁入欧洲演化为上猿,进而扩散到亚洲,其代表就是醉猿和宽齿猿。至于现生长臂猿的直系祖先,由于至今没有证据表明它们当时已出现,这些非猿非猴的灵长类可能就扮演了它们的角色,成为整日在树上游荡的林中精灵。仅用现有的少量化石,人们还难以准确复原醉猿的样子,但可以推测较原始的它们可能还没有长臂猿那么极端的长胳膊,在树上悬挂、跳跃时可能也不像长臂猿那么灵活。不过,有了它们的存在,当时的原始森林一定会充满喧闹与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