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自然开始了它的报复
地球是人类的生身父母,是人类的成长摇篮,是人类的生活家园,是人类的事业舞台。
如果人类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忘记了地球的施与,恩将仇报,只知为自己的私利对地球巧取豪夺,那么这种违背自然道德法则的逆天行为必将遭到天谴而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针对人类的这种看似取得了初期胜果的掠夺性的行为,恩格斯的警告是值得我们反复念诵的箴言: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大自然其实早已启动了报复机制的掣闸。
世界不少古文明策源地的衰落,如前述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哈拉帕文明,以及中国的古楼兰文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等,后来湮灭在一片荒漠之中,就是由于人类对山林的超限破坏,大自然回馈给人类的“礼物”。
步入近现代,人类采用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大肆排放温室气体,大自然于是驱动热浪、干旱、洪水、暴风雨还以颜色;大自然的这种还击,按英国气象学家休顿的说法,其力量不亚于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危害。
人类对矿藏、地下水的不合理挖掘和利用,大自然亮出地质上的山体和地表的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甚至可怕的地震等手段来回敬人类。研究表明,人为的剧烈活动或大型工程的行为,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实验、挖深井后高压注水以及建造大型水库等,都可能引发地震的报复。就以建造大型水库来说,如果施工区的地壳岩体贮存有构造能,当水库建成蓄水后,将可能导致构造应力提前释放,从而形成地震。在溶洞发育的石灰岩地区建造水库,则存在蓄水后水体压入溶洞引起塌陷和气爆的危险,从而诱发地震。所诱发的地震不一定当场发生,可以滞后数月甚至数年,滞后的时间越久往往破坏性越大。
人类以源源不断的工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毒化土地、河流和空气,大自然则花样百出地祭出各种瘟疫、疾病,如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攻击人类的食物来源,并进而把这类病源转入人体,让人类患上诸如“人疯牛病”“人禽流感病”……或直接攻击人类,如水俣病、骨痛病等以及其他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各种难以医治的疾病。由于环境恶化,人体细胞内遗传物质容易发生紊乱,形成突变,细胞生长失去平衡,就会导致癌症。调查显示,人类所患疾病有1/4与环境恶化相关。艾滋病、SARS(非典型肺炎),也是由于人类生活领域扩张、缩小了同野生动物的距离而出现的病症。
澳大利亚专家最近警告说,未来25年将会发现很多新型的可能致命的病毒,这些病毒大部分传自动物。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全球暖化和行为改变,都可能助长新病毒的滋生。
早先,大自然的报复对人类具有预警的作用。可是许多古老文明却因缺乏经验、敏感性或只顾眼前利益而侮慢大自然的警戒,遭到毁灭的命运。
二、臭氧层空洞、
酸雨、有害气体
大气污染将导致一系列恶果。
在离地面20~3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存在着一个臭氧层,虽然臭氧的含量仅占这一高度空气总量的十万分之一,却像一张大伞,遮挡了太阳光中波长为200~300纳米部分对生物致命的紫外线辐射,保护了人类和地球上各种生命的存在、繁衍和发展。
然而震惊全世界的是,1985年英国科学家宣布,自1977年开始观测南极上空以来,每年在9~11月都可发现有“臭氧层空洞”,并指出同温室气体尤其是其中之一的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有直接关系。
氟利昂合成于20世纪20年代,被广泛用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它进入平流层后,受紫外线分解而释放出氯原子,与臭氧产生化学连锁反应,一个氯原子就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
氟利昂
虽然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限制使用包括氟利昂在内的8种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并获得了163个国家的批准,采取了切实的行动,但臭氧层变薄仍在继续。
1988年,北极也被发现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只是较南极的要小,为其1/5。而到了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扩展到2400万平方千米。2000年,南极臭氧层空洞更达到创纪录的28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4个澳大利亚国土那么大。
臭氧层遭破坏会使紫外线增强,引发一系列不良影响,如人类的皮肤病变、眼睛形成白内障、海洋中浮游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农作物减产以及加强温室效应等。
“空洞”如果逐渐增大,“空洞”下的世界将成为真正的空洞世界!
大气污染再一个恶果是会形成酸雨,人们把酸雨看做是“来自空中的死神”。
1872年,英国化学家罗伯特·史密斯研究了曼彻斯特天空中的煤烟废气与酸性降水的关系,首次提出“酸雨”的概念。酸雨的酸味犹如西红柿的汁,甚至就像是醋,故称。
酸雨完全是人类工业化的产物。其形成的机理是,大量燃烧煤、石油、煤气、汽油后,会产生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它们经与空气中的水结合,就会形成硫酸或硝酸,使雨水的酸性超过正常量的数十倍。当今,全球每年向大气排放出的二氧化硫达1.5亿吨,是形成酸雨的唯一原因。
频降酸雨,植物的树叶会受到腐蚀,土壤酸化会杀死在其中有利植物生长的细菌,还破坏土壤中的营养成分,这都会造成森林以及其他植物包括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的大面积枯萎。
水泥、大理石、钢铁等建筑物以及古代文化遗迹则受到腐蚀,变得面目全非。人类免疫功能下降,呼吸道发病率增加。
湖泊酸度增加,许多鱼类就会绝迹;而海洋酸化,则威胁整个海洋生态系统。
最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国家大气和海洋管理局等多家权威研究机构发表的一份报告警告说: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日益增加,天然海水虽然偏碱性,但吸收二氧化碳后会酸化。现经实验证实,海洋生物圈的基础——珊瑚和含钙浮游生物,在酸化的环境中会因钙代谢失常而生长缓慢,种群数量减少。按照这一趋势,全球海洋酸化不仅会威胁珊瑚和浮游生物,以浮游生物为生的鱼类等也会随之受影响,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和渔业产量都将遭到破坏。
酸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中国而言,有一个量化的统计。2003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的最新研究报告表明,由二氧化硫等导致的酸雨污染每年造成的损失超过1100亿元,整个大气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每年约占我国GDP(国民生产总值)的2%~3%。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化石燃料消耗节节攀升,中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上第三大重酸雨区。
人类每年还向大气中排放烟尘1亿吨,污浊的空气直接威胁人们的健康。据统计,单是亚洲,每年直接死于有毒、有害气体泄漏事件,有害气体致癌以及空气质量恶化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和并发症的就达50万人。
在中国,尘肺病已成为了头号职业病。所谓尘肺病,就是矿工长时间在高粉尘环境下工作,吸入大量粉尘所致。我们曾看到,在北戴河尘肺病康复中心的手术室,医生正在给患有尘肺病的煤矿工人洗肺,无色透明的生理盐水进入工人的肺部几分钟以后,洗出来的液体就变成了黑色,还能清晰看到液体里面都是黑色的煤渣,而如果不把肺里的煤灰洗出来,工人的肺将逐渐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从而不能呼吸,危及生命。而死于尘肺病的煤矿工人的肺标本则变成与煤炭一样的黑色,解剖出来以后,把其中的水分晾干,就是拿斧头砍都砍不动,因此又称石头肺。专家说,尘肺病是一种终身不能治愈的职业病,病情最严重的尘肺病患者,最后都是跪着死亡,惨不忍睹。截至2005年,中国的尘肺病累积病例60多万,其中来自煤炭行业的病人接近50%,仅煤矿工人就有14万人死于尘肺病;全国估计有100多万矿工患有尘肺病,这意味着每1000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尘肺病患者。
大气、空气污染及其引起的气温变热等种种恶果只是地球生态危机的一个方面。我们其实正深陷于更多的像大气污染一样的其他一系列的环境灾难中,这一系列灾难的每一项,都属于“地球之痒”,是地球机体身上的病变。
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求解放,却不经意地一手制造或诱发出这许多病变,真是始料未及。如今人类反过来深受这些病变之害,却投鼠忌器,进退失据,被弄得焦头烂额。
三、全球气候变暖已经造成的影响
(一)两极生物遭遇生存危机
在南极区,随着浮冰消失、气温上升和降水量增加,企鹅和海豹的习性以及捕食和繁殖方式正被改变着,它们的数量正在急剧下降。
浮冰对北极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极熊的主要捕食对象——海豹和海獭都在海洋深处活动。当海面上大的冰块融化以后,北极熊的活动范围就被局限在狭小的陆地上了。它们虽然也会游泳,但是比起那些天生就是“游泳健将”的海豹就逊色得多了。所以,如果不借助浮冰,它们很难扩大活动范围,很难有效地捕捉到肥硕美味的海豹。浮冰拓展了北极熊的活动范围,为北极熊到远离海岸的深海处捕猎提供了可能。此外,科学家还指出,在哈德逊湾气温每上升1℃,冰面融化导致的捕食机会减少就会引起雌性北极熊的体重减少22千克。雌性北极熊脂肪摄入量的减少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北极熊的存活和成长。雌性北极熊每年11月份在陆地上的雪洞中待产,12月份生下小熊,等小熊长到5个月大时才能适应长途的旅行,这时熊妈妈才能带着小熊到浮冰上捕食猎物。也就是说在漫长的6个多月的时间里,母熊没有任何能量摄入,还要喂养小熊,所有身体活动全靠消耗身体内的脂肪。由此可见,在生育前脂肪的储备对母熊的身体健康和小熊的存活至关重要。科学家们在哈德逊湾的调查研究显示,在1980~1992年这段时间内,北极熊的存活率仅为44%,导致这一低成活率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食物和足够的母乳喂养。
除了浮冰外,还有一种可怕现象影响极地生物的生存,那就是大量的降雨。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往日的雪在气温升高的情况下变成了雨,降水规律和降水频率发生了变化,雨量越来越多。
北极的生物如北极熊、海獭住在洞穴里。它们的洞穴是由雪做成的。在越来越多的雨水冲刷下,很多雪洞会被冲毁,许多幼崽还没有走出雪洞就被埋在坍塌了的雪洞中,窒息而死。就是没被塌陷的洞穴压死,小幼崽们也无法抵御北极寒冷而严酷的天气,小北极熊要4个月大时才能长期在洞外抵御北极寒冷而严酷的天气。
(二)冰川融化
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水库,全球70%的淡水被储存在冰川中。自1850年小冰期结束以来,全球冰川开始退缩,这种退缩属于正常的气候变化现象。然而,近几十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料表明,全球冰川正在以有记录以来的最快的速度在融化,20世纪90年代,全球冰川呈现出加速融化的趋势,这一时段也正好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为温暖的10年。冰川融化和退缩的速度不断加快,意味着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将面临着洪水、干旱以及饮用水减少的威胁。
2000~2002年间,加拿大北部埃尔斯米尔岛上的沃亨冰盖发生破裂,巨大的冰盖一分为二,威胁着北半球的最大的冰盖湖迪斯雷立峡湾中奇特的生物现象。在这个有着3000年历史的峡湾中,水底的海洋微生物与水面冰层下的淡水生物和睦相处,形成了淡水生物与海水生物混居的奇特现象。然而由于冰盖的融化,这种奇特的低盐度海水正在慢慢地消失。截至2002年,96%的低盐度栖居环境已经被破坏。栖居环境被破坏,那些生物还有地方生存吗?
冰川融化不仅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影响到我们的水资源。我们前面讲过,山地冰川是地球上许多河流最主要的水源,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可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许多冰川退缩甚至消失。随着山地冰川的退缩消失,大部分以冰川径流作为水源的地区将会发生严重的缺水危机。奎尔卡亚冰帽作为秘鲁利马市长期的水源,现在正以每年30米的速度退缩,这种情况威胁到该市上万居民的用水。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等国的大部分地区的城市用水、水力发电都要依赖安第斯山脉的冰川融水。然而冰川的加速退缩正不断地威胁着这里居民的正常生活,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出现用水短缺和因为用水而引起的纠纷。我国的长江、黄河的水流量可能也会受到影响,黄河可能会经常出现枯水期。
冰川融化还有一个影响,就是冰碛湖、冰川湖迅速“扩张”,并不时有溃决现象发生。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冰川退缩,1985年,尼泊尔的狼没车冰川湖溃决,淹没了可耕用的土地,冲毁了许多桥梁房屋和一座即将建成的水电站,造成了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冰川融化还有一个潜在的威胁,就是会导致南北极埋藏在冰盖中几百年甚至几万年的微生物暴露出来。
(三)珊瑚白化
珊瑚礁是海洋中生物多样性表现最突出和生产力最高的区域,许多海洋生物都选择珊瑚礁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因此珊瑚礁又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是海洋中生物最丰富的区域。在深海,鱼类为了保护自己,体色一般都很单调。但是游弋在珊瑚礁周围的鱼类的体色却五彩缤纷。可以说正是珊瑚的美丽色彩成就了这些鱼群的色彩斑斓,形成了海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海洋水温的升高却直接引起与珊瑚共生的海藻的离开,使珊瑚失去了生命力,变成白色,这一过程就是白化。白化是海洋生物的灾难,这意味着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的消失,生物多样性随之受到破坏。
大堡礁珊瑚发生白化,生活在其间的海洋生物数量锐减。这里生活着400多种珊瑚、1000多种鱼类和100多种软体动物。珊瑚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像五彩的迷宫、神秘的森林,成群结队的小鱼游弋其间。这里的海面上空,还有大量的候鸟飞翔,它们和水中的动物互相制约、相互依存,构成一幅完美的生态景观。然而珊瑚白化威胁着当地完美的海洋生态系统。珊瑚变得如同累累白骨,失去生命力的珊瑚无法为鱼群提供庇护,海洋中色彩丰富的鱼群因为珊瑚的白化而减少。
(四)海平面升高
海平面的升高直接导致沿海地区受到海水入侵、海水侵蚀海岸线等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