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的发展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那就是人类在追求更高农业产量的同时,也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和“竭泽而渔”“樊薮而田”的行为又有什么区别呢?由此可见,世界各国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稳定持续地发展农业,同时又保护环境,维持农村生态平衡。而这正是生态农业的根本所在。
所谓生态农业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换句话说,生态农业就是要按照生态学理念,建立和管理一个生态上可自我平衡、经济上可行的农业生产系统。该系统能在长时间内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不利影响,但同时又具有最大的生产力。生态农业以保持和完善该系统的生态动态平衡为主导思想,合理地安排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以尽可能地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他原材料的输入,尽可能地增加林、牧、副、渔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
生态农业的发展引起全世界人们的普遍重视,被称为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目前已在不少国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我国到1995年年底,已建成生态农业县150多个,生态农业乡镇800多个,生态农业村场1000多个,其中以北京留民营为代表的7个生态村被授予“全球500佳”的称号。自从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后,粮食总产增幅均在15%以上,每公顷产量较试点前增长10%以上,分别为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4.5倍和9.2倍,人均粮食占有量比试点前增加21.4%。同时,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与我国相同,一些发达国家也纷纷开展了有关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试验。到目前为止,西欧和美国已有许多农民从事生态农业的实践工作,在美国已有2万多个生态农场遍布全国各地。此外,菲律宾、泰国、以色列、罗马尼亚以及非洲的刚果、尼日利亚等国也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态农业建设,并已取得了显著效益。
生态农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生机。以如此趋势发展下去,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不会再吃被化肥、农药等污染的粮食和蔬菜,也不再面临土地被污染、被破坏的危机,他们所生存的将是一个“天地人合一”的美好而和谐的环境。愿生态农业世世代代发展下去!
同农业的发展历程一样,工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手工业到现代工业这样一个过程,同样地,现代工业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环境污染和土地退化等诸多问题。目前,人们正在倡导清洁生产和提倡绿色消费,并且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
由此可见,只要面对现实,人类完全有能力控制污染,扼制土地不断恶化趋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人类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
七、SOS:全球濒危,植物情况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常简称为IUCN,是一个国际组织,专职于世界的自然环境保护。该联盟于1948年在瑞士格兰德成立。由全球81个国家、120位政府组织、超过800个非政府组织、1万个专家及科学家组成,共有181个成员国。《1996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全球物种评估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它应用IUCN1994年创建的新的量化标准,对所有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保护状况都作出了评估,是第一个全球性的名录,结果比以前的更加综合和系统。
为了更好地编制全球物种红色名录,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组建了一个在世界各地运行的科学家及合作组织网络系统,通过对物种生物学和保护状况的了解,提供最全面的有关物种的科学知识库。从1998年起,物种生存委员会启动了IUCN红色名录项目,试图提供全球生物多样性衰退情况的索引,并确认和整理出急需保护的物种以采取措施减少全球的灭绝速率。
1998年4月28日,同时在伦敦、华盛顿、开普敦和堪培拉发布的第一份《1997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揭示了每8种植物中就有不止1种植物濒临灭绝。这份由世界保护监测中心(WCMC)编写,由IUCN出版的《1997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IUCN与世界许多科学家和重要植物学研究机构20年合作的成果。其中包括英国邱园及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史密松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纽约植物园,澳大利亚环境部、联邦科学工业研究组织生物多样性信息协会,以及南非国家植物研究所等。IUCN集中了各地专家的评估,展示了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现状:
第一,已知的约27万种高等植物中,有12.5%,即3.3798万种被认为濒临灭绝。这些植物归属于369个科,分布于世界200个国家或地区。
第二,在红色名录收入的植物种类中,91%的种仅分布于一个国家,局限的地理分布会导致物种更为脆弱,并且可能减少其接受保护的机会。
第三,大量已知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种类正濒临消失,使其尚未完全发挥治愈人类疾病的潜力。例如,红豆杉科植物75%的种都是重要的抗癌药物资源,但它们正受到灭绝的威胁。阿司匹林提取于柳科植物,但该科植物12%的种受到威胁。
第四,分布于东南亚的龙脑香科植物,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用材树种,其32.5%的近亲种都受到威胁。
第五,随着一个个物种的消失,我们便失去了获得重要遗传材料的机会。这些遗传材料可能对生产供人类和动物消费的耐用消费品曾有过贡献。
第六,许多常见植物的近亲种濒临灭绝。例如,14%的蔷薇科植物、32%的百合科植物及32%的鸢尾科植物都受到灭绝的威胁。
植物迅速消失的原因各异,但生境的消失和外来种或非乡土种的引种是两个主要原因。《1997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揭示的现状,在全世界范围内敲起了警钟:生物财富最易受到灭绝的威胁,由于各个民族对其生物资源的认识和鉴赏远不如对其物质和文化资源的认识和鉴赏,所以,要保护全世界的植物种类,需要政府、科研院所、植物园及自然保护组织之间更多的合作。
《1997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了每个国家的濒危植物种数及所占本国高等植物总数的百分比,其中,巴西为2.4%、中国为1.0%、德国为0.5%。濒危植物种数越多说明这个国家的调查和评估工作做得就越彻底,而那些种数低的国家则可能表明还没有或没有充分地对本国的高等植物进行调查和评估。值得注意的是,提供资料最全的3个国家是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它们的濒危物种在本国的高等植物中所占的百分比都很高,分别是29%、14.4%和11.5%。
在《1997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所列物种中,91%都是原产于单一国家的特有种,这就是说这些特有种已知的种群仅限于一个单一的国家。这种高百分比濒危特有种,部分是由于植物分布区的局限性导致较大的生存威胁。岛屿或群岛的特有种通常多,特有植物所面临的威胁程度也特别大。在所列含高百分比濒危植物的10个地区中有7个是岛屿:非洲的圣赫勒拿岛、毛里求斯、塞舌尔、留尼旺岛,南美的牙买加,大洋洲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太平洋的英属皮特凯恩岛。由于收集资料的途径不同所致,《1997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所列的许多种植物可能并非是单一国家的特有种。进一步的资料收集到后,特别是在南美、非洲及亚洲,可能会发现很多的跨界特有种。
全球的高等植物有511科。根据《1997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有372个科含有全球性的濒危或已绝灭的种,大科含有更多的濒危物种。除了19个濒危单种科之外,还有20个科至少有50%的种都受到威胁,其中有8个科是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受到的威胁很突出:第一,它是较小的分类群;第二,许多裸子植物广泛开发为用材树种和园林树种,野生种群受到严重的破坏;第三,裸子植物是一个古老的种群,难于适应迅速变化的周围环境。相比之下,蕨类植物受到威胁的程度就相对低一些,这可能是由于其孢子得到了有效的传播,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对蕨类植物还没有进行充分的评估,对该群植物的现状还不甚清楚。
《1997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出版标志着自然保护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一个重要的自然保护工具,该书为评估自然保护进展提供了基础资料,其中包括所列物种的基本资料。《1997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揭示了380个种的野生种群已经绝灭,另外还有371个种介于灭绝或濒危状况。该书记录的只是已知的灭绝种类,肯定还有许多已经灭绝但我们却还一无所知的植物种类。此外,至少还有6522种定为濒危种,若不加以保护,其中许多种不久肯定会列入灭绝种的行列。
八、人类共同的未来
回望过去,回顾即将逝去的1000年,我们会惊叹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如此之迅速。
自有文明史记载到21世纪初,全球经济才增长到6000亿美元规模,而这只相当于现在近两年经济增长的数量。另一方面,近百年来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每年一种的速度灭绝,如今每天有3种物种在地球上消失,今后10年中,动植物的灭绝率将增加到每小时3种,每天70种。人类没有善待地球。事实上,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如此普遍,以致仅仅几个世纪就使得地球的表面变成了这个样子,甚至描述许多地方的原貌都是十分困难的事,更不用说恢复了。由人口数量的庞大、富裕程度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造成的这种改变,将在未来的若干年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更清楚地认识到了整个世界和我们子孙后代的未来,就是说对于环境,这种会使人类陷入困境的变化考虑不够。人类是改变地球的一个巨大的力量,对这一点的认识有许多年了。从19世纪的乔治·珀金斯·马什、20世纪上半叶俄国的地矿学家W.沃纳德斯基到当代优秀工作者以及威廉.L.托马斯都揭示了人类发展和全球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克拉克大学研究人类行为对地球产生变化的项目负责人B.L.特纳指出,地球变化的两种类型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最大:在人类如何使用土地,特别是农业用地生产的变化;工业行为引起的变化。
过去300年以来,随着农业用地的扩大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为各种目的对越来越多的土地进行了改造。最明显的就是覆盖地球表面植被的巨大变化。被用于农业的土地在过去300年间增加了450%,据统计,大约增加了1240万平方千米。在过去300年里,全球最大的40个城市区域的人口增加了25倍,并且还在继续增长。这些变化极大地改变了地表,以及能量平衡、水循环、由生物产生的气体对大气的排放和植被等。
由于各种污染物和进入生物圈、大气和海洋的其他物质,工业的发展同样也有全球范围的影响。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是也出现了没有预料到的副作用。例如,因为氨等制冷剂用于家用冰箱时容易发生泄漏和爆炸,20世纪30年代,人们曾因氨和其他一些制冷剂的替代产品——氯氟烃的发明而兴高采烈。但是没有人能预料,这种似乎安全、稳定又廉价的化合物会对全球环境产生巨大的副作用。肯定地说,当时没有化学家描述过氯氟烃能够破坏地球上空的臭氧层,正是臭氧层使人类免受来自太阳的多余紫外线的侵害,也没有人告诉过我们,大气中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大约25%是氯氟烃。
在题为《技术发展的反论》一文中,麻省理工学院校长保罗·格雷阐述了大量的其他事例。这篇论文发表在1989年国家工程院的出版物——《技术与环境》上。在文中,格雷指出,“新技术的应用,在许多方面大大超出了发明者的本意和目的,新技术本身也引起了许多没有预料到的后果。”几十年前,石棉被大量地用在船只、学校和办公楼上以防止火灾,但今天人人都知道它会导致肺癌。“绿色革命”曾极大地改善了世界的粮食生产,并使得像印度这样的一些国家从粮食的纯进口国变为出口国,但是由于“绿色革命”依靠大量的农药和化肥,因而也造成了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化学污染。
能源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但产生能源的各种物质对环境有着特别的影响。随着18世纪初期开始的工业革命,燃料从木柴、水利转向了煤炭和以煤为基础的技术,如炼铁和蒸汽机。到19世纪初,美国国家工厂的大部分能源都是由煤来提供的,因此也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直到现在,工业化国家能源的20%~30%仍是由煤提供的。目前,占世界商业能源1/5的天然气比其他任何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都要少。
今天,矿物燃料占整个世界商业能源的88%,其余是由核能提供的。在许多穷国,仍然使用大量的非商业能源取暖和做饭,如木柴、牲畜粪便和作物秸秆等。很清楚,当今和未来社会能源的需求量和消费量将决定全球环境的未来。
工业发展带来全球性后果的事实,今天已是不容置疑的了。河流、土壤和森林都经受着酸沉降的威胁;臭氧层的年复一年的空洞,显示了这种保护性的气体正在被人为地耗减。把这些环境变化称作是进步的代价是不能接受的,发展必须以一种危害较少的形式持续。
像人类能改变地球的面貌一样,我们也可以减少某些负面效应。现有的一些方法就可以创造未来的环境。这些方法包括行政管理和市场调节。在市场调节中,商品的价格要考虑产品造成的环境危害,以及社会价值和准则的改变。美国环境保护局前局长拉克尔肖斯指出,历史提供了许多实例,在这些实例中,国家可以动员起来把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结合在一起。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人们认识到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时,竟然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似乎是不可能的政治和经济转变。整个美国人民动员起来了:工作方式改变了,食品的价格和供应控制管理起来了,国家的工业也被迅速地重组了。
尽管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是按照处理环境和经济事务的不同而被分开设立的,但是环境事务和经济事务事实上是分不开的。美国大学教授麦克尼尔指出:“全球变暖是地球生态系统对地球经济系统反馈的一种形式,臭氧层空洞、欧洲和东北美洲的酸雨、草原的土壤退化、亚马孙地区的森林减少和物种消失,以及其他许多环境现象也同样是这种反馈。”这些现象就是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全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