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新编实用管理学
28133100000057

第57章 管理心理(3)

3.群体成员心理的满足程度。能够满足其成员的正当需要的群体,其所产生的内聚力较高。成员的需要不仅是得到公平合理的工资、奖金,而且还有精神上的需求。成员生活在群体中,一方面希望得到群体的承认,得到其他成员的尊重和帮助;另一方面希望自己所在的群体是成功的、有成就的,得到别的群体以至组织和社会的承认。这对成员有较大吸引力,他们乐于生活在这样的群体中。调查表明,生活在不和谐、不安定的家庭中的孩子,精神上会受到创伤,容易造成心理畸型发展或走上犯罪道路。因此,一个群体内人际关系应当协调、融洽并不断取得新成就。

4.群体与外部的关系。如果一个群体与外界相对比较隔离,或者当群体面临外界压力时,群体的内聚力就较强。外界的压力越大,凝聚力也越大。例如,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时,外部施加了压力,我们党提出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非常成功,国共两党合作,团结一致,共同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5.群体的地位。在社会上,群体的地位、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如某一团体拥有某种光荣称号,某个团体要求其成员具备某种较高的素质、条件,某个团体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某一领域起到重要作用,某一团体有优厚的物质待遇或晋级的机会多,等等,均对其成员有较大的吸引力,因而凝聚力大。在这样群体中的成员,一是有自豪感,二是有愿使其群体好上加好的维护心理。

6.群体内解决其成员之间问题的效果。对成员若干共性的问题,如工资、奖金、晋级、提职称、住房、福利、工作安排、业绩评定、评选以及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处理,等等,如在处理时公平客观,得到实事求是、妥善合理的解决,内聚力就强;否则,人心涣散,不仅人心不能“思齐”,而且会“思走”。“思走”的人感到在这个单位受到不公平对待,觉得没意思,受到了歧视。

另外还有几个因素,如群体的规模较小,人数较少,彼此交往多,便于了解,内聚力就高。如果群体内部成员间信息沟通良好,公开坦率,凝聚力就会高。

群体士气

“士气”一词,中国古已有之。《宋史》中说:“军锋士气,固己百倍。”指出了士气对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性。管理心理学认为,士气是员工对团体感到认同与满意,愿意为达到团体的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士气也称“团队精神”。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士气。战国时的兵家孙膑(齐国人)十分重视激励士气,把“激气”(激发士气)、“利气”(使士卒有锐气)、“厉气”(鼓励士卒的斗志)、“延气”(使士卒有持续作战的精神准备)列为“合军聚众”和临阵作战的重要任务之一。古今中外一切历史事实证明,一个群体有了高昂的士气,就可以迸发出巨大的力量。若一旦士气低落或全无了士气,也便会涣散如散沙,丧失战斗力。

(一)士气高昂群体的特征

外国有的学者经研究,他们认为士气高昂的群体具有以下七个特征:

1.群体的团结,来自群体的内聚力,而不是由于外部的压力;

2.群体内的成员没有分裂为相互敌对的小群体的倾向;

3.群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并有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4.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有强烈的认同感,成员对群体有强烈的归属感;

5.每一成员都明确地掌握群体目标;

6.成员对群体的目标及领导者,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7.成员承认群体的存在价值,并有维护此群体继续存在意向。

俞克纯、沈迎选认为士气高昂的群体,其成员及群体本身的行为,往往会有以下的表现:1.群体成员参与意识强,对群体的事情关心,积极发表意见,爱护群体的声誉。2.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较高,成员对群体的责任感与义务感,通过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表现出来。3.群体乐于接受组织交给的任务,能积极接受有困难、不易完成、其他群体不愿接受的任务。4.群体的创新精神明显。

(二)影响群体士气的主要因素

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应十分重视提高组织内部的士气。这就必须研究影响士气的因素。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1.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赞同。当成员个人的需求、愿望与群体目标一致时,他们就会尽一切力量去实现群体目标。群体在制定目标时,要请其成员参与,这可使他们对群体目标的认同。2.要有一位好的领导者,他能坚持原则。办事公道,作风正派,联系群众,能使群体正气上升,这会极大地提高群体的士气。3.工作安排合理,安全与舒适的工作环境以及合理的作息时间。如果不安全,干事提心吊胆,工作环境杂乱、噪音大、不卫生,必然降低士气。4.团结和谐的关系。如果群体内部团结良好,互相尊重、关心、爱护、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交往密切,意见沟通及时,心情舒畅,那肯定士气是高昂的。5.公正、合理的工作报酬。工资报酬不仅满足人的需要,而且在一个群体还表现一个成员的贡献、成就、作用。在工资确定上应公平合理,真正贯彻按劳取酬的原则。6.员工的身心健康。员工身体健康、情绪饱满、心境良好,会对工作充满信心,对团体充满希望,从而提高士气。

(第四节)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于处理好组织的内部与外部关系、上下左右关系,造成一个安定团结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关系极大。

人际关系的类型及作用

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和联系。这种交往和联系经常受到双方各自的心理特征制约,并伴随一定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反应,如满意或不满意,主动还是被动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与联系的关系,称为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类型

1.按其范围大小划分:(1)个人之间的关系,如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等。(2)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如个人与家庭关系、学生与班级关系、工人与工厂的关系等。(3)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如两个班级之间、两个车间之间的关系等。

2.按其性质划分:(1)好的人际关系,又可分为协调、友好、亲密等几个等级。(2)不好的人际关系,又可分为不协调、紧张、对立等几个等级。

3.按其需求类型划分:(1)包容需求。表现为愿与人交,主并愿建立、维持和谐的关系。其待人的特征是沟通、容纳、参与、随和等。与此相反的人际反应特,正是孤立、退缩、疏远、排斥、对立等。这两种不同的类型,会随着时间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2)控制的需求。表现在权力或权威上建立与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其行为特征是:使用权力、权威、威信,影响力,支配、控制、领导他人等。与此动机相反的人际反应特征是:抗拒权威、敌视、逆反、拒绝等。控制的需求是每个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并非身居高位的人所独有。(3)感情的需求。这是与别人建立和维持在感情方面的满意的良好关系的欲望。其行为特性为同情、热情、喜爱、亲密。与这种动机相反产生的人际反应特性是冷淡、疏远、厌恶、憎恨。人的这种感情的需求,在人的一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是贯彻始终的。

4.按其基本倾向划分。心理学家舒兹将人的行为反应分为积极的表现者与被动地期待他人的行动者,以此分出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倾向。

舒兹认为包容动机很强的人,通常表现行为主动、外倾,喜欢与人交往,热心参加社会活动。如果他的感情动机很强,表现关心人、爱护人,因此,便受到别人的爱戴、称赞。

俞克纯认为人际关系有下列四种:1.工作关系,包括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等。2.利益关系,这是人类社会一种基本社会关系。3.交往关系,如在工作中交往关系,或从事某种活动交往关系。4.心理关系。包括态度上认可或否定;性格上吸引或排斥;兴趣上的一致或迥异。总的来说,工作关系把群体成员结合到一起;利益关系使之能够一致起来;交往关系使其中一些人来往比其他人更加频繁,有更深的了解;心理关系使之变得紧密。

(二)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人际关系对人的行为起着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进而对群体、对社会发生重大影响。

1.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人际关系的性质不同,对人的行为影响也有很大差别。长期的人际关系(如父子、母子、夫妻、师生等)对人的行为影响比短暂的人际关系(如售货员与顾客)要大得多。这是一般规律,也有特殊情况。例如,某甲与某乙一次交往中,某甲的某一句话、某一行动或作为,对某乙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2.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据研究资料,人类的很多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偏头痛、溃疡病都与人际关系失调有密切的关系。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家丁瓒教授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因此,在一个组织内,应大力提倡互相尊重、关心、帮助的风气,形成健康、舒畅的人际关系。

3.对集体团结的影响。人际关系状态对集体的团结起决定作用。实践证明,一个单位职工与职工之间、职工与领导人员之间、领导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好,这个单位一定是个团结的集体。领导者的重要职责是搞好各方面的团结工作,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否则,人际关系紧张,内耗丛生,人心涣散,搞不好团结。

4.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人际关系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一个单位相互之间亲密无间,心情舒畅,就有助于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由于互相主动支援、帮助,搞好协作,整个组织的功能就会“正向放大”,产生出大于个体力量相加之和的力量。

5.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平等、互助、互敬、互爱、同志式的人际关系,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促进作用。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一)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虽处于同一个群体,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程度却有相当差别。影响这种差别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际吸引力。人们在交往中,彼此互相以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对方的倾向与行为动机,心理学把这种情况称为人际吸引力。对某一个人,大家都愿与他接触,说明他的吸引力强;对另一个人,人们不愿和他交往,说明他的吸引力弱。梁永庚等同志认为有以下因素对人际吸引力有影响:(1)态度的相似性。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人之间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时,就容易合拍共鸣,而形成密切的关系。当人们的观点相近或一致时,他们会觉得愉快,在心理上产生满足感。他们把抱有同样态度的人视为对自己的支持、奖励。(2)感情的相悦性。俗话说,报桃投李、报挑投玉。张三喜欢李四,对李四好;李四对张三更喜欢、更好。这是人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两人在心理上接近,感情上好,关系就肯定密切。(3)需要的互补性。人们的需要不同、性格不同,在双方交往过程中,各自能获得益处而得到满足,这就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多血质的人与抑郁质的人可能处得较好。(4)兴趣爱好的一致性,兴趣相同的人在一起,能谈得来,相互启发,共同探讨,容易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5)仪表的吸引性。外表惹人喜欢,不能完全说成外貌美,重要的是作风朴实、大方,表情自然、真诚,穿着整洁、合体,举止文雅、适当。

2.地理位置与交往的频率。人与人在生活、工作、活动的距离越近,提供了见面和交往的方便,容易建立人际关系。人们相互接触次数多少称为交往频率,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具有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感受,而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交往的内容、信息的沟通,在人际关系的形成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些人虽然天天见面,仅仅是打招呼,没有思想沟通,这样的人际关系不会密切。应注意的是,距离近只是提供了建立友谊关系的便利条件,但并不是绝对、普遍适用的。住房仅是一墙之隔或门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也是有的。

(二)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人际交往中应遵循的原则。(1)摆正位置。在处理人际交往利益关系时。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目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少数人利益服从多数人利益。下级服从上级,上级要为下级服务。(2)平等互助。社会主义制度下,人和人是平等关系,谁也不能自以为高人一等,谁也不能总想占别人的便宜,以邻为壑、落井下石、无端攻击和陷害他人,这必然破坏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因此是卑鄙的。我们应提倡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谦让、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讲礼貌、讲信用的风气。(3)出于公心。人与人交往应光明磊落,不仅有利于交往的双方,而且有利于集体、国家。反对搞庸俗的不正当的交往关系。(4)合乎规范。人与人交往活动,要符合国家法规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2.提高领导者素质,改变领导作风。领导者要为人表率,办事公道,不以权谋私,不搞特殊化。领导心理和行为对整个组织的风气和人际关系,起着重要的影响。领导者要善于协调、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有的领导者对于人们之间发生的矛盾、摩擦、冲突、纠纷,不是动脑讲究艺术去缓和、解决,而是打着“积极开展思想斗争的”名义,互相指责,弄得矛盾越来越激烈,双方关系越来越僵化。

3.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组织中每一个成员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社会主义良好风气,培养集体意识。每一成员既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又要正确地评价别人。加强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表明在自我控制、自我批评、自我认识和自我辨析等四个方面。一个自我意识强的人,能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情绪,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冷静。

4.创造团结友谊的有利条件。组织要精简,不要人浮于事。人多了没事干,就会出现不必要的是非,就会互相扯皮。领导者主动、虚心听取下级人员的意见;推行参与管理;加强思想交流,及时沟通情况,增进彼此了解。减少误会,增强团结。

5.坚决排除人际关系的障碍。邹再华认为影响与破坏人际关系的障碍有以下十三条:

(1)不尊重他人的人格,甚至把他人当做器物和工具来看待。

(2)置他人的困难于不顾,忽视别人的处境和利益。

(3)企图操纵或驱使他人。只关心本身利益,为了一己之私利,不择手段,不顾别人的需要。

(4)欺骗他人,不诚实地处理问题。

(5)过份顺从以取悦于人,欺上瞒下。

(6)过分依赖别人,丧失自尊心。

(7)妒嫉和打击竞争对手和上级,阴谋赢得某种职位和权利。

(8)具有心怀敌意、存心不和的不良性格。

(9)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和丧失自尊,对人际关系过敏,对成绩过夸,对别人批评过严。

(10)情绪孤立,思想内向。

(11)偏见太深,不合作、不友好,持错误的信念和认识,处处受报复性格的支配。

(12)不切实际的期待别人,过份苛求别人。

(13)由于他人挑唆,造成了一时难解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