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新编实用管理学
28133100000058

第58章 管理心理(4)

建立良好关系极为重要。有的心理学者曾专门做过这样的调查:根据某企业的生产情况,选择四个班组,其中两个是先进班组,两个是最差的班组。用社会测量法来确定每个成员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两个最差的班组中,大部分成员彼此都做了否定性的选择,相互矛盾重重;班组长在集体中威信很低,与每个成员关系紧张;此外,班中还有很多“游离分子”,出现了排斥其他成员的宗派小集团。而在先进班组中,情况就截然不同,班组成员之间大多做了相互肯定的选择,彼此能共同协作,关系融洽;班组长深得成员拥护,很有威信。这说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发挥团体作用,提高工作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五节)领导者的思维方法

前面简述了个体和群体心理,此节应写领导心理。领导心理是一门系统的科学,下面着重讲讲领导者的思维方法。

思维相对于感性认识而言,它是人脑对感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事物的过程。思维是人类意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管理者或领导者正确进行决策和处理复杂问题的工具和摄取知识、发展能力、完善自己的必要条件。

创造性思维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活动过程,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创造想象而产生某种崭新思想的过程。

(一)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特点

1.自主性。就是通常所说的独立思考,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够依据客观条件和自己的需求、目的及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一种能力和权利。它表现在人们能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自我做主、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主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没有自主性,而受到压抑、束缚,就很难求异创新。

2.独立性。能揭示事物更深一层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非常规性活动的轨迹或者能够透过常人司空见惯的现象,提出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从因素分析学说的角度研究,思维独特性主要含有三种因子:其一:“怀疑因子”,表现为对人们“习以为常”的活动加以“挑剔”,即马克思所说的“怀疑一切”。其二,“自信因子”,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使遇到旧的传统势力的强大压力,也决不动摇。其三,“自变因子”,能适应客观事物的变化,及时改变自己的思想观点。这种“自变”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

3.联想性。即具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联想形式包括“因果联结”、“重迭联结”、“横向联结”、“依附联结”、“并蒂联结”等。往往通过联想,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联想的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1)纵向联想。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朝着纵深方向联想,探究其产生原因,找其事物的因果联系。

(2)逆向联想。看到一种现象后,立即联想到它的反面,以此寻觅多种解决方法,或者预防事物走向两个极端。

(3)迂回联想。看到一种现象后,有意绕过的它“依附联结”的其它事物,直接联系到间隔较远的另一种现象。这种联想方式,通常用来进行历史反思。

(4)横向联想。发现一种现象后,便联想到与之“横向联结”或“并蒂联结”的另一种十分相似的事物。

4.多向性。从若干个不同方向探求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多变性,我们不能呆板的、僵硬的“单向探索”,应进行灵活、机敏的“多向探索”,以在不断分析、比较中,找到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钥匙。在多向探索中,要想获得成功,通常依赖以下四种“机智”。

(1)发散机智。在解决问题时,尽量使思路呈发散型,以扩大选择余地,拓宽认识渠道。常见的方式有:提出多种设想,找出多种方案,预测多种后果,然后加以比较,从中选优。

(2)换元机智。审时度势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诸多因素中的某一个,使本来难以认识和解决的问题,忽然获得“转机”,变得易于认识和解决了。

(3)重组机智。将似乎无用的某一方案中诸多“零件”进行重新组合,如交换一下位置。改换因果关系,改变速率,改变时间,改变模式,改变序列,改变布置……结果,“奇迹”可能会发生,原先“无用”的方案,竟然变成一个“最佳”方案。

(4)变向机智。思维当一个方向受阻时,立即改变方向,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探索。有时这种“变向”要连续进行多次。

5.跨越性。在思维过程中,由于认知背景的结构稳定性的约束,创造性的方案一时还未产生。这时故意让思维放松,不再专注于原来的问题,有意识的思维就往往过渡到无意识的自由重构,思想元素自由联结,积聚着能量,中间过程“省略”了,创造性的火花突然进发,问题在瞬间得到了解决。

6.顿悟性。就是通常所说的“灵感”,它是思维运动中一种超常的突发性飞跃。灵感作为一种复杂的思维现象,是指科学研究或艺术创作中,经苦思冥想不得其解,遇有偶然触发突如其来的使问题得到澄清的顿悟。灵感思维是由实践、机遇、联想、直觉等几个环节构成的思维链条,是显意识与潜意识互相转化的过程。灵感的表现形式是顿然醒悟,豁然开朗,它的产生并不神秘,而是基于人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长期的科学思维活动的结果。

7.综合性。没有综合,就没有创造,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性,通常表现下述三种能力:(1)杂交能力,把许多人的智慧、精华,通过巧妙地组合,合理杂交,形成富有创造性的新的智慧结晶。(2)统摄能力,把获取的大量信息、资料、数据综合在一起,进行科学地概括、整理,形成准确反映客观真理的概念和系统。(3)分析能力,通过分析准确把握事物本质属性,从中概括出事物发展的规律。

(二)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以下五个条件

1.具有强烈的求索意识。表现在一定要解决某类问题的强烈责任心,通过解决某些问题而要有所建树的事业心,以及通常所说的好胜和进取精神。

2.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表现在思考问题善于从一个角度跃迁到另一个角度,从一个层次深入到另一个层次,多方思维,不断跃进,而又善于把各方面联为一体。

3.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一个人的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才能眼界开阔,思路敏捷,有效地进行创造性活动。尤其是当遇到种种困难时,更是需要借助于知识和经验。

4.要善于动脑,反复想象和推敲。

5.客观实际需要。“需要是发酵之母”。客观需要促使一个人积极思考、探索,去认识或解决新问题。

(三)领导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增强主动进取意识,敢于打破旧框框的束缚,而不能消极地、被动地适应环境。要善于把握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高明的领导者能看准形势、抓住时机,能果断拍板,说干就干,这会取得令人难以想像的成果。第二,努力提高统摄能力,即抓住全局中关键问题,把握住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有效实施领导的时机,充分发挥出思维的创造性功能。第三、不断强比自己的思维能力,如丰富想像力、锻炼联想力、强化洞察力等。第四,熟练而灵活地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全方位思维方法

全方位思维指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因素的系统考察过程。全方位思维也称多维思维,又具体分为平面的二维思维,纵、横、竖的三维思维,四维思维及超四维思维。超四维思维又称网络思维、总体思维等。全方位思维有以下特点:

(一)多向性。即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把事物的相互联系看做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多向性依赖四种机制:其一“发散机制”,如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多种设想。其二,“换元机制”,即把考虑问题的各种因素时间的顺序、空间的排列,位置变换,重新组合,可能产生新的思路。其三,“转向机制”,思维在某一方向受阻时,能够马上转向另一方向。其四,“创优机制”,虽然得出答案,但不满足,仍用心寻找最优答案。

(二)多层次性。即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思维形式互相配合起来,去全面而深入地认识事物,既看到事物的正面,也看到其反面;既看到事物的现状,又了解其过去,并能预测其发展趋势。

(三)跨越性。思维的进程可省略某一步骤,对次要方面暂不顾及,加大思维的“前进跨度”,这可以提高思维功率。

(四)开放性。思维的“全方位”本身是在开放中形成的。全方位思维要求多种思维并存,在“并存”中互相“争论”,不断开拓“思维空间”。

(五)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现为“智慧的杂交能力”、“思维的统摄能力”、“辩证分析能力”。

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立体”的时代。领导者要有立体思维的能力,扩大思维的空间、思维的时间、思维的联想、思维的辐射面和思维的前进的跨度。实践证明,一个精明能干的领导者或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立体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与统摄思维

抽象和统摄是人们对事物认识逐渐深化的思维方法。管理者掌握这两种思维方法,可使管理活动更有目的性、科学性,管理活动更富有效果。

(一)抽象思维方法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的过程。它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规定,形成概念和理论。有人把抽象思维称为逻辑思维、理性思维或理论思维。抽象思维有下列特点:

1.抽象性和概括性。抽象是把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与非本质属性和特征区别开来,舍弃非本质因素,抽取出本质因素的过程。概括是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因素结合成一个整体,形成关于对象的一般规定的综合统一认识,进而把这种认识推广到同类事物,把握同类事物的共性和一般性的过程。通过抽象、概括,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规律性,使认识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2.能动性与间接性。能动性表现在对感性材料的能动分析与综合,还表现思维的目的性,去力图解决发现或提出的问题。间接性主要表现在人们的思维只能加工感性材料,从而形成理性认识,它不是直接地认识对象的本质。

3.逻辑性与系统性。逻辑性是指思维必须按一定的形式和方法,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进行。人们通过逻辑思维对研究客体获得系统地认识,即获得全面性、连贯性地认识。

马克思把思维过程概括为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起点是“感性具体”。然后,思维从丰富的感性具体中抽象出一般规定,形成了对客体的某些方面、某些属性、某些特征的普遍认识。在“感性具体——思维抽象”阶段,要经过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这一阶段的逻辑过程是从个别到一般,其结果是获得对研究客体的一般规定性的认识。在“思维抽象——思维具体”阶段,本质上是要把握对象的各种规定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每一规定在具体对象中的作用、地位及其与其它规定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整全面地把握对象。在这一阶段首先确定具体的逻辑起点,如《资本论》中的“商品”,生物学知识体系中的“细胞”,哲学体系中的“物质”,然后是展开逻辑起点范畴包含的矛盾“胚芽”。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开始,然后逐步展开。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货币——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展开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矛盾。整个思维过程是一个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同时又是一个由简单上升到复杂的过程。

抽象思维的作用:(1)抽象思维是领导思维的主要形式。体现在领导活动上,任何决策理论、决议、观念的推出都离不开抽象思维。(2)抽象思维有助于提高领导者工作效率。领导者管理的事很多,如果事事都去管理,恐怕会顾此失彼。甚至一事无成,通过思维抽象,从具体概括为一般,通过政策、制度、条例、纪律,就可对整个组织的人、事、物进行有条不紊地管理。(3)抽象思维能力是衡量一个领导者水平的重要方面。抽象思维能力高,必然思路清晰,对问题看得深、看得全、看得远、看得准。

(二)统摄思维方法

统摄思维是把人量已被证实的思维内容概括到高度抽象的概念中去,并通过这种概括来把握事物全貌的思维方式。例如,当一个人读完了一本书,经过“细嚼慢咽”之后,列出大纲,通过大纲就可统帅全书的内容。这就是华罗庚提出的“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过程,也就是通过概括的手段来把握事物全貌的统摄思维过程。

统摄思维方法,几乎在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得到运用,特别是从事领导工作、管理工作、科学研究工作更应重视这一思维方法。诸如“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文明生产”、“四项基本原则”、“弹钢琴方法”“三大法宝”,“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等,有的简明扼要,有的形象生动,它们都包括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倘若没有统摄思维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多概括力极强的概念,那么各级领导者所从事的管理活动,就不知如何困难了。可以说,一个领导者的统摄思维能力是反映其领导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辐射性思维与辐集性思维

辐射性思维又称发散性思维;辐集性思维又称收敛性思维。这两者是思维活动中对立统一的两种具体形式,相互补充,相互依存。

(一)辐射性思维方法

这种思维方法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多思路、多方面地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这是发散性思维的最根本的特色。当一种方法、一个方面不能解决问题时,发散性思维会主动地否定这一方法、方面,而向另一方法、另一方面跨越。它不满足已有的思维成果,力图向新的方面、领域探索。发散性思维总是在向自己提出:还有什么新方法,还有什么方面没有考虑到,总是想方设法寻找更好一点的方案。发散性思维同单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相对立。它承认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生动性,主张在相互联系和多样性统一中把握事物发展及其规律。发散性思维象一个光源向四面八方发射出无数条光线一样,使我们的思维纵横交错,构成丰富生动的“意识之网”。

辐射性思维有以下特点:1.流畅性。指发散性思维用于某一方向时,能够举一反三,沿着这一方向发散出去,形成同一方面的丰富内容。2.变通性。指发散性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方面性。3.独特性。指发散性思维能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独特性是在流畅性和变通性基础上形成的。实践证明,凡在历史上做出独特贡献的人,他们都具有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的特点。

(二)辐集性思维方法

辐集性思维是指从多,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同一问题,从各方面把思维集中起来,寻找唯一正确答案的思维活动。平时开会,在大家发言的基础上,总要把议题和意见集中一下,这就是思维的收敛过程。辐集性思维与辐射性思维不同,它总是在考虑这一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解决的程序是什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