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氧信息
28137200000013

第13章 信息魔法是这样炼成的(6)

著名哲学家罗素说,人类宁愿死亡,也不愿思考。这话说得有些夸张。但“人类不愿思考”这个事实却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接受者往往并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这就需要信息传播者主动设置问题。提问,是引发受众思考的最佳方式。

至于具体如何提问,说来也不难。如果你感到无从下手的话,可以试着用“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开头,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所以,利用人们好奇心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问。只要问题的设置别过于弱智,答案别过于明显,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人们的悬念。

利用提出疑问引发悬念是个比较简单易行的办法。但是,想要引发更大的好奇心,就要配合其他更强有力的技巧来使用。这些强有力的技巧究竟是什么呢?请接着往下看吧(请注意,刚才这句话,便是利用提问来引发悬念的典型例句)。

技巧二:利用反差

没有低谷,便显不出高山;没有绿叶,便衬托不出红花。事物的属性总是在与之相反的属性的映衬下,更加鲜明。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反差。合理地使用反差可以更有效地制造悬念。

安东尼·罗宾原本是个一贫如洗的家伙,他没有稳定工作,住在只有一个房间的公寓里,在澡盆里洗盘子,女友由于他的贫穷离开了他。可是短短几年之后,他却成为了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之一。世界各地的企业和机构纷纷向罗宾伸出橄榄枝,邀请他去提供帮助。在这短短数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改变了安东尼·罗宾的命运?

什么?你也想知道安东尼·罗宾的经历?呵呵,那正是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和他的课程推广机构所希望的。在这个经典案例中,产生悬念的关键是安东尼·罗宾前后状况的巨大反差。如果安东尼·罗宾在数年后的变化只是住上了两个房间的公寓的话,恐怕你是绝对没兴趣了解其中详情的。

利用反差不仅仅意味着从坏到好的反差,由好到坏的反差也同样可以利用。看下面这个例子:

拿破仑的身高不足一米六,却是世界历史上的巨人,他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横扫欧洲诸国的军队,众多凭借着武力维持不可一世地位的欧洲贵族们,都拜倒在这个男人脚下,俯首称臣,一个空前强大的法国被建立起来。仇视拿破仑的人纠集起大半个欧洲的军队,向巴黎进军,却一次次被拿破仑打败。然而,就在1814年,发生了一件事,让拿破仑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这次打击不但击溃了拿破仑的军队,而且摧毁了拿破仑亲手建立起来的帝国,拿破仑本人也被囚禁在柯西嘉岛,郁郁而终。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击垮了这位欧洲的霸主呢?

与前面的案例相仿的是,这个案例也利用了巨大的反差来制造悬念。惟一不同的地方在于,这里的反差是通过从高峰到低谷的过程建立的。

总之,只要能找到鲜明的反差,就拥有了制造悬念的机会。技巧三:剪裁信息

还记得好奇心产生的心理机制吗?是信息的不完整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理。显而易见,如果我们可以让信息变得不完整,那么就很容易制造出悬念来。

而让信息变得不完整的方法也再明显不过——对信息进行剪裁。那么,怎样对信息进行剪裁呢?

世界杯每四年举办一届,每一届都会吸引数以亿计的球迷,在很多时差较大的地区,球迷们甚至会在半夜里爬起来看球。据说因此而丢掉工作,甚至是离婚的人都不在少数。在我们为足球的巨大魅力而感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看直播这么辛苦,又会冒耽误工作和破坏夫妻感情的风险,这些球迷为什么不去看时间上更方便的转播呢?

单纯从观赏比赛的角度,直播和转播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直播里有的镜头,转播里同样会有,甚至在转播里还很体贴的把中场休息的空档删去,可以让球迷们欣赏更加流畅的比赛。但是,对于那些热衷于足球的铁杆球迷来说,直播具有转播惟一不具备的优势,也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优势——直播时的比赛结果尚未确定。

这种缺少了结果的信息是残缺不全的,因此对球迷们来说是充满悬念、充满吸引力的。我们常说足球是圆的,什么都可能发生。你有没有看过在最后一分钟改变比赛结果的球赛?如果你看过,你就会深深地理解,除非裁判员吹响比赛结束的哨音,否则,胜负永远难以预料。

而观看转播则完全破坏了这种信息的残缺性,从而失去了悬念。像世界杯这样具有巨大影响的比赛,只要结果一出,新闻媒体,街头巷议,都会谈论它们,我们想躲都躲不掉。带着对比赛结果、甚至是进球过程的详细了解去看一场重播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如果你是真球迷,你不会喜欢那种感觉。

因此,裁剪信息中的结果,可以有效地制造悬念。这种技巧不但被运用在体育比赛中,更被运用在影视剧的制作中。前些年流行的美国电视剧《越狱》的编剧们便深谙此道。每次在剧情出现转折点的时候,他们便会无情地将结果裁剪到下一集,从而让心急如焚的影迷们热烈地期待着下一集的播出。

除了裁剪结果,我们还可以通过裁剪原因来制造悬念,很多系列电视节目及流行杂志都经常使用这一手法。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个被简化的例子:

一位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被告知身患绝症,弥留之际,他没有把财产留给自己的儿女,也没有捐赠给任何慈善组织,而是委托律师在他死后将他的财富全部销毁。这位亿万富豪为什么要做出如此不合情理的决定?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

在这个例子中,原因的剪裁之所以能够成为制造悬念的关键,是因为这位富翁的行为不合常理。因为不合常理,所以人们才有兴趣知道。如果这位亿万富翁选择将财富留给自己的子女,我们便没有办法通过追溯原因来制造悬念了。这是裁剪原因时一定要注意的。

同样,剪裁结果也一定要保证结果的不可预料性,如果结果显而易见,也就不存在什么悬念了。同样是世界杯,中国和巴西的比赛是毫无悬念的,而巴西和法国的比赛则充满了悬念。就是这样的道理。

除了剪裁结果和剪裁原因这两种主要手段,剪裁信息还有其他方式。好莱坞大片的预告片就是一种典型的例子。通过短短数分钟的片花,我们既看不到故事的原因,也看不到故事的结果。这些在逻辑上支离破碎的信息,却恰恰让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悬念。当这些信息碎片大都来自于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时,这种悬念会被推上顶点,从而让强烈的好奇心迫使我们乖乖掏钱到电影院去买票。

技巧四:一个神奇的字

在有氧信息的悬念制作过程中,有一个神奇的字经常会发挥奇效,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勾起人们的好奇心,也可以让人们去做他们原本不想做的事情。但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它的威力。如果你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字的价值的话,无须难堪,因为上帝也是这大多数人之一。

故事要从遥远的伊甸园讲起。上帝造出亚当和夏娃后,曾警告二人不要吃伊甸园中的果子。但最终,二人还是偷食了禁果,并被上帝贬到人间。以往我们听到这段故事的时候,往往把责任归咎在狡猾的蛇身上,我们说蛇的引诱是难辞其咎的。但上帝的话也起了一定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上帝说了“不”这个字。

也许你已经猜到,“不”就是我们刚才谈论的那个神奇的字。

几乎所有包含“不”这个字的句子都是否定句,几乎所有的否定句都是对人的行为或思想的限制。这种对思想和行为的限制就为好奇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当然,单纯的否定还不足以让一个人产生好奇心。最关键的是,在使用“不”做出否定性限制的同时,我们是否给出了充分的理由。

火是不能用裸露的皮肤长时间触摸的,高压电也是不能用裸露的皮肤去触摸的,类似这样的否定性限制不足以引发人们的好奇,因为人人都明白这样限制的道理。可是,当我们限制别人做一件事情,却又不给出充分的理由时,问题就来了。被限制的人一方面感觉到不自由,逆反心理促使他很想尝试一下被禁止的事。另一方面,禁止做这件事的理由又不充分,甚至根本没有,他就很容易产生“万一做了会发生什么”的想法,并急不可耐地去尝试。于是,原本作为否定性限制的语言反倒成为人们做出相反行为的助推器。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原理,来实现我们的目的,比如勾起人们的好奇心。

德国有一家啤酒店,能做出很新鲜、很好喝的啤酒,但由于地理位置不佳,所以顾客一直比较少,即便是进行促销,也很少有人问津。

陷入困境的店主最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在店门口立了一个大啤酒桶,上面写着几个大字:“千万不要往里面看”。路人觉得奇怪,纷纷驻足观望。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个人走到啤酒桶前,踮着脚往里面看,发现桶底也写着几个字:“千万不要进这家啤酒店喝啤酒”。这个人觉得挺有意思,就进了啤酒店喝啤酒,看看会发生什么。其他人看见他走进去,感觉更加好奇,也纷纷凑过去看,最后也都纷纷走进啤酒店喝起了啤酒。就这样,啤酒店的老板没有多花一分钱,就做成了效果奇佳的广告。

也许你会赞叹这家啤酒店的老板十分聪明,但这样的事情我们也能轻易做到。掌握了这个技巧之后,我们便可以更加自如地引发人们的好奇心。比如,当你发现下面听讲座的人注意力有些涣散的时候,便可以说:“接下来我要说的话大家千万别听。”我敢打赌大部分人的注意力会重新回到你的身上来。

了解了好奇心形成的原理,我们便可以对这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进行有效地控制。灵活地利用提出问题、利用反差、裁剪信息,以及使用限制性否定等手段,我们便可以最大限度地勾起人们的好奇心,从而让他们对我们提供的信息产生浓烈的兴趣。

七.消灭门槛

1.看花容易绣花难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还记得这首诗吗?试着把它读给没学过这首诗的人听,问问他们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看看他们表达得是否准确。你会发现,大多数人都能明白这首诗的意思!而这首诗是1 000多年以前的中国人写下的。

白居易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有氧信息诗人,他的诗以通俗易懂、脍炙人口著称。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扎着犄角的黄毛小子,都能读懂他的诗,也都爱读他的诗。

白居易能够做到这一点不是偶然的,他采用了一种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先进并且十分流行的技术——读者测试。

今天,很多出版商为了确保书籍的畅销,常常在出版那些有可能畅销的书籍前,先找些读者进行试读,然后根据反馈和作者沟通,进行再修改。

这是一种十分先进的测试方法,很多人都以为这种技术源自西方。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了,早在1 000多年以前,我们中国的伟大诗人白居易先生就已经在使用这种技术,并且运用得炉火纯青:每次写好诗后,白居易都要找一位不识字的老妈妈,把自己的诗读给她听。如果老妈妈听不懂,白居易就回去修改,直到老妈妈能够听懂为止。这就好像往瓶子里装石头,如果最大的石头能够塞进去,那么其他的石头也自然不在话下。

我们很难知晓白居易先生的诗篇在遥远的唐代如何畅销,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其保留的诗篇中想像到其脍炙人口的程度。相反地,与白居易同时代的很多诗人也很伟大,他们所写的晦涩难懂的诗篇也许能够在上层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中得到较高的评价,却很难在普通百姓中广为流传。时至今天,唐代的诗人我们能记住几人呢?我们能够脱口而出的唐代诗篇又有多少呢?这就是有氧信息与无氧信息的区别。这就是遵循简单化原则所能带来的好处。

简单化原则中的“简单”是针对接受信息一方而言的,是指信息让读者们读来简单,让听众们听来简单。但制作这些让人觉得简单的信息却要花费许多并不简单的努力。

与很多人头脑中的常识相反,将一件简单的事情说得十分复杂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将一件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方式表示出来却并不容易。

吃饭够简单了吧,怎么让它变得复杂一些呢?我们可以这样表述:所谓吃饭,是指生物体将其他有机体摄入体内,并经过一系列繁琐复杂的化学过程将有机体分解,并产生能量,维持生物体继续存在的过程。怎么样?这是否让你想起了生物学课本上那些冗长、可怕的名词定义?如果愿意的话,你也可以很容易地把生活中很多简单的概念复杂化,要人们品味许久才能明白你在说什么——这并不需要你花费太多的力气。

反之,如果我们想要把复杂的事情以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比较困难。因为这要求我们既能够用复杂的思维方式充分理解问题,又能够按照普通人的简单思维方式找到合适的途径将其表述出来。简单地说,让复杂的问题变简单,需要我们同时运用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而这并不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能做到的。

所以,下一次如果我们看到那些将复杂信息简单化的人,一定要致以崇高的敬意。因为他们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只为了让我们更容易弄懂那些难以理解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将信息简单化呢?

首先,要明确态度。

将信息简单化是信息制作者的责任,而不是读者或听众的责任,我们永远不能把信息简单化寄希望于读者或听众的整体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只要是拥有正常智商的人,就应该能够理解我们制作的有氧信息。如果无法理解,那便是我们的过失。“曲高和寡”绝非光荣,它标志着信息制作者的失败。任何以读者或听众理解能力太低为借口,抱怨自己的信息无法被理解的行为,都是懦弱的,不负责任的。让任何智力水平的人都能理解我们的信息,是我们永远的奋斗目标。

其次,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

你永远无法把自己都不太理解的事情解释给别人听。我们不但要能够理解信息的内涵,还要尽可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它,因为人们对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往往有所不同。全方位地、有深度地理解我们要表达的信息,是将信息简单化的前提和基础。提高理解能力不会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阅读、再思考、再阅读。学习游泳只能在泳池中进行;学习理解只能在对问题的理解中进行。

2.简单化的技巧(上)

从长远来看,提升自身理解能力是贯彻简单化原则的必经之路。但在短期内,想要提高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基本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可以在没有提高理解能力的情况下,将复杂的事情尽可能变简单,而这之间我们所需要的只是应用一些技巧。

技巧一:语法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