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国妈妈启示录
28176800000090

第90章 美国大学为何欢迎家长送孩子到校

每年美国大学新生报到时,都会看到许多家长送孩子到学校,而且家长只要有时间还会在学校停留几天。难道是家长不放心、护子心切吗?其实不然,在子女未来要生活4年的地方,家长有责任对其生活、学习环境加以了解。

家长只要有条件,一定要到孩子所上的大学去看一看。美国人有一句很幽默的话来形容这种情形,那就是“如果你买一栋房子,看都不看,交了钱就万事大吉,其结果十有八九会赔本”。教育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是一项最大的投资,如果家长对孩子所上的大学不了解,甚至是什么样都不知道,那么只能说明家长太糊涂。

那大学对家长送孩子到校怎么看呢?那叫求之不得。美国的教育文化有个特性,特别注重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这在中小学表现得最明显。

2009年,奥巴马对全国中小学发表教育演讲,教育部部长提出学校要组织学生集体收看。一些家长不高兴了,向学校提意见,结果不少学校就取消了让学生收看奥巴马演讲的计划。

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一方面反映出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另一方面也使学校形成凝聚力,学校、学生和家长成为共同体,这样才能促使学校进步、学生发展、家长满意。

美国大学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时间不会像中小学那么多,但这不意味着大学教育完全与家长脱钩。

通常情况下,家长在子女报考大学和大学生活中有三次最主要的参与活动。一是在子女选择大学时,接受申请的大学都会邀请学生和家长到学校实地考察,加深对学校的了解。学生和家长会被安排参观校园、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学生和家长也可以同学校管理人员、教授见面,面对面了解经济资助、教育规划和生活环境等具体事项。

一旦学生决定了上哪所大学,家长似乎就一身轻了,让孩子自己拎个包、扛个行李上学校报到不就完了吗?这样不就体现孩子能自立吗?

不过大多数美国家长只要有时间,就会陪同孩子一起到校园。通常大学一年级新生会提前几天到校,安排住宿、注册、选课、熟悉校园,等等。而在新生报到后,学校安排的最有意思的一项活动是大学校长举办派对,邀请所有的新生和家长一起聚会。在派对上,学生和家长可以自由地与校长、教授交流,当然,校方也会趁机向学生和家长推介该大学的成就和学子们辉煌的前途。

学生家长参与大学最重要的活动是参加学生的毕业典礼,不管住所的远近,几乎每个学生的家长都会参与这一活动,而且七大姑、八大姨能来的全来,场面十分热闹。毕业典礼后,则是学院的院长、教授和毕业生及学生家长们的大聚会,孩子4年的学习生活也在这泪水与欢乐的交融中划上了句号。

也许有人把父母送子女上大学看成是一件不好的事,认为这样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如果这样去看,则是把青少年的独立性问题看得太简单。一个年轻人能否真正独立,关键看其对父母的依赖性有多强,而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是以经济上能否独立作为基础的。

美国的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边学习边打工,大学生在4年学习生涯中没打过工的人很少,甚至很多学生不用父母的钱上大学,而是靠学生贷款读书,毕业后自己挣钱偿还。

在中国父母送子女上大学能成为一个话题,这反映出很多问题,但有一个问题最值得探讨,那就是校方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有报道说,在2009年秋季入学的时候,有的学校为了表扬学生自己到校,给予100元人民币的奖励。100元钱的奖励能起到鼓励学生自立的目的吗?在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中国教育体制最严重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家长被隔离到子女教育的责任之外。

家长送孩子上大学,不论怎么说都不是一件坏事,最起码说明家长关心孩子未来4年的教育,家长看重能够把他们培养成才的大学。

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资产是什么?不是校长、教授,而是学生,因为他们是未来的栋梁之材,大学的目标不是培养名教授,而是造就千千万万的事业接班人。

当今社会也许10个人中会有9个人知道比尔·盖茨、杨致远曾是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但10个人中恐怕有9个人不知道谁是现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校长,谁是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最出名的教授。

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学校、学生、家长这三角关系并不平衡,家长的作用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如果我们的大学能向学生家长展开欢迎的臂膀,让他们多多参与学校的教育,让他们多到学校看看,这难道不是在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吗?

人们不应忘记,在人的一生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名人、不是学校,而是他们的父母。没有家长参与的学校教育只能是不平衡的教育,而忽视家长在教育中的特殊影响,学校教育也只能变成为了知识而教育、为了教育而教育。

美国大学的声誉不是建立在校名和是否财大气粗上,而是建立在一批批走出校园的学生身上。从小学到大学,学校所追求的教育模式是,要让学校、学生和学生家长形成共同体,哪一环都不可缺少。美国的任何一所学校都不会将学生家长拒之门外,家长送孩子上大学,大学校长还得为他们举行欢迎活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