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日本正处于天宝年间,面对国内资本主义发展、阶级矛盾激化的情况,幕府试图推行“天宝改革”,但成效甚微。1842年,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任该报主编,著文抨击普鲁士专制政府,开始接触社会经济问题,但不久就被迫退出。
19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英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资产阶级为了掠夺更多的殖民地,开拓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对外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英国在侵占了中国邻近的一些地区和国家后,又向中国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称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镇江保卫战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英勇抗击英军侵略的一次重要战役。
1840年6月底,英国侵华远征军抵达广东海面,封锁了广州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由于广州和厦门有林则徐和邓廷桢分别严守,英军久攻不下,于是就北上进犯。7月6日,英军攻陷定海,并于8月初到达天津海口,以军事相威胁,提出惩办林、邓二人,并赔款、割地的无理要求。道光帝在英军的威胁和投降派的影响下,于8月30日派直隶总督琦善赴军谈判。9月中旬,英国侵略者鉴于时近深秋,兵船不宜在北方久留,因此,在琦善答应一定满足他们的要求后,撤兵南下。道光帝竟然认为琦善“退敌有功”,便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兼署两广总督,前往广州继续与英军谈判。
11月底,琦善到达广州,为早日与英方达成和议,撤销一切防御设施,并解散招募的水勇。英国侵略者为加强其在谈判中的地位,1841年1月7日,攻陷了虎门外的大角、沙角炮台,并于1月26日强行占领了香港。道光帝得知后,感到有伤“国体”,便于1月27日宣布对英作战,派御前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前往广州主持军务。2月26日,英军又攻陷虎门,向广州城进逼。4月中旬,奕山来到广州后,日夜饮酒作乐,毫无作战决心。5月26日,在英军炮火猛烈攻击下,奕山派人向英军乞和,于次日与英方签订了屈辱的《广州和约》。
然而,英国侵略者并不满足取得的利益,又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1841年8月,英军攻占厦门,10月,定海、镇海、宁波相继陷落。于是,当月,道光帝派奕经为扬威将军,从各地征调两三万兵力,驰赴浙东收复三镇。奕经一路游山玩水,直到1842年1月下旬才到达嘉兴。由于他不信任当地群众,又骄傲轻敌,不但没有收复三镇,反被英军乘势占领了慈溪。奕经仓皇逃往杭州,不敢再战。道光皇帝又决定投降,派人向英军求和。英军却拒绝接受清政府的求和,于6月攻陷吴淞,上海、宝山也随即失守。
英军占领吴淞后,沿长江西犯,一路烧杀抢掠。7月15日,英军7000人到达镇江城郊,准备全力攻城。镇江位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7月21日,英军兵分三路向镇江城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镇江城内清军数量虽少,也不畏强敌,在副都统海岭的指挥下,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激战。许多士兵誓死抵抗英军的进攻,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与肉搏战,直至壮烈牺牲。副都统海岭在最后时刻,也自杀身亡。英军虽然占领了镇江城,但却遭到了鸦片战争以来最顽强的抵抗,损失了180余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清军在这次战役中虽然全军覆没,但它却是鸦片战争中打得最为悲壮的一战,表明了他们勇于牺牲的精神。
英军占领镇江后,为进一步威胁清政府,继续向江宁开进,8月上旬到达南京下关江面。8月29日,在英军大炮的威胁下,清政府的全权代表耆英在英国军舰上,按照英国提出的全部侵略条款,与英方代表签订了英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