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常识
28283400000015

第15章 特定时节特定行为——节令禁忌(1)

五彩纷呈节日俗——节日禁忌

春节禁忌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古时春节曾特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作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普遍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头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历史上的不同朝代,春节的时间也不同:夏朝以一月为一年之首,商朝以十二月为岁首,周朝以十一月为岁首,秦朝以十月为岁首。西汉时,汉武帝下诏实行太初历,才明确规定一月初一为岁首,以之为夏历新年。

1911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把年节称为“春节”。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

有关春节的传说

中国人过年的习惯大约从殷商时候就有了,正是因为历史渊远流长,所以关于春节来历的说法也就很多。

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物,头长触角,凶猛非常。“年”长年深藏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日,村村寨寨的人们都扶老携幼逃到深山,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有一个乞讨的老人从村外来了。乡亲们正在惊慌之中,没有人去搭理这个讨饭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妇人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赶紧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开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守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跑。”老妇人不信,还是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答。老婆婆没办法,只好让这位讨饭的老人留在家里,自己上山了。

半夜,“年”兽闯进村子,它发现村里气氛与每年不一样:村东头老妇人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颤,有了一丝恐惧,但是它没有顾虑太多,大叫了一声就朝老妇人家走去。当“年”兽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出“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兽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走了。这时,老妇人家的院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穿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兽惊慌失措,狼狈逃窜了。原来,“年”兽虽然看起来凶恶,却害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平安无事,十分奇怪。

这时,老妇人才恍然大悟,连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话。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子传遍了,人们都知道了赶走“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到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鞭炮;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互祝吉祥。这个习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由于春节的历史久远,所以在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在过春节时禁忌也就很多。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祈求平安,在来年诸事顺心,万事如意。

思女人祭灶神

我国春节通常是从祭灶拉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

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普通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进行祭灶。

在我国民问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就是祭灶。过去,几乎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牌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据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掌管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祭拜。灶王龛大都摆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摆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把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仅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神两人,女神被叫做“灶王奶奶”,这可能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吧。灶王爷像上多数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

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身份。灶王爷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祈求全家老小的平安。

有关祭灶这一活动,在我国有些地方是不许女人参与的。中国俗语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据说,灶王爷长得小白脸,恐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因为女不祭灶,所以这一天出嫁的姑娘也不能回娘家。

忌蒸饽饽有人“踩生”

腊月二十八,许多地方要包大包子、“蒸饽饽”。饽饽的品种很多,有“圣鸡”、“礅”、“刺猬”、“神虫”、“枣饽饽”等,每一种饽饽又都有各自的讲究。

“圣鸡”常是留给上学的孩子们在开学的早晨吃的,寓意“升级”,盼望孩子学习好,不留级;“礅”,是仿照古代碾场院的一种工具样式做的,寓意来年丰收,生活幸福;“刺猬”,在某些地方也是一种吉祥物,又被称作“发家百刺猬”,那自然是取“招财进宝”的寓意了;“神虫”

是一种神秘的动物,据说是一种寄居在粮仓里会让粮食越变越多的神秘动物;而“枣饽饽”就是取“甜甜蜜蜜”的美意了。另外,人们还会做一些大“桃饽饽”。五个大“桃饽饽”和五个小“枣饽饽”是用来祭祀的,供在自家正北的桌子上。

而蒸饽饽就更有讲究了。通常到了腊月二十八,一般人不会轻易去串门,怕给人家“踩了生”;万一有要事必须到别人家不可,又恰好赶上人家锅里蒸饽饽,一般要弯腰帮人家锅灶里面加把柴火,这样就不会随便给人家“踩”了饽饽。据说有的人好“踩生”,有的人就没事,没事的人哪怕不添柴火,饽饽也没事,但是遇到好踩的人,蒸熟的饽饽当中会有一个大大的脚印。

忌饽饽不笑

蒸好的饽饽全部从中间裂开了口,就像那种六月仙桃似的样子,就表示饽饽“全部笑了”,那么来年一定万事如意;假如都“不笑”,就表示来年会有不顺心的事情;最忌讳的是饽饽里面只有一个“笑”的,那就说明来年家里可能有什么灾祸降临,蒸饽饽的人就会掰开这个“笑”

的饽饽吃掉或者至少咬一口以示破灾。

除夕夜禁忌

大年三十晚上忌人。三十晚上,一般人家都要“大团圆”,出远门的亲人也要赶回来跟家人一起吃三十晚上的团圆饭,哪怕是千里迢迢,迎风冒雪。这顿晚饭在南方叫“年夜饭”;北方人食面,就吃饺子,饺子又称“扁食”,民谣说:“三十,合家欢乐吃扁食。”

三十晚上,家家团圆,外面可能会扬风飘雪,屋里却是烛火通明、热气腾腾。院内问或传出阵阵鞭炮声。家家享受着天伦之乐,喜气洋洋。为了保证一家人欢乐的大餐,一般不愿外人冒然闯人,不论外人来说话、串门以至讨债,都一样会打扰一个家庭内部欢乐的团圆,所以除夕之夜,对“家鞑子”之外的人都一律不欢迎。

出嫁女大年三十不看娘家灯。“三十晚上,出嫁的女儿不能看娘家灯,看娘家灯会死娘家人”,这一条够狠的,但“师出有名”。旧时以为出嫁的女儿通常多“婆媳不和”,如果已成为“人妇”的女子(特别是有钱有势出身的)老往娘家跑,那婆婆家就不能保证大团圆了。为了保证婆婆家一家团圆,所以流传了这一条民俗,初衷是好的,形式是“莫须有”的,既无法律约束,又不见记载,却起了凝聚与团结的作用。

年初一禁忌

正月初一是春节的最高峰,所以这一天的禁忌是颇多的。

已出嫁的女儿不能够回娘家。过年的头一天如果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预示着会把娘家吃穷,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这是主观上的想法,客观上的原因是嫁出去的女儿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过年婆家一定有许多人来拜年,媳妇要帮忙倒茶服侍,因此初一不能够回娘家。

忌吃稀饭、荤食。旧社会,穷人家才喝稀饭,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必须要吃干饭,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裕。而年初…的早晨叫做万神盛会,所有的神都会出来拜年,因此为表尊重不吃荤,要吃素。

忌唤他人姓名催人起床。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唤人姓名催人起床,否则表示对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着干事情。

忌跟尚在睡觉的人拜年。年初一时如果对方还在睡梦中切忌不要跟对方拜年,等对方起床再拜年,否则可能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上。

忌吃药。据说是“初一吃药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能吃药。

忌动刀子、剪子和针线。民间有“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初一动了针线,挑了龙筋长针眼(生下的小孩,眼睛就像针眼一样小)”的习俗。

忌用斧子劈木柴。俗语说:“初一斧子劈开柴(财),劈开再也回不来。”

忌借钱。俗话说:“初一借了别人的钱,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给别人钱,财产外流整一年。”

忌打碎家具(盘、碗、酒具等易碎物品)。人们认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祥。不过在当今社会,当孩子们不小心打碎了家具也没关系,只要大人们赶快说上一句“岁(碎)来(了)好,岁来好,岁岁平安”,也就转危为安了。

白天不可午睡。过年期问白天睡午觉,表示整年度都会很懒散。其实是因为过年期间有许多客人到家里拜年,如果睡午觉的话对客人很不礼貌。

忌倒污水、垃圾、扫地。过年期间不要进行洒扫的工作,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

忌被他人从口袋掏取物件。过年期间不要被人从自己口袋掏东西,这样表示整年钱财都会被人家掏空。

忌向人讨债。过年期间,不论是被要债或者是跟人家要债的人,一整年都会很不幸,所以忌讳向人讨债。

忌洗衣。在民问,人们认为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这两天不要洗衣服,避免打扰水神。

避免说出“破”、“死”、“病”、“输”、“败”等不吉利的字来。若不小心犯忌,要以吐唾沫、说“童言无忌”等方式去除可能发生的不祥后果。

此外,还忌小孩说脏话、年轻人打架斗殴、家里人抬杠拌嘴,凡是赶上这种事,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会来劝说制止。

年初二回门禁忌

在正月初一,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的,但是到了初二,出嫁的女儿都要带女婿回娘家,称为“回门”。民谚有“正月初二路上看,尽是小生和小旦”,这正与如今正月初二上午满街巷携夫牵儿回娘家的景象相映成趣。出嫁女回门有下列禁忌:

出嫁的女儿在这天回娘家时携带的礼物必须是双数,单数是晦气的。

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还须由娘家兄弟前来迎接,进家后要给小辈每人一个红包。

年初三忌外出

赤口,又叫做赤狗,正月初三是“赤狗日”,人们认为这是一个不吉祥的日子。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会带来不顺利,因此农历正月初三是凶日,不要外出及宴客;另外,“赤”字有“赤贫”之意,外出冲犯赤狗会招致贫穷。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在身上,来化解口舌。另外,传说初三晚是“老鼠娶亲”的时问,这一天不要开帛箱柜,并且一般人都会尽早睡觉,以免打扰鼠辈亲事,俗称“你打扰它一天,它就打扰你一年”。当晚也会有“老鼠分钱”的习俗,即在家中角落撒盐、米、糕饼供鼠辈们享受。这些给老鼠的食物叫做“米妆”,表示新一年里与老鼠共享收成。

年初四迎财神

因俗传初五日是财神生日,人们恭迎财神回人间的时间,为争个头彩,初四晚进入子时(晚上十一点)就要开始接财神,铝日“抢路头”。

按传统风俗可在阳台或神台供奉鱼和羊肉,供羊有“吉祥”之意,供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好兆头。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现身,便能发财致富。

年初五送穷五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颇具特色的岁时风俗。有些地方又把初五日叫做“圆年”,意思是说年结束了,初五前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消除。又因为这天是财神爷的诞辰日,人们都在这天零时零分,在桌上供上羊头和鱼,打开大门和窗户,烧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饮酒,常常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愿望,但愿财神爷能把财富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招财进宝。

这一天,许多地方还流行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五穷”也叫“五鬼”,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人们黎明便起,放爆竹,打扫尘埃。爆竹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所有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驱赶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

这天家家户户要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从每间房屋里把脏物扫出门外。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之前,一般是不许可搞卫生的,虽然也扫扫地,但只能在屋内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内的拐角处。尤其在大年初一,那是一扫帚也不能动的,否则就将好运气扫掉了。可到破五这一天,非要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不可了。

等到垃圾扫出门后,扫到一个旮旯,便将爆竹从屋里拿到了屋外,于是拿来一个极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点着了,轰隆一声,所有穷气、穷鬼都给赶跑了。

年初六忌在家

正月初六为“送财神”的日子,私人商铺最好能在这天开始营业。

店铺门前摆上一盆大橘子,橘子必须要多,否则空多橘少(广州话谐音“凶多吉少”)“意头”不好。另外,按照“三六九,朝外走”的传统习惯,农历年初六待在家里是不吉利的,这时候许多人都会到公园和旅游景点游玩。在游玩时,如果有目的地把行走线路定为一个圆周,据说可为实现在新一年“行大运”拿个好彩头。

年初七忌阴天

农历的正月初七被叫做“人口日”或“人胜节”、“人庆节”、“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开始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诞辰口。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加以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风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称彩胜、华胜,从晋朝起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作诗的习俗。唐朝之后,更注重这个节日。每到人日,皇帝赏给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

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好,则这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若阴雨,则会生疾病瘟疫。另外此日又称“七煞日”,许多事情都忌讳在这天进行,特别应避免外出远行。

春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据说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时间。民谚说: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之后,雨水渐渐增多起来,因此二月二这天又称为“春龙节”。

春龙节的历史渊远流长。在1800多年前,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中注解了“龙”,他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农历二月初二,恰逢惊蛰、春分时期,春回大地,冬眠动物开始苏醒,这大约就是对二月二龙抬头这一节日的最早记录。

有关春龙节的传说

有关春龙节,民间有一首童谣:“二月二,龙抬头,春雨下得遍地流。霹雳一声惊天地,怎知龙王心里愁。”在这乡土气息浓郁的童谣里,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生了三个儿子,就缺一个女儿。龙王想,要是再有个女儿,儿女双全,那该有多美啊!

王母听说这件事后,就给龙母吃了一粒仙丹,不久,龙母就有孕了。第二年二月二,龙母真的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

龙女逐渐长大,对龙宫的生活厌烦了,渴望到人间去寻觅真正的幸福。龙母知道了女儿的想法后,劝她说:“孩子,龙宫里快快乐乐,什么都有,何苦要到人间去呢?”龙女说:“龙子龙孙们只晓得吃喝玩乐,我必须要到人间去,寻找真正有意思的生活。”龙母见女儿决心已定,只好偷偷地把她送出龙宫,还送她一个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