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婴儿被吓着,忌大人大声叫喊。俗以为可轻轻摸摸婴儿的耳朵垂,便能让婴儿镇定恢复过来。河南林州一带还有一种“挂神锁”的风俗。当地人在婴儿出生后,便用一把锁锁在门上,直到满月后才打开,目的是为了避免婴儿的魂魄被惊吓着或者被生人、野鬼“带走”、“摄去”。或者用红线穿一枚到四枚小铜钱挂在婴儿脖子上。俗以为婴儿的魂魄也像自己家中的物什一样,是能够用这样的办法“锁定”、“拴牢”
的。
婴儿饮食禁忌
由于出生一个月到一周岁的婴儿,正是旺盛的生长发育时期,这个时期婴儿的饮食特别重要,所以民间有许多婴儿饮食的禁忌。
婴儿忌吃生、冷、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在北方,婴儿未满月时,只吃母乳,别的忌食,可喝稀粥、面汤、菜汤等,忌食肉类、豆类食品。直到满周岁后,才能吃荤腥。否则,婴儿会积食、生病。想来这是有一定科学性的,婴儿的消化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再吃些生、冷、硬等大人都不好消化的食物,小孩儿难免不生病。
婴儿穿衣禁忌
婴儿出生三天以后,民间通常要给婴儿洗一次澡,俗称“洗三”。
冼完澡后,可为小儿穿件小褂子,但忌讳穿裤子。民俗认为,婴儿不到一百天不许穿裤子。说是如果穿上裤子,婴儿的腿脚就不方便了,一旦被什么鬼神抓住,想跑都跑不了,只能随鬼神而去。这可能是因为人们认为婴儿的生命力太娇弱了,一不小心就会送命。
双生(双胞胎)婴儿,穿戴忌不同。如双生子(女)穿戴不一,别人见了会责怪的。大概因其相像是天意原因吧。
婴儿洗浴禁忌
由于婴儿躺着的时候比较多,所以应当给婴儿勤洗澡,以防止婴儿生疔、疮,还可以促进宝宝的全身血液流通,能使宝宝更快更好地成长。在民俗中给宝宝洗澡也有些禁忌。
首先在民间给婴儿洗澡有择吉日的说法,人们认为“寅卯酉”日是吉日,可以给婴儿洗澡,而“壬午丁未癸巳”是凶日,千万不能给婴儿洗澡,不然会影响婴儿的健康。
洗澡时还要强调水的温度,不能太凉也不能太烫,这大概是出于害怕把婴儿冻着或者烫着来考虑的。洗完以后还要在婴儿的身上涂上蚌粉,据说能够避邪。婴儿洗澡的洗婴水,特别是刚生下来头次洗婴水,忌讳乱倒,恐会冒犯神明。据信,婴儿四个月内,胎神还在附近停留未去,因而仍要处处小心,如果污及胎神,就将使婴儿招灾。
婴儿见人禁忌
婴儿降生以后,在许多民族、许多地区有悬物忌门的习俗,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忌讳婴儿见到生人。
在浙江温州一带婴儿百天以内禁止出门,外客也禁忌人内探视婴儿。不然,婴儿见到生人“犯冲”,对婴儿不好,甚至会死亡。
瑶族认为有穿白衣、草鞋的外人进入产房,会引起月子里的婴儿昼夜啼哭,不吃奶,不入睡,总之后果会是相当严重的。
侗族人家添丁生子,将第一个来家者称为“踩生”人。若是男踩女婴,则以为阳气重,女婴大吉,易养成人。而踩生的人要倒霉三年,主人须热情招待。若女踩男婴,则认为阴气重,男婴不利,会体弱多病。
踩生者三年内必有好运,但要受到主人冷落。
蒙古族新生儿降生以后,在满月前通常不让其他人来串门,因此会在门口做个标记。如果生男孩儿,则用榆树条或者柳树条削制成弓箭,以白哈达或棉布条卷缠箭尖,挂在门的右边;如果生女孩儿,则用红布条挂在门的左边。外人看到这些标记以后自然就会离开。
襁褓禁忌
襁褓是指包裹婴儿的带子和被褥。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褥。对于襁褓通常都是忌新喜旧,主要是恐新布会损伤婴儿。又有人说最好是用长寿老人的旧裙袄做襁褓,可保婴儿长寿。襁褓又忌太厚,俗谓好使婴儿生疮,或说易令婴儿体弱怕寒。襁褓被婴儿的便溺弄脏,忌洗完后挂在高处晾晒,又忌夜晚不收回房内,否则外边的鬼神就会附在婴儿的被褥上来妨害婴儿。
剃胎发禁忌
婴儿满月或者百天后有剃胎发的习俗,又叫“铰发”、“落胎发”,是满月礼中重要的一项。《东京梦华录》记载:“浴儿毕,落胎发,遍谢坐客。”剃满月头要保护囟门,不能把头发全剃光,称为留胎毛。有道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下的胎毛不许扔掉,有的父母将其收藏,有的缝在婴儿的枕头上,有的做成胎毛笔,作为永久纪念。
台湾民间给婴儿剃满月头前,要先将煮过鸡蛋和鸭蛋的水倒进洗脸盆中,再放人石头一个、钱十二文、鸡蛋一个及少量的葱,把葱碾碎后以其汁水洗婴儿头发,并把蛋黄涂在头发上,然后剃去胎发。台湾俗话“鸭卵身,鸡卵面”,指的是孩子的身体像鸭蛋一样长得大,脸像鸡蛋一样美丽。石头喻示婴儿脑壳硬并有健康身体,钱代表日后能大富大贵,葱可使头发长得浓黑,蛋黄则可以洗去污垢。剃完头发后,请邻居把婴儿抱到屋外,并拿着竹子追赶鸡群,俗称“鸡篓”,同时唱着童谣:鸱鹄鸱鹗飞上山,囝仔快做官;鸱鹄鸱鹗飞高高,囝仔中状元;鸱鹗鸱鹗飞低低,囝仔快做父。这种童谣用来祝福男婴。如果是女婴,则只唱“鸱鸦、鸱鸦”就行了。
在江浙一带,剃去婴儿胎发叫做“打光光”。剃脑门上的要留足方一寸多的头发,叫做“孝顺发”。而且仪式也很有讲究,在剃胎发前,一般事先备好一扎葱、一扎芸(即“油菜”)、一把斧头,俗称“千年斧”。
抱婴儿的人脚踩着用红彩包的葱、芸、斧,待胎发剃好,婴儿父亲马上把葱和芸拿去栽种。葱与“聪”、芸和“运”、斧与“富”谐音,脚踩葱、芸、斧,预示着婴儿自幼踏在富贵、好运、聪明的福地上,长大后必然聪明伶俐好运气。此外,葱和芸生命力特别旺盛,种于泥土中,便能生根、开花,四季常青,预示婴儿健康成长。
山东青岛习俗是婴儿“过满月”时给婴儿理发,俗称“铰头”。铰头要在上午进行,请族中未婚姑娘在婴儿头上自下而上铰三圈,铰下的胎毛用一张面罗接住,再用红布包好,缝在婴儿的枕头里。铰头时须有舅舅在场,如舅舅不在,则在小孩身旁放一个蒜臼,谐音“舅”,代替舅舅参加。下午,由舅舅搬回去住,叫“搬满月”。安徽徽州的习俗也是在婴儿满月时剃胎发。剃毕,取熟鸡蛋去壳,在婴儿头顶上滚动数下,据说是为解除胎气。
其他禁忌
忌婴儿看戏,包括布袋戏、傀儡戏,因为戏曲中的人物往往都比较夸张,容易吓到婴儿。再者也害怕遭到戏曲中的人物冲害,让婴儿身残体弱。
忌挠脚板,在民间觉得挠婴儿脚底板会使其长大后胆量小,不敢过桥。事实上是怕吓着婴儿。
幼儿时期禁忌
幼儿期,通常是指人一岁至三岁这个时期。此时期的孩子虽然与一岁以内的婴儿比起来,身长和体重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也处在人生的快速发展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生长迅速,一般到两岁就已经可以说多词语的句子,有的甚至还有了一些自理本领,比如吃饭之类。虽然如此,他们仍然不能独自生活,需要父母的照顾和指导。这其中有一些需要父母们注意(禁忌)的事情和一些需要教育给幼儿们注意(禁忌)的事情。从这些值得一提的禁忌事项来看,大体上不外乎是有关幼儿身体健康、心智发展方面的禁事。
幼儿生病时的禁忌
通常要采取忌门的措施,即在门上贴挂红布条,插树枝,挂草帽、竹笠,或在门前生火等,禁忌生人人门。白族在小孩出天花时,用小红纸旗和柏枝插在大门上,表示禁忌生人入门。将生病的幼儿与外界隔绝开来之后,往往还要再请巫师、鬼师、端公等来作法驱邪。布依族小孩生病要请鬼师“端命宫”,请鬼师时,忌外人过路或讲话。
幼儿生病如有昏迷不醒的情况,俗以为是被鬼祟迷惑,或认为是魂魄离体,被妖怪、鬼魅摄去。要施“喊魂”术。据说如果不“喊魂”,幼儿有可能病逝、夭折。这是父母最恐惧出现的情景,所以忌讳不遵守这种风俗。
幼儿的服饰禁忌
孩子虽小,穿着上也很有讲究,其中有诸多的禁忌。
山西晋中一带,当奶奶的要背着孙儿走街串巷,到各家求取少量米面和小布块,仿佛行乞的样子,称为“讨百家”。回家后,用米面给孩子做饭,把布块拼接起来做成小衣服,称之为“百家饭”和“百家衣”。民间认为,这样一来,孩子会身体强壮,无病无灾。
山西临汾等地,讲求用奶奶穿过的旧蓝布衣服给孩子改做小衣服,取的是“蓝”、“拦”同音,预示孩子穿上这种衣服,生命就有了安全的保证。
贵州一带,忌讳小孩不脱鞋子睡觉。人们认为小孩儿穿着鞋子睡觉会被鬼魅领走或者被鬼迷惑。
浙江温州一带,有忌幼儿穿艳色衣服的习俗。如果小儿穿了红色衣裤,外边还要套上网衣,佩上虎爪或特制的腰带,来避邪恶。
中原一带,俗忌幼儿衣物过夜不取。据说夜间多鬼鸟,怕污衣物,使幼儿生病。还说世界上有一种鬼车鸟,能人人家收魂气。如果让其袭取幼儿晚上晾在外边的衣物,会对幼儿不吉。在台湾也有此种禁忌。据说忌幼儿衣入夜不收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恐感染八邪之害,即温、热、风、寒、惊、积、饿、饱是也;二是怕感染无辜鸟屎。无辜鸟或为姑获鸟。传说此鸟昼藏夜飞,比鬼神还可怕。但是这种鸟没有后代,爱偷人类的孩子来寄养。如果小孩儿的衣服在晚上不收回,会被这种鸟儿叼走,人们认为那就等同于婴儿被这种鸟叼走了。
幼儿的游戏禁忌
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玩的游戏有踢毽子、跳绳子、捉迷藏等,这些游戏给孩子们带来无限乐趣,但是有些游戏是忌讳的。
忌幼儿数星星的习俗,是很广泛的。天气晴朗的夏夜,点点繁星挂在天上,小孩子们喜欢数着玩。这时大人一般要告诫一声:‘小孩子不能数星星,长大了不识数!”星星是数不完的,恐怕幼儿数来数去数不清楚了,所以禁忌。
小孩还忌捉麻雀。不然,写字的时候,手要颤抖。大概是由于麻雀的“麻”字和手麻谐音而成忌。小孩又忌捅屋里的燕子窝。据说捅了燕子窝眼要瞎的,不吉利。这是人们希望保护燕子,以玄鸟为吉祥物的心意表现。贵州的小孩还常被告诫,不要打死毛虫、蚂蚁,不然睡觉后会被索命。夜问不能照镜子,不然会梦魇。不能用手指着不圆的月,不然耳根要溃烂。
教训幼儿的禁忌
忌养儿不教。人们常说,‘小树要砍,小孩儿要管。”幼儿的是非观念没形成,家长必须对其进行教导,引其明辨是非。谁家的孩子有作为,被认为是与家教密切相关的,所谓“教子有方”。俗语有“子不教,父之过”、“逞子如杀子”之说,又有“惯儿不孝,惯狗上灶”、“国败出妖,家败出娇”的说法,都是禁忌养儿不教育的。
虽然忌讳养子不教,但是养儿教儿也有些禁忌。贵州一带,忌讳在早晨打骂小孩子,如果早晨起来打骂小孩儿,会引来天灾或者打破碗盏,或者有别的过失。除了早晨以外在其他时候都可以教育孩子,甚至打骂。
旧时,中国人不但不反对体罚,甚至还有些倡导,所以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俗语,但体罚也有忌讳。通常说来,打孩子只打屁股,不打上身,更忌讳打头、打脸,不然会“打傻了”,或者打得脸皮厚了,更不服管教。打孩子的器具不能用尺子。俗以为尺子是量长短的,担心用尺子会阻碍其长个子。
走好儿生最后路——丧葬禁忌
死亡是人生的最后归宿,任何人都无法避免。人死后,要经历停丧、殓葬、守丧,因此,丧葬都有一套习俗。在丧葬过程中,亦有一定的禁忌。中国人对于死亡特别重视,他们“事死如事生”。丧葬礼是在封建宗法制度下逐渐完备起来的,这个礼仪充满着浓郁色彩的家族观念。
几千年来人们对于丧葬礼仪的重视程度,不逊色于其他任何一件事情。
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处处充斥着死人与活人的对白;对于死人来说,死亡是在世间的最后一件大事,一定要做到不出漏洞;对于活人来讲,别人死亡也是一件大事,特别是自己的亲人,一定要做到既让前人满意离去,又让后人安宁地生活。要想做到这些,就必须遵循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因此,禁忌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死亡禁忌
死亡是自然法则,然而人们却尽力回避,原因在于,死亡到底是凶祸灾难,接触甚或听说死亡之事都是晦气的。所以人死了,都不说死,而是用别的词讳饰。《礼记·曲礼》载:“天子死日崩,诸侯日薨,大夫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后来普遍百姓也讳言死,把死称为卒、没、下世、谢世、逝世、老了、走了等。
不仅如此,在人死之时还有很多其他禁忌。
忌死前身边没有亲人
在我国,各民族都忌讳人要死时没有亲人在身边。人们觉得这样死去的人,灵魂将得不到安宁。在白族,家有病重者,亲戚朋友要轮流守护,病人咽气前应为病人“接气”。所谓的接气,就是让病人死在亲人怀里,不然就被视为异常死亡,亡灵就不能归宗,会沦为到处作祟于人畜的流浪鬼。
忌死后移尸家中
人若是死在外边,禁止抬回家里。旧时,客死异乡的人禁忌回家安葬,通常是就地安葬,即便尸体运回来,也不能人家门,只能放在村外,等到日子,直接埋葬,避免客死他乡的人把灾祸带向家中。俗话说:
“野鬼不能见家神。”恐有冲犯祖灵之虞。
忌死于原来睡卧的床上
对于正常死亡的老人,尽可能避免在睡床上咽最后一口气,应尽快将其移到正房,如果来不及,也要先将睡床上的“蜘蛛顶”和蚊帐去掉。相传这样做才能使死者避免在阴问“担眠床枷”受苦。
在河南一带,人将死的时候,有把他抬到外间毡铺上的风俗。不但如此,还要在人将咽气时,立刻把毛毡抽掉,不然死者会托生为马、牛、羊等带毛的兽类。在这一带民间总有“断气不抽毡,来世难转人”
的说法。
忌死在原来的房间里
人们觉得死在原来的房间里是不吉利的,因此出殡时,要买一只活公鸡随棺木一齐抬出,方可破解。有些地区,在西炕和北炕上死人犯忌讳,因为北炕为大,西炕为贵,人死在此不吉利。人将去世时,都要抬到南炕上。云南一些地区,父母病危时,如果住在楼上必须搬到楼下来,这样做的目的据说有两个:一是怕亡者断气在楼上,亡灵难再下楼;二是怕以后楼上有鬼魂活动,惊扰后代子孙。
忌在晚饭前后咽气
关于死亡的时间也有禁忌。台湾地区有忌讳晚饭前后咽气的习俗。
民间认为人在早饭前断气最佳,说是给子孙留下了三顿饭。俗称“留三顿”,意思是说将来子孙后代都有饭吃。若是在早餐后断气,则表示后代人将有断炊的危险发生。最忌讳的情况就是在晚餐后断气,表示死者将一日三餐全部带走,预示子孙将要沦为讨饭的人。当然了,人的生死不是谁能预见的,什么时候死谁也说不清,如果真的有人在晚餐后死,只要禳解一番就行了。
忌死在正月、六月、腊月
死亡的时刻也是有所忌讳的,中原一带忌讳死在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七日,俗称死于“大年下”;忌讳死在腊月里;忌讳死在“五黄六月”。据说人是做了缺德事才会在这段期间死去。其实真正的原因为年下、腊月是休闲的日子,而五黄六月是繁忙的季节,这期间死亡,会给亲友们增添一层困扰,使活着的人们不能正常地尽情享乐和劳动。
忌不往死者嘴中放“含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