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28283600000024

第24章

敌人遭到强烈的炮火袭击,被打得晕头转向。这时,镇前、镇后到处呐喊起调兵号。战士们扛着步枪跑步向敌人两侧包围过来。镇里的喇叭里传出朱德总司令坚强有力的声音:“红军战士们,杀敌立功的时刻到了。一团、二团迅速向敌后包抄,坚决不能让敌人跑掉。三团、四团、五团做好渡河歼敌准备。同志们,为了保卫红色革命根据地,冲啊!”

随着朱总司令洪亮的声音,三十几个司号员一齐吹起冲锋号,接着又是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一队战士从镇中冲出来,扛着木板向尼柯河飞奔。

敌人被吓呆了,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好。情报说红军外出作战,梦公镇只有一连兵力,可现在满山遍野都是红军,少说也有3000人。何况,红军总司令亲自指挥作战,若是没有实力,他会敢抛头露面?莫不是情报有误,红军搞声东击西。这时,敌军军官像五黄六月钻铁笼,汗珠儿吧嗒吧嗒往下掉。他不敢迟疑,赶紧上马,拼命往北岭上跑去。敌兵一见当官的逃命,知道凶多吉少,只恨老娘少生了两条腿,纷纷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红军战士乘机冲过河去,咬住没来得及逃命的一群敌兵,狠敲猛揍。敌人看插翅难逃,乖乖缴械投降。

就这样,朱总司令临危巧设空城计,不到一个时辰,就俘虏敌兵100多人,还缴获许多战利品。后来,毛泽东主席问朱德:“敌人要晓得你演空城计不就砸锅了。”朱德总司令笑着说:“我领兵打仗,从来都是铁钳子夹王八头,以硬克软,敌人料不到我也会玩空城计这一手。”

李广巧计退兵

西汉时期,北方的匈奴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抵挡匈奴南进。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带人外出打猎,遇到三个匈奴兵的袭击,宦官受伤逃回。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里地,终于追上,杀了两名,活捉一名,正准备回宫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也向这里开来。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是为大部队诱敌的前锋,不敢贸然攻击,急忙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李广的骑兵非常恐慌。李广沉着地稳住队伍:“我们只有百余骑,离我们的大营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肯定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肯定会疑心我们有大部队行动,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的。现在我们继续前进。”到距离敌阵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广下令:“全体下马休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休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着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形势。李广立即命令上马,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这个军官。然后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

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慌,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匈奴部将怕遭到大部队的突袭,慌慌张张引兵逃跑了。

李广的百余骑安全返回大营。

精明策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斯大林,由于受反常的“自我尊严”的驱使,变得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不能允许世界上有人比他高明。莫斯科保卫战前夕,大本营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军曾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遭德军的合围。这本来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斯大林听不进去,当面骂朱可夫“胡说八道”,并一怒之下把朱可夫赶出大本营。不久,基辅果然遭德军合围,守城的红军精锐部队全军覆灭。等到斯大林对朱可夫说“你是对的”时,已经是马后炮了。但是,一度当了苏军大本营总参谋长的华西里也夫斯基,却往往能使斯大林不知不觉采纳他的正确的作战计划,从而发挥杰出作用。

华西里也夫斯基的进言策略比豪斯还要别致。

在斯大林的办公室,在斯大林与华西里也夫斯基谈天说地的“闲聊”中,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不郑重其事,也不头头是道。可是奇妙的是,等他走了以后,往往使斯大林想起了一个好计划。过不了多久,斯大林在军事会议上陈述了这个计划。大家都惊讶斯大林的深谋远虑,纷纷称赞。斯大林自然十分高兴。再看看华西里也夫斯基本人,也与大家一样显得很惊异,好像他也从来没听过这个计划,并且也与众人一道表示赞叹折服。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想到这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主意,甚至斯大林本人也不这样想了。但是,上帝最清楚,统帅部实施的毕竟还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计划。

华西里也夫斯基也在军事会议进言,但那方式方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首先讲三条正确的意见,但口齿不清,用词不当,声音含混,因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只要使斯大林一个人明白他的意见就行了。接着他又画蛇添足地讲两条错误的意见。这会儿,他来了精神,条理清楚,声音洪亮,振振有词,必欲使这两条错误意见的全部荒谬性都昭然若揭才肯罢休。这往往使在场的人心惊胆战。

等到斯大林定夺时,自然首先批判华西里也夫斯基那两条错误意见。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漓,心情舒畅。接着,斯大林逐条逐句、清晰明白地阐述他的决策。他当然完全不像华西里也夫斯基那样词不达意,含混不清。但华西里也夫斯基心里明白,斯大林正在阐述他刚刚表达的那几点意见,当然是经过加工、润饰的了。不过,这时谁也不再追究斯大林的意见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来,华西里也夫斯基的意见,也就因为已移植到斯大林心里,变成斯大林的东西,而付诸实施。事后,曾有人嘲讽华西里也夫斯基神经有毛病,是个“受虐狂”,每次不让斯大林痛骂一顿心里就不好受。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笑而不答。只是有一次,他对过分嘲讽他的人回敬道:“我如果也像你一样聪明,一样正常,一样期望受到最高统帅的当面赞赏,那我的意见也就会像你的意见一样,被丢到茅坑里去了。我只想我的进言被采纳,我只想前线将士少流血,我只想我军打胜仗,我以为这比讨斯大林当面赞赏重要得多。”

彼得大帝割须换袍

彼得大帝登基时,俄国是一个愚昧落后的国家。而他去世时,俄国近代工业已经崛起,并成为欧洲屈指可数的强国之一。

彼得自幼崇尚西方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他青少年时期,就常和西方移民厮混在一起,他曾隐姓埋名,遍访欧洲各国,在不同国度里获得过木匠、炮手、机匠、航海家的合格证书。

当时执掌大权的皇太后认为他是要毁灭俄罗斯文化传统的恶魔,欲置他于死地。只是因为得到军队的支持,他才得以亲临朝政。但是,大权在握,彼得就迫使旧俄罗斯战战兢兢地开始了改革。

改革的第一项措施是勒令全体人员剪去大胡子。当时俄罗斯人认为,大胡子是信奉东正教和表现男子美的标志,只有异教徒才有着光溜溜的下巴。彼得却认为,大胡子是愚昧的、不卫生的,下令非剪不可,不剪的得罚以重金;就是在以重金保留胡子后,胸前还得佩带“胡子愚昧和不卫生”字样的标志。

第二项改革措施同样令人震惊不已。彼得命令在城门口挂起穿着和行动都十分便捷的匈牙利军装,命令所有的男人不得再穿臃肿拖沓的俄罗斯长袍,他认为,宽袖拖地长袍是俄罗斯人懒于征战、不好奋斗的象征,也得根除。

修建彼得堡——今日的列宁格勒,也是他向旧俄挑战的一项壮举。彼得断言,城堡式的克里姆林宫是禁锢人思想的坟墓。为了祖国的发展,他必须修建一个面向西方的窗口,通向大海的门户。彼得堡的一切建筑都和莫斯科迥异,而更像法国的凡尔赛。彼得堡建成后,他不仅迁都到新城,还勒令王公贵族与他同行,以示同旧俄决裂。

彼得还命令消除封建式的闭户生活,大力举办“自由聚会”,促进思想交流。他规定贵族妇女必须出席交际舞会。那些深居简出的小姐太太们被喷着烟草味的男人们搂着,旋转着,一个个都惊恐万状。然而,彼得却以为,习惯了开放社交生活的人,就会习惯西方的新思想。他甚至冒着背叛列祖列宗的罪名,为皇太子娶了一名信奉宗教改革后的路德教的德国女子。彼得还改革行政体系,举办工厂和为平民阶层开放上升的门户。

彼得大帝的改革遭到朝野之间激烈的反对,甚至他的儿子也策划在他死后使俄国复旧。彼得是用利剑逼着人们进行改革的,他毫不留情地处死策划复辟的贵族,连反对他的儿子也没有逃脱监禁至死的命运。彼得要的是一个现代的、强大的俄国,他成功了。

后世的一位伟人曾说过,在落后的国家里,改革常常采取了以野蛮对付野蛮的形式。彼得正是这样一位以野蛮对付野蛮的改革者。

最好的消息

阿根廷着名的高尔夫球手罗伯特·德·温森多有一次赢得一场锦标赛。领到支票后,他微笑着从记者的重围中出来,到停车场准备回俱乐部。这时候一个年轻的女子向他走来。她向温森多表示祝贺后又说她可怜的孩子病得很重——也许会死掉——而她却不知如何才能支付起昂贵的医药费和住院费。

温森多被她的讲述深深打动了。他二话没说,掏出笔在刚赢得的支票上飞快地签了名,然后塞给那个女子。

“这是这次比赛的奖金。祝可怜的孩子走运。”他说道。

一个星期后,温森多正在一家乡村俱乐部进午餐,一位职业高尔夫球联合会的官员走过来,问他一周前是不是遇到一位自称孩子病得很重的年轻女子。

“是停车场的孩子们告诉我的。”官员说。

温森多点了点头。

“哦,对你来说这是个坏消息,”官员说道,“那个女人是个骗子,她根本就没有什么病得很重的孩子。她甚至还没有结婚哩!温森多——你让人给骗了!我的朋友。”

“你是说根本就没有一个小孩子病得快死了?”

“是这样的,根本就没有。”官员答道。

温森多长吁了一口气。“这真是我一个星期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温森多说。

列夫·托尔斯泰的求婚信

索菲娅·安德列耶芙娜:

我再也无法忍耐下去了。接连3个星期,每天我都对自己说:今天我一定要说出一切。然而我依然怀着惆怅、悔恨、恐惧和幸福的心情离开了。每天夜里,我都和今天一样,总是痛苦地对自己说:我为什么没说呢?我该怎样说,又说些什么呢?现在,我带着这封信,如果我又一次没有说,没有勇气对您说出一切,那就让我交给您这封信吧!

我觉得,你们全家对我有个错觉,似乎我爱上了您的姐姐丽扎。这是不对的。您写的中篇小说深深地映入我的脑海,读过之后,我确信了一点,我——杜勃利兹基(索菲娅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尔斯泰以他自诩)——不配憧憬幸福,您对爱情有着美好的、诗一般的追求……您将爱上谁,我不嫉妒,将来也不嫉妒。我觉得,我能为您高兴,像为孩子们高兴一样。

过去我曾写过:只要同您在一起,我立即就会记起我的年龄大(当时托尔斯泰34岁,而索菲娅只有18岁)和不可能得到的幸福,对,正是您。

但那时,直到后来,我是在欺骗自己。而当时,我也许还能够扯断一切,再次回到我那个人奋斗、潜心干事业的狭小的“修道院”中去,可现在我却什么都做不下去了。我觉得,是我扰乱了你们的家,我失掉了和您——一个诚实的人作为朋友的单纯而珍贵的友谊。但我不能离去,却又没有勇气留下来。您,一个诚实的人,要坦率地,不要匆忙,千万不要匆忙,告诉我,该怎么办。一个人嘲笑什么,他自己也就要为其付出代价。假如一个月前有人对我说,一个人会像我现在这样痛苦,我会笑死的。但我现在却正是在为幸福而痛苦着,我会笑死的。但我现在却正是在为幸福而痛苦着。诚实的人,告诉我,您是否愿做我的妻子?只要是出自内心,您可以大胆地说,“可以”;倘若您对自己还有丝毫的怀疑,那就说“不行”好了。

看在上帝的分上,好好问问您自己。

听到“不行”,对我来说是可怕的,我能预见到这一点。但我会找到经受这一切的力量。倘若我做您的丈夫,而您又不能像我爱您那样地爱我,那才更加可怕。

前西德总理勃兰特下跪华沙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于众目睽睽之下,扑通一声下跪,全世界为之大哗。

作为政府首脑的勃兰特为什么下跪呢?是他本人罪孽深重,以下跪来减轻良心上的重负吗?

不。二次大战中,勃兰特是名坚强的反纳粹的斗士,被希特勒下令开除了国籍,并到处追捕他。他被迫亡命挪威。战后返回祖国,作为社会民主党的活动家积极复兴国家。1969年10月,勃兰特以社民党主席的身份当选为联邦德国总理。

勃兰特上台伊始,便着手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1970年12月6日下午,勃兰特飞往华沙,受到官方的正式欢迎。然而,在演奏德国国歌时,波兰人的脸上都流露出强烈愤激的表情,因为他们当中很多人曾长期是希特勒集中营的囚徒。

勃兰特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600万人民牺牲,损失惨重,仅设在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就杀害了近400万犹太妇女儿童和男人……

第二天上午的日程安排,是向华沙无名烈士墓和华沙犹太人街区殉难者纪念碑献花圈。当代表团来到犹太人街区殉难者纪念碑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电视摄像机前和无数记者的闪光灯下,勃兰特扑通一声跪下了。全部在场的人大为震惊,东道国代表团瞠目结舌,不知所措。这个举动绝不在计划日程之内,勃兰特事先未同任何人商量,就跪下了。

当天,东西方都掀起轩然大波,评论四起。

西德国内也出现了恶意的评论,认为勃兰特此举有辱国格人格。勃兰特很坦然,他并不感到羞耻。他认为:“谁愿意理解我,他就能理解我,在德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很多人是会理解我的。”一位记者深情地写道:“于是,不必这样做的他,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下跪的人跪下了。”

当时,波兰东道主们感到极大的震动和惊讶,许多波兰人为勃兰特的举动感动得落泪。勃兰特圆满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回国了。

1971年10月,诺贝尔奖委员会一致提名通过,授予勃兰特1971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当晚德国青年举起火炬,络绎不绝地来到勃兰特的寓所,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

1992年10月,勃兰特因患癌症以78岁的高龄逝世。

老毛姆的风趣

英国老作家毛姆,今年已经87岁了,是当代极少数作品畅销而又写得很不错的作家之一。他的单行本销数的总数,据说已超过6000万册以上,苏联也有他的市场,而且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英国人说,外国作家能够进入苏联去赚版税的,为数极少,毛姆就是其中之一。

毛姆老得并不糊涂,而且仍有风趣,这是最难得的。最近有记者去访问他,想同他谈谈对于“死亡”的感想,被他挖苦了几句,他说“生”的问题还未料理清楚,哪里有时间谈“死”?颇有孔老夫子“未知生焉知死”之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