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28283600000025

第25章

毛姆说了一个笑话。他说,在他80岁那年,有一家寿险公司的经纪人向他兜生意,寄给他一份人寿限数的统计表。他因为自己已经80岁,就查看80岁以下有什么解释,见他们所注的数字是:平均仍有五年零九个月可活。他说,他今年已经87岁了,超出他们的预算将近两年,实在很对不起那位统计专家。

毛姆说,他现在有一件事情已经中止不做了,那就是不再去参加别人的葬礼,他准备将这权利保留给自己。

毛姆一生很喜欢旅行。他说旅行除了本身有乐趣之外,对于一个从事写作的人来说,还可以汲取写作的题材。他最初不到印度去旅行,因为那时认为印度所有可供写作的题材,一定已经被吉百龄写完了,因此他不想去,后来他终于去了,但又懊悔不曾早去,直到自己老了才去,因为他发现印度还有许多可供写作的题材,吉百龄连碰也不曾碰过。

他说,有一次,吉百龄在西印度旅行,写信给他说,当地有很多可供写作短篇小说的题材,但是不在他的写作范围内,因此他不想写,劝毛姆去看看,毛姆后来果然去了,但是发觉那些题材也是他写不来的。

毛姆不久以前收到了一封女读者的来信,十分有趣。这位年轻的女读者告诉他说:“我读了你的作品,觉得你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大情人,很想爱你。后来我查阅《名人大辞典》,发觉你比我的祖父年岁还大,我只好放弃这意念了。”

毛姆说,由此可知,爱情绝不是属于精神的,而是与肉体分不开的。

带头种痘的女皇

1764年,天花在俄国迅猛蔓延。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决定引进从中国传到欧洲不久的人痘疫苗。总想开风气之先的叶卡特琳娜二世准备带头接受人痘手术。吉凶难卜,朝臣纷纷劝阻,许多人甚至暗中为女皇“哀悼”,痛骂人痘疫苗传播者托马斯·丁姆戴勒是“英国江湖骗子”。可是,叶卡特琳娜二世不为所动,于10月的一天,毅然把胳膊伸向种痘刀,成了俄国第一个种人痘的人。在她的带动下,种痘法很快在俄国得到推广,流行的天花被扑灭了。这位女皇带头种痘的勇气赢得了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称赞:“陛下给我们法国的那些纨绔子弟,给我们索邦神学院的那些圣哲,给我们医学院的那些神医们上了多好的一课!”

马克思戒烟

马克思原来烟瘾很大,他的烟是不离口的。有一次,他曾对拉法格说:“《资本论》甚至将不够付我写它时所吸的雪茄烟钱。”他抽烟就像干别的事情一样,又快又猛。英国烟对他来说太冲,他经济条件也不很宽裕,所以总是挑比较便宜的雪茄来买。他抽烟时有一半是放在嘴里咀嚼的,说这样可以提高烟的作用,或者说获得双倍的享受。

后来马克思又发现了一种价钱更便宜的烟,大概每盒(一磅装)便宜一个半先令,于是他发挥了政治经济学上的节约才能,向周围友人阐述他的理论。他说,他每抽一盒烟就“节约”一个半先令,因此,他抽得越多,就“节约”越多,为了这个“节约学”,他消耗了极大的精力并作出了牺牲。几个月以后,家庭医生不得不采取行动,严厉禁止他再用这种“节约”的方法来发财致富。

1881年夫人燕妮的死和后来长女小燕妮的死,给了马克思两次致命的打击,使马克思早已长年累月的过度疲劳的体质无法再恢复健康了。70年代中期,医生就禁止马克思抽烟。对马克思来说,戒烟是一种莫大的牺牲。在他戒烟以后,他的战友列斯纳第一次去看他时,他既高兴又自豪地对列斯纳说,他已经多少天没有抽烟了,而且只要医生不许可,他决不再抽。在这以后,每一次列斯纳去看他的时候,他总要告诉列斯纳他已经戒了多久了,而且在这段时间里,他没有抽一次烟。连马克思自己也不大相信,他嗜烟成癖,竟还能把烟戒掉。

丘吉尔做广告

丘吉尔曾说:“当我不再当首相时,我要做个广告人!”

丘吉尔任职期间日理万机,非常繁忙。但他十分注意身体健康,丘吉尔每天都尽量偷闲睡一个小时午觉,因其善于劳逸结合而活到90多岁高龄。他退休后,英国有位商人皮尔斯登门求他为新产品——美迪牌席梦思软床做一则广告,丘吉尔觉得这正是“练兵”的好机会,于是大笔一挥,写道:“我的长寿秘诀——能躺着绝不坐着。躺在美迪牌席梦思软床上舒服极了!——丘吉尔”,这则名人广告打出去后,此种软床立即畅销欧美市场。

丘吉尔强调任何广告都不宜大吹大擂,过度夸张的广告不仅显得虚假,而且容易使顾客“倒胃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丘吉尔认为广告要深入浅出,平中见奇,用最亲切最平常的百姓话,诱发出不寻常的欲购心理。他反对优质产品不用做广告也可畅销的谬论,他说:“广告是产品的眼睛,不仅含着对上帝(顾客)的友好微笑,而且充满诱人的魅力!产品通过广告宣传成为上帝(顾客)的情人!”

尼克松推迟登机

1972年,正在苏联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将去苏联其他城市访问。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到莫斯科机场送行。

正在这时,飞机出现故障,一个引擎怎么也发动不起来。机场地勤人员马上进行紧急检修。尼克松一行只得推迟登机。

勃列日涅夫远远看着,眉头越皱越紧。为了掩饰自己的窘境,他故作轻松地说:“总统先生,真对不起,耽误了你的时间!”一面说着,一面指着飞机上忙碌的人群问:“你看,我应该怎样处分他们?”

“不,”尼克松说,“应该提升!要不是他们在起飞前发现故障,飞机一旦升空,那该多么可怕啊!”

青年伽利略的雄心

“听我说,父亲,”伽利略说道,“我想问你一件事,是什么促成了你同母亲的婚事?”

“我看上她了。”

“那你有没有娶过别的女人?”

“没有的事,孩子,老天在上,家里的人要我讨一位富有的太太,可我只对阿玛纳蒂姑娘钟情,我追求她就像一个梦游者,要知道你母亲从前是一位姿艳动人的姑娘……”

“这倒确实,现在也还看得出来。你不曾娶过别的女人,因为你爱的是她。你知道,我现在也面临同样的处境。除了哲学以外,我不可能选择别的职业,因为我喜爱的正是哲学。别的对我毫无用处!难道我要去追求财富,追求荣誉?哲学是我唯一的需要,我对它的爱有如对一位美貌女子的倾慕。”

“像倾慕女子那样!怎么能这样说呢?”

“一点不错,亲爱的父亲。我已经18岁了。别的学生,哪怕是最穷的学生,都已经想到自己的婚事,我可从来没有想到那上面去。我不曾与人相爱,我想今后也不会。别的人都能寻求一位标致的毕安卡,或是一位俊俏的卢斯娅,而我只同科学为伴。当人们提及这方面的事情,我感到羞臊。”

“我亲爱的父亲,你有才干,但没有力量,而我却能兼而有之!为什么不能设法达到自己的愿望呢?我会成为一个杰出的学者,获得教授身份。我能够以此为生,而且比别人生活得更好。”

“我没有钱供你上学。”

“父亲你听我说!很多穷学生都领取奖学金。这钱是公爵宫廷给的。我为什么不能去领一份奖学金?你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朋友,他们对你不错,会尽力帮助你。也许你能到宫廷去把事办妥。他们只需要去问一问公爵的老师奥斯蒂罗·利希,他了解我,知道我的能力……”

“嗯,你说的有理。是个好主意。”

伽利略一把抓住父亲的手,猛力摇动:“我求求你,父亲,求你想方设法,尽力而为。我向你表示感激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就是保证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居里夫人的自白

生活对于任何一个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要相信,我们对一件事情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有一年的春天里,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结着茧子。这使我极感兴趣,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在近50年里,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基本上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回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中,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地,像在梦幻之中一般,艰辛地在简陋的书房里研究,后来我就在那儿发现了镭。

我在生活中,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后来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

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是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当皮埃尔·尼里和我决定是否应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上的利益时,我们都认为这是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的。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最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对于一件忘我的事业的进展,受了强烈的吸引,使他们没有闲暇,也无热诚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视这种权益为理所当然,因为在24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法国自由的代价。

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像我一样敏感的人,甚至受了一言半语的呵斥,便会过分懊恼,他们尽量隐藏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我年纪渐老了,我越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诵诗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在不断地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还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巴尔扎克的手杖

巴尔扎克并非一出世就名扬天下、誉满全球,在成名之前,巴尔扎克也曾困顿过、狼狈过。

比如,他本是学法律的,可大学毕业后偏偏想当作家,全然不听父亲让他当律师的忠告,把父子关系弄得十分紧张。不久,父亲便不再向他提供任何生活费用,他写的那些玩意儿又不断地被退了回来,他陷入了困境,开始负债累累。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只能吃点干面包、喝点白开水。但他挺乐观,每当就餐,他便在桌子上画上一只只盘子,上面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象的欢乐中狼吞虎咽。

更发人深省的是,也正是在这段最为“狼狈”的日子里,他破费了700法郎买了一根镶着玛瑙石的粗大的手杖,并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击碎一切障碍。

正是这句气壮山河的名言在支持着他。后来的事实表明,他果然成功了。

米开朗琪罗的性格

米开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在他年轻时代,酷爱学习使他陷入了绝对的孤独。在旁人眼里,他孤芳自赏,生性乖僻,疯疯癫癫。不论何时,社交活动总使他感到腻烦。他没有朋友,只和几位严肃的人士来往。他生平只爱过一个女人——着名的德·贝斯凯尔侯爵夫人维多利阿·柯罗娜,但那也无非是种柏拉图式的恋爱。

确实,他自己就善于把人的形象理想化,而毋须借用别人的理想。能证实这一点的是:这个人虽然很少创作出仅仅是赏心悦目的美术作品,可是不论在什么地方见到了这种美,他都会对之倾注满腔的热情。一头美丽的山羊,一片美丽的风景,一座美丽的山,一片美丽的树林,一条好看的狗,无不引得他出神入迷。就像以前人们诽谤苏格拉底的爱情一样,人们对他爱美的天性也散布了不少流言蜚语。

他慷慨大度,他分赠掉了大量自己的作品。他说过:“不管我多么有钱,我的生活始终过得如同穷人一样。”他从来不想那些构成一个庸人生活含义的东西。他吝惜的唯有他的精力。

在进行重大的创作期间,他常常和衣而睡,免得花去披衣束带的时间。他睡眠很少,而且经常半夜起床,抓起雕刀或铅笔记下他的构思。每逢那种时日,他的一日三餐仅是几片面包而已。清晨他把面包揣在怀里,以后在梯子上一边工作,一边啃面包充饥。只要有一个旁人在场,就能完全扰乱他的情绪。他必须有一种与世隔绝之感,方能得心应手地工作。为身边琐事而忙碌,对于他来说简直是种折磨。尽管在认为值得耗费精力的大事上,他果断而有魄力;可是在小事上,他却羞赧不前,例如,他从来就不愿出面举行一次晚宴。

在他塑造的成千上万的人物形象之间,没有一个被他遗忘过。他说,不经预先回忆一下,他是否已经用过这个形象,他是绝对不会动手勾画草图的。因此,在他笔下,从不见重复。尽管在生活的一切方面他是那样地温善、随和,可是在艺术上他是难以想象地多疑和苛求。他亲手为自己制造锯子、雕刀,不论什么细枝末节,他都不信托别人。

一旦他在一件雕像中发现有错,他就放弃整个作品,转而另雕一块石头。由于他往往不能把自己的宏伟构思付诸于现实,甚至在他的天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他所完成的雕像还是为数不多的。

有一次,一刹那之间失去了耐心,竟把一座几乎竣工的巨大群像打得粉碎,这是一座《哀悼基督》的雕像。

一天,红衣主教法尔耐兹在斗兽场附近碰见这位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在雪地里行走,主教停下车子,问道:“在这样的鬼天气,这样的高龄,你还出门上哪里去?”“上学院去。”他回答说,“想再努一把力,学点东西。”

米开朗琪罗的门徒,骑士利翁纳曾把他的肖像刻在一块纪念碑上,当他征询米开朗琪罗的意见,问他想在阴面刻上什么的时候,米开朗琪罗请他刻上一个由一条狗引路的盲人,并加上如下的题词:我将以你的道路去启示有罪之人,于是不贞洁的心灵都将皈依于你。

爱因斯坦的草稿

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26岁了。他居住和工作在瑞士。

这一年里,爱因斯坦向一个科学报编辑部送交了一份薄薄的、蓝色的小册子——只有36页。这就是他的论文“运动物体中产生的电动力学”,在这篇论文中他第一次阐述了他那着名的相对论的最主要的原理。

从这篇论文发表以来过去了三十年,爱因斯坦已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了。1933年他就开始流亡国外,因为他在德国的故乡被法西斯控制着。这时他迁居在美国的一个小城市里。

1936年,正是在西班牙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年代。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不是一名战士,他只是一个正直的人,他明白法西斯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