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提高文章写作能力
28308800000016

第16章 叙述的技巧(1)

叙述。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物变化的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写作方式。这是一种写作上最基本的、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表达方式。

叙述,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它也是一个系统。叙述,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向纵深进行的。叙述,有高下、雅俗、繁简、明暗之分。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和主宰,记人,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叙事,要从事和人的关系叙起。

做事情的是人,人行动的结果是事。因此。记人和叙事是不能分开的。所以,有的学者把“记”与“叙”统称之为叙述。这也是合乎情理的。

叙述,可以介绍人物的经历,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事实的蕴涵。小说,戏剧、散文、新闻报道和演讲稿都离不开叙述这种表达形式。

叙述人或事件,部存在一个叙述主体与叙述对象的问题。

一个人、一件事是由当事者介绍,还是由第三者介绍,这就涉及叙述主体的人称问题。

人称问题,也是作者的立足点问题,是叙述主体站在什么地位、从什么角度、用什么口气叙述的问题。

在文章中,以“我”或“我们”口吻出现,用“我”或“我们”叙述所见、所闻、所感的,叫第一人称。

日记、游记、自传、回忆录、散文、某些小说常用这种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叙述中的“我”,并不完全是作者自己。在真人真事的文章中,“我”就是作者。

在文学作品中,“我”可能是作者,也可能是故事的叙述者或故事中的一个人物。

用第一人称叙述,能让读者随“我”上天入地,感到很亲切、很真实。

以第三者、旁观者、局外人身份,用他(她)、他(她)们的口吻叙述人物历史、事件发展的,就是第三人称叙述。

第三人称叙述的优点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广泛地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但缺少第一人称叙述的那种真实感、亲切感。

无论用什么人称叙述,在一篇作品中都要注意人称的统一。转换人称时要有标志。

叙述的不同风格

1.主观色彩浓烈的叙述

如鲁迅先生的《伤逝》: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

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

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于是就看见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

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

以上是《伤逝》开头的几段。《伤逝》结尾的叙述仍是感情色彩十分浓重的:

我仍然只有唱歌一般的哭声,给予君送葬,葬在遗忘中。

我要遗忘;我为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用了这遗忘给子君送葬。

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伤逝》中,叙述“我”的思念、悲哀,采用了复沓、排比,而且剪掉了故事的实体,将它幻化为一种伤逝的感受。

又如《母亲的姓名》开头叙写:

时常给家里写信,总是父亲的名字,天长日久,母亲的姓名竟淡漠了。当我写母亲姓名时,就似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轻盈地向我走来。

接着,每一段文字开头都有这样的语句:

母亲慈祥的姓名上,飘满了晨起的炊烟。……

母亲动人的姓名上,积满了子女甚至父亲的泪水。……

母亲勤劳的姓名上,铺满了厚厚的霜一般目光。

母亲美丽的姓名,就像那把曾梳理她少女梦、洞房情的梳子。……

从上面两个作品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也就是感情色彩浓烈的叙述的特点:

第一,将事件化为一种感受来叙述;

第二,运用排比、复沓叙述深层情绪;

第三,改线性铺陈为交错叙述。

这样叙述,常常在读者心中留下永世难忘的印痕,产生强烈的共鸣。2.客观冷静的叙述

台湾作家罗兰的《途中》就是运用客观冷静的叙述来表达他的哲理沉思的:

我喜欢属于自己的时间,厌恨环境的牵绊。因此我总留恋那去什么地方的途中,因为它摆脱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环境,而尚未到达另一个牵牵绊绊的环境。这个途中的时间可以完完全全地属于自己。

在寂寞的旅途中,我常感到前所未有的丰富,火车曾带我认识大地,轮船曾带我认识海洋。而在每天那单调熟悉的往返途中,我找到喘息和安静的时间,让我在那里尝到摆脱之后的轻松。……

所以,如果可能,我总是尽量拉长在途中的时间。我要利用这段时间想我一直没有工夫去想的事。在这途中,我是陌生的个体,没有人干扰我,没有琐事俗务需要我为了责任而必须去分心照顾。

我把自己交给脚步或车船,而我的心就可以逍遥自在地翱游在天地之间。

刘剑雄写了一篇短文《糖人》(刊《羊城晚报》),他的叙述方式也可归为客观冷静的叙述,而且是很典型的。下面摘录几段:

天冷了……行人呵着热气依然行走匆匆。……

前面,另一群小孩围了一副简便的担子。从那热闹中我觉得温暖。那是一副糖担,一个流浪的糖人。……

我一样地在他面前站住了,看他用一小勺糖汁在大理石板上潇洒地画出各种动物,看他用笨拙的家什巧妙地点龙画风。娴熟的动作博得了孩子们的欢喜和起哄,纷纷捏着小票子要一个“鸟”或“马”什么的。过路的小孩则扯住父亲的衣角,大人们不自然地把手放在腰包里。糖人有些忙不赢,花样却在不断更新。

我终于拗不过自己的好奇心,决定问他的来历。

他是四川人,17岁学画画,终于意识到突破不了自己,于是流浪到东北做糖人。眼下北部太寒,就随着风儿到了南国这片土地。

我想起画家和糖人之间,想起了伟大与卑微的区别,艺术殿堂上,两者之间太遥远了。

一片落叶落在糖人的石板上,他用嘴一吹,叶儿打着旋飘落在一角的小溪中流走了。糖人还继续着他的糖画,仿佛根本与叶儿无关。我看着那片落叶,想了很远很远,很多很多。其实,落叶就是落叶,糖人就是糖人,我就是我,何苦要去编织那想象的网呢?

辞了糖人,我不再去想他的天涯浪迹了。只记起他的选择和快乐,以及他一站又一站辗转,随便在一棵树下或墙角摆上他的人生,不争不夺,与人同乐,建着一个甜蜜的信念。

路对于他是不经心的,倒是他经心地在走着自己的路。

上面引用的《途中》和《糖人》都是运用了客观冷静的叙述方式。

从上面两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约略明白,客观冷静的叙述方式和主观色彩浓重的叙述方式正相反。其基本特点是:

第一,客观地介绍人或叙写事;

第二,取材慎重,内涵深广;

第三,感受与情思渗透在字里行间。

3.饱含哲理的叙述

1927年4月18日歌德和艾克曼在一次谈话中说:

拿橡树为例来说,这种树可以很美。但是需要多少有利的环境配合在一起,自然才会产生一棵真正美的橡树呀!

一棵橡树如果生在密林中,周围有许多大树围绕着,它就总是倾向于朝上长……但是这种树如果终于把树顶上升到自由空气里,它就会不再往上长,开始向四周展开,形成一种树冠。但是到了这个阶段,树已过了中年,多少年来向上伸展的努力已消耗了它最壮健的气力。……树干与树冠的比例不相称,还不能使树显得美。

如果这棵树生在清洁潮湿的地方,土壤又大肥沃,只要有合适的空间,它就会过早地在树干四周长出无数枝杈……它就显不出挺拔嶙峋、盘根错节的姿势……仍然不美。

最后,如果这棵树生在高山坡上,土壤瘦,石头多,它会生出太多的疤疖……根本就枯凋,不能令人感到惊奇。

歌德接着说:沙土地,或夹沙土使橡树可以向各方面伸出茁壮的恨,看来于橡树最有利。它坐落的地方还应有足够的空间,使它从各方面受到光线、太阳、雨和风的影响。……它须和风雨搏斗上百年才能长得健壮,在成年时它的姿势就会令人惊赞了。

(《歌德谈话录》132页)

歌德这一段叙述,饱含了关于人、事、物、情和景等方方面面的哲理,容量惊人,多少年来被人们从不同角度引用。

饱含哲理的叙述,主要特征是:

第一,将理、情寄寓于叙述的事或现象之中;

第二,引导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感悟出道理;

第三,它不同于夹叙夹议;

第四,它不同于小说中的画龙点睛式议论,仿佛是溶解了的一杯糖水,看不见糖,但糖确在水中。4.由反入正的叙述

先抑后扬。

宋梅尧臣咏韩干画马:“干马精神在缰勒”。韩干的传世佳作《骏马》,没画马的四蹄跃动、飞奔之状,却画出它被笼头缰绳紧紧地拴在一根桩子上。

欣赏者,从这匹马仰天长啸、四足蹬踏、力图挣脱羁索的动态中,异常强烈地感受到这匹骏马奔腾激越的热情和不服羁索的内在力量。

显然,缰绳,在这里是“抑”,是马纵蹄飞腾的限制,但画出后,反而使腾跃的精神得到更传神、更有力的表现,从而起到了先抑后扬的作用。

又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赞扬对新颖意境的独辟蹊径,这也是抑扬法。用“疑”,把山重水复、川断泉绝的深暗境地转向反面,开拓出坦坦荡荡柳暗花明的胜境来,起到艺术的突转作用。

总之,由反入正、抑扬相映的叙述方法,往往会产生出人意料的佳趣。

5.谈古论今的叙述

余秋雨的《五城记》中有这样的一段:

开封

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

省会在郑州,它不是。这是它的幸运。曾经沧海难为水,老态龙钟的旧国都,把忙忙颠颠的现代差事,洒脱地交付给邻居。

陪同我的人说,宋史上记载的旧地名,都在今天开封地底下好几公尺。黄河经常决水,层层淤泥堆积,把宋代繁密的脚印深深潜藏。宠贝古城潜藏得过于轰轰烈烈,中国人温文尔雅,连自然力也入乡随俗,一层层地慢慢来。开封古都,用灾难的刷把,一次次刷新。人们逃了又来了,重新垦殖,重新营建,重新唤醒古都气韵,重新召来街市繁荣。开封最骄傲的繁荣,见之于《清明上河图》。

开封就像我们整个民族,一再地在灾难的大漠上重新站立,立誓恢复淤泥下的昔日繁华。但是,淤泥下的一切属于记忆,记忆像银灰色的梦,不会有其他色彩。于是,开封成了一个褪色的遗址。

只有最高大、最坚牢的构建未曾掩埋。台阶湮没了,殿身犹在;高塔被淤没底层,仍然巍然不摧。那天我与友人同去开封,不知爬了多少石阶,古塔、古塔、古塔,宫殿、宫殿、宫殿。我累了,上下环顾,对友人说:“我真想把荒草间的石阶拍下来,题名时间。”友人说:“别拍了,一端相机便成了现代。”

倒也是。时间的力量只能靠着体力慢慢去爬、去体会,不能拿着一张照片轻松地去看。一轻松,全都变味。

国内许多古塔已经禁止人们攀援,而开封古塔却听便。不必过于担心有无数的人在塔中拥挤,爬塔是一种体力和意志的考验。塔阶很窄、很陡、也很暗,不拼力爬到每层的窗洞口你不可能停下,到了窗洞口又立即产生更上一层观看的渴念。爬塔心理可以构成一种强烈的悬念线,塔顶塔尖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召唤。要么不进塔,进了它,爬了它,很少有人半途而返。让体力心力不济的人们静静仰望吧,塔身中天天地进行着青春和生命的接力赛。千年前建塔的祖先们,不经意地留下了物理上和心理上的两个制高点,来俯瞰一代代的子孙是否有点出息、有点能耐。当我爬到最后一层,我真想气喘吁吁地叫一声:“我报到,我的祖先!”

是的,只有远远高于现实的构建,才有能力召唤后代。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吸引和教育了无数青年。

他的散文,除了内容深刻、语言优美、引人入胜之外,还和他谈古论今、循循善诱的叙述有密切关系。

假设余秋雨运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叙述呢?如果余秋雨劈头盖脸地单刀直入呢……所以,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叙述的方式也应当十分讲究。

叙述的不同技巧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把叙述方法归纳为十八种——“叙事有特叙,有类叙,有正叙,有带叙,有实叙,有借叙,有详叙,有约叙,有顺叙,有倒叙,有连叙,有截叙,有预叙,有补叙,有跨叙,有原叙,有插叙,有推叙。”为了简化种类,便于学习,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基本方法:

1.仰叙和俯叙

叙述者可以是一个幼稚、可笑的人,可以用困惑不解的目光观察生活,用自嘲自讽的语气叙述故事;叙述者也可以是一个头脑冷静、分析深刻的人,以洞察一切的目光观察生活,用讽刺幽默的语言叙述故事。

例一:仰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