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理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比如,孩子在绘画时,就常常任意地把天地间的东西进行无情地破坏或者重新组合——把鱼画到天上,添上翅膀;把树栽到屋顶,结出布娃娃;甚至把人画成只有细长的脚而没有身躯。儿童任意的杜撰和能够驰骋活泼的意象,是孩子幻想的发源地,他们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了令人惊异的场景。
丰子恺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次,他问4岁的儿子华瞻最喜欢什么样的事,华瞻坦然地回答:“逃难。”大人无论如何不会把逃难当成一种愉快的经历,可是,在孩子的心中。逃难却成了“爸爸,妈妈,宝妹……大家坐着汽车,还能看到大轮船”的美好经历。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原来,他所见的是逃难的另一方面。
难怪丰子恺先生后来说:“我在世智尘劳的实际生活中,也应该懂得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丰子恺的意思是,我们成年人也应该天真淳朴地接受自然。
的确,儿童的眼光和成人的眼光确实不同,成人习惯用实用和势利的眼光看待事物,只有涉世未深的孩子才会用审美的态度和一颗童心去感知世界。如果父母想要理解孩子,就必须只有不带成见地去观察和表现大自然,去用心体会孩子眼中的一切,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
(1)顺天性开启孩子的潜能
人性各异,特点不同,儿童时代尤为明显。善于教育的父母,往往能够顺孩子的天性,不断诱导,把孩子培养成才,而不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强迫儿童改变自己的天性。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经在《孟子集注》中注云:“对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意思就是说,善于施教者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长进行教育,使才能一般的孩子得到一般的成就,才能较优的孩子取得优秀的成就,没有不可以教育的孩子。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明白,尽管孩子的能力有高低,都应该根据孩子的才能、兴趣、爱好等不同来因材施教。
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的能力相比。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孩子,在教育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发展孩子的特长,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强制孩子服从家长的意愿,而是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2)多为孩子喝彩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曾经就父母对孩子责备时的不良态度作了分析,并把父母们最容易出现的不良语言和态度列举如下:
不雅名词——傻瓜、骗子、不中用的东西;
侮蔑——你是世间的垃圾;
非难——又做这种事情,真是个坏孩子;
压抑——不要说了,难道你听不懂妈妈的话吗?
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威胁——妈妈不理你,不照顾你了;
央求——求求你不要再做了,行吗?
贿赂——如果你得了100分,我就买自行车给你;
挖苦——竟然做出这种傻事,好聪明啊!
这些语言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一定要避免使用这些不良的语言和态度,而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
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