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赞赏信任
28323000000034

第34章 合理的体罚和管教也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中,对孩子实行“必要的体罚”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棍棒出孝子”的古训流传至今。常见的“体罚”,大致有以下几种:棒打、罚站、打巴掌、拧屁股、禁闭以及下跪告饶等等。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一些野蛮的教育方法逐渐被人们所否定,有的教育学家还反复呼吁,必须制止对孩子实行任何形式的体罚。那么,我们真的可以放弃体罚了吗?

“体罚”无疑是家庭教育中的极端做法,对孩子具有相当的震慑力,效果迅速,但一旦不慎,副作用也显而易见。例如,一个小孩每天在学校里吃营养午餐,性情暴躁的父亲若发现他剩着饭菜回家,揪过来便一阵痛打。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欺骗,遇上不合胃口的饭菜不想吃,索性倒进垃圾箱,这样他回家时饭碗总是空的。

“体罚”容易导致孩子撒谎和欺骗,也容易使他们行为反常、性格怪僻。有的家长因望子成龙心切,凡孩子考试考出95分以下,一律罚站一晚上。渐渐地,孩子一听考试两字就本能地产生全身痉挛,若考试不够理想更不敢回家。平日间也显得性格锁闭、情绪沮丧,学习成绩反而一落千丈。

有关体罚的副作用自然还可以列举出很多,然而,倘若家长一味地实行“正面教育”,只赏不罚,宠爱无度,毫无权威性,没有威慑力,就一定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么?

在某家大型商场的玩具柜台前,一位5岁左右的小女孩紧抱住一件体积庞大的电动玩具放声大哭,逼使家长掏钱购买。年轻的父母好话说尽,女孩不但不听,反而哭得更厉害,甚至还用脚乱蹬乱踢,惹得周围的顾客都把目光投向这里,父母脸上好不尴尬。无奈之下,父亲只得向小女孩警告似地亮起巴掌:“我们到店里是来买衣服的,说好了不买玩具,如果你再这样哭闹,我就要教训你!”小女孩不加理睬继续大哭,父母手起掌落,在她屁股上狠拍了几下。受了一点皮肉之痛的小女孩不由得瞪大泪眼,看着一脸认真的父母,又看了看周围的顾客,竟然偃旗息鼓。显然,孩子感受到了来自家长的不可抗拒的威力,这种威力促使孩子放弃了原本的无理要求,同时也明白了只有尊重家长才能获得自尊的道理。

爱护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不能光靠褒奖,同时也需要适当的“违规处罚”,这种处罚尽管是有限度的,但它绝不可缺少。我们必须放弃的只是滥用无度、发泄家长自身情绪的“体罚”,这样的体罚当然会适得其反,其后果已见上文。其实,家长对孩子实行体罚,只要能把握住以下几条,基本上就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以理为先

能用平常道理有效说服孩子的,绝不可体罚;能以“即将体罚”作为警告让孩子慑服的,就不必再付诸实际的体罚。类似“打得孩子见到父母就怕”的体罚做法、不问情由不论是非地乱揪乱打的做法,不仅会使孩子产生抵触反抗情绪,家长的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也往往会变得不公正、不令人敬佩,无法获得应有的教育效果,甚至还伤害孩子,适得其反。

(2)体罚前先予以警告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遭受皮肉之苦是由自己引起,如果乖乖听话就不会有此等后果的道理,以使他们改正缺点,吸取教训。一个九岁的男孩生性顽皮,父亲每次听说他惹了麻烦,就立即揪来体罚。年幼的孩子没搞懂为何挨打,只知道挨打是由自己招来。事先不警告、事后更不说明体罚原因,这种“为体罚而体罚”的体罚毫无正面意义。

(3)让孩子真心承认错误

家长体罚了子女之后,应让孩子再以必要形式向父母真心承认错误,不能打过算数,痛过了事。如让年幼的孩子用语言向父母作出改好的保证,已会写字的孩子也可以日记之类的形式承认错误、记住教训。同时,家长也应维护遭受体罚的孩子的自尊心,不使他们“破罐破摔”,以实际行动“将功补过”的,应该及时予以表扬肯定,不给孩子留下体罚后的“心灵创伤”。

(4)控制次数,不用蛮力

体罚本身终究不是目的,因此就没有必要急于动手,更没必要将孩子打重打伤。有很多时候,即使你打得再厉害,孩子也未必会明白其中道理、及时改正错误。关于不懂教育方法、缺乏理智和人性的家长殴打孩子致伤致残、酿成恶果的报道和案例,近年来时有所见,家长也应当引以为戒。

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高尔基(前苏联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