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怎样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
28325300000028

第28章 儿童期情感性精神障碍

儿童期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种明显而严重的情感障碍为主要临床相的精神病。表现为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或躁狂和抑郁反复发作或交替发作,可伴有与情感相协调的思维和知觉异常,在发作间隙期精神状态正常。

1.儿童期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生率

有资料表明,躁狂症较少发生于儿童期。kraeplin在他的观察中发现,仅有0.4%在10岁前有躁狂发作。Anthony和Scott复习文献,发现有起病于11岁的躁狂症的报道。Rutter等调查了英国儿童抑郁症为一般人口的0.14%。Kashani和Sherman报道在一般人口中抽出的学龄前儿童抑郁症患病率为0.3%。调查者1983年在美国和新西兰发现青春期前儿童抑郁为一般入口的1.8%,在青春期14~16岁孩子上升为4.7%。Cahson和Kashani报告,在150个年龄为14~16岁的非精神病儿童中,使用研究用诊断标准,发现双相情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0.6%,如果减去严重者可高达13.3%。我国华西医科大学精神科在1983~1990年共收治16岁以下情感性精神障碍30例,发病年龄为10~16岁,就诊年龄为12~16岁,占同期精神疾病患儿总数的14.93%。

2.儿童期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病因

(1)遗传因素

①双生子研究。有学者报道,情感性精神障碍单卵双生子同病一致率为76%,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9%。而单卵双生子寄养子同病一致率为67%。证明在儿童期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病过程中遗传因素起了突出的作用。寄养子研究:有文献报道,寄养子亲生父母有抑郁病史者,孩子抑郁的发生增加了8倍,自杀增加了15倍。有报道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的寄养子的亲生父母患双相情感障碍和双相谱性疾病的发生率为32%,寄养父母为2%。

②家系调查。有研究通过家系调查发现,儿童期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家族,有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积聚现象。研究发现重症抑郁的儿童一级亲属27%患单相情感障碍(单纯的躁狂症和单纯的抑郁症),14%患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抑郁症),62%的情感性精神障碍儿童的父母患有情感性精神障碍。Rice等报道患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孩子亲属中双相情感障碍患病危险率为1.5%~10.2%,单相情感障碍为0.3%~4.1%。有学者对青春期双相障碍的儿童研究,发现青春期双相情感障碍孩子一级亲属中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29.6%,双相情感障碍为14.8%。青春期前发作的孩子44.1%的亲属中患有情感性精神障碍,一级亲属中双相情感障碍为19.4%。所以从双生子、寄养子、家系调查中可以看出遗传因素与情感性精神障碍有密切的联系。

(2)精神因素与环境因素:有研究发现情感性精神障碍患儿病前刺激性事件较正常儿童明显增多;孩子在婴儿期与母亲分离容易出现情感依附性抑郁症,所以在儿童早期与父母分离在发病中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另外丧失亲人、父母不和、缺乏家庭温暖,给予儿童过多的惩罚、虐待、抛弃、拒绝和父母患有精神疾病,均可以导致儿童发生情感性精神障碍。此外,由于学业失败或面临着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发生抑郁。

(3)神经内分泌因素:抑郁症患者中血浆皮质激素分泌增高,正常人服用地塞米松后可以抑制皮质醇的分泌,而抑郁症患者,服用地塞米松后,无皮质醇抑制的现象,这就是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阳性。儿童期和青春期抑郁症地塞米松抑制实验的阳性率为50%。研究发现DST阳性患者复发危险性高,对药物治疗反应好。抑郁症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胰岛素后1小时内,其生长激素的分泌明显减少,40%的内源性抑郁患者此实验为阳性。提示下丘脑儿茶酚胺功能低下,青春期前儿童抑郁症与正常孩子比较,发现青春期前儿童抑郁症睡眠期间生长激素分泌增加,当给予胰岛素引起低血糖后出现生长激素分泌减少。

3.儿童期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

(1)儿童期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①儿童期抑郁的基本症状。孩子情绪低落,没有愉快感,哭闹,容易激惹,好发脾气,对玩耍和游戏不感兴趣,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笨,愚蠢,丑陋,自责,孤僻退缩,不与小朋友玩耍,有个别孩子出现悲观厌世,自暴自弃,自残或自杀行为。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多动,不听话,不遵守纪律,冲动,反抗,捣乱和其他违法行为,有时还出现逃学,打架,与同伴关系不良,学习成绩下降。孩子的年龄越小躯体症状越严重、越多。青春期前抑郁症85%的孩子有躯体症状,常见的躯体症状有睡眠障碍,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头痛,头晕,胃痛,疲乏,胸闷,气促,遗尿等。

②儿童期抑郁症分类。儿童期抑郁症根据发病的急缓可以分为急性、慢性和隐匿性抑郁。急性抑郁类孩子在发病前有明显的精神诱因,如父母突然死亡,意外灾害,重病,与父母突然分离等。这类儿童病前精神正常,仅在精神诱因出现之后,才突然呈现明显的抑郁症状。慢性抑郁类孩子过去常有多次与父母分离的历史,或具有其他精神创伤史,但并没有一次突然的重大诱因。这类孩子病前适应环境能力差,抑郁为逐渐出现,除情绪抑郁外,常有明显的躯体症状。隐匿性抑郁类孩子的情绪表现不明显,常表现为行为问题,如多动,攻击行为,违法行为及学习困难,以及躯体化症状,如头痛,腹痛,食欲减退,大小便失控等多种躯体症状。一般不容易发现孩子的抑郁症状。只有经过仔细检查或应用投射心理学检查方法才能发现其抑郁情绪。有的可能周期性出现抑郁情绪。根据儿童发育的年龄阶段,可分为婴儿期、学龄期、学龄前期及青春期抑郁。

③婴儿期抑郁的临床表现。婴儿期抑郁主要是由于婴儿早期母子分离对婴儿情绪和行为的影响所致。婴儿6个月以后,已经与母亲建立起母子依附关系,此时若与母亲分离,婴儿可能出现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停地啼哭,若已经能够行走或说话则四处寻找母亲,容易激动,约1周后这种抗议情绪减少呈抑郁、退缩,对环境没有反应,失去兴趣,食欲缺乏,体重减轻,发育停止,睡眠障碍,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若经过3~4个月母亲与儿童重新团聚,这种抑郁症状可以逆转。有学者称这种抑郁为婴儿依附性抑郁症。

④学龄前期抑郁的临床表现。由于儿童的语言和认识能力在这一年龄阶段还未充分发展,主要通过非语词性的表达来观察抑郁情感。例如,孩子可以表现出不愉快的面容(视线向下,嘴角下垂),身体的姿势,声音的音调,语言的速度和活动水平等都有所减慢。由于儿童对体验抑郁的能力有限,其抑郁心境主要表现为感受不到快乐,兴趣丧失,对过去喜欢的游戏也没有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不与小朋友玩耍,常常哭泣,退缩,活动减少。

⑤学龄期抑郁临床表现。学龄期抑郁除了可以表现为学龄前期抑郁的症状外,还可以表现为自我评价降低,自责自罪,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思维能力下降,活动减少,兴趣减退,拒绝参加学校表演,丧失对玩耍的兴趣,因此参加玩耍活动的次数有限。有时可以产生抱怨情绪,如抱怨没有朋友,反复出现想死和自杀的念头。由于此时儿童已经能诉说感到不愉快和有自杀的思想,以及对活动缺乏兴趣,并可以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减少等症状,因此很容易诊断。

⑥青春期抑郁。青春期抑郁较青春期前明显增多,症状更类似于成人。此时期发病的儿童抑郁症除抑郁情绪外,还可以出现行为障碍,可以出现攻击行为,破坏行为,逃学,旷课,积极性和创造力下降,理解力减退。对未来没有希望,自杀行为明显增多。部分孩子常服用酒精和药物以改善抑郁,提高情绪。

(2)儿童期躁狂症临床表现

①情感障碍。表现为情感高涨,兴高采烈,喜悦,欢笑,精神愉快,自感身体健康,容易激惹,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

②思维异常。话多,有夸大观念,如谈论自己的能力,感到自己有很大能力,认为自己做任何事都不困难。这种夸大已经到了妄想水平。青春期孩子可以有思维联想加快,思维奔逸,意念漂浮,注意力不集中,易受环境影响而分散,随境转移,观察力敏锐,但控制能力差。

③精神运动性兴奋。孩子说话及活动增多,常寻找新刺激,好管闲事,举止轻浮。好吵闹打逗,行为冲动,惹是生非,顽皮,恶作剧,终日忙乱也不知疲劳,乱花钱。严重者可出现性的越轨行为。

④其他表现。可以有与情绪相协调的幻听,部分孩子可以出现与心境一致的牵连观念及其他的思维障碍。食欲下降或增多,体重减轻,睡眠需要减少,行为障碍等。

4.儿童期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预后

有学者研究了儿童期抑郁症的自然病程,研究发现抑郁发作的平均病程为9个月。大多数在15~18个月后抑郁症状基本缓解,少数在3个月内缓解。青春期儿童发作的躁狂症与成人类似,而青春期前发作的躁狂症较青春期及成人躁狂症具有较剧烈的发作过程。儿童情感性精神障碍经过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如果不能及时治疗,疾病可以逐渐发展。使孩子出现社会适应不良,和同伴关系不好,学习困难。有的孩子可以出现药物滥用和自杀。青春期抑郁症则有反复发作和发展为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危险。而青春发作期的躁狂症预后类似成人,一般预后良好。

5.儿童期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鉴别诊断

(1)精神分裂症:儿童情感性精神障碍,特别是少年躁狂症出现幻觉、妄想,容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但在儿童精神分裂症个性改变较突出,其情感障碍是继发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与情感障碍不相协调,再结合缓慢发病的病史及家族史,则可与之鉴别。

(2)焦虑症:焦虑和抑郁症状二者常并存,儿童分离性焦虑常会出现继发性抑郁情绪。但抑郁症患儿抑郁情绪严重而持久,抑郁情绪是原发的,有明显的自杀观念及精神运动性迟滞。无愉快感,而焦虑患者有严重而持久的紧张不安,以及明显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

(3)器质性疾病所致的情感综合征:某些器质性疾病如肿瘤、癫、肝豆状核变性等可以出现抑郁情绪,或明显躁狂状态应与情感性精神障碍鉴别。器质性疾病所致的情感障碍是继发的,无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无自我评价低或夸张的自我评价,详细了解病史和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CT及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鉴别。

(4)多动症:多动症儿童可以出现兴奋,坐不住,活动增多,整日不能静坐,冲动,易激惹,有时出现攻击行为,类似儿童躁狂症,但多动症儿童的行为问题属于慢性行为问题,无情感性疾病家族史,用锂盐治疗无效,通过以上几点,还是可以加以鉴别。

(5)品行障碍:儿童期抑郁症和儿童期躁狂症都可以出现明显的行为障碍,此时应和品行障碍相鉴别。品行障碍是反复和持续存在的一种行为障碍,其程度比一般的攻击、破坏行为严重得多。而躁狂抑郁症患儿的行为障碍比较轻微,且多发生于躁狂和抑郁情绪之后,品行障碍儿童虽然可以有抑郁情绪,但行为障碍发生于抑郁症状之前,一般通过病史及精神检查可以鉴别。

(6)单纯悲伤反应:失去所喜爱的人和物,可以引起情绪抑郁,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及失眠。但一般没有无价值感,无精神运动性迟滞,无自责自罪,无快感缺失,不是反复发作的。这种反应可以立即发生,一般不超过2~3个月,悲伤反应如果长期不消除,则可以发展为抑郁症。

6.儿童期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治疗

(1)药物治疗

①抑郁症治疗。首选非典型抗抑郁药,常用舍曲林、西太普兰等。舍曲林常用剂量为50~100毫克,每日早晨1次,口服;西肽普兰常用剂量为20毫克,每日早晨1次,口服。或选用三环抗抑郁药,常用药物有丙米嗪、阿米替林、多塞平,也可以应用四环抗抑郁药,如马普替林。临床上最常用的是丙米嗪,应用剂量范围每日1.5~5毫克/千克体重,每日不超过150毫克,50千克体重以上儿童,最大量可以为250毫克,每日3次口服,治疗至少2~4个月。主要副作用:头晕、嗜睡、瞳孔散大、口干、体重增加等。偶尔可以出现容易激惹(常因小事而大发脾气),多动和攻击行为。其最严重的副作用主要为心血管毒性反应。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进行心电图检查。

②躁狂症的治疗。首选药物为碳酸锂,一般用量为每日300毫克/千克体重,使患者的血锂浓度保持在0.6~1.2毫摩/升之间,一般从小剂量开始应用,出现疗效后则停止增加药物剂量,若已经达到治疗剂量或治疗血药浓度时两周,仍没有效果,或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则应停药或改换其他治疗。其次还可以应用各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应用氯丙嗪25~50毫克/每日开始,逐渐增加,最大剂量可以用至300毫克/日左右。或者可以应用氟哌啶醇0.5~1毫克/日开始,逐渐增加,最大剂量为16毫克/日左右。躁狂症兴奋状态不好控制时,可以应用氟哌啶醇5毫克肌内注射。再次,可以应用抗癫药物卡马西平来控制躁狂兴奋状态,但这只是一种辅助治疗措施。

(2)电休克治疗:对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抑郁症儿童或具有兴奋难以控制有自伤、伤人行为的躁狂症儿童可以采用电休克治疗。但对年幼儿童不宜选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技术在临床上的使用,使电休克用于儿童变得更安全、有效。

(3)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治疗的目的在于解除孩子的心理负担,改变孩子的价值观念。增强孩子自信心,调整孩子与周围小朋友的关系。

(4)家庭治疗

①首先应向家长介绍躁狂抑郁症的性质,应使孩子父母对其有良好和正确的认识。

②孩子父母应给予其温暖、照顾和关心,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治疗环境。

③若孩子有明显的自杀观念,家庭环境不能对孩子提供持续的监护,应当住院治疗。对容易激惹及破坏行为及有自杀行为者,或者是第一次患病,住院治疗可以使孩子的病情很快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