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英才是怎样成长的
28335500000002

第2章 在赏识和激励下健康成长的哈佛女孩

在赏识和激励下健康成长的哈佛女孩——留学哈佛的女孩王静莹的成长历程和其父母的家教经验

王静莹,活泼聪慧,在父母的赏识与激励教育下,品学兼优,全面发展。2001年,她从海河之滨考入美国哈佛大学。她的成长历程告诉家长:孩子的启蒙从赏识开始,孩子的未来在激励中起步。

家教智慧论语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赏识就如同一泓甘泉,滋润着孩子的心灵,促进孩子成长。

做父母最重要的是应该给予孩子力量,必须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不停地为他们鼓掌欢呼,为他们“加油”。学会赏识和激励,就是掌握了打开孩子潜能之门的金钥匙!

和睦的家庭气氛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孩子的个性培养得坚强、正直。

信心从何而来,来源于父母有效的夸奖,有效的鼓励。孩子需要夸奖,孩子需要鼓励,夸奖和鼓励是滋养孩子的营养物质。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您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自豪。

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就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排山倒海,势不可挡。一个生命诞生时都是很弱小的,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挫折。对孩子及时地加以引导和鼓励,帮助孩子克服畏难的自卑情绪,潜能才会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可以这么说,不会利用赏识与激励去开发孩子巨大潜能的父母和老师,会留下无法弥补的缺憾。

人生其实就是一次远征,一次攀登。进行远征和攀登最要紧的,就是让孩子树立必胜的信心。

孩子的信心来自于父母的赏识和激励,这是父母的天职。

赏识的奥秘是让孩子在激励中觉醒,做父母最重要的是不断地给予孩子支持和力量,必须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不停地为他们鼓掌、加油。学会了赏识教育,也就掌握了打开孩子潜能之门的金钥匙!

缺乏赏识与鼓励的家庭教育将失去教育的意义,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会因此而远离许许多多本来属于他们的最美好的东西。孩子们得到的赏识与鼓励越少,压力与负担就会越沉重。我们无法想像在精神重压的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们,有多少天才的潜质与杰出的才能会被扼杀。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每个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成人一样,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得到别人的认同。就孩子的精神世界而言,他们仿佛就是为了得到赏识来到人间的。对于孩子来说,赏识激励比物质奖励更有效。赏识教育是一门育儿成才的艺术,父母没有理由不去认真研究和总结。

哈佛女孩王静莹之所以能从一个自卑的小女孩成长为一名高材生,可以说父母进行的赏识与激励教育在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是父母的赏识和老师的鼓励帮她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战胜了自卑,最终取得了超常的成绩,远赴重洋,开始了人生的辉煌之旅。

赏识铸造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在“我是最优秀的”心态中觉醒,而一旦生命开始觉醒,其力量是无穷的,其潜能是巨大的。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同样,没有赏识与激励教育下不长进的孩子,只有教不好孩子的父母和老师。

从海河走向哈佛——优秀少年王静莹的成长历程

1.在母亲的怀抱里

1980年3月5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极平常的日子,可是对于王月明、任红霞夫妇来说,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因为他们爱情的结晶——一个小生命马上就要诞生了。当天下午5点30分,任红霞在天津人民医院顺利地产下一个女婴。夫妇俩可高兴啦,因为在当时,父亲王月明是天津市的知名作家,在许多刊物上发表过超过20万字的作品,可谓事业有成;母亲任红霞是哈尔滨市人,也小有名气。他们俩是北京大学的同学,毕业后一个被分在天津作协,一个在天津戏剧学院任职。他们当时考虑到事业和家庭,同时也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决定推迟结婚的日期,所以当他们的女儿莹莹出生时王月明已经是三十出头的人了,任红霞年龄也不小了。因此,王静莹的出生,给他们夫妇带来的不仅是幸福,更多的是生活的甜蜜。

每当王月明和任红霞看到小莹莹蹬着小腿,扬着胳膊呀呀叫时,夫妇俩脸上顿时洋溢着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幸福。

人们用心肝宝贝来形容这种母子、父子情深,是多么贴切呵!莹莹是她妈妈的心肝宝贝,她的每一个动作,都牵着大人的心;她的每一种表情,都让母亲的心颤动。

莹莹小时候非常可爱,不怎么好哭,每次吮吸完母亲的乳汁后就会瞪着圆圆的眼睛,聚精会神地看着妈妈,让妈妈禁不住去亲她一口,这时她就会咯咯地笑。在婴幼儿早期,任红霞就用这种方式鼓励着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小莹莹。

当然莹莹也有哭的时候,但孩子的哭声,在自己父母看来,也会无比动听,像是最美的音乐。一位母亲说过,“只有与孩子连心的妈妈,才懂得这最美的音乐的丰富的内容。听到孩子的啼哭,像是对母亲的呼唤、安慰,这时母亲就会感到:为了生她所经受的一切痛苦,便立刻化成了幸福的暖流从耳中流进心里,然后,流遍全身……”

有时候,任红霞把莹莹抱在怀里,当她和妈妈的皮肤接触的时候,小莹莹就会变得很开心,因为她熟悉妈妈温暖、舒适的怀抱,明白在妈妈的怀抱里最安全。如果是她爸爸抱她的时候,她就舞动着两只小手哭,好像在说:“这不是妈妈,我不要,不要……”这时妈妈又抱过来,莹莹才停止啼哭!

莹莹吃饱以后,便幸福安静地睡去。这时候,母亲望着她那恬静的小脸,为她轻轻擦去嘴边挂着的乳汁,自己的心中也感到无比幸福。

这幸福是写在孩子脸上的,只有做母亲的才能读出来。妈妈对莹莹的爱,就在哺乳过程中越加强烈了。妈妈把孩子抱在怀里,可以说这是孩子最早的课堂,孩子在这里感到了妈妈心脏的跳动声,这是孩子最早感觉到的节奏和韵律;人的一生所感觉的韵律便是以母亲给予的爱的节奏、韵律为基础、为根据的。这种节奏、韵律永远使孩子感到舒适、轻松。是孩子从母爱中得到的最初的赏识和激励。孩子渐渐地开始凝视着妈妈的面孔,从脸庞上认识妈妈的形象;孩子吸吮着最富有营养价值的母乳,吸吮着伟大的母爱,孩子在妈妈的怀抱里,身心都可得到健康的成长。

婴幼儿的赏识和激励教育,应该在出生的瞬间开始,而妈妈的怀抱,就是婴幼儿最新、最好的课堂。妈妈是幼儿最早、最好的老师。教子经验作为一个细心的母亲,莹莹妈妈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在孩子刚出生的几天即开始写《妈妈日记》。她从听到孩子第一声啼哭开始,就对孩子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对孩子的变化作详细记录,不仅记录孩子的身体发育,也记录孩子的智力发展。这是做母亲和第一任教师所需要的,“如果没有日记,过一段时间后,印象就会变得模糊。”任红霞说:“写《妈妈日记》的一个最大的益处是培养母亲细致的观察习惯,好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以便能更好地培育她。”

2.不幸的童年生活

1980年12月,女儿落生人间刚九个月的一天,莹莹发烧到40℃,任红霞抱她到天津市儿童医院的急诊室。医生诊断为大叶肺炎,需立即住院。从这一天起,莹莹便开始了和疾病搏斗的漫长历程。莹莹生活在一个多变的特殊环境里,度过了和一般幼儿所不同的幼年时期。

其实,在莹莹长大以后,她身上具有许多品格与素质,都和她3岁以前这段特殊的成长经历有关。

当任红霞听到护士喊“打针”时,就把孩子抱到治疗室去。里边护士刚刚给一个病孩扎上了头皮针,护士举着输液的大瓶子,跟着抱着孩子的母亲出去,到病床去。莹莹一到这儿便知道要打针了,一到门口,便大哭起来。任红霞便指指门上的“肃静”两个字,然后示意孩子别哭、任红霞进去把孩子放到治疗台上,护士便开始在莹莹头上擦酒精,寻找头皮上的细小血管。因为莹莹当时头上的湿疹越来越厉害,那血管寻找起来便越加困难,常常是用针扎多少次才能找到!

这对任红霞来说是一个难以忍受的时刻,扎在女儿头上的针,就如扎在母亲的心里!她说她当时真想替女儿受罪,但是不能够,又不忍看,但又必须注视。任红霞说,当时为让女儿治好病,不知在她头上扎过多少次,孩子不知哭过多少次,流过多少泪。孩子如果哭叫不止,扎针就会更难。这时候她就会紧紧按住她的手和腿,不让她挣扎,但这也难制止孩子的痛苦!为了让孩子能安静下来,任红霞说她不知想过多少办法!半年之后,在莹莹进了多次医院之后,便已清晰懂得“肃静”的含义了!在莹莹1岁5个月那回住院时,任红霞确信,莹莹已认识这两个笔画复杂的汉字。

“宝宝!咱们最勇敢!阿姨打针不疼的,咱宝不哭!”任红霞指着“肃静”哄着女儿。

莹莹明白妈妈的话,看着这两个字说:“我勇敢,不哭!”再往后,孩子的词汇更丰富了,见到护士阿姨拿针,便先说:“我最勇敢!阿姨也打不疼的!”

“宝宝真乖!”护士高兴地望着孩子:“才1岁5个月,就这么会哄人啦!阿姨打针,一点不疼!你是小老病号了,阿姨打针也练出来了。”从此以后,不论打针多么疼,她都咬住小嘴唇,眼里噙满了泪花,就是不再哭出来……

可见,从小对孩子采用激励、赏识的教育方法,对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是多么得重要。

任红霞还发现,从莹莹9个月住院时起,她就很注意大人们说话了,而且特别在意别人鼓励、安慰的话。有时候是对看来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倾吐心声,当说着说着,任红霞就禁不住难过地流下眼泪,女儿看到妈妈哭了,她好像本能体会妈妈的心情似的。莹莹的懂事,是在她会说话表达之前。任红霞不断和女儿交流,特别是激励的话语,不仅促进了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还培养了孩子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任红霞说,她当时不完全懂得赏识、激励的作用,后来才逐渐发现,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当中,赏识就如同一泓甘泉,滋润着孩子的心灵,促进孩子成长。其实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有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的,这个最佳期,非常关键,它对人的智力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关键期。幼儿从1周岁到3周岁,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用语言进行的。早日发展孩子的语言,就是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从3岁到4岁,莹莹的病越来越厉害了,过敏性哮喘、肺炎反复发作。肺炎让孩子喘不上气来,很快就出现心力衰竭,需要抢救了。与此同时,留在父母心中的是生活的压力和疾病带给莹莹的痛苦,但留在莹莹心中的却是父母鼓励她同疾病做斗争的坚强话语和父母自信的笑容。长大后,王静莹说,后来她才知道当时父母的心情常常为生活困苦、为她的病情而烦躁不安,但是这对她来说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反而是父母的鼓励在她的心中打下了烙印,并深深影响着她的性格的形成。

可见,父母的鼓励,是孩子形成良好品德的最好催化剂。

3.在赏识和激励中成长

1986年9月1日,住过30次医院的莹莹上小学了!刚上学的孩子,语文、数学拿双百是常见的;一般同学都考到95分以上,而莹莹的成绩才80多分,就是很差的了。

莹莹把成绩单交给爸妈,哭了。

“同学们骂我……”莹莹委屈地诉说。

“骂你什么啦?”父母急了。

“骂我是蠢猪,……大笨蛋……”

任红霞把女儿搂在怀里,抹去女儿的眼泪说:“我们莹莹根本不笨!别哭!哭有什么用?我们莹莹有志气,使劲赶上就是了!”

莹莹认真地听着,就不再哭了。母亲继续鼓励说:“你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干好自己的事就是了。要有信心,只要你努力,一定能够赶上去!他们行,不就是因为上过幼儿园,比咱早学了几年吗?可他们还没咱上的医院多哩,他们打针说不定还要哭呢,可咱们从小就勇敢,打针不哭,和打针比起来,这几本书,算啥?我们相信你一定能学会!”

母亲终于把莹莹说乐了。

在莹莹入学以后,任红霞不断向她讲述她幼年同疾病做斗争的往事,用她自己的经历,来激发她战胜困难的勇气,增强她必胜的信心。

经过一年的努力,在二年级下半学期,莹莹的成绩一直稳步上升;从三年级开始,莹莹每学期成绩都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可以说,莹莹学业的进步,完全是父母激励教育的结果。

从此以后,任红霞越发坚信赏识的效果。

4.中学时代的花季生活

小学毕业后,莹莹参加了全区组织的小学毕业会考,结果以优异的成绩进了市重点中学。

中学,是走向人生的又一个里程碑。

莹莹在初二下学期即将升入初三的关键时期,由于学习刻苦,劳累过度,不幸大病一场。这一病,就耽误了一个星期的课程,后来由于莹莹的坚持,仍参加了期中考试,但其中物理考得不怎么好,只考了60分。莹莹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为了不让妈妈过份为自己担心,她就把物理说成了75分。后来妈妈知道了这件事,非但没有责备孩子,而且还激励孩子说:“莹莹,这次生病,耽误了那么多天课,影响了考试,但考得也算不错。我原来准备不要你参加考试了呢,为的是避免考得不好影响你的情绪和学习的积极性,没想到你最薄弱的物理都考到了60分,真了不起,妈妈为你感到由衷的骄傲!”莹莹这时都感动得快要哭了,她说:“妈妈,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迎头赶上,不辜负你的期望!”

经过了初二后半学期的勤奋学习,到初三上学期,莹莹的成绩又在全年级领先了。莹莹也如鱼得水,起早贪黑地学,仍不觉得累。偶尔在饭桌上闲谈,莹莹虽然觉得自己的整体水平在全年级暂时领先,但总是感到自己也有不足之处,哪个同学这一处学得好,那一处想得妙,品评酌议之后很有危机感,没有因为有一二次的成绩不错,就骄傲自满,自以为是。

初中毕业阶段的“中考”,其实是人生的一个严峻而现实的紧要关头,能不能顺利通过“中考”,跃入最具实力的重点高中,几乎决定着未来的人生道路。人们是最尊重现实的,现实的力量超过任何空洞的说教,不论用什么好听的话来讲解说服,都改变不了现实本身的结论,那就是“升入最好的重点中学,等于考上了一流大学。”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进入市级一流重点高中的竞争便摆在每个年纪尚轻的学生和每一位为子女焦虑的父母面前。

在这样严酷的现实面前,别说是莹莹那样刚刚十几岁的孩子,就是饱经忧患的父母们也会感到如履薄冰、顾虑重重。

莹莹在她的学校里是属于拔尖的学生,无论期中期末、班级学年排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三年过去了,“中考”逼近,升市重点高中的紧要关头眨眼就到了。填报志愿表那几天,真是叫任红霞夫妇寝食难安,忧思难定。

莹莹是一个自小做事就十分稳重的孩子,没有把握的事绝对不会去做。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莹莹当时就把自己的想法跟爸爸妈妈说了,她说:“爸爸、妈妈,中考竞争实在是比较激烈,万一考不上市一中,那……我看这样吧,不如退而求其次,我考虑再三,还是报考区重点吧!”

当时任红霞夫妇也确实没拿定主意,但他们有一个一向不变的主张:无论如何,首先得考虑孩子的意愿,尊重并鼓励孩子按最好的道路去选择;他们感到在这节骨眼上应该开诚布公地与孩子谈一谈,让她再仔细考虑考虑。

就这样,他们夫妇俩与女儿做了一次长谈,将他们的种种顾虑和比较分析和盘托出。任红霞说:“莹莹,这事关系到你一生的前途,我们把一切都说给你了,你先别急于回答,考虑考虑再定。”

两天以后,任红霞再次把女儿叫到房间,准备与她来一次促膝长谈。她认为在这个时候激励一下女儿,让女儿放手一搏应该是绝对必要的了。她说:“莹莹,妈敢肯定你的分析有一定道理,可是我觉得,这是你第一次独立迎接考验,如果第一次就退缩,今后考验更多更大,哪里还会有勇气呢!我觉得你应该试试市重点高中。莹莹,你行!你一定能行!”

于是,莹莹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报考市一中,结果是以市一中所取考生前十名的优异成绩,一举成功。一道人生最狭窄的风浪险隘,就这样在母亲的激励下闯过了。

说到底,孩子在成长的紧要关头,最需要的是勇气和外界毫无保留的激励和赏识。

1994年9月1日,莹莹顺利地进入了她梦寐以求的市一中,从此她的人生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升入高中后,莹莹一直努力有加,学习成绩也很不错。高二下学期,莹莹由于化学成绩特别优异,参加了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竞赛结果终于揭晓了,莹莹当时由于身体欠佳,发挥不理想,以5分之差屈居第三、只拿了个三等奖。莹莹是个倔犟的女孩,也是一个不愿把悲伤写在脸上的孩子;成绩没达到她的理想,但她仍然强装欢笑,并在心里暗暗为自己鼓劲。俗话说: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任红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一个周六的晚上,任红霞把女儿叫到房间说:“莹莹,在这次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中,你作为一个高二的女孩子,居然获得了三等奖。这不光是你的光荣,也为你们学校争得了荣誉。我相信,你会在一年后的七月获得更大成功,一定能考上全国最好的大学,妈等着你的好消息。”任红霞几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是为实践所证实了的:一年后,莹莹果然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开始了人生的又一个旅程。

5.乘上了求知的航船

大学的生活,丰富而多彩。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摇篮,而且更是一个能锻炼人、培养人的港湾。尤其在北大、清华那样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大学,学习当然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莘莘学子们来说,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莹莹上了北大以后,学习比以前更用功了,此时她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北大不是她的最终目标。莹莹上大三时,获得了校级学习优秀奖并被保送从大四开始读硕士研究生。当听到这个消息时,任红霞激动得立刻拿起电话,告诉正在外地出差的丈夫,与他共享这份快乐。

谁知事隔几天,莹莹来电话说,她已放弃了这个保送权。

为什么?当时任红霞夫妇非常地不理解。能在北大读研究生,这是莘莘学子奋力追求而难以达到的目标,为什么莹莹放弃这样好的机会呢?当然任红霞也知道女儿想出国,这才是她梦寐以求的,但那毕竟是一种愿望,而现在才是真真切切的事实。但是任红霞夫妇向来支持莹莹自己的选择,不管怎样,现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支持孩子,鼓励孩子,让她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迈进。然后,夫妇俩同女儿通了一次长途电话,向女儿明确表示:不管女儿走到哪儿,他们都永远支持她。

出国留学是桩非常麻烦的事,手续复杂,程序一环套一环,光是各种表格、证明就令人眼花缭乱。任红霞觉得,如果让莹莹能够独自把事情办下来,倒也是一次锻炼和提高。大学二年级一过,莹莹就开始为出国留学做准备,她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和网上查阅资料,熟悉程序,听有关的专场报告,一桩一桩地做出国留学所必须做的事情。

莹莹在大二时过了北大的英语六级,然后报名参加了北京新东方语言学校专为出国留学开设的英语班。莹莹于1999年8月8日,即大三前的暑假中间按计划参加托福考试,成绩为640分;那次考试的最高分是645分。1999年12月29日参加GRE考试,莹莹又取得优异成绩。

这些成绩都很突出,为莹莹留学美国的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2月10日,莹莹收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此后,她就跨过太平洋、到异国他乡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激励:开启孩子的潜能之门——对王静莹和其父母及老师的采访

对王静莹的采访时间:2000年8月15日

地点:天津王静莹家中

采访人:北京晨曦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吴丹

王静莹:父母的激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吴丹: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是怎样面对每一次的困难和挑战的,你觉得对你的成长帮助最大的是什么?王静莹:我的成长历程其实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在生活的道路上也会有激流和险滩。在我每一次遇到挫折、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都给予了我最大的关怀与帮助。可以说,没有父母的指导与鼓励,我就不可能有今天。

记得在我2、3岁的时候,我得了一种病,后来听妈妈说是湿疹,发作起来,身上奇痒难受。妈妈就帮我挠;爸爸一边给我拍打着后背,一边讲渔夫和小金鱼的故事。爸爸抑扬顿挫、侃侃而谈,渐渐地我就进入奇妙的童话世界中去了,童话人物也走进了我的梦乡。童话世界是我幻想的世界,使我忘记了现实世界的病痛和苦恼,伴我度过了那难熬的日日夜夜。后来,我越来越喜欢童话了,爸爸所讲的童话故事已不能满足我的需求,于是妈妈就给我找来了《普希金童话诗集》、《安徒生童话集》等童话故事书,并读给我听,使我在幼小的时候就爱上了书,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我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由于我小时候生病,没上过幼儿园,后来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些跟不上班,成绩一度不是十分理想,上课时有些胆怯和畏缩,这时候,是妈妈给了我最大的鼓励,使我恢复了信心,成绩也就赶上去了。另外,记得在我初中毕业填志愿时,面临着人生的重大考验,由于当时我的成绩不错,以我的实力,爸妈自然希望我填市一中,但我的信心不是很足,在这样一个严峻而现实的紧要关头,又是爸爸、妈妈给了我适时的激励,结果我不负众望,实现了爸妈的愿望,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跨越。所以我觉得,我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爸妈的鼓励。当然,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也没有退缩。是爸爸给了我勇气和信心,在这里,我再一次感谢爸爸、妈妈,也感谢在我成长过程中给予我帮助和辅导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

对王静莹的父亲王月明的采访时间:2000年8月15日

地点:天津王静莹家中

采访人:吴丹

王月明:赏识你的孩子,激励你的孩子

吴丹:每当王静莹遇到困难时,你最爱对她讲的就是“你行”,为什么一个“行”字有这么大的魔力呢?王月明:当然是因为它满足了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

做父母最重要的是应该给予孩子力量,必须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不停地为他们鼓掌欢呼,为他们“加油”。也许,赏识正是打开孩子潜能之门的金钥匙!

赏识就是知道孩子的最强烈需求。而要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首先要了解每个孩子最怕什么。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不是怕苦,也不是怕物质生活条件差,而是怕丢面子。其实,每个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成人一样,就是渴望得到赏识。中国有句古语:“士为知己者死”,说的是为绝对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人都需要赏识,从最高领导到一般平民,无一例外就说女同胞吧,每当她们做了一个新的发型或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到了单位里或走在大街上,别人一个羡慕的目光,她们心里都会美滋滋的。

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因此,就孩子的精神世界而言,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欣赏而来到人世间的!

别看孩子们的脸上总是笑嘻嘻的,其实他们的内心也有一个悲惨的世界和一个希望的世界,它们一刻不停地厮杀着、搏斗着,焦点无非就是“我行”还是“我不行”,“我完了”还是“我还有希望”,“大家看得起我”还是“大家看不起我”。我认为,做父母最重要的是应该给予孩子力量,让孩子看到你就像看到了无坚不摧的盾牌,就像看到了成功的硕果,浑身就充满着力量。

我们必须把孩子的人生当作跑道和战场,不停地施以力量,催化奋进。我们要培养孩子“一千次被打倒,也相信自己第一千零一次能够站起来”的胆量和气魄,使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

应试教育的重压,使我们最富有人情味的家庭教育也仿佛在异化。我们好久好久没有用欣赏的目光凝视自己的孩子了,而他们小的时候,正是这样的目光把他们包围,使他们成长;我们好久好久没有跟孩子说心里话了,其实孩子最想跟父母说说心里话,他们面对居高临下的父母往往是相对无言、默默无语;我们好久好久没有拥抱自己的孩子了,在西方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你今天有没有忘记拥抱你的孩子”、“我们好久好久没有夸我们的孩子聪明、漂亮了”,可这正是每个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啊!可见,学会赏识,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在莹莹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这时候,我的赏识教育每每在关键时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孩子恢复了信心,顺利渡过了难关。吴丹:那么,你在赏识孩子的过程中是怎样掌握尺度的呢?王月明:对孩子进行有效地赏识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应该赏识出艺术,赏识出效果,赏识出水平。每每有余暇,我总是回忆莹莹的成长历程,回想自己对莹莹做了什么。想着想着,许多自己本没有认识到的理论,突然就认识。大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种认识的升华吧。假如,我以前懂得这些理论,教育起莹莹来会更得心应手。这理论大致是:

让孩子明白什么样的言行能够得到赏识。

要赏识具体的言行,不要赏识笼统的东西。例如,与其赏识孩子聪明,不如赏识孩子努力。

赏识正面言行,不要“骂”反面言行。

赏识要遵守前后一致的原则,不要让孩子有无所适从之感。

赏识的最佳礼物是让孩子感到“荣誉感”。

赏识要经常化。

赏识要及时,尽量少放“马后炮”。

赏识孩子是一门艺术,父母要认真地去研究和总结。

赏识是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办法,父母千万不要吝惜。

赏识主要是一种精神鼓励,赏识得好要比物质奖励更有效。吴丹:你是怎样营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气氛的?你觉得和谐美满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什么作用呢?王月明: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湾,它既是遮风挡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的锚地。

一个理想的家庭,不仅仅在于它的物质环境,更在于是否有良好的生活气氛。宽松和谐的气氛,有益于孩子消除疲劳、紧张与烦恼,从而使家庭成为孩子前进的加油站,不断为其注入生机与活力,增加信心与勇气。长期处于愉快心理环境下的孩子,往往表现得精神振奋、性格豁达、活泼乐观、充满自信。

相反,一个紧张压抑的家庭气氛,往往使孩子带着忧心忡忡的精神负担迈入家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表现出缺乏热情、性格内向、感情脆弱;甚至造成孩子严重的心理障碍,出现忧郁症、逆反心理等,形成子女与父母之间思想上的“代沟”或情感上的“隔离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特别注意营造那种理想的家庭气氛,让孩子非常喜欢这个家,使她既能饱尝家庭里的父母亲情,又能不断得到激励和鞭策。

要做到这一点,作为父母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喜欢的家长。根据我们的体验,以下这些方面都是必须做到的:

①对孩子严格要求,不溺爱、和蔼可亲、不发脾气、乐观、幽默、豁达、不计较小事;

②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支持孩子参加课外活动,鼓励孩子的兴趣爱好;平等待人,家中的事大家商量,不独断专行、不强加于人,尊重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

③做父母的应该喜欢学习,这样阅历就比较丰富,能经常讲一些新鲜知识,思想上进,工作努力,在单位是骨干,有所专长;以身作则,文明礼貌,孝敬老人,处处为孩子做出榜样。

除此之外,尤其是不要把坏脾气带回家,把气出在孩子身上。据有关部门调查,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回到家里便成为父母发脾气的对象,他们往往无错而受罚,莫名其妙地受到辱骂。一个小学生委屈地说:“每当我爸爸在外面有不顺心的事时,回到家就拿我出气,我可真倒霉啊!”

其实,我和我爱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情绪不佳的时候,也遇到过不顺心、甚至叫人生气、憋气的事。但回到家,见到可爱的女儿,这些“气”就云消雾散了。我们从不让孩子来替我们分担这些不愉快,而增加额外的精神负担,分散她学习上的精力。

因此,凡是在外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只限于夫妻之间相互交流、寻求解决的办法,从不让女儿知晓。我们夫妻婚后从未吵过架,团结和睦、相敬如宾;还经常在孩子面前互相表扬,肯定对方的优点。

王静莹从小就常常对她妈妈讲:“我真幸福!”所以,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绝对有益的。

对王静莹的母亲任红霞的采访时间:2000年8月15日

地点:天津王静莹家中

采访人:吴丹

任红霞:爱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

吴丹:作为一个很了不起的母亲,把王静莹培养成一个学有所成的留学生,你有没有什么诀窍?任红霞:不敢当,其实也没什么。要说有什么诀窍吧,那就是我深深懂得:如果要教育孩子,那么首先必须了解孩子,和孩子交朋友,做朋友式的妈妈。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要多鼓励,多支持,和孩子共同渡过难关。我认为,尊重孩子是关键;信任是一剂通心的良药,但关心得过份就变成了伤害;把孩子当朋友看待,孩子才会主动进入你的心扉。这就是我的一点体会吧!吴丹:在王静莹刚开始上学时,(王静莹生病没上幼儿园)有些胆小,你是怎样帮助王静莹战胜自卑的呢?任红霞:王静莹由于没上过幼儿园,一开始对学校有些陌生,表现得有些胆怯和畏缩,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同学们还骂她笨。莹莹当时有些自卑,这时候我就鼓励她:说她小时候生病不怕打针、如何勇敢之类的话,使莹莹产生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增强了她必胜的信心。经过一年的努力,莹莹成绩大幅度上升。这可以说是激励所产生的效果吧!后来莹莹的考试成绩,并非每次都好,也有差的时候。每到这时她就哭鼻子,责怪自己能力差,怨自己笨。这时,我们总是耐心开导她:“谁都不可能是常胜将军。失败和成功是孪生兄弟,失败的事在人生道路上经常发生。经受点失败和挫折并非坏事,它可以使勇敢者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然并不能说所有的挫折都通向成功,但所有的成功和挫折都是互相联系的,绝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我们的长处是后来给莹莹制定的目标十分适宜,从不对她的考试成绩过分挑剔。每当她遇到困难和不如意时,我们总是说:“你能行,我们相信你。”使她时时感到背后有父母作为坚强后盾,因而自卑心理也逐渐消除,自信心不断增强。

对王静莹的老师马淑红的采访时间:2000年8月16日

地点:天津河北小学

采访人:吴丹

马老师:不要吝惜你的赏识

吴丹:马老师,作为王静莹的启蒙老师,你觉得王静莹在学习方面的信心是怎样培养出来的?马老师:人生其实是一次远征,她将扬帆远航,乘风破浪,从现实的此岸到达理想的彼岸;人生是一次攀登,她将披荆斩棘,知难而进,从眼前的立足点朝着理想的巅峰挺进。支撑着天才远征和攀登的第一根支柱就是必胜的信心。如果人生是一根杠杆,那么信心就是这条杠杆的支点,有了这个支点就可以“撬起地球”。

在这儿,我向你说一个故事:这是一个信心十足的孩子,他说:“我是个超人,与同龄孩子在一起,我是个举止温和的孩子。而在大学里,我就是个超人。”此人是谁,为何“张狂”若此?此人名叫迈克尔,是一个早产两个月的孩子,4个月会叫“爸爸”,不到一岁就会说句子;3岁就读完名著《金银岛》;4岁能够在电脑上将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打下来;6岁零7个月,进入大学就读,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年龄最小的大学生。他10岁半进美国西佛罗里达大学读研究生……

可见,“信心”对于天才是何等重要。信心从何而来?来源于父母有效的夸奖,有效的鼓励。孩子需要夸奖,孩子需要鼓励,夸奖和鼓励是滋养孩子的营养物质。王静莹一开始也不是一个信心足的孩子,上课不敢大胆回答问题;考试成绩一开始也不是很理想。这时候,我就注意在平时的上课当中,培养王静莹的自信心;时常提问王静莹一些简单的问题,待她回答正确以后,就对她加以表扬。一个学期过后,王静莹的信心明显增强,成绩大有长进。

赏识铸造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教育专家谈

1.赏识教育是开发潜能的科学方法

赏识的学问

孩子成长的潜力有多大,应该怎样发现这些潜力,怎样把这些潜力释放出来?专家做出了回答:应从赏识入手。

当今中国,应试教育的重压使人世间最美好的教育渐渐地远离了生命、远离了生活、远离了时代、远离了大自然。

学校本应是知识的海洋,学校生活本应使孩子的眼神越来越有智慧之光,但现实的学校生活却往往导致:

不少孩子上学后,亮晶晶的眼睛反而变得暗淡无光了;

不少上学前能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竟连一个为什么也问不出来了;

上学前个个都有“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上学后却往往被“坏孩子”的自我感觉替代了。

求知本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多数上学后的孩子却感到学习是一种无尽的苦难。

结果是,在独生子女本应享受最美好的童年的岁月里,却演绎着一幕幕人间悲剧。浙江金华的徐力弑母事件仅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罢了。

有没有一种让所有孩子像追蝴蝶般,如痴如醉、留连忘返的教育方法呢?

有!

这是一种神奇而又普通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新鲜而又古老的教育方法。

更有趣的是,它是所有家长本来就有,自己却未曾发现;都本能地使用过,却又无意中遗忘了的教育方法。

从这个角度上说,每个家长都曾经是“追蝴蝶教育”的大师,每个孩子都有着一段如诗如画般的“追蝴蝶”的成长经历。周弘——一个普通聋童的父亲,就是发现这种教育方法后把他那三岁半时还一个字不会说、震耳雷声都听不见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并用这种方法,在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早慧聋童。更令人鼓舞的是,把这种方法引入健全儿童的教育实践后,让许许多多所谓“差生”、“后进生”的命运产生了飞跃的变化。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

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可做法却往往不同。

农民日夜思考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庄稼的需要?家长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有没有想到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呢?

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学习不行时,许多家长却一味指责,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地理环境变化时,农民都知道要改变种植方法;社会环境变革时,父母是否想到要更新教育观念呢?

当今中国,经济改革形势一年一个样,而家长的教育观念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个样,能培养出面对21世纪激烈竞争的新型人才吗?!

时代发展到今天,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已显得刻不容缓。心灵饱受创伤、在分数线上苦苦挣扎的孩子,多么渴望父母能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他们面前。

与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一样,我们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蕴藏在每个幼小的生命中。

不会开发孩子的巨大潜能,是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的失职和人类自身的遗憾。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您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自豪。

孩子的成长道路犹如跑道和战场,父母应该为他们多喊“加油”,高呼“冲啊”,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能在第一千零一次站起来。

科学的成材观,不是以牺牲孩子的童年为代价,而是给孩子一个更加美好、充实和难忘的童年。

孩子的心灵是否舒展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心灵舒展的孩子必然会欢乐而轻松地飞,心灵压抑的孩子只能痛苦而缓慢地爬。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赏识铸造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

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让孩子觉醒,每一个生命觉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

这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

这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

这是让所有孩子欢乐成长的教育。

这是让孩子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赏识的奥秘

赏识的奥秘是让孩子觉醒。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但孩子诞生时都很弱小,生活在一个巨人的世界里。所以,在孩子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都难免有自卑情结。德国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他在念书时,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毫无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来,偶尔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潜能迸发出来。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连老师也不会做的数学难题,这次成功改变了他对数学的态度,他找到了“数学天才”的感觉,结果他成了学校里的数学尖子。

孩子的潜能需要星星之火来点燃。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所有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2.赏识孩子的方法和技巧

赏识孩子的“85%”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妈妈因为儿子特立在学校经常闯祸而深感失望。特立在老师讲课时故意打断老师的讲话,每次这样做老师都要特立造50个句子。老师惩罚特立,而他又不肯屈服,常常拒绝造句,这样惹得老师加倍要求造句数字。妈妈害怕孩子变得不可救药,开始嘲笑他,希望能激发他的自尊心而使他努力学习。这样,特立在学校和家里都受到了惩罚,使他受到很大的打击。特立渐渐失去信心,再也不想有好的表现了,于是整天我行我素,毫不在乎。妈妈非常着急,最后要求与老师面谈,共同探讨教子的方式、方法。当妈妈问老师特立的坏行为在他的总体表现中占多大比例,老师说:大约15%。这使妈妈十分惊讶,因为15%的坏行为和85%的好行为相比起来数字悬殊,坏行为却得到了更多的注意和张扬。正是这15%的坏行为给孩子留下一个坏名声,使得特立对自己丧失了信心。

所以,家长和老师要注意赏识孩子的“85%”。

找出孩子的点滴优点加以赞美

上小学一年级的阿和个性粗暴,难得有安静的时候,不管是在家中或学校,都是个令人头痛的孩子。在家中,他经常挨骂,有时也会被责打;在学校上课时,他会任意地走来走去扰乱上课秩序,或做其他自己喜欢的事,老师若是劝阻他,他就大吼大叫,阻碍同学上课,结果被老师打了一耳光,还流出鼻血。自此之后,他安分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又故态复萌。

后来,他开始要求同学为他做事,又要求同学回家带东西来给他,同学的母亲几乎每天都打电话到他家抗议。如果阿和到同学家去玩,同学们都说:“妈妈不准我跟你一起玩。”

“……可能是因为经常骂他,所以如此。可是好好跟他说,他反而变本加厉……”阿和母亲看来真的不知如何是好了,便去和老师探讨。老师问阿和母亲:“阿和有没有什么优点?”她说:“凡轮到清扫工作或当值日生时,他就兴致勃勃!”于是,老师想到了能让阿和改正缺点的方法。通常,清扫工作是学生不太愿做的,阿和却很热心,那不妨让他在家里多帮帮母亲的忙,尔后,家人加以赞美。家人的赞美也许是启发他进步最有效的方法。此外,妈妈还要经常称赞他:“阿和,你帮妈妈做事,妈妈真高兴!”

妈妈不嫌阿和有时把事情做坏或碍手碍脚,渐渐地阿和了解到与别人一起合作的乐趣,被肯定时的愉快,完成工作时的满足感,开始按照妈妈的指点,改正了许多缺点;而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给予的赞扬,又更加激励他向比他好的同学看齐。

不久,阿和成为了遵守学校纪律并乐于帮助同学的好学生。

利用身体语言赞美孩子

对于小孩来说,身体和身体接触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心灵相通的感觉,而让他们有一种安全感。

所以,在言语赞美的同时,若能再以动作辅助,更容易使孩子感动,使他们的行动更加积极。

“握握手”就是一种辅以动作的赞美手段。从形态加以分类,它属于态度亲切的奖励方式。另外,一边摸孩子的头,一边夸奖他,往往为他们带来一种受到依赖者关心的喜悦。

其他像摸摸头,拍拍肩膀,抚摸身体之类都是。

“摸摸头”的赞美方式,可以收到即时的效果,若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给予奖励,最好先让孩子明白:“只有好孩子,爸爸妈妈才这样喜欢他!”才能使孩子容易接受。

“拍肩膀”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和父母相契的真实感:“爸爸或妈妈的手仿佛一条管道,爱和关怀借此流到我身上。”同时,由于孩子肩头承受的重量,也使他们心田深处留下印象,仿佛爸爸、妈妈的手一直停在他们的肩头上。不过,这种方式最好在私下的场合使用,尤其是对于问题儿童。

父母也要知道赞美的主要目的是使孩子能够自动自发地学习求进步。同时,鼓励的时效非常重要,不要不经意地错过时机。另外,若要加强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心灵的感觉非常重要,而这种心与心的连接点,就是这些亲切的鼓励。

父亲也应当多赞美孩子

在一项问卷调查中,一项有趣的发现是,30%的初中生及34%的小学生最希望获得父亲的称赞,其原因以父亲“很少赞美”、“很严肃”、“要求高”占大多数。看来由于多数父亲较吝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在孩子的心目中,父亲是具有“权威性”的。如果能够受到父亲的赞美,多数的孩子都觉得“一定是我做得很好”,而这种赞美对孩子而言是非常具有鼓励作用的。所以父亲应多给予孩子赏识性的赞美,例如当孩子主动帮妈妈洗碗时,爸爸应立刻告诉他“我很高兴,因为这表示你懂事了,知道为妈妈分担辛劳。”而不只是淡淡地说:“不错!”

通过第三者对孩子予以赞美

凡经第三者出面表达的意愿,容易使听话的一方感觉到真实的客观性。因此,即使是孩子,他也知道当面赞美,含有不少客套的成分;而第三者传达的,就很值得信服。简单地说,只要传达赞美的“事实”,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有一项实验可以证实,第三者的话具有很强说服力。这是两位心理学家对30位受试者进行戒烟的实验。实验时共分两个小组,一个小组是采取用肺癌的痛苦来劝诫他们;而另一个小组则是由一位医学权威,根据他自己的临床实验报告,非常客观的解释抽烟的害处。换句话说,一个方法是由当事人劝说;另外一个方法,则是借由第三者来说服。

这项实验的结果显示,前者有35%,后者有70%的人开始戒烟了。这说明,不管当事人如何热情地劝说,都远不及第三者的解说有效。来自父亲或母亲的夸奖,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鼓励。但有时候,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孩子周围的人所给予的赞美,具有更好的影响效果,往往也是促使孩子进步的最好动力。家长平时既然和老师持保持有一定的联系,便可以利用老师对孩子的评价赞美孩子,说“某位老师告诉我,你近来课堂纪律好多了。”孩子听了,肯定从心眼里感谢老师能注意到自己,因而更加注意自己在学校所有场合的言行,再不像以前那么调皮了。又如,父母可借家里年长亲属,传达对孩子的赞美和鼓励。直接受到赞美当然令人高兴,但是如果孩子由其他长辈的口中得知:“你爷爷奶奶跟我说了,他们都赞美你确实是他们的好孙子,我也觉得你好棒呢!”孩子所受的激励一定更大。

这种间接的赞美愈是不留痕迹,愈能使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相信。

意外的赞美会使孩子信心倍增

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没有人不喜欢被夸赞的,而夸赞的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有所不同。譬如说,小说家被人夸奖他文章好,他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高兴,但是若说他高尔夫球打得不错的话,他必定会非常高兴。因为夸赞他文章好这种话,他早就听腻了,而夸他高尔夫打得好的话却令他感到意外的高兴,这是一种“自我扩大”的喜悦,因此而产生的自信,不但能使他的高尔夫球技术更进步,连对他的小说也有良好的影响。

一个老师及父母都没有办法的顽劣儿童,经常遭到责骂,他会觉得非常自卑。

假如有一天,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夸奖他说:“你的顽皮、恶作剧都有独创之处,能想出这种恶作剧的孩子,按说学校的功课不应该太差。”被老师这么一夸,他对自己的头脑就会产生自信心,从此以后,便会努力用功,成绩也会一天比一天好,甚至连那夸奖他的老师都感到惊奇不已。

要夸奖孩子时,最好是提出他自己都没有感觉到的优点,这样才能更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在各方面都能获得优异的成绩。

掌握住孩子最需要赏识的时机

(1)当孩子帮助大人做家务的时候

在家里孩子经常会帮忙做一些轻松的家务,只要他们卖力、认真,就值得父母赞美。

当父母走过正在扫地的孩子身旁,应尽量慷慨地说:“这么干净,走起来真舒服!”、“辛苦你啦!”等。

奖励的词句无论多么简短,孩子们都将感受到无比的快乐。

(2)当孩子有好的活动的时候

每个人都有愉快的时候,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即使是对于运动也一样,大部分的人只熟悉一种或数种运动,而无法全能。

当孩子们对于自己拿手的运动,不但表现好,并且专心投入、全力以赴时,父母应当把握机会,以一种明确清晰的方式给予鼓励。同时,若能对孩子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予以正面的肯定,通常这种鼓励会使孩子在练习过程中努力不懈。

(3)当孩子在众人面前时

奖励所带来的喜悦程度,往往因为层面不同而产生差异。尤其是在个人到多数人面前,或奖励的人是亲爱的爸妈或心中敬仰的老师,所获得的喜悦感将随着层面的扩展而加大。

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父母可以利用在鼓励孩子上,多多给予孩子当众的奖励。

(4)当孩子学习成绩好的时候

有人用问卷方法调查了120位小学生及400位初中生,结果发现,44%的小学生及70%的初中生最希望在“考试考好”及“用功读书”时,获得父母的赞美。换句话说,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孩子中,有半数的小学生及三分之二的初中生认为,获得好成绩时是他们最期望被父母赞美的时刻。

因此,如果父母认为:“要你读书就读书,没什么条件好谈的!”这时,读书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心理负担了。专家认为:适时地肯定,相信孩子、赞美孩子,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对学习的信心。一句简单的话:“我相信你一定会做得很好!”“对了,我就说嘛!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意愿,孩子进而愿意自动自发地读书。

赏识孩子时家长态度要真诚

除了应该把握住表扬的时机外,确定表扬的标准和选择表扬的方法很重要。因为表扬总是通过孩子的心理而起作用,所以表扬要注意对孩子的心理所产生的情感反应。正确的表扬能促使孩子心理健康发展,错误的表扬却出人意料地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良的影响。而很多父母错误地认为,只要是表扬,就能使孩子高兴,对孩子就有好处。有些父母只知道表扬孩子,但却不关心表扬的方法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

有一份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27%的小学生及28%的初中生较期望获得母亲的赞美,原因都是母亲“温柔亲切”、“较疼爱”或“较关心”。从孩子的反应来看,孩子所期待的赞美是出自父母心底的、真诚而善意的爱,至于夸张或敷衍式的赞美,只会导致孩子反感、不信任。

孩子的心是敏锐的,他可以从父母的声调、表情感觉出父母的赞美是否真心。如果孩子觉得父母的赞美是虚情假意或敷衍了事,那么对孩子心灵上的伤害反而更大。

(1)切不可使用讥讽的语调。

譬如一个平时表现不佳的小孩子,突然做了一件颇得人心的好事时,父母总会忍不住补上一句:“哎!简直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不用多解释人们也知道,父母的意思自然是说:这简直是瞎猫碰到死耗子——难得,难得。如此揶揄的语调,即使针对的是成年人,他们都将难过不已,对孩子就可想而知了。本来就心灰意冷的孩子,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表现一番,没想到结果却换来父母的冷嘲热讽,这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不仅可能浇息孩子重燃的自信,也可能使孩子感到永远无法取得父母的信任了。

(2)不可漫不经心。

一个孩子画了一张画,很想知道母亲的评价,其实母亲根本没看孩子画的是什么,却还说:“太好了!如果贴在你爸爸房间里,你爸爸一定会觉得很高兴。”

结果,妈妈将图画贴到墙壁上时,不经意间把画贴反了。孩子发现后,便伤心地对母亲说:“妈妈,你贴反啦!”对于母亲对自己作品的漫不经心,孩子的颓丧之情不言而喻。

(3)真诚的赞美必定是发自父母内心的,不要与贬谪同时发出。真诚的赞美不应和批评混淆。子珍这次月考考了个第三名,高高兴兴地把成绩单拿给妈妈看,妈妈称赞说:“很好,很好,你进步很多哦!”子珍听了好开心,不料妈妈却又说:“可是数学怎么还是考这么差,数学考好一点不就可以是第一名了吗?教你要勤算数学,不要只会死记,就是不听……”子珍的心,随着妈妈的话一直往下沉。赞扬孩子的行为和成绩,而不是肯定孩子的全面赞美只能反映孩子的行动和成绩,而不是通过一件事来反映孩子的全貌。针对孩子的行动和成绩的赞美,会让孩子感受到通过努力而取得成绩是愉快的;而不是把孩子的努力归结为看不见、摸不着的“勤快”、“真好”之类的东西,便孩子懵懂不知。赞美孩子一件事情做得好,本身就包含着肯定他这样做了就是勤快的,而不是表明孩子本质上是勤快的,然后才去做。赞美应该使孩子感受到:成绩是他通过努力行动而取得的,这样做是好的,有价值的,应该得到赞扬。这样的感受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良好的影响,促使他努力地做得更好。

相反,下面这类赞美的话则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出乎父母意料的不良效果。“咱们的孩子就是聪明。”

“咱们的孩子真了不起。”

“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孩子。”

“咱们的孩子真招人喜欢。”

“这孩子真听话。”

“你真是妈妈的好帮手。”

“没有你,妈妈不知道怎么办。”

“你肯定能考上重点中学。”

“咱们的孩子就是比别人强。”这样的赞美就属于针对孩子全貌的赞美,而不是针对孩子所做的事情和所取得的成绩的赞美。这种抽象、笼统的赞美,会对孩子的心理构成压力和威胁,并引起孩子的顾虑。

比如,父母抽象地评价孩子聪明,可能会使孩子这样想:我不能让父母失望。当他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他便会不切实际地要求自己能够干一切事情和知道一切事情来表示自己是聪明的。实际上,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一旦遇到与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相矛盾的情况时,孩子要么对自己聪明的说法产生怀疑,从而导致自卑;要么用撒谎等不正常的做法来掩饰自己,导致心理不健康,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面对自己。这种情况对孩子个性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赏识孩子需要注意适度

孩子,最关心的是能得到父母的爱。因而小孩子做事的意愿,常视父母的反应而定。尤其是做事的精神,有赖于父母的鼓励。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赫各洛克曾经作过一个实验。他将儿童分成四组:统制类、赞赏类、斥责类和忽视类;要他们连续做五天的加法演算。第一天的平均分数各组大致相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赞赏类的成绩不断进步,其他类的成绩则逐渐落后。赫各洛克认为,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就在于,赞赏类的孩子认为“父母对我们寄予了厚望”,所以努力的欲望愈高。然而,赞美孩子作为激励孩子上进的一种手段,亦不可使用过度、过滥。赞美必须“有由”,若时时、事事滥加赞扬,听多了,孩子反倒会不以为然,从而起不到赞美应有的作用。同时,称赞和表扬孩子的时候,也不能评价过高,或太抽象和笼统:“你这幅画画得跟毕加索的一样了!”或“你简直是个小画家了!”“你画的这对虾比齐白石画得还好!”因为这种抽象夸张的评价孩子理解不了,当然也就鼓舞不了孩子。称赞孩子的绘画,应该说出画本身有什么优点,如:“天空的云彩很有变化”或“树画得像活的一样”。这样孩子听了,既知道自己成功的地方,又感到亲切。如果是称赞孩子的算术题,可以说:“这个算法很好,清晰、简便。”太过度地赞扬,会使孩子为了讨取父母欢心而不恰当地显示自己,从而不敢暴露缺点,甚至形成双重性格。

最令人不能掉以轻心的是,大人对孩子过度赞扬,孩子会对自己感觉良好,充满自信,并认为自己的每一点努力都应当得到别人的注意和夸奖,否则他就对自己没有把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人时时刻刻站在那里表扬他的,即便他做了很好的事,可能也不会有人来表扬。孩子面对这样“冷淡”的现实,他们会认为生活不公平,而顾影自怜。他们会想:“我真可怜,没有人欣赏我的努力。”“我做那么多,谁也没看见。”现实使他们泄气甚至放弃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