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里莱劝道:“不在其位,不谋其事。我们还没有到那个级别,可以让君王来理会呢。”笛木乃不以为然地说:“各种地位,皆为人所企求,机会是均等的,唯看各自勇气的大小了。”
当卡里莱问他准备如何获得狮王的信任和重用时,笛木乃说道:“饱学儒雅之士,若愿意,可指假为真,以假乱真。恰如高明之画师,在壁上所作之画,似近者非近,若远者非远。如大王了解我的机智,看到我的远见卓识,必给予器重和亲近。”
后来,笛木乃闯到狮王御前,巧言令色,果然获得了狮王的重用。
这是阿巴斯王朝著名文学家伊本·穆格法(724—759年)编写的阿拉伯文寓言故事集《卡里莱和笛木乃》中的一段故事。
伊本·穆格法原名艾布·穆罕默德·阿布杜拉·鲁兹比·本·达祖威,伊本·穆格法是他的号。他一生经历了伍麦叶和阿巴斯两个王朝,自幼聪颖好学、广闻博览,精通阿拉伯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还对波斯文化、希腊文化和印度文化相当熟悉。伊本·穆格法曾在伍麦叶王朝为一些王公贵族当过书记员,在阿巴斯王朝初又担任巴士拉总督尔萨·本·阿里的书记员,后来,他担任了阿巴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贾尔法·曼苏尔的书记官。
伊本·穆格法是阿拉伯散文的一代宗师,但他其实并非地道的阿拉伯人,而是从祆教皈依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上,像伊本·穆格法这样的人其实数不胜数。伊本·穆格法以辞章、辩才著称于世,著述颇丰,著名的有《桂冠》、《罕世珍宝》、《卡里莱与笛木乃》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修辞学》、《分析篇》的译作等。
《卡里莱与笛木乃》是伊本·穆格法的代表作,也是阿拉伯古典散文的佳作之一。这实际上是一部集翻译与编著而成的寓言故事集,部分故事源自印度的《五卷书》。公元6世纪中叶,《五卷书》被译成巴列维文。《卡里莱与笛木乃》就是伊本·穆格法在《五卷书》的巴列维文本基础上增删、改编而成的,全书共68个故事,其中30个故事来自《五卷书》,其余为伊本·穆格法的创作。
《卡里莱与笛木乃》是一部假托动物来表达伦理道德思想、教授治国安邦之术的童话、寓言故事集。全书是以狐狸、狮子以及猴、牛、鼠、象、鱼等各种动物为主人公,以动物界的状况比拟人类社会,喻理明德,劝善戒恶。每一个故事表达一种哲理和训谕。如“狮子和黄牛”的故事,就像一幅宫廷内部使用阴谋权术彼此倾轧的生动画面,“云雀战胜大象”说明了虽弱犹可胜强的道理,“笛木乃的审讯”表达出伊斯兰的道德训诫,指出行善而望人报答是不义的。整部故事集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使读者在欣赏故事之余,不知不觉间懂得了物极必反、坐吃山空、忠言逆耳等等许多道理。
《卡里莱与笛木乃》不仅故事风趣动人,而且风格典雅,文辞清新流畅,被视为阿拉伯古代散文的典范。自13世纪后,陆续被译成各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国。法国拉封丹的寓言、德国格林童话、俄国克雷洛夫的寓言等都受到它的影响。
阿拉伯的第一本字典——《艾因书》
传说阿拉伯半岛北方达利姆部落曾有一男子去谒见南方的希米叶尔国王,不期在山顶上与正在打猎的国王相遇,他向国王禀报了自己的族谱。国王便对他说:“thib(你坐!)。”那人见国王下令,二话不说就纵身跳下山崖。国王大为惊骇,事后才知道事情出在thib这一词义的差异上,该词在达利姆方言中竟是“你跳”的意思。由这个故事可以知道古代阿拉伯各部落方言的差异,各部落方言与阿拉伯共同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存在相当的差异。看来,编纂一部包括阿拉伯语所有词汇及其不同词义的词典,以供人们查找和研习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第一个有此想法的人叫哈利勒·本·艾哈迈德(718—791年),他是一位天才的科学家,颇有创新精神,他打算尽可能全地收集阿拉伯人的词汇,然后按一定顺序编列在一部书里。经过细心研究,哈利勒发现阿拉伯字词分别由二至五个字母组成,有两个字母组成的字的总和可以用下列方法限定:假设第一个字母是“艾利夫”,第二个字母是“巴乌”或“塔乌”等等,如用第一个字母乘以27(阿拉伯语共有28个字母),就可以知道以第一个字母开头的两个字母可以组成多少个字了。然后再用第二个字母乘以26,第三个字母乘以25,依此类推,最后,将所有数字的总和乘以2,便解决了将两个字母位置颠倒后促成新字的问题,这个数字就是有两个字母组成的字词的总和。在三母词的推算中,哈利勒把前两个字母当成一个字母看,然后依次与26、25、24……相乘,再将所得数字的总和乘6。对由四母和五母组成的字词数也依次进行推算。
这样,哈利勒在理论上将可能存在的全部字词都计算出来了,对那些阿拉伯人没有说过或没有具体含义的字词,即实际上不存在的词汇,他都一一注明,而对实际应用的字词,均予以解释,说明其包含的一种或多种意义。在编排字词的顺序时,哈利勒按照各个字母的发音部位为序来排列。哈利勒将他的这部词典命名为《艾因书》,即以该字典的第一个字母“艾因”命名的。他认为该字母是喉音字母中发音部位最靠后的字母,不过实际上并非如此。《艾因书》卷帙浩繁,收词丰富,解说详尽,哈利勒生前未能见到它的问世,直到他去世后才于希吉莱历205年前后问世。
辟了阿拉伯语词典编纂的先河。
阿拉伯语法之父——西伯威
学习阿拉伯语的人都知道,阿拉伯语的语法现象十分复杂,语法规则繁多。而第一个对阿拉伯语语法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人,就是西伯威(760—793年),因此他有“阿拉伯语法之父”之称。
西伯威出生于波斯,早年随父母移居巴士拉。年轻的西伯威性格坚韧笃诚,聪颖好学,曾求学于著名语法学家哈利勒·本·艾哈迈德的门下,专攻语法学。当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方兴未艾,而阿拉伯语则是最为主要的学术语言,阿拉伯语法自然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还形成了不同的语法学学派,最著名的有巴士拉派和库法派。西伯威就是巴士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西伯威根据哈利勒讲述的语法内容,研究了《古兰经》和阿拉伯古典诗歌的语法结构,系统总结了百余年来语法研究的成果,加以归纳提炼,写出了第一部完整的阿拉伯语语法学著作,西伯威生前未给此书起上书名,他去世后,人们便以作者的名字命名,称这部语法学名著为《西伯威书》。
《西伯威书》分上、下两卷,共820节,系统论述了阿拉伯语语法的原理、字词的分类及用法,具体阐述和分析了每一个语法规则,还引证了多达1050行阿拉伯古典诗歌来证明所要论述的语法现象,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西伯威书》的问世不但引起当时语言学家的重视和高度赞誉,而且对历代阿拉伯语语法著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阿拉伯语语法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得以长期发展。哈里发艾布·奥斯曼·麦兹尼曾说:“西伯威的著作问世后,谁还想在语法学方面著书立说,就应感到自惭形秽。”的确,《西伯威书》不仅是阿拉伯语语法学的开山之作,也是阿拉伯语法学领域难以取代的权威之作。在阿拉伯语法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西伯威书》穿越沉寂的年轮,至今带给学习阿拉伯语的人无尽的益处。
博学的贾希兹
阿巴斯王朝前期,是阿拉伯文化承传古代传统、融合四方文化的重要时期。在这时的文学领域里,出现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巨匠,他就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上有名的学者、文学家和哲学家贾希兹(775—868年)。
贾希兹原名艾布·奥斯曼·阿慕尔·本·巴哈尔,生于巴士拉,是黑人释奴的后代,早年丧父,以卖面饼和烤鱼为生,卒于巴格达。
贾希兹肤色黝黑,身材矮小,双眼鼓突,故人称“贾希兹”,即“金鱼眼”。尽管贾希兹其貌不扬,但却天资聪颖,思想敏锐,又十分好学。他在市井码头卖大饼时,结识了许多外地客商及水手、渔夫等下层百姓,获得了大量来自民间的知识,听到了许多趣闻轶事,闲暇时,他还常去清真寺听长老学者们讲课。后来,他又前往巴格达求学,追随名师,学习文学、哲学、医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博览群书,进一步扩展了知识面。经过长期的刻苦钻研,贾希兹终于成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者。
贾希兹一生正逢阿巴斯王朝盛世,他很长寿,活了93岁,经历了从阿巴斯第三任哈里发迈赫迪到第十四任哈里发穆赫台迪的12个时代。当第七任哈里发麦蒙听说他的博学后,将他召进王宫,任命他担任宫廷书记官,让他参与起草王朝的法律等事宜。可贾希兹生性正直,为人坦荡,与王宫中那些尔虞我诈、徇私舞弊的官僚们无法相处共事,在宫中才干了三天,便弃官而去,后到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波斯等地的历史文化名城游历,进一步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开阔了视野,增加了不少新的学识,也为他的写作储备了丰富的材料。
贾希兹一生苦读钻研,勤于写作,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对诙谐与幽默的浓厚兴趣与推崇,将蒙昧时代的诗歌与伊斯兰时代的诗歌,将亚里士多德哲学与格林医学,将《古兰经》经文与圣训,将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观点,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不同主张等这些极不一致的内容尽收笔下,融会贯通,充分显示出他的渊博与智慧。他的著作风格独特,幽默诙谐,意趣盎然。代表性的作品有《修辞与阐释》、《动物志》、《吝人趣话》、《方圆书》、《政权与人的道德》、《嫉妒与被嫉妒》、《行商与欺骗》等。
《修辞与阐释》通过对阿拉伯古典诗歌、格言、演说辞以及《古兰经》经文和圣训的语言修辞分析,阐述了作者所认为的文学创作中的修辞标准、特色与方法,是古代阿拉伯文学评论和修辞学方面的重要著作。《吝人趣话》(又译《悭吝人》)是贾希兹历时20年,呕心沥血完成的一部文学力作。
全书由120多篇故事组成,刻画了各种悭吝人的形象,情节生动,妙语连珠,是阿拉伯古典故事文学的代表作。《动物志》全书分为七卷,对各种动物的特性、功能、分布地域及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穿插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生动反映了阿拉伯的社会生活状况。
贾希兹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开创了生动活泼、诙谐风趣为特征的新的创作风格,寓教于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被后世学者称为阿拉伯散文和讽刺文学的奠基者。
代数学之父——花拉子密
公元8—9世纪时,阿拉伯数学在吸收希腊、印度数学的基础上有了重大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其中有些成果在数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例如对印度数码和记数法的改进、独立的代数学学科的创立等,而这两个非同寻常的成就都与阿拉伯伟大的数学家花拉子密的名字紧紧相连。
花拉子密(约780—850年)因生于花拉子密城而得名,全名穆罕默德·本·穆萨·花拉子密,拉丁名叫阿尔戈利兹姆(Algorismus)。花拉子密在天文、历法、算术、代数领域有多方面的建树,尤以在代数学方面的成就最大。花拉子密曾长期在巴格达的智慧宫下属的天文台从事数学研究的天文观测工作。负责制定了广泛应用于伊斯兰世界的著名的《花拉子密历表》,12世纪译成拉丁文后,代替了希腊和印度的各种天文表,成为东方和西方各种天文表的蓝本。
花拉子密在《算术》一书中,介绍了印度数码,深入研究了十进位制,特别研究了“0”及其作用,还发明了小数点,研究了分数理论。这些成果在数学史上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而著名的《代数学》一书,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代表了数学史上的一个新起点。花拉子密把代数学作为一门有别于其他数学分支学科的独立学科来研究。《代数学》全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现代意义上的初等数学;第二部分论及各种实用算术问题;第三部分列举了有关遗产继承方面各种类型的问题。其中第一部分最有创新价值,系统研究了6种类型的一次和二次方程的解法,深入揭示了解一次、二次方程的一般规律,将“复原”和“对消”两种变换看作是解方程的最基本方法。在解二次方程式时使用配方法,首次明确提出代数学的问题。他用代数方式处理了线性方程组,第一次给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代数解法及几何证明,同时又引进了移项等代数运算方法。花拉子密已研究出二次方程有两个根,不过他只取正根。然而他的代数式中的项既可指数,也可指几何量,这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代数。此外他还能给二次方程以几何解释。所有这些,都为代数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花拉子密的代数学被译成拉丁文后,在欧洲被用作代数学标准教科书达数世纪,花拉子密也被誉为“代数学之父”。
花拉子密的代数学在世界数学史上发挥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对代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非凡的贡献。《科学史导论》的作者乔治·萨顿评价花拉子密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迄今所有时代的最崇高者之一”。
阿拉伯的李太白——穆泰奈比
公元8世纪,在中国盛唐文坛上出现了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就是洒脱、豪放的天才诗人李太白。一个世纪后,即在公元9世纪时,在阿拉伯盛世阿巴斯王朝文坛上也出现了一位豪放不羁、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他就是艾布·塔依伯·穆泰奈比(916—966年)。
穆泰奈比的幼年、少年时期都是在家乡库法度过。他家境贫寒,父亲以卖水为生。但父亲还是从小将他送进私塾读书,刚满10岁时,又将他送到与叙利亚毗邻的萨玛瓦沙漠,让他在帐篷中和贝都因人一起生活,学习他们纯正的语言,感受他们朴实的民风。
穆泰奈比深知自己出身贫寒,这激起他奋发向上、执著追求的精神,试图通过文学的道路求得一官半职。为此年轻的诗人数次深入到大沙漠,通过一段时间的磨炼,他不仅练就了一口纯正的阿拉伯语,掌握了做诗的技巧,而且还精通了古代阿拉伯人的历史、部落史和战争史。不久他因许多好诗而声名远扬了。穆泰奈比生活的时代,阿巴斯王朝已开始衰落,政局出现动荡,一些相对独立的小王国先后相继建立。正是这种混乱的政治局面,使得每一位领袖都极力拉拢文人墨客,给他们优厚的俸禄,以求他们歌功颂德。穆泰奈比就是被笼络的对象之一。但命运难测,仕途并不顺利,这使得诗人产生了怀才不遇、矜持自负的叛逆精神,这种心情也流露在他的诗作中:
我曾经把人们赞美,
我仍要为他们创作,
尘与雾的喧嚣声中,
不再有甜蜜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