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abesgue)。德国学者爱雷斯特·肯勒热情赞赏道:“穆斯林艺术家的彩笔绘出了音乐。”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也说:“伊斯兰图案艺术对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阿拉伯的图案花饰是以线条为主,具有曲线变化的艺术,同阿拉伯书法线条配合起来尤其显得自然贴切。它们错纵交织,纷繁无穷,整体上却意外地默契,具有高雅、圣洁的气度。当这种图案花饰在伊斯兰建筑上以对比的艺术形式,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时,它的艺术价值才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它不仅是书法佳作的装饰物,还是清真寺、殿宇、宫廷建筑、陵墓等一切伊斯兰建筑艺术装饰的基本内容,是《古兰经》和其他伊斯兰经典书籍的装帧艺术内容,如封面、封底、书页边饰、章节的标志等等。
阿拉伯图案花饰最常用的颜色是宝蓝色和金黄色——象征崇高;并用黑色作对比。精美的书体配以宝蓝,玄黑的图案花饰,再加以描金点缀,整体效果更加富丽堂皇,妍妙多姿,富有立体感。
伊斯兰艺术受希腊、罗马、基督教、波斯和印度艺术的影响,吸收了这些不同风格艺术的精华,并使之与自己的艺术相结合,因而它突破了原有的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波斯古代宫廷运用花卉、蔓叶作装饰的雕刻和绘画艺术在伊斯兰教禁止描绘人物的情况下,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流传至今的“阿拉伯图案”。
这种书法和图案的古朴、优美使欧洲人叹为观止,并乐于在他们的建筑、艺术品、书卷装帧等方面采撷阿拉伯书法字母、图案作为艺术装饰。
航海
“海燕是一种蓝色,腹呈白色,缀以斑点的海鸟,常见于苏门答腊岛,而在该岛与大陆之间航行时则不多见。”这是阿拉伯著名航海家伊本·马吉德在他的著作《航海基本原则与法规之裨益》中对于海燕的描述。他认为,大自然的一切迹象,无论是山峦还是海鸟都是航海的一个组成部分。
伊本·马吉德被称之为“航海之父”。他在《航海知识》中简述了航海知识,详细记录了早期阿拉伯文学的工作及其与引航之间的关系。
他对航海知识的记录极为详细,以便益于他人。他认为,这是他的义务,因为在阿拉伯半岛海岸与红海之间,有成片的礁石、浅滩以及暗礁。这是该地区的特殊现象,些许的差错会导致航船的重大事故。
古代阿拉伯人掌握了用枣椰树皮做的绳子缚合航板的方法,完全可以不用钉子。如公元9世纪成书的《苏来曼东游记》说,的确,造船的木头用绳子捆合,这是西拉甫地方的一种特殊制造法。
根据阿曼的记载,在公元8世纪中叶,一位叫艾布·阿比德的阿曼航海家曾到达中国广州,并留下了文字记录。
阿拉伯人的海上活动并不亚于他们的陆上活动,因此产生了“航海家辛伯达的传说故事”。《一千零一夜》里充满了描写商人长途跋涉、探险和失踪的故事。
从公元10世纪直到欧洲海上活动的兴起,穆斯林主宰着地中海、红海、印度洋、中国海和太平洋。他们的贸易和旅行活动辽阔,包括整个亚洲北部,中亚的一部分,东南亚,远至中国。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他们建立了聚居区。
商业
在辛伯达航海中,有一段关于商业的有趣的描写,他来到一座城市,“看见城中达官贵显、黎民百姓都骑着没有马鞍的马。我感到奇怪,对国王说:‘陛下,你怎么骑马不用马鞍呢?国王说:‘什么是马鞍?我们一生中从未用过,也从未见过。’我对他说:‘你是否允许我为你做一个试试看?’他答应可以。我让他给我准备木材和所有需要的物品。我请来了一位精巧的木匠,教他制作马鞍……之后,我将它献给了国王。国王表示赞赏,感谢我,并骑在马鞍上。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舒适,为此,赏了我很多钱。随后,宰相、大臣、达官贵显都要求我为他们制作马鞍。我做好后卖给他们,也卖给平民百姓,我因此而赚了很大一笔钱,而且在他们那儿享有盛誉。”辛伯达在一次航海中到过中国,曾与一位中国女子结婚。《辛伯达航海旅行记》就是以文学形式出现的当时国际上贸易的最好例证。
阿拉伯与波斯的穆斯林商人或穿越大陆,或远涉重洋,足迹遍及亚非两洲,不少人把旅途见闻,写成游记,为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苏来曼是第一位到东方的阿拉伯商人,他曾数次到过印度、中国,回国后,写下了第一部阿拉伯文的有关中国和印度的见闻录《苏来曼游记》(851年),该篇游记真实地记述了印度、锡兰、爪哇和中国的商道、民俗风情、社会经济制度以及重要物产。据认为,苏来曼是第一位提到茶叶的外国著述者,他记述道,中国国王亲自过问盐场和一种绿草的收入,中国人把这种绿草泡在开水里饮用,这种绿草品种繁多,在中国各地均有销售,他们称此为“茶”。
由于商业贸易的扩大及携带货币不仅困难而且担有风险,阿拉伯人学会了支票的使用,根据伊本·豪戈勒讲述,他曾看到一个商人有一张42000第纳尔的支票,这说明,阿拉伯人已将支票的使用引入了商业活动,当时的兑换商、代理人起着今日银行的作用。
阿拉伯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阿拉伯语对欧洲各语言的词汇有很大的影响,研究阿拉伯文化的一位德国学者在谈到阿拉伯语对德语的影响时说:“如果我们在德语词典中查阅来源于阿拉伯语的词汇的话,那么,我们会感到万分惊异。”大约有1000个阿拉伯语词汇被融入欧洲语言。
19世纪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赛迪俄在他的《阿拉伯史》一书中写道:“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在文化、经济、政治上的混合交流,使得阿拉伯文化越过西班牙,深入到基督教人的世界,影响所及,甚至使很多西班牙人,特别是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人,加入了阿拉伯籍,学习阿拉伯语,和阿拉伯人一起对伊斯兰—阿拉伯文化作出贡献。”
如果对欧洲音乐的一些乐曲进行分析,人们不难看到,西方音乐中有不少借鉴阿拉伯音乐的节奏、曲调和主题思想的成分。法国著名音乐家比才在他的歌剧《卡门》和其他一些作品中,吸收了安达卢西亚音乐的典雅风格和别具特色的节奏。在欧洲,现在使用的乐器,有些也是由阿拉伯乐器演变来的,如小提琴是由阿拉伯的拉巴卜琴演变而成的,双簧管、黑管、巴松是由呐亚笛演变而成的。
是中国人首先发明了造纸术,但这种技术没有传入西方,通过阿拉伯人,欧洲人才知道了造纸术。尤其在哈伦·拉世德时代,在胡拉珊得到繁荣,他曾授命用纸书写《古兰经》,从而代替了细羊皮纸。公元8世纪,造纸术开始在伊斯兰国家中传开了,进而传入欧洲。
阿拉伯文明对欧洲的贡献
对于阿拉伯人的贡献,美国历史学家菲利普·希提博士曾总结道:“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仅是一种辉煌的文化,他们继承了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地中海东岸曾盛极一时的古代文明,又吸收、借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主要特征。他们承前启后,在中世纪,把这些思想影响的很多因素传到了欧洲,从而唤醒了西欧,为西欧的文艺复兴铺平了道路。所以,在中世纪,任何民族对于人类进步的贡献,都比不上了阿拉伯人和说阿拉伯语的各族人民。”
阿拉伯文学对欧洲文学的发展影响较大,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塞万提斯的《堂吉珂德》等作品,在取材、写法和风格上,都借鉴于阿拉伯文学。
欧洲小说在其创立时期就受到了中世纪阿拉伯小说艺术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为了荣誉和爱情而出现的骑士传闻和骑士冒险记。阿拉伯哲学家吸收了希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并有所发展,传到了欧洲。欧洲人文主义者就吸收了阿拉伯人所传播的唯物主义因素和非基督教的自由思想,促进了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阿拉伯哲学家提出依靠观察、判断和推理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为人类摸索科学的奥秘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穆斯林的哲学思想对欧洲的宗教人士和哲学家很有影响。此外,阿拉伯人注重科学实验,在研究中采用科学方法,西方科学家在这方面也受到了阿拉伯人的影响,对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8世纪中叶至11世纪末阿拉伯语是国际性语言,在那个时代,凡是西方人要受高等教育,必须学习阿拉伯文。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在其所著的《天体运行论》一书中,多处引证了著名的阿拉伯天文学家白塔尼的观测数据。在欧洲语言中,一些星座名和星名来源于阿拉伯语。
阿拉伯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阿拉伯文化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对中国穆斯林的影响更为深远,其影响包括在建筑、音乐、绘画、服饰、医药等领域。
首先,中国的许多清真寺的建筑都受到了阿拉伯建筑风格的影响,如广东的怀圣寺。在我国,受阿拉伯音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新疆音乐了。维吾尔族传统的大型套曲集《十二木卡姆》,是维族穆斯林的艺术精华。这“十二木卡姆”绝大部分来自阿拉伯的麦卡姆。维族使用的乐器,很多由阿拉伯乐器改造而成,如果杜尔、丹不尔、热瓦甫、卡龙、巴尔比特、杜甫,分别由阿拉伯乐器拉桑杜琴、坦布尔琴、拉巴卜琴、卡侬琴、巴尔巴德和杜弗鼓演变而来。
阿拉伯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还不限于此。元朝时,阿拉伯天文学和数学传入了中国。1338年,阿拉伯人扎马鲁丁在北京建观象台时,制造了天球仪等7种阿拉伯天文仪器。直到元末,有许多星所宿星座的名称,在中国一直保留阿拉伯原名。
阿拉伯医学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公元14世纪时,基督教世界对黑死病束手无策,听天由命,而阿拉伯医学家伊本·海推布奉忽必烈之命,设立了“广惠司”与“回回药物院”两个医疗机构,防止传染病的扩散。而且穆斯林的药典已经从波斯文译为汉文,直到明初,仍然通用。阿拉伯医学和药材也传入了中国,如乳香、没药等被中国广泛采用。
维吾尔人用阿拉伯文的字母取代回纥文字母,喀什噶尔地区还曾一度使用过阿拉伯语。在哈拉汗王朝时产生了两部世界闻名的巨著《突厥语大词典》和《福乐智慧》。这两颗维吾尔人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魂宝,就其语言和文学而言,都有阿拉伯的影响。
在中国的回族人民中流行的一种汉语拼音文字叫“小儿锦”,就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另外,在回族的日常用语中有数百个阿拉伯语词汇。回族民间长期开展的“经堂教育”,也深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明清以来,更有不少回族伊斯兰学者致力于中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以儒诠经,著书立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天方之学”。王岱舆(1584—1670年)、刘智(1655—1745年)、马注(1640—1711年)、马复初(1794—1874年)等都是在“天方之学”方面成就卓越的大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