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福兹给予历史事件以新的解释,将古埃及人的智慧和业绩重新呈现给读者,以此来号召埃及人民发扬光荣的民族传统。他的历史小说《命运的嘲弄》、《拉比斯之战》都反映了这一点,反映了埃及人民反对外族占领和争取国家独立的强烈民族意识。
长篇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标志着马哈福兹小说创作的顶峰,也被认为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史上的里程碑。三部曲生动再现了阿拉伯家庭中三代人不同的生活和命运。三代主人公各具代表,第一代是守旧的一代,他们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却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精神;第二代人是困惑迷茫的一代,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产生反叛情绪;第三代人是具有坚定信仰的积极的现代人,虽然选择的方式不同,但都为各自的理想而奋斗。
除了长篇小说,马哈福兹还有很多短篇小说集,如《黑猫酒馆》、《无始无终的故事》、《蜜月》、《罪》等。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朽没落,对广大的劳动人民则给予深切的同情。
马哈福兹的小说语言流畅,构思精巧,充分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是现代阿拉伯小说的精品之作。纳吉布·马哈福兹也因此而获得极高的声誉,他的名字在阿拉伯世界几乎家喻户晓。1988年,纳吉布·马哈福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荣膺这项世界最高的文学奖项的第一位阿拉伯作家,为埃及、为阿拉伯赢得了荣誉。纳吉布·马哈福的主要作品已被译成英、俄、德、法、日、中文等多种文字。
阿拉伯侨民与侨民文学19世纪以来,黎巴嫩、叙利亚、埃及等许多阿拉伯地区的人们,由于不堪忍受殖民主义和封建统治者的折磨和奴役,纷纷离开自己的家园、故土,前往南北美洲、欧洲等世界各地,谋求生存和发展。这些人长期侨居在海外,远离祖国,但却始终心系故土,与家乡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被本土阿拉伯人称为阿拉伯侨民。
阿拉伯侨民在异国他乡,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生活,常常引发他们对故土阿拉伯的思念。于是,表达他们这种思乡念亲之情的阿拉伯侨民文学便出现了,涌现出不少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抒发对故土亲人的怀念,表达对阿拉伯人不幸命运的悲叹。阿拉伯侨民文学蕴含着浓烈的民族情结,向世界传达阿拉伯人曾经拥有的光辉文明。美洲的阿拉伯侨民文学很有成就,被阿拉伯文学界称为旅美派文学。
侨民文学以新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题材,为现代阿拉伯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旅居北美的阿拉伯文学家创建了以纪伯伦、米哈依尔·努埃曼等作家为代表人物的“作家笔会”,旅居南美的阿拉伯文人也成立了以乡村诗人胡里、哈比布·法拉哈特等人为主的“安达卢西亚文学协会”。
北美的阿拉伯作家擅长散文和小说写作,而南美的作家则偏重于各类诗歌的写作。阿拉伯侨民文学不仅蕴藏着阿拉伯传统文学的雄伟气势,又结合了西方文化中的开拓精神,展示出阿拉伯侨民在新大陆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对故土家园的眷念、思恋之情。因此,他们的作品在侨居区和阿拉伯世界都广为流传,颇受读者的喜爱。
纪伯伦是阿拉伯侨民文学的杰出代表,他深受西方博爱、自由和平等思想的影响,号召阿拉伯人应跨越时间和空间、跨越宗教和性别、跨越语言和地区,认真探索人生的真谛。他说:“人类划分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集体,分属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而我认为自己既不属于任何一国,又不属于任何一地,因为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整个人类都是我的兄弟。
因为我觉得人类本来就不够强,把自己肢解得七零八碎,岂不荒唐?地球本来就不够大,再分成大大小小的国家,岂非太傻?”
在侨民文学的创作中,还有一位作家也很有成就,他就是坚定的爱国者和社会改革家艾明·雷哈尼,他是来自黎巴嫩的散文诗大师,他的诗作形式独特,格调优美,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色融合在一起,开创了阿拉伯散文诗的新风。他在作品中,严厉谴责英、法殖民主义对各阿拉伯国家的奴役,呼吁阿拉伯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对敌。纪伯伦是世界级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散文诗体不仅富有东方的睿智与神韵,也有西方的豪爽与激情,因而以独特的“纪伯伦风格”驰名于阿拉伯文坛。纪伯伦的作品在中国也拥有许多热心读者,早在20世纪初期,著名女作家冰心就向中国读者译介了纪伯伦优美的诗文。《纪伯伦全集》已在中国出版发行。
旅居南美洲的阿拉伯侨民文学,在诗歌创作方面别具风格,成就不凡。乡村诗人胡里、纳赛尔·赛姆安等人创作的爱国诗歌就格外耀眼。在南美洲的阿拉伯侨民诗人,有的获得了葡萄牙诗歌奖,有的获得了优秀西班牙诗人的称号,也为现代阿拉伯文坛增添了光彩。阿拉伯侨民文学是阿拉伯文坛一朵芬芳的奇葩。
除了侨民文学,实际上还有阿拉伯侨民史学、哲学……“阿拉伯侨民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籍黎巴嫩学者菲力普·K.希提,他成为美国一位杰出的东方学家,他的名著《阿拉伯通史》、《叙利亚史》都是阿拉伯侨民史学的代表作。《阿拉伯通史》被我国已故著名阿拉伯语学者、北京大学马坚教授译成中文,在我国学术界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美籍巴勒斯坦裔的前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教授爱德华·萨义德,更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在美国校园文化论战中,他承认阿拉伯人所具有的不少弱点,但同时,他也指出西方文化中隐含的那种“君临天下”的傲慢。萨义德通过自己的力作《东方学》,澄清了欧美式的东方主义对东方文明的描述,以矫正人们对阿拉伯世界的理解。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德·泽维尔古老的尼罗河流域是一块令人神往的地方,是古埃及文明的发祥地。千百年来,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出无数的哲人、英雄和天才人物,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奉献。在21世纪来临之际,从这古老的文明中又走出了一位令世界震惊,令埃及欢呼,令阿拉伯世界骄傲的英才,他就是当代飞秒化学学科的创始人、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埃及人民的儿子——艾哈迈德·泽维尔。
1946年2月26日,艾哈迈德·泽维尔出生在尼罗河畔,古老的尼罗河水哺育了他,从小他就具备与众不同的品质和好奇心,小学时,就已显示出超群出众的聪慧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学习过程中,他常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勤奋、刻苦是艾哈迈德·泽维尔一贯的作风。
青年时期的艾哈迈德·泽维尔获得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他先后就读于美国亚历山德里亚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理工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自1976年起,泽维尔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1990年,他成为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主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分子科学实验室主任。现在他又是美国科学院、哲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欧洲艺术科学和人类学院等多家科学机构的会员,是国际著名的物理化学专家。
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科学家就预言化学反应的新模式,但当时的技术和实验设备还无法实现这一梦想。到20世纪80年代末,艾哈迈德·泽维尔教授作了一系列试验,他用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激光闪光照相机,拍摄到一百万亿分之一秒瞬间处于化学反应中的原子的化学键断裂和重新形成过程,成为后来研究分子化学反应的重要依据。艾哈迈德·泽维尔创立的这种物理化学被称为“飞秒化学”,飞秒即毫微微秒(是一秒的千万亿分之一)。人们的肉眼根本无法看到的分子的化学反应过程,就可以通过飞秒化学技术来研究。
使用超短激光闪光成像技术观看分子中的原子及其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运动的过程,使人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预见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艾哈迈德·泽维尔在毫微微秒化学技术和化学反应过程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为世界的化学研究及其相关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1998年,埃及发行了一枚印有泽维尔肖像的邮票,以表彰他在科学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1999年,艾哈迈德·泽维尔教授在瑞典接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这一殊荣的阿拉伯穆斯林科学家。泽维尔在瑞典领取诺贝尔奖后,于当月15日抵达埃及开罗,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于16日晚在总统府授予他埃及最高勋章——“尼罗河勋章”,表彰他在科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为埃及人民和阿拉伯人民争得的崇高荣誉。
进入太空的阿拉伯王子
苏尔坦·本·赛勒曼·阿齐兹亲王是沙特阿拉伯王国空军部队的一名飞行少校,他因成为沙特阿拉伯的首位宇航员而蜚声阿拉伯世界。
20世纪80年代初,阿拉伯卫星通讯组织与美国宇航局达成发射阿拉伯第二颗人造卫星的协议,协议规定要选派一名阿拉伯宇航员,担任美国航天飞机的“负荷专家”,并负责阿拉伯卫星的发射工作。经过严格的考核,在筛选出的20余名候选人中,最后确定了苏尔坦·本·赛勒曼·阿齐兹亲王为第一候选人。
苏尔坦·本·赛勒曼是沙特国王法赫德的侄子,毕业于美国丹佛大学新闻系,后担任沙特新闻部商业电视处处长。苏尔坦王子从事业余飞行活动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累计飞行时间超过1000小时。驾驶过各种类型的飞机,如战斗机、直升机、喷气式飞机等。
1985年4月,美国宇航局经过复核,正式邀请苏尔坦·本·赛勒曼到美国参加宇航训练,6月7日—14日,在宇航中心进行为期一周检疫隔离,随后前往佛罗里达州肯尼迪宇航中心的基地进入航天飞机,进行降负荷和模拟发射感的试验。同时,还学习各种排除故障的技术和应急弃机步骤。
训练活动紧张、严格而又艰苦,在训练的最后一月,正值伊斯兰教的斋月,苏尔坦王子在白天滴水不进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训练,经受了严峻的考验。6月17日,终于迎来了登机的这一天。苏尔坦登上“发现号”航天飞机,祈求安拉护佑,随后掏出随身携带的袖珍《古兰经》,开始轻声诵读。
航天飞机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绕地球运行,每天绕地球16圈。在航天飞机内,王子仍然坚持礼拜。他曾征询过著名的宗教学者的意见,在宇航途中将平时一日5次的礼拜缩减为一日3次,由于飞行中无法确定礼拜时朝向麦加的方向,所以他可以随意面朝任何方向。6月18日中午,阿拉伯第二颗通讯卫星“阿拉伯萨塔BI”从航天飞机发射成功,苏尔坦亲王参与了发射和观察工作。
在太空中,苏尔坦亲王发现阳光灿烂时,半个地球呈现出天蓝色;当太空昏暗不清时,航天飞机内却充满阳光。在他登入太空轨道的第一天还是斋月的最后一日,他仍坚持守斋。第二天,他从航天飞机上看到了新月,便立即向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各国发出开斋节到来的喜讯,祝贺各国穆斯林节日快乐。“发现号”航天飞机升入太空后,每半小时绕地球一圈。苏尔坦亲王除了完成作为“负荷专家”应完成的各种负荷测试,还承担空中摄影、收集空间资料等任务,以防日后阿拉伯通讯卫星可能面临的干扰。
苏尔坦亲王还做了气体电离试验,这项实验有助于研究气体对宇宙飞行和人造卫星的影响。同时,他还与法国宇航员合作,研究失重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的影响。
“发现号”航天飞机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7997公里,在绕地球运行期间,有49次经过阿拉伯半岛上空,苏尔坦亲王从航天飞机内拍摄了被飞越的沙特地区的照片。6月23日下午2时10分,沙特国王法赫德与在航天飞机上工作的苏尔坦亲王通了电话,苏尔坦的父亲也与他通了电话,他们预祝这次飞行圆满成功。
“发现号”航天飞机在宇宙飞行一周,绕地球111圈,行程约460万公里,于6月24日安全返回地面。苏尔坦·本·赛勒曼虽是阿拉伯人熟知的一位亲王,但他作为第一位登上宇宙的阿拉伯宇航员,更让他载誉阿拉伯世界,成为阿拉伯世界航天飞行的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