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医学的解释,人体内“五脏”中的肺脏,外主皮肤,内主于气。而人气有余和气不足,皆发生在肺脏。
有一次,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就讨论到这个问题。
黄帝问岐伯:发生在“五脏”中的肺脏,其气有余和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回答说: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一旦“五脏”中的肺,其气有余,就会出现喘咳、气上逆的反映或症状;其气不足,就会出现呼吸困难、气息缺少的症状。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体内是离不开气的,如果是在气血没有相并之前, “五脏”安定之时,虽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仅是侵袭于皮肤,会使人发生皮肤微病,肺气就会微泄,其病就属于肺气微虚,也叫做“白气微泄”。这里说的所谓“白气微泄”,《太素》卷二十四虚实补泻注释云:“肺脏外主皮毛,内主于气,今外言其皮肤病,其内言于气之微病,五色中肺为白色。泄者,肺气泄也。”
黄帝接着又问:怎样进行治疗补泻呢?
岐伯回答说:凡是属于气有余的,则应当泻其经隧;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伤其经脉,不要使之出血,不要使其气泄;凡是属于气不足的,则应当补隧,不要使其出气。
这里说的不论是“泻”还是“补”其经隧,其“经隧”是指通经脉之隧道。其依据如高士宗注释云:“肺气有余,则气机内逆,故当经隧;泻隧者,通经脉之隧道。”
黄帝接着又问:怎样进行针刺(即指针灸)其微邪呢?
岐伯回答说:需先用手按摩,时间要久一些;然后拿出针来,与患者说要深刺;但实际上,刺时却刺之甚浅,这样就可以使其精气伏于内,使其邪气散乱于外,而无所留,邪气就会从腠理外泄,使其真气通达,人就会恢复正常了。
总之,以上所说的气有余和不足之病,其反映表现及其如何进行针灸治疗,这些内容及其精神实质,均来自《黄帝内经》“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其原文为: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日白气微泄。帝曰:补泄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日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