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阴阳养生之道
28360000000024

第24章 厥病(1)

一、何谓“厥病”

社会生活中,疾病各种各样,繁多复杂,而在繁多复杂的疾病中,当然也包括“厥病”或“厥症”。而“厥症”这种疾病,亦是有各种各样的,但大体来说, “厥症”的基本特征是:患者会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其反应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而诊脉,凡属于沉伏的则属虚寒,面红、肢温、脉洪大的属实热。

厥症又分为有暴厥、寒厥、热厥等,还可分为痰厥、食厥、气厥、血厥、蛔厥、暑厥等。

其治疗,如果是实症,宜宣窍降逆;虚症宜补益气血。如气虚而致者,先益气回阳;气实而致者,先理气开郁;火血而致者,急补其气;血逆于上者,先降其火;饮食阻塞者,可用探吐;痰浊蒙心者,治以开窍豁痰。为增加疗效,亦可配合针灸疗法。

二、寒厥和热厥是怎样发生的

黄帝和岐伯讨论医学,有一次就讨论到了寒厥和热厥究竟是怎样发生的问题。

黄帝问说:厥症有寒厥和热厥,那么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呢?

岐伯回答说: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人体阳气衰的,就会发生寒厥;凡是人体阴气衰的,就会发生热厥。

黄帝说:凡是患热厥症的发热,必先起于足下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阳气起于足五趾表面的,其阴气则集中在足下而会聚于足心。因为阴气虚而阳气胜,就会使人足下先热。

黄帝说:寒厥的寒冷,必先从足五趾开始向上冷到膝部,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阴气起于五趾内侧的,集中于膝下而聚会于膝上的,因为阳气虚而阴气胜,所以就会寒冷从足五趾上行到膝部;而这种寒冷,并不是由体外侵入的寒邪造成的,而是由于体内发生了阳虚所造成的。

上面所说的这些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厥论篇第四十五”。其原文为:

黄帝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三、寒厥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有一次就谈到了疾病中的寒厥问题。

黄帝问:疾病中的寒厥,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人体其前阴是宗筋所聚之处,同时也是足太阴和足阳明经脉所会合的地方。而人体其阴阳不断地变化,一般说来,其规律或特征是:春夏季节是阳气多而阴气少;而秋冬季节则恰恰相反,其阴气多盛而阳气少或阳气衰。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如果不注意,自以为身体壮实,在秋冬阴气盛的季节里,纵欲无度,强夺肾精(指性欲无度),就会使人精虚于下,则欲取足于上,故下气上争,虽争而不能复,因此就会使人体之精气不断溢泄于下,使人体之元阳亦随之而虚。人体阳虚必然使人体内生寒,这样,阴寒之邪就会随上受之气而上逆,其邪气因此就会停聚于中焦,就会使人体内脾胃阳气衰虚,不能化水谷以渗灌经络四肢。这样,就会使人体内阳气日渐损伤,阴气独留于体内,就会使人手足寒冷,成寒厥疾病。

以上所说的寒厥疾病的一些内容及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厥论篇第四十五”。其原文为: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四、热厥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就说到了热厥的问题。

黄帝问:凡是患上热厥这种疾病的人,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患热厥疾病的人,找其原因,都是与嗜酒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酒气悍热,入胃以后,从卫气行于皮肤络脉,故络脉充满酒气悍热,而就会使其经脉空虚。因为人体内的胃是输布津液营养的,而嗜酒会损胃则阳气盛而阴气虚,就会使阳气乘虚而入,致使胃气受扰而不调和,脾亦就因之虚衰,脾气虚衰亦就不能生精微,就会使其精气竭绝,精气竭绝则不能营养四肢。凡是患这种疾病的人,其原因必然是与患者日常生活中经常嗜酒后行房事有关。因为人体内的热气聚集于脾中不得宣散,酒气与谷气相迫,自然会酝酿成热,热盛于中,流溢于外,所以就会使人全身发热,因为人体内热,就会导致小便色赤。因为酒气悍盛,而又猖狂,因此饮酒过多则会使人发热。发盛热,则会损伤肾气,肾气伤就会使人体阴虚,会使人体阳热之气独盛。阳气独盛,就会使人手足发热,患热厥疾病。

以上所说的热厥的这些内容及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厥论篇第四十五”。其原文为: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

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懔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五、厥病为什么会有不同症状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问题,就谈到了厥病有不同的症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黄帝问:厥病会使人腹部胀满,使人突然不省人事,少者半天,多者一天才能清醒过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人体的阴气发生偏盛于上,则上下皆阴而阳气虚,阳气虚于下则阴气不化,人就会感到腹部胀满;凡是人体的阳气偏于上,下部阴气虚,阴气并而上行,则为邪气,邪气逆于上,阳气紊乱,神明失守,就会使人突然发生不省人事。

黄帝说:我想听听六经厥症的病状。

岐伯回答说:凡是人体太阳经发生厥症疾病,就会使人头部浮肿而沉重,人的两足不能行走;若是厥气上逆扰及神明就会使人发生眩晕而倒地。凡是人体阳明经发生厥症疾病,就会使人因为阳热方盛,发为癫病,欲狂走呼叫;也会使人腹部胀满,不得安卧,面赤而热;神明被阳热所扰,使人出现妄见怪异或妄言乱语的症状。凡是人体少阳经发生厥症疾病,就会使人突然发生耳聋;使人颊部肿起而发热,胁痛;使人两腿运转失灵。凡是太阴经发生厥症疾病,就会使人腹部胀满,大便不利;出现不欲饮食,食则呕吐;还会使人不得安卧。凡是少阴发生厥症,就会使人出现口干、小便赤、腹满心痛等症状。厥阴经发生厥症,就会发生少腹肿痛、腹胀、大小便不利;还会出现喜欢曲膝而卧;会使人前阴挛缩而肿起;使人足胫内侧发热。其厥症的治疗,凡是邪气盛的,就用泻法;凡是正气虚的,就用补法;凡是邪气既不太盛正气也不甚虚的,就从其本经取穴治疗。

总之,以上所说的这些内容,来自《黄帝内经》“厥论篇第四十五”。其原文为: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阳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眗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嗔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内热。盛则泻之,虚则利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六、经气厥逆的症状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其疾病中的厥病,亦包括经气厥逆之疾病在内,其症状或表现,则各有不同。

经气厥逆,可作这样归纳概括性的认识:

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发生足太阴经的经气厥逆之疾病,其症状或表现,则是发生小腿拘急痉挛,心痛;会牵引腰部。那么怎样进行治疗呢?治疗当取其本经主病的俞穴进行。

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发生足少阴经的经气厥逆之疾病,其症状或表现,则是使人感到腹部胀满,上面呕吐,下面泄利清稀。这种症状应怎样治疗呢?治疗当取其本经主病的俞穴进行。

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发生蹶阴经的经气厥逆之疾病,其症状或表现,则是使人发生挛急腰痛,人腹虚满,小便不通,出现胡言乱语。这种症状应怎样治疗呢?治疗当取其本经主病的俞穴进行。

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发生足三阴经脉厥逆之疾病,其症状或表现,则会发生大小便闭结不通,手足寒冷,如果极为不好,会使人三天内死亡。

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发生足太阳经的经气厥逆之疾病,其症状或表现,则会使人身体僵直而扑倒,呕血,经常鼻出血。这种症状应怎样治疗呢?治疗当取其本经主病的俞穴进行。

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发生其足少阳经的经气厥逆之疾病,其症状或表现,是其筋骨关节不利,腰部不能活动,项部也不能左右回顾。不仅如此,如果又兼发生肠痈,就会成为不可治疗的危症,如果再发生惊厥,就极为不好,就会死亡。

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发生阳明经的经气厥逆之疾病,其症状或表现,则是喘息咳嗽,全身发热,容易发生惊骇,并且会发生鼻衂、呕血。

以上所说的这些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厥论篇第四十五”。其原文为:

太阴厥逆,□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切,治主病者。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衂呕血。

七、手太阴厥逆的疾病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手太阳厥逆这类的疾病,归纳概括说来,则大体上是这样的:

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患有手太阴经的经气厥逆之疾病,其症状或表现,病人胸中胀满而咳嗽,常常呕吐涎沫。其治疗应取其本经主病的俞穴进行。

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患有手心主和手少阴经的经气厥逆之疾病,其症状或表现,病人心痛连及咽喉,全身发热。这种症状非常不好,属于不可治的死症。

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患有手太阳经的经气厥逆之疾病,其症状或表现,病人耳聋不闻,眼中流泪,头项不能左右回顾,腰不能前后俯仰。其治疗应取其本经主病的俞穴进行。

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患有手阳明经和手少阳经的经气厥逆之疾病,其症状或表现,病人患喉部痹塞,咽部肿痛,颈项强直。治疗应取其本经主病的俞穴进行。

总之,以上所说的手太阴厥逆之类的疾病,其内容及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厥论篇第四十五”。其原文为: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耳聋,涕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痉,治主治者。

“五脏”疾病传变,必死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其“五脏六腑”之疾病的传变,必死。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突出特征,就是疾病的传变,是先传其所胜之脏。

“五脏”中的心病先出现心痛;一般说来,一日病传于肺,会使人咳嗽;三日病传于“五脏”中的肝,会使人胁肋痛;五日传于“五脏”中的脾,会使人痞闷闭塞不通,身体疼痛而沉重;如再过三日不愈,“五脏”已病四脏,则多主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夏天死于日中。

“五脏”中的肺若先病,则发生喘息咳,三日病传于肝而会使人胁肋胀满疼痛;又一日病于脾,会使人身体沉重疼痛;又五日病传于胃,会使人胃部胀满;如再过十日不愈主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日出之时。

“五脏”中的肝若先病,则会使人头目眩晕,胁肋胀满;三日病传于脾,会使人身体重痛;又五日病传于胃,使人胃部胀满;又三日病传于肾,会使人腰脊少腹疼痛,足胫发疼;如再过三日不愈,则主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吃早饭的时候。

“五脏”中的脾若先病,则会使人身体沉重,一日病传于胃,会使人胃部胀满;又二日病传于肾,会使人少腹腰脊疼痛,足胫发疼;又三日病传于膀胱,会使人背部脊椎两侧竖筋疼痛,小便闭而不通;再过十日不愈,则主死亡,冬天死于夜深人定之时——亥时,夏天死于早晚吃饭的时候。

“五脏”中肾若先病,则会使人少腹腰脊疼痛,胫部发疼,三日病传于胃,会使人腹部发胀;又三日病传于肝,会使人两胁胀痛;如再过三日不愈,则主死,冬天死于天亮的时候,夏天死于黄昏的时候。

以上所说的“五脏六腑”之病的传变的内容,来自《黄帝内经》“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其原文为:

夫传病者,心病先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咳嗽,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痰;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疼;三日背肥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肾病少腹腰脊痛,□痠;三日背肥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六腑”疾病传变,必死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人体内“六腑”疾病的传变,会使人死亡。其内容意思,概括说来,大体上可作分为几种情况:

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人体内的“六腑”——若胃发病,就会使人的腹部胀满。五日病传于“五脏”中的肾,会使人的少腹腰脊疼痛,胫部发疼;又三日病传于膀胱,会使人背部筋骨疼痛,小便闭塞不通;又五日病传于脾,会使人身体沉重;如再过六日不愈,则死亡,冬天死于半夜以后,夏天死于中午以后。

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人体内的“六腑”——膀胱先病,就会使人的小便闭而不通。五日病传于肾,会使人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胫部发疼;又一日病传于胃,会使人腹胀;又一日病传于脾,会使人疼痛;如再过二日不愈,则死亡,冬天死于夜间鸡叫的时候,夏天死于下午。

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各种疾病按照一定规律依次相传,如此发展下去,都有一定的死期。

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间隔一脏按相克规律传变的,病属危险,则不可刺;乃至按“三脏”或“四脏”传变的,病尚轻浅,故可以针刺治疗。

以上所说的“六腑”疾病的传变,必死。其内容及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其原文为: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痠;三日背□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映。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痰;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者,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从脉有阴阳说起

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疾病有各种各样繁多复杂。尽管这样,但是人们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皆离不开西医和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