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3.阳气的重要性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所谓阴和阳,及其阳气和阴气,就是指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主食和副食,繁多复杂的各种食物入口入胃,经过消化后,而产生的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阴和阳,及其阳气和阴气。
那么,阳气的重要性,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究竟是怎样的呢?
有关这个问题《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有这样的解释:
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阳气的重要性好有一比,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假如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或曰“位置”),就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联系到人,就会减损寿命或者是夭折,因为人的生命机能就会暗弱而不足。用古语来说,就是叫做“则折寿而不彰”。
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阳气,就像天体的正常运行一样,是因为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其阳气亦应在上在外,它能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阳气,可以对人体起固密、防止外邪侵袭的重要作用的。
以上所说的阳气的重要性,来自《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其原文为: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4.要保护好阳气
既然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阳气那么重要,因此就一定要保护好。
那么,日常生活中,究竟怎样才能将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阳气保养好呢?
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不论“春、夏、秋、冬”,都需要注意不要因为寒(或曰“寒邪”)、因为暑(或曰“热邪”或曰“暑邪”)、因为湿(或曰“湿邪”)、因为风(或曰“风邪”)这四种邪气维系缠绵不离而伤害人体,否则就会使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阻气外泄或倾竭。
对于这个问题,《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归纳概括出了符合科学的一些认识性解释,指出:
生活中人们需要注意:不要因于寒,或曰寒邪,尤其春天更需要格外注意春寒(寒邪)伤害人体,否则就会使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阳或曰阳气外泄,或曰倾竭。为什么呢?因为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生活中,如果不注意,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会使人比较容易神气外越。
夏季生活中,人们需要注意:不要因于暑或曰暑邪,或曰热邪,遭致伤害人体。为什么呢?因为暑或曰暑邪会使人出现这样不良的反应或曰表现:汗多烦躁,口渴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若身体发高热,则像炭火烧灼一样,但是一经出汗,其热邪就能散去。
秋季生活中,人们需要注意:不要因于湿或曰湿邪而伤害其人体,这会使人体的“阳”(营养物质)或者“阳气”(营养物质)外泄或曰倾竭。
为什么呢?因为秋季受了湿邪,人就会出现一些不良的症状。如:头部像有物蒙裹一样沉重;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就会使人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
生活中人们需要注意:凡是因于风或曰风邪而遭伤害人体的,可致浮肿。
上面所说的要保护好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阳或者阳气,其内容源于《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其原文为: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绠短,小筋弛长,绠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六、昼夜和人体亦有阴阳
1.四时阴阳
今日社会生活中,人们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称作“四季”——春、夏、秋、冬。然而,古时候,人们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称作“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礼记·孔子闲居》)。
不仅如此,按照阴阳说的认识和解释,天有四时,其四时亦有阴阳。所谓“四时”,不言而喻,当然就是指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而言,因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而阴阳之气是随着一年四季规律性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被称作为“四时阴阳”。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社会生活中,人们应该将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阴和阳,保养或保护好。因此,《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里提醒人们生活中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用古人的原话来说,就是叫做:“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而人的疾病与四时阴阳的关系亦是非常密切的。例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
2.昼夜有阴有阳
其实,一天一夜的白天和夜间,不仅是有阴有阳,而且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或者换句话说,叫做:阴阳之中还各有阴阳。就是说:白昼属阳,平旦到日中,即今日称的中午,为阳中之阳。中午到黄昏,则属于阳中之阴。
黑夜属阴,合夜到鸡鸣,为阴中之阴。所谓“合夜”,是指日落至半夜。鸡鸣到平旦,则是属于阴中之阳。所谓“鸡鸣到平旦”,指鸡鸣丑时到天亮清晨日出。
人体与阴阳亦是相应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就人体阴阳而论,外部属阳,内部属阴。然而,就身体的部位来分,则背为阳,腹为阴。从脏腑的阴阳来分,则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
那么,这里就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了解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道理,可作为治疗的依据,是非常需要的。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都需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确定进行治疗的方法。此外,需要明确指出:背为阳,阳中之阳为心,阳中之阴为肺。腹为阴,阴中之阴为肾,阴中之阳为肝,阴中之至阴为脾。
总而言之,以上所说的这些,其阴阳、表里、内外,皆都相互关联的,所以说人与自然界的阴阳都是相适应的,不可违逆。
以上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来自《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其原文为: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阴,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此应天之阴阳也。
七、怎样保持阴阳的协调
1.气血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气和血,是极其重要的。
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所谓气,其含义较广,包括人体能够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皆为营养物质所化)等。
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所谓血,就是指血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由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成。
总之,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气和血是极其重要的,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气和血在人体内,虽然说是各有不同的作用,但是二者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共同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其实,这里所说的气血,亦没有离开阴阳。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叫做“血气之男女也”,其意思是:男女有阴阳的属性,男代表阳的属性,女代表阴的属性;以阴阳来区分气血的属性,则血为阴,气为阳。总而言之: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
所以说,社会生活中,可以说人人都希望身体好,少生病或者不生大病,能够健康幸福地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如何才能做到呢?
这就需要将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阴阳保持平衡,这样就能够少生病或者不生大病,能够健康幸福地生活。
2.怎样使阴阳协调
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阴阳为什么必须平衡呢?如果阴阳二者不平衡,会怎样呢?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叫做“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调和,人则平安”(《千金食治》,唐医学家孙思邈撰著,亦名《备急千金要方》)。
那么,社会生活中,人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够使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阴阳二者保持平衡呢?
在这方面,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就说到了这个问题。
黄帝问:社会生活中,人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阴阳二者平衡呢?岐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举了几个例子,回答黄帝说:
在生活中,不论是谁,都需要懂得“七损八益”的养生道理,这样才能使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阴阳平衡;如果不懂或者不会运用“七损八益”,就一定会使人早衰。
那么,这里说的“七损八益”指的是什么呢?
“七损八益”总的内容意思,按照古学者吴昆的解释就是:为女子阴血常亏故日七损;而男子其阳常有余,故日益。
其具体的七损:一损日绝气,二损日溢精,三损日夺脉,四损日气泄,五损日机关厥伤,六损日百闭,七损日血竭。
其具体的八益:一益日固精,二益日安气,三益日利脏,四益日强骨,五益日调脉,六益日蓄血,七益日益液,八益日道体。
关于阴阳与人的密切关系,岐伯列举了一般人出现的基本情形,指出:一般人到了40岁时,阴气已经减半,所以,就会使人动作衰弱。到了50岁时,其身体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笨重,耳目亦开始不聪明了。到了64岁时,就会出现阳痿的情形,不仅如此,而且正气开始大衰了,随之其九窍亦开始不那么通利顺畅了,其身体会下虚上实,涕泪就会常常流出。
凡是知道或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其身体就会强健;凡是不知道或不懂养生之道的人,就比较容易衰老。所以说,人体得天地阴阳之气以生。
在生活中,愚者真气不足,而智者则有余。真气有余则耳聪目明,身轻体健,即使年纪已老,则仍然可以健壮如故;若正在壮年,则身体会更为强健。
一年四季,为什么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为什么说一年四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说正如《三字经》里所说: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显然,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其规律性的变化是非常科学的。人们生活中,只有顺从、适应春夏秋冬规律性的变化,才有利于养生,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因为春夏之季这六个月,其外界突出的特征是阳盛,自然界中的万物正值处于生长旺盛的阶段。按照古人的说法,如果逆春气,则会少阳不生;逆夏气,则会缺阳不长。人也是如此,只有适应外界万物生长的规律,才能适应春夏季节属阳的要求。而秋冬之季的六个月,其外界突出的特征是盛阴,自然界中的万物,正处于敛藏阶段。按照古人的解释来说,如果逆秋气,则会使太阳不收;逆冬气,则会少阴不藏。人也是如此,只能适应外界万物敛藏之规律,才能适应秋冬养阴的规律。所以说,生活中,人们要学会科学地生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应该是养生之道的一种必然。
换句话说,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其阴阳四时,则属于万物的始终,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生病;顺从了它,就不会得病。
以上内容来自《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其原文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天为阳地为阴,天地阴阳合,大地万物生
一、关于阴阳的知识
天为阳地为阴,天地阴阳合(和),大地万物生;或者换句话说,天地阴阳合,或天覆地载,大地万物生。
用阴阳的知识来解释就是,春天大地上所有的植物当未生出地面时,称之为阴处,又称做为阴中之阴;如果是已经长出地面,就成为阴中之阳。
然而,大地上的万物,在其生长的过程中,阳和阴则各有其不同的作用。春夏属阳,因为春天阳光温暖,因为夏季阳光炎热,所以才会使万物发育、生长茂盛;秋冬属阴,因为秋天清凉,冬天寒冷,所以才会使万物成熟收藏,或因气候寒冷而“闭藏”。
上面所说的内容实质,来自《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篇第六”。其原文为: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日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二、人与天地的关系
《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篇第九”里对人与天地的关系归纳总结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所谓“天食人以五气”,就是指天供给人们所必需的自然界中非人所为的气——空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社会生活中,人们谁都离不开空气,人们需要呼吸新鲜的空气才能生存。而古人说的“五气”,只不过是个比喻,如心、肝、脾、肺、肾“五脏”皆离不开自然界的空气,所以古人云:天供给人以“五气”。实际上,人体所需要的气,除了营养物质阴阳之气而外,人们亦离不开呼吸自然界中的空气,并且自然界中的空气会随着其季节性的变化而变化;而人们亦应随之变化,如风、暑、湿、燥、寒等;显然,称之为“五气”,相当顺理;并且一年四季,谁都离不开。所以,中医学称之为“五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其内容意思说,“五气”由鼻吸入,储藏于心肺,其气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当然,这种结果,是由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阴阳之气与呼吸的空气相结合的一种必然的结果。
所谓“地食人以五味”,按照中医学的理论来说,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食用的主食也好,副食也好,皆未离开大地所生;而大地所生的主食和副食,尽管其食物繁多复杂,但皆没有离开五味——酸、苦、辛、咸、甘,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酸、甜、苦、辣、咸。
其实,上面所说的人与天地关系密切——“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其内容来自《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篇第九”。其原文为: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三、有的自然现象与“五脏”相通
生活中,有些自然现象与人体是相通的。例如天气与“五脏”中的肺相通,地气与嗌相通,而所谓“嗌”是指食道上口,又称咽;自然中的风与“五脏”中的肝相通;自然中雷与“五脏”中的心相通;大地上的谷气与“五脏”中的脾相通;自然中的雨与“五脏”中的肾相通。
生活中,人们还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人体的六经用通俗的比喻就是,六经在人身体中的走向,就好像河川一样,其肠胃犹大海,其九窍为水气灌注之处。
如果以天地自然和人体的阴阳相比,则阳气发泄,其所形成的汗就像天地间的雨,而人体阳气的运行就好像天地间的风。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这种情形,有的人脾气暴躁容易发怒,而这时人体内的上逆之气,就好像自然界中的阴火一般向上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