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高明的沟通技巧
28363100000025

第25章 沟通要避开的误区与禁忌(1)

一个人的沟通技巧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本事。想要拥有这样的能力与本事,就必须要知道在哪些事情上需要少说,在哪些问题上需要多说;需要知道哪些问题避开不提,哪些意思需要着重提起。只有避开沟通中的误区与禁忌,才能使沟通顺畅地进行下去。

与人打交道时,不要轻易得罪人

多个朋友未必多条路,但多个敌人绝对会少条路。

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要轻易得罪别人,因为得罪别人是件很危险的情--得罪人是在给自己树敌。要知道,对立面太大无异于自毁前程,更要知道,特别是不能得罪小人。

在日常生活中,谁都不愿意和小人打交道,可是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又总不可避免的要与小人打交道。我们周围的小人始终眼睛牢牢地盯着我们所有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并会不惜一切代价准备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令人防不胜防。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时,务必多留几个心眼。但即使你比他强大,最好也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

如果一不小心得罪了那些小人,他们可能会处心积虑地对付你,破坏你的正事,分散你的精力,用各种手段要把你打倒,你的理想、事业和一切努力可能因此付诸东流。所以,不要轻易得罪那些人。说不定有一天,你心目中的"小人"会在你的关键时刻成为影响你的前程和命运的"大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得面对小人的"张牙舞爪",面对小人的阿谀奉承,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满脸笑容,尊重他,糊涂了事。

那么,在与人相处中,怎样才能不得罪人呢?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不要直接纠正别人的错误

对于他人明显的谬误,你最好不要直接纠正,否则会好像故意要显得你高明,因而又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在生活中一定要记住,凡是非原则之争,要多给对方以取胜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树敌,而且也许可使对方的某种"报复"得到满足,可以"以爱消恨"。对于原则性的错误,你也得尽量含蓄地进行示意。

2.忍让为先

对暂时斗不过的小人要忍耐。与其和狗争道被咬伤,还不如让狗先走。因为即使你将狗杀死,也不能治好被咬的伤。所以,如果与你打交道的是小人,就应当忍让为上,千万不要冲动。

3.不要去指责别人

指责是对人自尊心的一种伤害,它只能促使对方起来维护他的荣誉,为自己辩解,即使不当时不能,他也会记下这一箭之仇,日后寻机报复。

4.及时道歉

因为自己的失误给别人带来损失时,一定要及时道歉。这样的举动可以化敌为友,彻底消除对方的敌意,你们会因此相处得更好。

5.不要欠小人的人情

小人是最斤斤计较的,谁也没他们的算盘打得精。如果在你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小人主动提出要帮你接洽一个客户,你可不要随便接受这双"援助"之手。要知道,一旦生意谈成了,小人就会以你的救兵和恩人自居,以后他碰到什么棘手的事找你当替罪羊,你若不答应,那就会被他说成是忘恩负义。

6.与人争吵时不要非占上风不可

实际上,争吵中没有胜利者。即使口头胜利,但与此同时你又树立了一个对你心怀怨恨的敌人。争吵总有一定原因,总为一定的目的。如果你想使问题得到解决,就决不要采用争吵的方式。适当地做出让步才是明智之举。

要和别人沟通,不要和别人竞赛

当沟通变成和别人竞赛,变成辩论时,沟通已经算是失败了。

沟通就是要寻求统一。沟通者不能容忍另类思维,沟通的目的不是要证明谁是谁非,也不是一场你输我赢的游戏,你的目标是要沟通,而不要抬扛。有效的沟通不是斗勇斗智,也不是辩论比赛。

与人交谈时,有的人会把彼此的沟通看成是一种竞赛。如果观点不一样,在他看来,就是在挑战他,一定要分出个高下。如果一个人常在他人的话里寻找漏洞,常为某些细节争论不休,或常纠正他人的错误,借此向人炫耀自己的知识渊博、伶牙俐齿。这样他一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那是不好的印象。这样的人往往忽略了沟通的技巧,因为他们把交谈当成了辩论,而不是信息、想法与感觉彼此交换的过程,这样的语言表达,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可能会"火上浇油",令沟通无法有效展开。

为了与他人有更好的沟通,这种竞赛式的谈话方式必须被舍弃,而应采用一种随性、不具侵略性的谈话方式。这样当你在表达意见时,别人就比较容易听进去,而不会产生排斥感。

多交流,求团结,才能促进和谐。只有沟通,双方或多方才能知情,才能信息对称,进而达到认识一致,目标同一,同心同德。在沟通中取得理解,在理解中形成共识,在共识的基础上实现统一,沟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和别人的立意或观点有冲突时,若是立刻反问,就等于完全不接纳对方;若与对方进一步讨论,其实还是在挑战对方的建议,但对方的感受却会好很多。

如果沟通时不得不对对方的立场提出质疑时,在提出问题之前一定要至少稍微解释一下,你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此可使你的问题的尖锐性(对立性)降到最低。有时如果对方先提出尖锐对立的问题,那么你就要加以理解并化解。

小贴士

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

一对小夫妻经常为吃苹果发生口角。

女的怕苹果皮上沾了农药有毒,一定要把果皮削掉,而男的则认为果皮有营养,把皮削掉太不可惜。常吃苹果,也就常吵架。后来一次,竟吵到邻居的大爷家去断是非。

大爷对女的说:"你先生多这么多年都吃没削皮的苹果,还好好的并没死,你担心什么?"大爷又对男的说:"你太太不吃苹果皮,你嫌她浪费,那你就把她削的苹果皮拿去吃掉,不就没事了!"

大爷还说,由于不同家庭环境以及不同成长过程的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有所不同,因此,不要勉强别人来认同自己的习惯,同时,也要有体谅宽容别人的习惯。

小两口茅塞顿开。

非必要时,不要打断他人的谈话

不要随意打断对方谈话,如要插话,应客气地提出并表示歉意。

在交谈中,有的人总是时不时地打断别人的谈话,经常插话,他们甚至认为这种插话是一种聪明的表现。其实,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

在沟通中,只有让对方把话说完,才能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获得更多的信息。随便插话,就不能专心领会别人说话的意思,还会使对方感到不受尊重。

例如,在教育性谈话中,老师往往难以忍受交谈过程中的片刻静默,一旦学生的表述出现停顿时,老师可能会马上加以催促:"你说,快说啊!"这就会使学生感到自己在被审问,并且产生抵触情绪。但是事实上,老师并没有意识到,学生的沉默可能正是在寻找适当的措辞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老师的催促或者插话都会使学生产生"老师并不重视我的感受,也不重视我本人"的想法,从而失去了解学生的良机。

在别人说话的时候随便打断,也是没有礼貌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热衷于交谈,当别人阐述自己观点时,他们总喜欢打断别人,谈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人往往会让人厌烦,也常常在不经意之间就破坏了自己的人际关系。

例如,有一个老板正与几个客户谈生意,谈得差不多的时候,老板的一位朋友来了。这位朋友插进来了,说:"哇,我刚才在大街上看了一个大热闹……"接着就说开了。老板示意他不要说了,而他却说得津津有味。客户见谈生意的话题被打乱了,就对老板说:"你先跟你的朋友谈吧,我们改天再来吧。"客户说完就走了。

老板的这位朋友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搅了老板的一笔大生意,让老板很是恼火。

培根曾说:"打断别人、乱插话的人,甚至比发言冗长者更令人生厌。"打断别人说话是一种最无礼的行为。每个人都会有情不自禁地想表达自己的愿望,但如果不去了解别人的感受,不分场合与时机,就去打断别人说话或抢接别人的话头,这样会扰乱他们的思路,不能完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情,因而只会引起他人的反感,有时甚至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在交谈中,不应当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要尽量让对方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有急事要打断说话,也要把握机会,也应征得对方同意,用商量的口气说:"对不起,我提个问题可以吗?"或"我插句话好吗?"这样可避免对方产生误解。所插之言也不可冗长,一两句点到即可。假如已经打断,应确保原先的通话不被忽略。

发生分歧时,要懂得求同存异

善于求同存异,就是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从长计议;对双方都认同、都有利的事情,就要抓住机遇,加紧推进问题的解决。

成语"求同存异"中的"求"字是寻求的意思,"存"字是保存、保留的意思。该成语的意思是寻求共同之处,保留不同意见。讲的是不因个别分歧而影响主要方面的求得一致。有时"求同存异"也说成"求大同,存小异"。现在将"求同存异"的意思理解成这样:寻求共同之处,保存有差别的地方,不再强调大同小异。

在沟通中,双方的观点发生分歧是常常遇到的事情,任何两个人的思想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另一个存在分歧的原因是,双方或一方没有完全理解对方的意思、也就是说沟通的效果不是很好,所以暂时接受对方的不同观点。因为对方可能是站在另一个角度和自己表达着同一个事情或同一种观点,随着沟通的顺利进行,你会发现求同的同时,相异的观点常常不自觉地彼此融合,变成了相同的观点。

尤其是在涉外活动中,人们面对这些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千差万别的风俗习惯,对"中外有别"的观点不能一概予以否认。求同者,则是要求人们在涉外交往中善于回避差异,善于寻求交往双方的共同点。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承认个性,坚持共性。

加强沟通要立足共同的奋斗目标,坚持求同存异。发展,实际上就是"同"和"异"的矛盾统一体。"同"指的是我们基于共同利益而确立的共同目标,"异"指的是各项工作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具体利益和要求上的差别。没有"同",就不可能有进步,就不可能有发展;没有"异",我们的社会就势必死气沉沉,没有活力。沟通,就是为了找出彼此之间的共同利益,只要在这一大局下,一切差异都能体谅包容,都能听得进,想得开,容得下。

小贴士

本田公司的用人策略

任何企业或组织大概可分为两类人,一种是任劳任怨、负责尽职的人,另一种是满腹牢骚、得过且过的人。

经营者通常会对第一种人欣赏而重用,对第二种人轻视而头痛,甚至因为他们整天发牢骚而觉得"把这些没用的家伙开除算了。"

曾任本田公司副总经理的西田通弘反对把这些人开除,他主张企业的经营者应向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多学习。

他举大自然的森林为例来说明。森林并非整整齐齐只栽种一种树木,一座茂密完整的森林必定包括:五六十公尺高的挺拔大树、三十公尺左右的次高树木、一二十公尺的低矮的树木以及杂草等。假如只栽种挺拔的大树,把矮树与杂草全都铲除的话,留下来的大树就会逐渐衰弱,最后枯黄死亡。

西田通弘说:"把不合己意的异议分子开除的话,就像在森林里铲除矮树与杂草一样,最后企业会完蛋。"

他认为上上之策是:一方面容忍,一方面要尽力把不满情绪减至最小程度。

忠言不要逆耳

忠言往往会很不顺听,其实,只要讲究技巧,忠言也可以不逆耳。

古人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之说,可是苦口的良药毕竟让人难以咽下,往往达不到利病的目的。所以人们才研制出糖衣药片,胶囊药片,使"苦口"变"甜口"让病者满意咽下,自然会达到利于病的目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人们更多的喜欢听赞扬与鼓励的话,而严厉的指责甚至谩骂常会起到想反的作用,对方即使明知正确但还是会抵制或是拖延接受。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北则徐徐吹动,轻柔温暖,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同样是吹风,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

同样,批评上所以常常"逆耳",也是因为批评常常与被批评者的情绪状态相抵触。一般说来,人们是乐于接受正确批评的,所不愿接受的,往往是批评的方式方法。所以,批评者若能考虑到被批评者的情绪状态,采取对方容易接受的批评方式,使被批评者在"良好的心境"下展开认知活动,那么,批评就能收到预期效果。

一个人如果买了件新衣服,从颜色到款式都有不少缺憾,倘若实事求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一定弄得他心里很不愉快。换做自己大概也是如此。如果工作中也用这种方法与人交流,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与看法,或者用激烈而直接的言辞批评对方,必定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甚至口角,这样遭受对方极大反感的用语习惯得不偿失。

要想做到忠言不逆耳,需要掌握以下技巧:

1.将批评夹杂在肯定和赞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