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沧海横流
1、混沌初开
天苍苍,野茫茫,苍天云流,沧海水流……
早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一位茕茕孓立,形影相弔的诗人,飘着蓬乱的须发,把枯槁的双手伸向苍茫,苦苦地问天:
邃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
河海应龙?何尽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
九州安错?川谷何洿?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雄虺九首,鯈忽焉在?
…………
诗人就是屈原,他在向上苍发问,关于远古的开头,天地之初。开天辟地,这何等伟大的工程,到底是谁经营的?诗人看到江河日夜流注于海,而海水不满盈;大旱之年,海水又不枯竭。故问道:“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而另一位哲人庄子,却感叹道:“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以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说雨是云凝结下落而成,而云就是后来在东汉建光元年(121年)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誉的经学家许慎所著《说文》所说的“气也。”也就是说,大泽之润发生水气,上天成云,雨落地所积,莫大乎于海。
商末周初到春秋初年,中国海洋神话的著作如《庄子》、《列子》、《淮南子》、《楚辞》、《山海经》、《穆天子传》、《十洲记》、《神异经》、《越绝书》、《吴越春秋》、《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述异记》……
袁珂《中国神话史》说“当海浪第一次托起原始人类的独木舟时,海洋神话就匆匆赶来,与人类一起扬帆远航。他们同舟共济,甘苦与共,一起经历磨难,一起拥有光荣。海洋神话,是人在海天之间用桅杆的巨笔绘出的自我,是对人类自身的歌颂与祭奠。”
屈原当然不相信庄子所言“南海之帝鯈与北海之帝忽,尝试为浑沌开凿七窍”。所以他问道:“雄虺九首,鯈忽焉在?”《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云:“南海之帝为鯈,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鯈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鯈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说是远古的时候,南海的天神,名叫儵;北海的天神名叫忽。天中央之神名叫浑沌。浑沌的身体状如黄囊,六足四翅,面若赤火,无耳、目、口、鼻,故名“浑沌”。其虽无五官七窍,却谙熟音乐歌舞。
儵与忽为其好友,经常作客浑沌处,浑沌每每殷勤相待他。某日,儵与忽商议谓:“众皆有五官七窍,而浑沌全无一窍,多有不便。不若我等为其开窍如何?”
儵与忽乃具斧凿,为浑沌开窍。日凿一窍,七日乃成。而浑沌不堪其凿,而死矣。
2、盘古
其实,关于“开辟创世”的“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传说,有南北两大系统:中原北方型神话系统以女娲、伏羲故事为代表;珠江流域南方型神话系统则以的盘古故事为代表。
浑沌之开全赖盘古之力。盘古,盘古,或许是“伏羲”、“女娲”被桂林人读作“盘瓠”;或许是佛经《小乘涅槃论》、《摩登伽经》中古印度婆罗门的大创世神众神之神“梵”音译为“盘”,而在中印交通必经之地——去西天途中的“诸国”的云南、贵州苗、僮之民却听作“盘古”。也或许是“龙头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的异类……
盘古
据袁珂的《中国神话史》说《山海经》成书于禹时代,禹和伯益为治理国家,平定水患遍访天下,伯益把沿途所见记录下来,辑为《山海经》。其中记述盘古开天辟地说:天地浑沌如鸡蛋,盘古居中。经一万八千岁,以斧开天辟地。一声巨响,“大鸡蛋”裂开了。其中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地,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浑沌不分的天地被盘古分开了。他手托着天,脚踏着地。
盘古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的身体每天也增长一丈。如此又经一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的身体也随着长得有九万里高,象一根巨大无比的柱子,立在天地当中,使天地无法重新合拢,不再变得黑暗混沌。盘古已经疲惫不堪,他为开天地辛劳至死。
他临死的呼喊化作雷霆,喷出的气化作风云;他的左眼化作太阳,右眼化作月亮,身躯和四肢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岳,的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海,筋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了田土,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和圆亮的珍珠玉石,他流出的汗水变成了雨露……他睁眼是白天,闭眼就是黑夜,他开口为春夏,闭口为秋冬;他哭,流的眼泪成了江河,眼睛的闪光变成闪电。他喜,就是丽日晴天;他怒,天空就乌云密布……
滔滔的大河,浩淼的大海,这可是盘古的血液呀!南海有龙绡宫住着鲛人,生活如鱼,不废机织,哀极而泣,泪出如珠,湿绡如霜。
南海帝鯈凿死浑沌,有愧于盘古,以鲛绡覆盖南海绵延八百里,归葬盘古魂魄。并以南海海底碧色珊瑚树,植于盘古墓前,并饰有南海之龙吐的龙珠。此树后被汉光武帝迁植于殿前,甚茂。至汉灵帝珊瑚树死,汉室不久也就亡了。至今,南海仍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
在天地没有形成的时候,世界只是一片幽暗浑沌、窈窈冥冥的景象,看不出万物的任何痕迹,也分不清各个方向。
就这样过了许多年,在浑沌之中,慢慢生出了两个大神,一个是阳神,一个是阴神,他们精心孕育着天和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下来。
世界之初,没有天,没有地,没有万物生灵,更没有今天的人类。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鸡蛋,盘古就孕育在其中。
经一万八千年后,盘古在浑沌中长成,觉醒,他一睁开眼睛,四周漆黑一片的浑沌,什么也看不见。盘古很感郁闷,欲舒展身体。慢慢地站起来,稍向上举起双臂,却闻隆一声巨响,宇宙“鸡蛋”被撑开了。裂缝扩展,透入明亮轻盈飘浮的物质,缓缓升起成了蓝天;而混浊厚重沉淀的物质,渐渐下降成了大地。
乍现的渺茫,豁然开朗,盘古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久举的双臂也感疲倦,但稍有懈怠,天就会塌下来。举了几次亦复如是,盘古不想回复黑暗混沌,于是双手力撑蓝天,双脚实踏大地,屹立天地之间。随之天地而变化,天高一丈,地亦厚一丈,盘古之躯随之增一丈。
又经一万八千年,天已极高;地亦极厚。盘古身躯亦增至九万里,天和地终被永久分开。盘古疲惫不堪,终支持不住,累倒在大地上。
盘古之将死,呼气为风云,声音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躯干为大地四维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道路,肌肉为田土,发须为星辰,肤为地表,毛为草树,牙齿、骨头、骨髓变成金石、珠玉,汗水化作雨露甘泉……他把身体的一切,变成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使新诞生的世界美丽而富饶。
天地就这么分开形成了,宇宙八方的位置也确定了下来,刚柔相济,万物才有了具体的形状,烦浊之气变成了鸟兽鱼虫,精华之气变成了人类。阳神负责管理天,阴神负责管理地,这样就形成了现在的世界。
秦时明月汉时关,桂林建起了盘古祠,这是屈原《天问》之后三十多年的事了。秦汉至三国的南海和桂林,遂有“盘古国”之誉称。今人祝祀,南海中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为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和容县之间,还有个叫“盘古”小镇。
盘古成为中华民族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神话人物,而被纳入古史系统,尊为“三皇”之首,完成“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的历史序列。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华人中妇孺皆知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盘古神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伟大开端的一个不朽的象征。至今尚有《盘王书》传唱于苗、瑶民间:
记起盘王先记起,盘王记起造犂耙;
造得犂耙也未使,屋背大塘谷晒芽。
记起盘王先记起,盘王记起种苎蔴;
种得苎蔴儿孙织,儿孙世代织萝花。
记起盘王先记起,盘王记起造高机;
造得高机织细布,布面有条杨柳丝……
而侗民则唱《开天辟地歌》:
又是盘古开天地,开天辟地生乾坤。
生得乾坤生万物,生得万物人最灵。
四大名山为境界,天上日月分阴阳……
传说盘瓠(古)国建立早于赵佗的南越国。丘逢甲诗云:“山中自作盘瓠国”。《汉书?高帝纪》记: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南武织,亦粤之世也,立以为南海王”这个南海王织就是畲族先人,南武城即今番禺,为南海郡郡治,织先称南武候,后为南海王。赵佗据番禺城自立为南越王,逼使南武候、南海王退至畲地。后来,汉帝命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国王叱蜜派使入南武候织所封的畲地,请盘瓠王盘宜珠领兵助阵,抵御汉军,交趾国王奉海南之地,谢劳盘宜珠,得海南地广土厚,再移盘、蓝、雷等族人居海南。
3、罗浮山
南朝梁人任昉撰的《述异记》最早采录了自秦汉以来有关盘古的各种神话,记载的“南海中有盘古国”三国时传于吴楚间。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葛洪闻交趾出丹砂,求为广西勾漏令,东官郡太守。在赴任途中,途经广东罗浮山,有感于自己的一个梦境,有所顿悟,乃弃官不前,驻跸修道、上山炼丹修行,施医行善,传最终得道成仙。
罗浮山雄踞岭南,称为“岭南第一山”。司马迁赞曰“大荒之内,名山五千。其在中国,有五岳作镇。罗浮、括苍辈十山为之佐命。”司马迁把罗浮誉为五岳之后的第一名山,故被尊为“粤岳”。
罗浮山端庄的正门镌刻门联:“罗山万仞云中起;浮岛一峰天外来。”而史书记载,博罗古城东门朝东亭联曰:“古县秦时有,仙山海上来。”足可说明“浮山浮海浮罗”,合成罗浮山云云……
传说混沌初开之时,天摇地动,洪流横溢。唯东海蓬莱仙岛屹立于狂涛巨浪,巍然不动。此为神仙居住之境,一晚,当保安的小仙贪杯,酒醉不醒。这夜狂然风大作,惊涛拍岸。蓬莱左峰轰然开裂,颓然倾倒海中,千钧一发间,一只峰底修炼千年的巨鳌,力撑倾倒于须臾,使此峰不至沉沦。山峰在此茫茫沧海中漂浮,也不知过了多久,漂到南海之滨,附于罗山旁。但南海的浪涛汹涌,使浮山晃荡不定,与罗山时分时合,欲合还离。
八仙铁拐李正好从天池赴宴归来,路过南海之滨。见此情形,也觉得这浮来之山,分明来自蓬莱。即降下云头,左足踏在南海西樵山,左足踩住罗山东麓白水山。左手拔出混元镏金铁棍,一头插住浮山,一头钉稳罗山。再从布袋中拈起出两枚铁钉,分别向罗山的东、西礁石打去。向东飞的铁钉插进礁石之中,略有松动。铁拐李顺手从海滩抓起一把贝壳,把缝隙塞满,吹口仙气,即严严实实。西边礁石太坚硬,铁钉插不进。铁拐李喷出三昧真火,炼熔礁石,铁钉就牢牢地钉入通红的礁石中。铁拐李又从背上抽出几根葫芦绦带,把罗山和浮山捆牢。再将罗山紧紧地綑在东边铁钉上,再把浮山牢牢地绑在西边铁钉上。罗山和浮山即合成一体,犹如一条抛锚的巨舰碇泊在茫茫大海。风平浪静了,雨过天青,罗山、浮山仙缘结合,浑然天成,屹立在南海之滨。终于和。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的一座高峰。几经沧桑,铁拐李留在南海西樵山和罗浮白水山的一左一右足迹,化为佛迹岩;而铁拐李用来联结浮山和罗山的混元镏金铁棍,变成了浮山和罗山之间的铁桥峰,至今犹存仙迹。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对铁桥峰曾作了专门记述:“是曰铁桥,非桥也。一石空,袅袅数十百丈,上横绝献,下跨悬崖,以接二山之脉。”千百年来,罗浮山相对西樵山被称作岭海东西二樵,罗浮有“东樵”美称。
宋代,苏东坡有《白水山佛迹岩》一诗为证:
何人守蓬莱,夜半失左股。
浮山若鹏蹲,忽展垂天羽。
根株互连络,崖峤争吞吐。
峰峦尚开阖,涧谷犹呼舞。
神话传说在民间,似是而非,原来固定罗、浮二山的两根铁钉,已变为两座小山。东边铁钉,化作博罗县城东的浮碇岗。山形似葫芦半扣,故称葫芦岭。至今,只须在岭上一挖,到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白贝壳。传说这就是当年铁拐李用来塞铁钉缝隙的贝壳;而西边铁钉,变为增城的焦石岭,现在只要一掘,泥石间依稀可辨铁拐李三昧真火炼过的痕迹。
几千年来,浮山漂海附于罗山的神话传说,连不少史书也有明确记载:《后汉书?郡县志》记云“博罗有罗浮山,以浮山自会稽浮来,博于罗山,故置博罗县”;南朝沈怀远《南越志》说“此山本蓬莱山一峰,在海中与罗山合而为一。今山犹有东方草木及五距鸡。”唐?刘询《岭表录异》载“本只罗山,忽海上有山浮来相会,是谓罗浮山。”唐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记录“罗浮山之西有浮山,盖蓬莱之一阜。浮海而至,与罗山并体,故曰罗浮”。明?黎民表《罗浮山图经注》:“罗浮者,盖总称焉。罗,罗山也;浮、浮山也。罗山自古有之,浮山本蓬莱之一峰,尧时洪水泛滥,澌来附于罗山。”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山语》云“蓬莱三别,浮山其一也。浮山自东海来与罗山合,崖献皆一。罗主而浮客,客来自蓬莱而依主。”
南北朝广州剌史萧誉《罗浮山铭》写道:“神哉蓬岛,合影罗岑。南滨溟渤,西负桂林。龙畏斜峙,牛岭傍升。形高华霍,德迈衡岷。”晋代山水诗人谢灵运《罗浮山赋》,其中有句:“洞天有九,此惟其七。潜真之阴室。洞穴之宝衢,海灵之云术。”诗仙李白深情咏道:“余欲罗浮陷,海上同飞翻。”“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罗浮麻姑台,此去或未远。”“徘徊苍梧野,十见罗浮秋。鳌卡山海倾,四溟扬洪流”。诗圣杜甫吟道:“飘飘桂水游,怅望苍梧暮。结托老人星,罗浮振衰步。”大文豪苏东坡的“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丁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成为千古绝唱。明戏曲家汤显祖被贬徐闻典史,绕道畅游罗浮,写下《游罗浮山赋》。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留有了“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诗句。清屈大均《咏罗浮》咏道:
浮山浮海自东来,嫁与罗山不用媒。
合体真同夫与妇,生儿尽作小蓬莱。
在罗浮山修道的葛洪所著《枕中记?众仙记》把珠江流域原生型的盘古神话加以整合使之道教化,将盘古列入道教神谱,奉称“盘古真人”,尊为开天辟地“元始天王”,又称“三皇”、“五帝”皆其后裔。
二、海枯石烂爱情永恒
1、鲲鹏恋
传说100多万年前,雷州池洼中部发生断陷而形成琼州海峡,使海南岛四周环海,孤悬南海。距今一万至三万年,海水退于最后一次冰期时期,水平面下降,海南岛与雷州半岛又相连一时。由于火山爆发引起大规模岩浆喷泻,地壳变动,沉降或突起,海南岛与雷州半岛又隔于琼州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