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明末屈大均《广东新语》对陈文玉记述归入《神语》,题为《雷神》:“神圣之生,天必示之怪异,况雷于天地为长子。《易》曰:震,一索而得男。神生于霹雳,为天地始阳所孕,理诚有之。况雷与龙同体,其从龙而伏也则在山,从龙而起也则在田。雷者龙之声也,电者龙之光也。龙本卵生,故雷神亦卵生,卵不从天降而从地出,又所谓雷出地奋也。又雷与风牝牡也,雷风相薄,雷之精入于风之血,故卵生焉。卵得乾之初气,故为雷子。其生于雷州,则以雷州乃炎方尽地,瘴烟所结,阴火所熏,旧风薄之而不散。溟海荡之而不开,其骇气奔激,多鼓动而为雷,崩轰砰嗑,倏忽不常,故雷神必生于雷州,以镇斯土而壁除灾害也。”
雷州半岛是著名的雷区,每年有二百多天打雷。雷声激烈磅礴,万物苏生。雷能致雨,能兴五谷,使人敬仰。雷能发声放电、能毙人,使人畏惧。生活于此地的黎族,自称其始祖与雷有着密切关系。陆次云《峒溪纤志》载:“相传太古之时,雷摄一卵至山中,遂生一女。岁久,有交趾蛮过海采香者,与之结合,遂生子女,是为黎人之祖。”刘谊《平黎记》载:“故老相传,雷摄一蛇卵在此山中,生一女,号为黎母,食山果为粮,巢林木为居。岁久,交趾蛮过海采香,与之结婚,子孙众多,亦开山种粮。”雷州先民对雷神的崇敬,因而铸造云雷纹铜鼓以酬雷。
2、雷州生雷神
雷州半岛的子民甚至认为雷也会有生命,也会繁衍出在人世间存在的形式。他们在生活中甚至觉察雷就存在于地上叫“雷屑”又叫“霹雳石”的石头中。这石头可为婴儿镇惊辟邪,可以镇纸,书写状词,必打赢官司。他们认为天地之初,雷起于地,后又起于水,再后就起于石了。起于石的雷特别响,也特别猛烈。还认为由于龙生于石中,龙之生也就是雷之生了。雷以石为胎,故雷响时,石就会破裂,也就是“石破天惊”。这些碎石散落人间,称为雷公之石。铜鼓也好,霹雳石也好,在雷州半岛的子民看来,雷时时处处都存在于他们的身边。
雷州半岛的子民以雷引以自豪,他们崇拜墨黑,以雷壮其声势,以雷雄其胆色,以雷振其精神,以雷奋其志气,以雷鼓其斗志……于是,他们制作铜鼓,摹拟雷声,双手紧握鼓捶,擂以威壮,气势如虹,雷行九天,轰轰烈烈。于是一切邪怪魔鬼,在这一阵阵雄壮的摹拟雷声中,闻风而靡,丧失作祟的气力。这样,子民就憧憬着没有病痛,没有贫穷的生活。在这隆隆的雷声中,这种日子在他们的憧憬中,向他们渐行渐近地走来。
雷州半岛子民认为雷就是天的意志,神的力量。他们心中的雷神就是他们的祖先,他们的父母,那就是至高无上的雷祖—陈文玉。公正廉明的陈文玉开发雷州半岛,一扫蛮荒,启蒙文明。深得雷州子民的爱戴,贞观十二年,六十八岁的陈文玉累倒在刚刚竣工的新城雉堞上,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全城百姓无不恸哭,哭声震天。扶柩之日,倾城而出。并立即在他的老家英灵里立庙祭祀,尊为雷州之祖,雷之神。唐太宗闻说有迪么一位深得百姓爱戴的雷州剌史,深为感动。在贞观十六年,颁诏书褒扬,敕赐立祠郡城。
雷祖祠座落雷州城西南风景秀丽的英榜山,宏构庄严,巍峨壮丽,洋田万顷,波光潋滟,佳木秀茂,英榜山耸翠,一石峙天,上书“壮我擎雷”。古称“雷岗耸异”为雷阳八景之一。唐贞观年间,雷祖祠建于雷城北三里英山,后梁乾化二年(912)迁徙今址,重修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
藏于榜山村雷祖古庙的“牛鳄图腾会盟碑”,证实在战国时期,这里曾经发生过“牛”、“鳄”两大部落的融合。“牛”部落为雷州半岛的先民,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楚成王熊恽“受命镇粤”及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威王熊商灭越之后,生活在扬子江的“鳄”部落南迁至此,与“牛”部落经过一段时期的冲突与交流,两大部落最终和解融合,此碑是两大部落“会盟”时的标志物。这么一来,古代的雷州土著文化就融入了“鳄”部落带来的楚国巫文化因素。对雷的崇拜跟巫文化结合,便形成源远流长的雷祖民俗。
唐高州刺史的房千里在《投荒杂录》中记述:“唐罗州之南二百里至雷州,为海康郡。雷之南濒大海,郡盖因多雷而名焉,其声恒如在檐宇上。雷之北高,亦多雷,声如在寻常之外。”广州司马的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说:“雷州之西雷公庙,百姓每岁配连鼓雷车。有以鱼彘肉同食者,立为霆震,皆敬而惮之。每大雷雨后,多于野中得黳石,谓之雷公墨。叩之鎗然,光莹如漆。又如霹雳处,或土木中,得楔如斧者,谓之霹雳楔。小儿佩带,皆辟惊邪,孕妇磨服,为催生药,必验。”所谓“雷斧、雷楔”乃新石器时代雷州地区先民们使用的石制工具。
唐戴孚《广异记?雷斗》还记录了在雷州海面有数十雷公和鲸鱼搏斗,以致“海水正赤”的事。晚唐裴鉶《传奇》说的陈鸾凤故事,也发生在雷州。唐宪宗元和年间雷州已有雷公庙,“邑人虔洁祭祀。祷祝既淫,妖妄亦作”。有一年,海康大旱,“邑人祷而无应”。陈鸾凤大怒,认为雷公在大旱时不能降雨,是白白享用百姓的祭奠。他一把火烧掉了雷公庙,还故意犯忌以激怒雷公,持刀与雷公搏斗,砍断了雷公的大腿,迫使老天下了几个时辰大雨。以后海康每逢大旱,乡民便请陈鸾凤如法炮制,向天持刀挥舞,结果都会大雨滂沱,陈鸾凤因而被称作“雨师”。与陈鸾凤相比,陈文玉这样的神与雷州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更适合当地百姓的心理需求。屈大均《广东新语?神语》所说:“雷神必生于雷州,以镇斯土而辟除灾害也。”
在雷祖祠中诸部落酋长伏拜雷祖的石刻像中可以看到,雷祖的形象兼具了汉、黎、猺、獞、峒、獠诸族“始祖神仙”的成份,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其民间传说包括《九耳呈祥》、《霹雳开蛋》、《白日升天》、《智斗谈殿》、《庇平黎乱》、《严惩阉宦》、《托梦医太子》、《游村除疫》、《海上救难》、《致雨济民》等。雷祖祠内珍藏丰富,有寇准诗、东坡赋、丁谓记、李纲碑,有乾隆御书匾额,有千年石人,历朝碑刻……
3、擂鼓酬雷
雷祖民俗文化,包括迎神、游神、送神活动,开雷、酬雷、封雷、冬至、上表、换鼓、游神等祭祀活动,五色旗、六国旗、八宝、八音锣鼓、仿饰、傩舞、舞狮、舞龙等艺术活动,以及上表祈福、打签问卜、换鼓求雨等。此外,还有由“九耳呈祥”传说而派生的“石狗崇拜”。它们与祭祀雷祖的祠庙及神像、石刻、木刻、碑刻、木匾、门额、楹联、祭具、仪仗、典籍等文物,共同构成一种地方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文化形态。
雷州半岛自古就有每年农历二月“开雷”、六月二十四日“酬雷”、八月“封雷”的习俗。雷祖“升天”后,敬雷祭祀活动改为每年正月十一至十五日举行,“因作庙于斯,塑雷祖神像,又塑侍从十二躯、应十二方位,各饰神冠,执剑、刀、斧、钺之类;至了雷公、电母、风伯、雨师、雷车、雷鼓、电火等物,各以板图藏于庙内,令郡民每岁当里役者,依样修造,上元日齐候文武各官送入庙致祭,名曰‘开雷’。”府、县文武官员齐候入庙至祭,办酒席官民同乐。正月十一日雷祖出游雷城,先从雷祖祠出发至麻扶雷祖公馆停留片刻作早参,再出发巡游。雷祖游城完后,十二、十三、十四日三天为各方神圣游城,这几天乡邑土民进城观瞻,雷城万人空巷。十五日祠内致祭,祠堂置新铸大铜鼓,各民族酋首庶民亦把自家铸制的铜鼓摆子祠中致祭为明器,擂鼓酬敬雷神,演雷舞、傩舞、蛙舞、龙舞、鹤舞、散花舞等以敬雷神。
雷傩舞源自古代雷州古越族人对雷神的崇拜所举行的敬雷仪式。每年正月廿八日是雷首公的诞辰,诞期节庆,雷州城乡举行盛大的舞雷傩活动。嘉庆《雷州府志》载:“自十二日起曰‘开灯’,连至十五夜。每夜彩幻,或三四百为一队,或五六百为一队,放爆竹烧烟火,妆鬼判诸杂剧,丝竹锣鼓迭奏,游人达曙。城市为最,各乡圩间有之,是曰‘傩’,谓之‘遣灾’。亦有至二十八日或二月十二日乃傩者。”雷傩舞的主体是雷公与五雷公将6个傩面具。正月廿八日早上4时左右,村民就在邓巡庙设坛敬祭雷首公,道士念咒经,奏请雷首公巡游遣灾。占卜允许后,人们抬着雷首公,戴着雷公与五雷公将的傩面具,穿着五色衣服,雷首公左手拿凿,右手举斧,指挥雷公、五雷公将到各家各户“遣灾”。各家各户庭院中备供品待迎,雷公、五雷公将排着队,左手叉腰右手高举作“香火诀”,徐徐而进,站立庭院中间,头左右摆动,右手不停地转动,脚步上下踏跳,不时地发出“呼”的声响。雷公站在庭院后中间,出斧举凿踏步向前后进退状,舞傩动作原始古檏独具风格。各家各户表演一番,全村舞傩遣灾毕,回到庙前广场,庆祝遣灾成功,气氛热烈高潮迭起时,人们不断地擎起雷首公连连高喊:“呼!呼!呼!”古称“舞呼”。敬雷遣灾逐家逐户地进行,又称“舞户”。
雷州石狗民俗是由雷祖“九耳呈祥”的诞降传说而派生的一种民间信仰习俗。雷州石狗是雷州古越族人的崇拜物。它经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吉祥物的发展过程。南朝陈代,雷祖陈文玉的诞降——“狗耳呈祥”的神奇传说,使雷人对石狗崇拜的活动达到高潮。雷州石狗以“守护神”的新内涵,祀立地点也从最初野外的河口、路口、村口、墓门,进而走上祠门、家门、校门、衙门;其所司神职也从镇魔驱妖、祛邪消灾,发展为兼赐财福、添丁寿、司风雨、主功名、主正义等等。就连给小孩取名,也用“狗仔”、“昵狗”、“狗生”、“狗保”之类,并让小孩戴狗仔帽、穿狗弄衫等。
雷州换鼓是古代雷州“祭雷酬雷”大型民俗活动中的一种主要仪式,以神秘、灵应著称,是“天人互应”的奇观。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记载:“从来说道天下有四绝,却是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江潮。”“雷州换鼓”出现“天人互应”奇观的关键在于“龙凤鼓”。“龙凤鼓”具有自我恢复原形的功能,是以“记忆金属”镍钛之类合金铸成。祭司将“龙凤鼓”打裂,让其恢复原形的方式展示“神迹”,祈求雷祖降雨赐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为在雷州文化中,鼓声是雷声、雷祖英灵的象征物,鼓的复原与鼓声的不息,代表着雷与雨的轮回,代表着雷祖英灵的不灭。但“龙凤鼓”民俗形式已经失传,故只能从载于清代《遂溪县志?艺文志》的《雷祖庙铜鼓歌》中窥见其本来面目:
昔人传信复传疑,雷祖降神神而奇;
若翁有犬九耳动,一声霹雳成婴儿。
须叟百灵走奉役,阿香推车电赠策;
奔驰日道飞星躔,指挥雨师叱风伯。
一朝举手开天关,傅翼飞去不飞还;
雷人思之不得见,相与结庙英榜山。
英榜山前庙最古,当年垦劈金在土;
阴阳为炭天地炉,造化铸成三铜鼓。
至今铜鼓悬庙堂,长调律吕和宫商;
不须刻桐为鲸扣,人人自可操渔阳。
昂藏丈夫高引肘,游嬉童子齐拍手;
抛砖掷瓦动地来,破裂一声人散后。
谁知其物具神通,已破还完数日中;
花纹烂斑更新样,一再击之声逢逢。
尔来一千有余载,宇宙中声长自在;
一天风月凤鸣山,万里波涛鼍喷海。
世间神物不轻邀,英灵不灭声不销;
藉以和鸣国家盛,神之为灵诚昭昭。
总之,雷祖文化是南海沿海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它包含人们敬畏雷、崇拜雷和祈福、“遣灾”的文化内涵。雷祖是雷司之神、是雷王(即雷公之王),可以“奔驰日道飞星躔,指挥雨师叱风伯”;可以“纠阴兵而剪寇,时雨以利农”。在雷祖民俗文化中,具有场面壮观、气势磅礴的特色,带有巫文化的神奇色彩,这南海沿海民俗文化多元性包容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