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南海海洋文化传
28373900000009

第9章 神话篇(9)

日头渐高,亦渐晒得烫,若到中午,只恐牧童会被晒坏。农民便回村,众告村人以牧童落洞之事,众村人携备铁锹之类工具,前来营救小孩。

村人们围着小孩落洞处,想挖开洞口,呀挖,可是挖着挖着,大家觉得情况不妙,有人大叫:“棺材!”大家一看,果然是有棺木露了出来,大家不及多想,继续往下挖。好不容易挖到牧童处。

突然又“嘣!”的一声,锄头又挖着什么,这次是金属的响声。大家把牧童抱开,牧童脚下有一块圆圆的铜的东西,大家继续往下挖,竟挖出了一只巨大的铜鼓。那铜鼓口径有五尺左右,鼓面中间是太阳纹,四周有六只金色的青蛙。

牧童说:“就是刚才在外面跳的青蛙。”大人一听牧童这么说,更觉得这面铜鼓并非凡物。大家根据这墓穴的棺木推断,可能是古时峒主的墓。于是把这只铜鼓抬出来后,将墓仍然封好。

村民们将铜鼓抬回村后,觉得是件大事,便抬着铜鼓到祠堂祭拜列祖列宗,高州太守林霭听闻此事,半信半疑,于是坐着官轿,鸣锣开道,来到这村子。

村民们也不隐瞒,即将铜鼓抬出来让太守看,林霭仔细察看一番,连声说道:“好鼓!好鼓!”这只铜鼓的鼓面鼓身都很有特色,以云雷纹为饰,铜钱纹和水纹线间隔其中,工艺极之精美,暗生据为己有之心。

于是把村长叫来,说:“这铜鼓,非比寻常,放在村里能保存好吗?”村民们一听太守之言,就听出其意。

村长也明白,这只铜鼓放在村里,树大招风,确实不好保管,若把铜鼓交官府,或许会好保存些。然而他不知道村民们会怎么想。

林霭再仔细察看这只铜鼓,发现铜鼓内壁有“汉伏波将军铸”等字样,很感震撼,这可是汉代的宝贝啊,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他感到这只铜鼓的价值不菲。

他看村长不语,便又说:“村长,这只铜鼓可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岭南时所铸,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村长说:“太守大人,可是汉武帝时征岭南的伏波将军,这铜鼓是他所铸的吗?”

林霭心中暗自吃惊,村野中竟也有深谙历史之人,林霭捻一捻胡须,说:“村长好眼力!”

村长说:“太守大人,说老实话,挖到铜鼓,村民都为之高兴一阵,但确感到吃力,每天要派八个后生仔日夜看守,怕丢了。我们商量了一下,如果大人愿意,我们就将此宝献给官府,只请官府免本村三年税即可,也算是宝物带给本村的福祉。”

林霭一听,哈哈大笑。高州有数万个村庄纳税,免此一村三年税,只九牛一毛,于是答应这要求。

广州节度使郑因很快知道林霭获得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所铸铜鼓。有一次,林霭到广州拜访郑因,郑因问道:“听闻林太守近来获得宝物,可喜可贺!”

林霭一听,出了一身冷汗,马上说:“没什么,没什么,只是村民献了一个破铜鼓而已。”

郑因说:“铜鼓?是献给你,还是献给官府?”

林霭说:“回大人的话,是献给官府的,并非送给林某本人。”

郑因说:“如此看来,皆顺民也。”林霭说:“所以在下免了这村三年的税。”

郑因一听,故意说:“我看,某些人还不如村野之人呢!”

林霭一听,又吓了一身冷汗,忙说道:“其实那只铜鼓放在高州官府也不妥,还是抬来广州,交给节度使大人更为恰当。”

郑因说:“林太守,本官可没如此说,不过既是伏波将军之物,放到广州来也无不可。”

当林霭把铜鼓送到广州之时,郑因非常高兴,在官府摆了一席铜鼓宴,向广州城内士绅炫耀这只象征着权力与财富的大铜鼓。

节度使衙门因有了大铜鼓显得神异起来,郑因也常到铜鼓前转转,得意洋洋,沾沾自喜。

一晚,他做了一个梦,梦中他在看铜鼓,发现有个黄袍客也在看铜鼓,郑因暗自一惊,以为是当今皇帝,但一看又不是皇帝。便壮着胆子问:“阁下何人?何事至此?”

黄袍客捻须而笑,说:“在下南海神广利王,与君共理岭南,你管人间的百姓,我领水中众神,平日里相安无事,所以不曾与阁下见面。今日偶过贵衙,看到大铜鼓,故驻足而观,得遇阁下,幸甚幸甚!”

郑因醒来,原来是南柯一梦。他万万没想到南海神也会看上这只铜鼓。人不可与神斗,第二天他立即派人将铜鼓抬到广州东郊的南海神庙里。就这样,这只铜鼓就在南海海庙里摆了一千多年。

据史料记载,其实庙中还有一只小铜鼓,小铜鼓当年与大铜鼓分别摆在庙堂的东西两厅。还过这只小铜鼓不是一只,而是两只。

传说在广州南海神庙里的这对铜鼓分公母,公的在庙里,母的飞入了狮子洋。每有大潮,公铜鼓在庙里“铛铛铛!”作响,母的在狮子洋中“嗡嗡嗡!”发出回响。

相传在明朝时,浔州府有一处铜鼓滩,一年冬天,河涌干涸,有人夜间发现河床低洼处隐隐有亮光,一连几天如是,有人循光找去,发现有两个铜鼓,河床水贯注铜鼓时,“咚咚”作响,声传数里之外,人们不知是凶是吉,立即报知浔州太守。

太守想起史书有关唐朝高州发现铜鼓的记载,认为是好事,于是带人到铜鼓滩,把埋在河床中的铜鼓挖出。用水把铜鼓上的泥泞洗干净,只见这两只铜鼓精美绝伦,四周有鹧鸪斑的铜绿,鼓面有五只金色的青蛙,神态活灵活现。太守很高兴,命人抬回衙中,把它用综绳穿起来,吊四穿楼。四穿楼其实是楼上的亭子,四面通风。每当风起,风在铜鼓内鼓荡,不断地发出“轰隆隆”响声。

浔州太守获得一对铜鼓的消息惊动了南海神。有一天,浔州太守正在午睡,忽觉天上有几声闷雷,他披衣起视,只见一位神人由神兵簇拥踏云而至,太守赶忙揖拜,说道:“不知大神驾到,万望恕罪!不知尊神为何方神圣?”

神兵出班道:“浔州太守,这位是南海神广利王!”太守又拜了几拜说:“真不知神王光临,恕罪恕罪,神王有何命卑职效力?”

南海神告浔州太守说此铜鼓本是宋朝时一峒主之物,峒主曾击铜鼓号令族人抗击南侵的元兵。在一次渡河作战,这对铜鼓沉入水中,峒主亦落水殉国,故地称铜鼓滩。峒主也因此做了铜鼓滩水神。岂料数百年后,铜鼓被你挖走。峒主再也做不成铜鼓滩水神了,他来到南海向我投诉。我就是这此事而来的,你就看着办吧?

浔州太守一听,吓出冷汗浆,惊醒过来,竟是白日做梦。连忙派人敲锣打鼓把这对铜鼓送到南海神庙。后来人们发觉两只铜鼓响声不同,总是一只先响,另一只跟着再响,有如“夫唱妇随”,故人们认为有雌雄之分。

后来有小偷夜间来庙中偷这对铜鼓,用铁索要拉走铜鼓,可就是拉不动,众小偷一齐上,一起用力,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铜鼓没有拉动,小偷们都摔倒地上,个个摔得鼻青脸肿。

小偷们想,可能触犯神灵,吓得一个个跑了。再有小偷光顾,也都偷不走这对铜鼓。其实是公母铜鼓有神灵,因为老有小偷来偷,因而它们决定分开,不呆在一起。

在一次狂风暴雨中,雌铜鼓趁一声雷电响起,顺珠江飞入虎门的狮子洋中。从此后,雌铜鼓在狮子洋,雄铜鼓在南海神庙,每当潮起之时,雌铜鼓先闻讯发出响声传到庙里,庙里的雄鼓则发出回响。其响声从近而远,越远声音越大。

八、雷祖陈文玉

1、雷震王

在南海沿海的雷州半岛大地上,雷、风、雨、水、火、咸、旱、虫、盗为患。于是先民望着漫天鬼眼诡谲的星斗,猜度着这一场场灾难,是不是其中有作祟者?这些人着起辟邪的黄袍,一手持着桃木剑,一手摇着铜铃,口中念念有词,煞有介事地掐指一算,彗星入轸,荧惑犯斗云云。

雷,发自天空的巨声,随之而来的是天眼怒睁的电。这恍惚予人一种神威的震慑,发自冥冥中的咆哮,阴森沉闷,阴鸷的目光诡谲而狰狞。这是可怖的组合,令人不寒而慄。先民们被至高无上的天容震怒并为之惊骇,惶惶然地匍伏着,颤颤抖抖乞求上天的饶恕。然而,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犯了天怒,谁也茫然,不甚了了。只以为自己受尽欺凌,是上天的旨意,理所当然地要接受天的惩罚。

唐代沈既济的《雷民传》云:“尝有雷民畜畎犬,其耳十二,每将猎必笞狗,以耳动为获数,未尝五动。一日,诸耳毕动,既猎,不复逐兽。至海旁,是中嗥呜。郡人视之,得十二大卵以归。置于室中,后忽风雨若出自室。既霁就视,卵破而遗甲存焉。后郡人分其卵甲,岁时祀奠,至今以获得卵甲为豪族”。

宋代丁谓《雷州显震庙记》记载:“旧记云:州南七里有擎雷水,今南渡也。始者,北里居民姓陈氏者家无子,因射猎中获一大卵,围及尺余,携归家,不知其何名,置之。忽一日,霹雳而开,遽生一子,鞠育抚养,遂承其家。乡俗异之,曰雷种。陈太建二年也。”

雷州半岛的先民认为雷神就是陈文玉,宋吴千仞《英山雷庙记》说雷祖就是雷州刺史的陈文玉:“州之二里英灵村,有居民陈氏,无子,曾为捕猎。家有异犬,九耳而灵。凡将猎,卜其犬耳动者,所获数亦如之。偶一日,九耳齐动。陈氏曰:今日必大获矣!召集邻里共猎,既抵原野间,有丛棘深密,犬围绕惊匝不出。猎首相与伐木,偶获一卵,围尺馀,携而归,置之仓屋。良久,片云忽作,四野阴沅,迅雷震电将欲击其家。陈氏畏惧,抱其卵置之庭中。雷乃霹雳而开,得一男子,两手皆有异文,左曰“雷”,右曰“州”。雨止后,陈氏祷天而养之。既长,乡人谓之‘雷种’。至太建二年领乡举,继登黄甲,赋性聪明,功业冠世,授州守刺史之职,陈文玉是也。”

陈文玉司雷每年二月必作蔚响,雷州历届太守一定要到雷祖祠为雷神开印。而八月则是雷神闭藏,太守定要祠中为雷祖封印。每年六月二十四日,雷州子民必去祠中以雷鼓酬神。雷鼓髹以新漆,光洁莹亮,足以震慑鬼魅,辟治邪佞。

明崇祯年间庄元贞所纂《雷祖志》增加了一些内容,如“文玉貌相超常,武力绝伦,叱声霆震;资质聪明,勤学不缀;严气正性,不仕非君,侍亲至孝”;“唐贞观五年(613年)出就荐辟,即本州刺史”;“唐贞观十二年正月十五日,率文武僚属具题城工告竣,彼时即生两翼,白日升天”,等等。嘉庆《雷州府志》载:陈文玉61岁临危受命,任东合州刺史。在职期间,“精察吏治,巡访境内,甦民疾苦,怀集峒落,诸酋相继输款”。同时,奏请朝廷改东合州为雷州,还捐奉修雷州郡城,巩固地方政权;剿抚并施,分化打击了谈殿等叛乱势力,“诸贼皆惧,遂相率归峒远去矣”,“猺老獞老复来贡献方物,求勿捕剿。自是雷无贼患”;他教养并行,致力传播中原文化,使“猺獞向化,民俗丕变”;他引进先进的农耕技术,“丰吾田谷、荣我冠裳”,为民族的融合与国家的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于贞观十二年(638年)仙逝后,“雷民德之,遍立庙祀”,尊其为“雷祖”。贞观十六年(624年),唐太宗褒封雷祖为“雷震王”,特遣礼部侍郎吴从殷督郡官于郡城西南隅建祠奉祀。此后,历代王朝对雷祖的褒封多达14次。这么一来,陈文玉就成为亦人亦神的一位英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