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南海海洋文化传
28373900000012

第12章 神采篇(2)

佛教禅宗发源于南中国海之滨广东,禅宗始祖达摩东渡印度洋、南中国海到东土弘法,就在广州“西来初地”登陆。在广州西关繁华的上九路,人流如鲫,熙熙攘攘,路旁竖立着一块的石碑,石碑上刻有“西来古岸”四个大字。穿过“西来古岸”小石碑旁边的一条小巷(西来正街),就是“西来初地”。

据清代道光年间的《南海县志》记载:“……地曰西来初地,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6年)达摩尊者自西域航海而来,登岸于此,故名。至今三摩地、西来古岸遗迹犹存。”1400多年前,始祖达摩在此登岸后,便在今华林寺所在地“结草为庵”,谓“西来庵”(华林寺)。乃开坛讲经、弘法度人,之后辗转中原传教,广播衣钵,开中国佛教禅宗之源。《广州城坊志》称:“自萧梁普通七年(526年),达摩泛海至粤城西南登岸,后人名其地早西来,建庵曰西来庵,历千三百余载,传灯弗绝”。至今尚遗西来正、西来后、西来新、西来东等街巷。由于有西来庵的法门宝地,故有后来清初宗符禅师兴建的华林寺,当时的华林寺规模宏大,与光孝寺、海幢寺、大佛寺并称为广州的四大丛林。

广州西关寺院以华林寺的历史最为悠久,华林寺珍藏的21颗释迦牟尼佛舍利子,由于时间太久加上鲜见于史料记载,一直难下定论。最早见载于陈子升的《盂兰盘日西来庵舍利》,诗云:

金作浮图藏舍利,师僧请出众人观。

生天直用时时切,消业回思世世难。

惊眼威神灯外转,彻心悲涕水中寒。

病身礼罢空行院,为指芭蕉在药栏。

道光年间主持僧祗园又兴建了五百罗汉堂,正因为有达摩事迹的彰显,故华林寺一度香火鼎盛,中外闻名。“西来初地”不单是中国禅宗文化的发祥地、禅宗源头,还是中外文化交汇处之一,是外来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一个象征。

达摩是南天竺香至国香玉王的第三王子,生于公元四世纪,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传说一天,三王子见一僧坐于路中,问道:“老师父,何踞于路?”僧答:“于此候你!”三王子说:“你认识我?”僧说:“可你并不知道你!”三王子说:“果然?”僧说:“当然!我不仅知你现在,且知你将来,”三王子说:“你到底是谁?”僧答:“我就是你!”三王子再问,僧已遁形……

国王病危,要传位三王子,然其未归。待三王子归,王奄奄一息,三王子泣抱父王。法师晋见王,于病榻前,双掌对王的胸前,口念咒语,掌心即射一道紫光照于王身。王乃苏醒,众人大喜,众人感激法师,称赞法力无量。王命三王子聩以明珠一颗给法师。法师说:“世间何物为大?”三王子答:“法性最大!”法师说;“好!一切随缘吧!”说罢拂袖而走。

三王子送走法师,转身回宫,发觉椅上遗有黄色锦囊,囊内有黄色罗帕,取视之,上有朱字;“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三王子念念之,就无心继承王位,要拜法师为师,出家修行。

法师名般若多罗,有心要度三王子出家。三王子跪求般若多罗法师请收为徒。”法师问:“你为何出家?”三王子却不作声。法师问:“为何不语?”三王子说:“佛在心中,不如不说。”法师说:“那好好修行吧!”三王子双手合什叩谢而归。于河滩上挖筑草舍。

次日,突然一群后生过河来斗殴,将草舍掀翻。三王子只得重建。这时,有僧送饭来,三王子忙于盖屋,饭篮就放在土坯上,刚要吃饭,却窜出老鼠,将饭篮撞翻,斋饭尽洒地上。三王子弯腰要收拾饭钵,又风雨大作,饭被冲散,身亦湿透,如落汤鸡一般任凭雨打风吹。

待雨过,般若多罗法师来,对三王子说:“看来你与佛无缘!”回身对僧说:“你再不须再送饭了!”说罢,走回寺院。三王子望着法师背影,忖度:莫非我真与佛无缘?……他边想边又重修草舍。他想:我原可继承王位,万民大仰,锦衣玉食;如今自食其力,自建草舍,真是乐在苦中。他即开悟,连忙将草舍拆掉,向寺院跑去。般若多罗法师正等在门前,法师问:“你回来作甚?”三王子说:“佛道修行在心中,我不必修草舍了。”般若多罗法师笑而不语,领三王子至寺内。

原来法师已准备好,灯火通亮,钟鼓齐鸣,众僧依次跪在佛前,有僧捧出用黄绫所裹剃刀。法师拿起剃刀,对跪着的三王子说:“你现皈依落发,我收为徒,切记:此一刀,断一切烦恼;二刀,修一切善法;三刀,渡一切众生。法号为达摩。”从此,三王子就在寺里修行,人称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跟般若多罗大师学习佛门大乘教义五十多年,天天按时壁观养性,从不懈怠。功成之后,般若大师就让他出外渡人。

他问大师:“应到何地传化?”

大师说:“当去震旦”。

“震旦”指的就是中国。当达摩动身北上时,般若大师又嘱咐说:“你到了中国,应去北方传化,南方君主喜好功业,不能真正领悟佛理。”

达摩祖师未来中国前,他派了两个徒弟——佛驮及耶舍,到中国传顿教法门,即禅宗。谁知他们到了中国,却受了很大的气,所有的和尚都不理睬他们。

后来到了庐山,遇到慧远大师,他专讲念佛法门。慧远大师问:“你们两位是天竺高僧,所传何法,如何无人理会你们?”

佛驮及耶舍大概只会说很少的中国话,就伸出手说:“看!拳做手,手做拳,这快不快?”

慧远大师说:“很快。”又说:“菩提烦恼也就这么快。”

慧远大师当下就开悟了,原来菩提烦恼没有分别,菩提即是烦恼,烦恼即是菩提!慧远大师明白这个道理后,很恭敬地供养佛驮及耶舍。

但没多久,这两位印度和尚就在同一天往生了。他们的坟墓至今还在庐山。

此后,达摩之侄加冕为王。达摩祖师看中国大乘根性成熟了,公元517年(梁武帝天监十六年)某天,达摩秉承般若多罗的遗训,对郡王说:“我要去震旦(中国)传佛,请王上赐我行装。”王说:“三叔,震旦路途遥远,你老矣,如何吃得这千辛万苦?朕遣一使随行。”达摩说:“到震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天命莫违。”王即吩咐为三叔准备行李,东渡震旦。又写好书信,捆付信鸽,飞至建康(南京)告知南朝梁武帝:有印度菩堤达摩前来传教。又亲自安排渡海排筏并备干粮饮水。于是不怕路程遥远及辛劳,航海东来。

达摩乘坐木筏东渡,沧海波涛之上,一路战狂风,顶恶浪,木筏掀垮了再扎,时而忍饥挨饿,吃尽千辛万苦,历经十磨九难,才来到中国。这几位天竺僧人飞掠南海而过,转入珠江口初达南朝宋境番禺,就在广州“西来初地”登岸,沿途化缘招募弟子。即“结草为庵”,开坛讲经、弘法度人,之后辗转中原传教,广播衣钵,开中国佛教禅宗之源。

至今广州仍存“西来庵”遗址,今称“华林寺”,此地为“西来初地”。《广州城坊志》称:“自萧梁普通七年(526年),达摩泛海至粤城西南登岸,后人名其地曰西来,建庵曰西来庵,历千三百余载,传灯弗绝。”在广州西关繁华的上九路,人流如鲫,熙熙攘攘,路旁竖立着一块的石碑,石碑上刻有“西来古岸”四个大字。穿过“西来古岸”小石碑旁边的一条小巷(西来正街),就是“西来初地”。清代道光年间的《南海县志》记载:“……地曰西来初地,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6年)达摩尊者自西域航海而来,登岸于此,故名。至今达摩地、西来古岸遗迹犹存。”所说的西来初地,其实是包括了下九路以北、康王路以南、长寿路以西、文昌路以东范围内近三分之二面积的地区。华林寺规模宏大,与光孝寺、海幢寺、大佛寺并称为广州的四大丛林。广州西关寺院以华林寺的历史最为悠久,据传华林寺珍藏21颗释迦牟尼佛舍利子,尚未定论。“西来初地”不单是中国禅宗文化的发祥地、禅宗源头,还是中外文化交汇处之一,是外来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一个象征。

4、对话梁武帝

广州刺史萧昂听到天竺高僧将大乘佛法带到中国来,便亲自接到衙内,奉为上宾,行拜师礼后,安置达摩住进了“王园寺”。王园寺就是今天的“光孝寺”。如今,寺内的洗钵泉,传说是当年达摩洗钵的地方。当时因语言不通,中国人叫他“摩罗刹”。

达摩祖师在光孝寺住了一年之后,梁武帝萧衍才知道了天竺高僧已到广州,即召告天下,并旨派庐山东林寺住持慧远予以接待。慧远已得达摩高徒佛驮及耶舍的点化,即命众僧打扫寺院,收拾客房。全寺大小寺门,都张灯结彩,红色毡毯从山门一直铺到大殿。达摩到寺时,慧远即命钟鼓齐鸣,列队欢迎。

达摩身着破袈裟,手持树杈拐杖,补钉的布袋斜挂左肩,蓬头垢面,赤脚缓行。慧远恭敬相迎,达摩面无表情,闭口不语,一直往佛殿里走。在佛像前跪下,拜了三拜。众僧在慧远带领下,在讲经台前打坐,等待达摩讲经说法。台下一片寂静,鸦雀无声。达摩亦打坐,也不作声,只从布袋取出四卷竹简,放上案桌,一动不动。过了一刻,达摩站起身径自走下台。有人上前阻拦,被慧远喝止。达摩并不理睬,拂袖而去,大家不欢而散。

是夜,东林寺灯火齐明,僧人们都在禅房“坐禅”。达摩也席地而坐,忽一阵风将油灯吹灭。达摩便将灯盏在石桌磨,上座问:“大师何为?”达摩反问:“你何为?”上座说:“我在坐禅修佛。”达摩说:“我在磨瓦成镜!”上座说:“磨瓦何以成镜?”达摩说:“心为根本,罪从心生,还从心灭,坐何益!”说罢走出禅房。

翌日,有僧众在寺园散步,一座指池中莲花说:“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你等可取莲之洁净,不可取污泥之浊。”一僧说:“师兄高见,使我开悟。”达摩隐于树后说:“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污泥生莲亦是好泥!”众僧问达摩:“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达摩说:“没好没坏,因人而异。”另一僧握起拳头对问话僧就是一拳,说:“你说是好是坏?”达摩立即说:“你现在是手握拳中,还是拳握手中?”那僧愣住,问话僧说:“你说是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两僧一说“先有鸡!”一说“先有蛋”,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输。达摩见状,起身走出了后院。数月后,达摩辞别东林寺,向京师建康而去。

梁武帝笃信佛,此时正在大都大兴土木建造寺院,并亲手为良家子女剃度,赐给衣食。他自己几次出家进寺为和尚未果,每次都是由大臣们,从国库中拿出钱来,把他再从寺院中重赎回来。

达摩来到京师建康,前往皇宫递交度牒。梁武帝亲自出金銮殿礼迎,让达摩住进皇宫,向达摩行了拜师大礼,敬为国师。忽有一阵风吹响殿檐铁马风铃。梁武帝说:“风过铃动。”达摩说:“是皇上心动!”

帝问:“高僧来我国何事?”

祖答:“广传佛法!”

帝请求开示法要。问:“如何是佛圣的第一义谛呢?”

祖答:“廓然浩荡,本无佛圣。”

帝问:“对朕者谁?”

祖答:“我不知道。”

帝问:“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写经、弘扬佛法、到底有没有功德。”

祖答:“没有功德。”

帝又问:“为何没有功德?”

祖答:“只是些生死轮回的小果,世尘之因缘,如影随形,看来虽有,实在没有。”

帝问:“如何是真实功德呢?”

祖答:“清净智能微妙圆融,其体本就空寂,无法可得,如是功德,不是世间之法可求。”

帝脸色一沉,极不高兴。又问:“你说世间上有没有佛呢?”

祖答:“没有。”

梁武帝面有愠色问:“既没有,何来传佛法?知你是谁吗?”

祖答:“不知道!”

帝起身喝道:“来人!送客!”

达摩站起身,转身退出宫门。梁武帝望着达摩背影自语:”什么天竺高僧,连自己也不知道是谁!看来也不过如此,荒唐!荒唐!”

由于教大机小,达摩的话不能契合于梁武帝的小机,故不领悟达摩大师的根本法要。达摩见与梁武帝“机缘不契”便离开建康北渡至魏,去宣扬他的“直指本心,见性成佛”的教义。

是年十月十九日,达摩禅师认为既是机缘不合,就悄悄离开金陵,渡江北上,到北魏洛阳去了。

志公禅师

后来,梁武帝把上面问答情况,告知他的师父志公禅师,禅师听后就大吃一惊,即对武帝说:“陛下,达摩大师这个开示实在太好了,他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的大权出现,乘愿再来。”

粱武帝听了志公禅师这么一说,心里感到懊悔,自愧有眼不识泰山,当面错过,立刻就下了一道命令,派遣许多兵马,急急追赶,一定要把达摩大师请回来,承事供养。

志公说:“陛下千军万马,唤不回头。”

达摩离开了梁武帝的皇宫,要渡江北上。当他路过雨花台时,听见台上人声鼎沸,便信步而上。

原来是刚从魏京洛阳来了一个少林和尚,正在这里讲经说法,深入浅出,甚是动听,听众纷纷双手合十,表示敬佩。

达摩听后,紧锁双眉,摇头叹息而去。

达摩来到江边,只见江水茫茫,无有舟船,只有一位老妇,在岸边端坐,身边放了一捆芦苇。

达摩走上前去,双手合十说道:“老菩萨,弟子要过江,无有船只,请您舍给一枝芦苇,以便代步。”

老人遂点头应允,顺手抽出一枝递与达摩。达摩双手接过芦苇,放入江中,双脚就踏了上去,运足全身功夫,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恰好一阵东南风吹来,达摩就悠悠北去。

到了河南登封县,住在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少林寺。

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所建,达摩到来后,于寺凝修壁观,面壁九年,终日默然,深入禅定,创立禅宗,人称“壁观婆罗门”。

在寺西北二里有初祖庵,建于宋代,寺西南八里有二祖庵,中有二祖像。今天少林寺中还有一块元代雕凿的石碑,上面雕的是一位浓眉大眼,高颧络腮的僧人,踏着一枝芦苇,漂浮在江面上。世称《达摩一苇渡江图》,乃少林寺碑碣中的佳品之一。

达摩到了少林寺,由于寺僧所信奉的是跋陀和尚传授的小乘教义,虽然跋陀早已圆寂。但僧徒对达摩并不欢迎,大伙对他弘扬的大乘之说,不大以为然,还常常给以诋毁和讥谤。

小乘教义是教导佛徒,要得到佛理,必须终生静坐修炼,舌抵上腭,调整呼吸,心注一境,专心参悟佛理才成。

当然,那样修佛是相当困难的。达摩一到少林寺,就依据“南天竺一乘宗”,也叫“大乘空宗”的教义,结合当时中国南北帝王都在弘传佛教,谁都有尽快成佛的要求。

针对此一现实,达摩大力倡导大乘教义中的“二入、四行”的修佛之说。“二入”,就是讲“理入”和“行入”。

所谓“理入”,则同小乘教义要求的修炼方法基本相同,要人壁观禅定。不同的是,不要求永远永远地坐下去,要定时起来活动四肢。更为重要的是“行入”。

“行入”就是讲“四行”。所谓“四行”,是要僧徒养成四种道行。

这四种道行总起来说是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无论谁人,只要一旦妄念俱灭,彻见真如本性,就可顿悟成佛,甚至“放下屠刀”,也可“立地成佛”。

“二入四行”是达摩面壁禅的修行总纲。它的由朴归真的参悟,需要一个由深入浅,层层证悟的过程,达摩面壁九年就是很好的说明。

据传述,达摩一经禅定,连鸟雀在他肩头上筑巢,蜘蛛在他手掌上结网,他都浑然不觉。9年以后,达摩离开石洞,在他坐禅面对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了他的影像。

后来古人写了一付对联:

一苇渡江何处去,

九年面壁待人来。

由于是达摩大师当年面壁过的圣地。所以嵩山少林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名胜古刹。

菩提达摩大师从印度把佛教禅宗传到中国,被称为是中国禅宗第一代开山祖师。

5、南海观音菩萨

“东去西来”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两件盛事。这两大盛事都和南海有缘,南海也因此被佛家视为因缘殊胜之地。据佛经记载,观音菩萨也曾发愿“愿长居南海”。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以大慈大悲著名,世闲众生有任何痛苦的声音,他一但观知,便立刻加以救助,正是“千江有水千江影,苦海常作渡人舟”。

传说又有一位天竺高僧杯渡禅师,在当时宝安的屯门青山(在今香港新界)登陆,并居留长达58年,弘扬佛法,那是1400多年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