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南海海洋文化传
28373900000015

第15章 神采篇(5)

西山石窟

在乐昌的西山石窟遇见智远禅师,于是跟他学打坐,曾憩于“仙人石室”洞内石床,侍座谈玄。还随僧人们唸《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

若夫至道圆明虚无湛极,慈悲普摄济生死之深。河浮大宝舟广度四生之难。恩沾大道迥秡三界之牢,惠镜长悬照无明之巨夜。法王慈愍接引多方,众苦之病无穷……

西石岩“石室仙踪”,洞所在的山,高约50多米,名叫泐溪岭,山上林荫滴翠,怪石嶙峋。

寺以全岩洞为殿,当年慧能坐禅的石床尚有滴泉浸润。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在这块石床边,还能引发人们对慧能大彻大悟的南禅,作无尽的遐想。

慧能在乐昌过了一段时间,智远禅师说,我看你慧根很好,是佛门龙相,在我这里学不到佛。你应该到五祖弘忍禅师那里去学,将来我也有请教之时。于是慧能离开了乐昌,继续北上。

其实,慧能拜五祖为师之前,一有机会就想尽办法去学佛经的,在家里听人家念《金刚经》,听过很多佛家经典。

这说明一个问题,虽然慧能有大智慧,大智慧的人都要讲究学习的。所以我们应该要天天学,学到老,才能有智慧。

6、梨子滋味

禅,梵文Dhyāna(禅那),音译简称,意为静虑。《瑜伽地师论》曰:“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曰静虑。”

“禅为何物”说清楚也不易。禅非文字功夫,不可言传,只能意会。光靠嘴巴讲,动笔头也道不清楚。重要的是去做,去感受。也如毛之所言,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梨子。

禅就是要让人不要胡思乱想,其中奥妙,尽在不言之中。我们只要集中意念,就可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智慧。禅或可说既是一种活动,又是一种境界。

禅作为一种活动,我们又常称“参禅”。参禅、坐禅与禅定三者是其实同一回事,只是角度不同。

参禅是指整个过程,坐禅是指参禅时采用了坐的方式,禅定则是指在参禅过程中内心所获得的安定状态。

但坐禅并不是参禅的唯一方式,参禅的形式的多样的。近来有人提倡的生活禅,犹如少林寺则提倡武术禅,都是参禅的方式。

禅宗初祖达摩在少林寺后边的五乳峰山洞里,对着墙壁坐了9年,连影子都粘在墙壁上了,可称得上是坐功第一。坐禅是禅宗参禅的基本功之一。

参禅多采用坐禅的方式,这与古人的生活习惯有关,盘腿而坐,可能是古代最舒适的姿势。

不过盘腿坐禅,并不是佛教的专利,佛教传入我国以前,道家也坐禅,跑到深山丛林中,坐下来,数息炼气,“庄子坐忘”就是坐禅。

印度的瑜伽也坐禅。坐禅的姿势有多种,双盘,或者单盘,或者别的坐姿。

一个原则,自己觉得舒适就行。只有舒适了,才更有助于入定。当然,不管你采用什么坐势,腰要挺直,呼吸要通畅,全身放松。

佛教通过坐禅来培养一种生活的智慧,以照亮我们的生命,断绝贪、嗔、痴,最后求得生命中烦恼痛苦的解脱。

道家的坐禅通过调息炼气,达到小周天大周天的的禅定,最终目的是延年益寿,长生不死。

至于瑜伽的坐禅,据书上说是唤起体内的称为“蛇力”的东西,最后获得某种特别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禅宗的禅?这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只怕一开口,就得挨“当头棒喝”。只好“庭前柏树子”,“胡饼”,“喝茶去”,“出去散散步”之类胡说一通。

禅宗的公案就是这样形成的。禅不是靠想出来的,禅也不是学问。越想离禅越远,越讲离禅更远。要想知道梨子滋味,最好还是自己去咬一口。禅就是这个梨子,须自己去咬一口。

对于禅宗的禅,六祖是这样说的:“外不著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内心不乱,“不动心”,是禅宗的根本,表现在外面,就是“不著相”,内心不会纠缠于外在的任何东西,而外在的任何东西也影响干扰不了内心。

这内心不乱,这不动心,就是禅定的定力,既是一种大智慧,也是一种坚定的信念。

这智慧和信念,“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陀讲经说法一辈子,最后他老人家还是一句话:“我说法49年,没有说到一个字。”这种无法用语言文字来传达,只能靠自己的内心去感受体验的东西,就是禅。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一个宗派,它是根据初祖达摩大师依《楞伽经》与六祖慧能大师依《金刚经》而创立的。

7、红雪

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少林寺有一千四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座落在河南省郑州与洛阳之间的嵩山之麓。

唐代时期,该寺曾经住过僧众二千五百人之多。这里的僧众除了禅宗大德之外,还有武艺拳术着称的武僧。大家都叫这种拳术为少林拳,并享有僧兵的光荣称号。僧兵曾经帮助过唐太宗李世民取胜于疆场之上。在明朝也有一度参加抗御倭寇。由于是达摩大师当年面壁过的圣地。所以嵩山少林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名胜古刹。菩提达摩大师从印度把佛教禅宗传到中国,被称为是中国禅宗第一代开山祖师。

达摩祖师在中国,屡遭人毒害。北魏就有两位法师想害他,但都毒不死达摩。有一天达摩祖师谓二祖慧可大师:“我传法已经有人,我要圆寂了。”达摩祖师寂灭,可此时,北魏使臣宋云,却在葱岭路遇达摩祖师。达摩执一鞋对宋云说:“你国家有事,赶快回去。”宋云问:“大师,何去?”达摩说:“我回印度。”後宋云回到北魏谈起此事,大家都不信,众人将达摩的坟打开一看,棺材何空空如也,只有一鞋。达摩有遗言说:“我传法三人,慧可得我髓,道育得我骨,比丘尼道济得我肉。”道济背诵法华经,故死後口中生出青莲。他来中国时他说他一百五十岁,但走时还是一百五十岁,历史上无法考据。

菩提达摩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传给二祖慧可大师,这是中国禅宗第一次传灯,灯灯续焰,奕叶相承。

二祖慧可大师(公元487——593年),本名叫做神光,俗家姓名姬武牢,河南洛阳人。幼时,在洛阳龙门山皈依宝静,削发为僧。

有一天,神光正在讲经说法,忽然看到一个印度和尚在座听法,形态十分奇异,两只明亮的眼睛,目光闪闪,令人敬畏。

他正是达摩,讲完经后,达摩问:“你讲经做什么?”

神光答:“我讲经叫人了生死。”

达摩说:“生死如何了?你讲的经,黑的是字,白的是纸,你用什么教人了生死?”

神光被问得无话可答,故老羞成怒,大发脾气。拿起他的铁制的念珠。如同山崩地裂般说:“你现在居然谤法!”朝着达摩脸上就打。

达摩虽然有功夫,但没防备神光这么厉害,说不过就动武,结果被打掉了两颗牙齿。

据说,圣人的牙若被打掉,吐在那里,就会大旱三年。达摩心想:“三年不下雨,那要饿死多少人?我来是为度众生的,不是来杀众生的。”于是把两颗牙吞到肚里,一言不发,回头就走。

神光忽然看见一对雪白如银的暴牙齿,已经整整齐齐放在香盘上面了。

神光一看大为吃惊,生大惭愧,折伏了我慢妄心,知道这是一位大德圣贤,非同寻常。

抽了袈裟马上去追寻达摩大师,达摩也不理他,他就在后头跟,一跟就跟到洛阳熊耳山,即今河南嵩山少林寺。达摩在那儿面壁打坐,坐了九年,神光也跪足九年。

达摩大师还是不理他,只顾自已参禅用功,闭口不言。神光不顾一切,精进勇猛为法忘躯,迫不及待寻求真理,就这样在熊耳山跪了九年。只求达摩祖师指点他如何了生脱死。

有一天下大雪,雪下得埋到腰身。达摩说:“下这么大的雪,你跪在这里做什么?”

神光说:“我要了生死,以前我讲经不能了生死,现请祖师传授我了生死的法门。”

达摩说:“你看天下的是什么?”

神光说:“是雪。”

“雪是什么颜色的?”

“白色的。”

达摩说:“你等着什么时候天下红雪,那时我就传法给你。若不下红雪,你就不要期望。你这么一个恶和尚,用念珠把我的牙打掉两颗,我不向你报仇,已经很慈悲了,怎会传法给你?”乃出此难题来考验神光。

而神光把此文章作成了,他一看墙上有一把修道人的戒刀,预备犯戒时,宁可把自己头割下来,也不犯此戒体。

神光猛把刀拿下,一刀将臂斩断,血流满地,将白雪染成红雪,福至心灵,于是他捧红雪来到达摩面前说∶“祖师您看!真是红雪了。”

这本来就是预料之中,只为要考验他的真心,达摩必须出这个试题。故达摩很高兴地说:“我到中国到底没有白来,还遇到你这样真心求法修道的人,把自己胳臂都不要而来求法,果真有一点诚心。”故传给他以心印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

当达摩讲完之后,神光便生出分别心来,说:“我断下来的臂好痛,我的心很痛,请祖师替我安心。”

达摩就伸出一只手来,厉声对神光说:“把你的心拿来给我,我才能帮你将心安好。”

神光便去找自己的心,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觅心了不可得。说∶“我找不着。”

达摩祖师说:“我已替你安好了心。”此时刻,慧可闻言当即大悟。

原来他说:“觅心了不可得。”这就是说,找来找去找不到心的所在。究竟在什么地方?真心是无形无相,本来无一物,怎么会拿得出来呢!

神光既然彻底悟到真心,所以达摩大师说我把你的心已经安好了,这叫高山流水,自有知音。

神光由达摩传法后,改名“慧可”,即智能足够了,善根可以了。

达摩对慧可说:“我有一领袈裟,传授于你。”

慧可说:“法既以心传心,复无文字,用此袈裟何为?”

师答道:“内授法印,以契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虽则袈裟不在法上,法亦不在袈裟。”

不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以此方式递相授记。我以袈裟,亦表其信,令后代传法者有禀承,学道者得知宗旨,断众生疑故。”

慧可闻言就顶礼谟拜,亲事九年,昼夜不离左右。

于是,达摩就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付给慧可。同时又把从印度带来的《楞伽经》一部共有四卷传给慧可大师,并又说了四句偈子:

吾本来此土,传法度迷津,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8、谁束缚了你

三祖僧璨大师(公元?——606年)。出生于北齐时代,是隋朝禅僧,原来是一位虔诚的居士。

周武帝灭佛,势头甚汹,二祖慧可南避,假装疯癫,隐于舒州皖公山,弘扬佛法,大兴教化。此时,大师已八十岁了。遂遇到三祖僧璨大师,付法之後,吩咐他好好保护衣钵作为证据,并应隐遁,以避免人们之嫉妒及迫害。

僧璨住山中,40来岁,没有人知其身世、姓名。生有顽疾,全身长疮,困苦不堪。他见慧可九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声若钟磬,早有拜师念头。现在经大师点拨,悟性大发,内外贯通,于是衷心表示拜师之愿。

一天清早,慧可正在白云清泉间的草庵面壁。居士欲进,见慧可大师跏趺而坐,仪容端穆,便肃立门外,不敢惊动。

居士从早站到中午,不免有点饥肠辘辘,但慧可依然入定,寂然不动。于是只得一直等着,直到红日西下,天渐向晚。居士听到一声咳嗽,知是慧可出定了,这才掀帘入,即倾身拜倒。

慧可连忙将他扶起,让他坐下,又让侍者沏上清茶,“居士请用茶,不知居士屈驾光临草庵,有何指教?”

居士答道∶“我来皈依和尚,学习佛法。”

二祖说∶“你病得这个样子,这样不清净,怎么可以学佛法呢?”

居士就恭敬地请问说:“我是个有病的人,而您是一位和尚,但我们的心又有什么分别呢?弟子身患重病,苦不堪言,自知作孽深重,有此业报。所以特地来恳求和尚慈悲为我如法忏悔业障。”

二祖一听,知此人有些来历,便说∶“不要讲,不要讲,我知道了。好吧,那你将罪来,与你忏悔。”

居士当下回光返照,忽然领悟说:“觅罪不可见。”

慧可有心度他,经过半年多来的静里观察,见居士容貌清癯,举止轩昂,谈吐雅察。现在见他欲求忏悔,知道时机成熟。慧可便试探他的根器,说:“我现在已经为你忏悔好了,你就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宝吧!”

居士本来对佛法甚喜好,于是趁势问道:“我拜见了大师,应该是见到了僧,但还未知世间何者是佛?何者是法?”

于是慧可便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

居士悟性高,即便说:“如是说,心即佛,心即法,法佛不二,并无区别。莫非是人心执着,才强加区别?”这就是我国禅宗心佛一体论,奏出了早期的妙音。慧可微笑,领颔称是,说:“老衲知你根器不浅,现在一试,果然!”

二祖乃以法传之,并嘱咐他隐藏,以避又遭除害。又说:“且莫让人知我已传法予你。”

过了几天,慧可即为居士剃度,对他说:“你现在是僧宝了,我为你取法名为僧璨。”

僧璨大师为了感师为他忏罪的深恩厚德,就放下身心,在祖下执侍巾瓶,做侍者达二年之久。

慧可此时,但见有缘众生,即予度化。因他与众生有缘,故很多人相信他。昔时毒害达摩的余党,去官府诬陷慧可是妖怪,迷惑众人崇拜。周武帝轻信,即下圣旨令当地官府,捉拿慧可大师,他脾气很大,什麽也不怕,竟坦承自己是妖怪,即被判斩首示众。

慧可告徒众:“我当此果报”。他感到悲伤的是佛法於他在世时,还未能广被了解。他说佛法到第四祖时,将会落到名相上,有名有相,便著於名相。哭罢,就命刽子手行刑。刽子手举刀就砍,并无血出,只一腔白“血”。人修行致极即为纯阳之体,体内血液皆白如乳。

监斩官具实奏明周武帝,武帝乃知错杀圣人。人体纯阳无阴,因为无漏,没有无明,阴亦成阳。皇帝知慧可大师是真正的肉身菩萨,十分忏悔心道:“有真菩萨,朕不加以保护,反而将他杀了。”于是下令文武大臣全都皈依二祖。

慧可大师把正法眼藏与衣钵,传给僧璨大师为禅宗第三祖,并开示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之与法,本来无二,平等一如”的真理。并嘱咐他隐藏起来,以避菩提流支余党的杀害,又说∶“且不要让旁人知道我已传法给你了。”三祖僧璨法师也学二祖一样假装疯癫,默默地到各处教化众生。僧璨晦迹隐形,归舒州(今安徽潜山)皖公山安住,往来太湖司空山,十多年竟然无人知道他的来历。山上本来有很多豺狼虎豹,但他一开始住山时,那些动物都搬家了。

他传法给四祖道信禅师后,三祖就设千僧斋。斋毕,对大众说∶“你们认为结双跏趺坐死是最好的,现在我给你们看看一个特别死的样子。我的生死自由,不受时间的限制。”

说完之后,左手攀着树枝,把脚跷起来,就奄然圆寂。

皖公山改为三祖山,其山谷寺有三祖僧璨大师塔。宋黄庭坚居此寺,因自号山谷。

虽然僧璨寂灭,但其一句对四祖道信所言“谁束缚了你?”让人自己解放自己,受用至今。

9、不怕死的人

四祖道信大师(公元580——615年),俗姓司马,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当时有名望的宗族。从小出家修道,跟僧璨祖师出家学习佛法,做沙弥时,才十四岁。

道信大师

在一次大集群品,普雨正法之会上,小沙弥上前礼拜。并问三祖:“如何是佛心?”

三祖反问:“你如今是什么心?”

小沙弥答:“我今无心。”

三祖又反问:“你既无心,佛岂有心耶?”

于是小沙弥请求开示说:“愿和尚慈悲,乞赐我一种解脱法门。”

三祖问:“什么人来缠缚你?”

答曰:“没有人缚我”

三祖一语道破说:“既然无人缚你,还要求什么解脱呢!”

道信被此番点拨,豁然开朗,顿时大悟,点尘全无,洒脱自在。三祖用启发式的巧妙问答,导发了道信的智能之光。

这一番对答,言辞绝妙,发人深省,尤其一句“你既无心,佛岂有心耶?”将禅宗思想推进到了连心也没有的境界,将慧可“寻觅此心一点也找不着”发挥得淋漓尽致。耐人咀嚼寻味。

他点化道信,解脱束缚,全用提问,真是妙语连珠,智能喷发。

最后直接道出:“既然没有人束缚你,就是解脱,何必再求解脱呢?”

由此使道信顿悟,继承衣钵,成为禅宗第四代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