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南海海洋文化传
28373900000016

第16章 神采篇(6)

隋炀帝大业年中,道信在吉州(今江西吉安)传法,居住庐山东林寺,有十多年之久。

后来息影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县西北)破头山,这里群山起伏,双峰秀出,林木葱幽,泉石清逸,人迹罕至。

此时,他用佛眼观察,见湖北破头山有一股紫气紫云,围绕笼罩,这些紫云是极祥瑞的示现,于是他便搬到这山上来住,并将其名改为”双峰山”。

择风水风景最好的冯茂山,筑双峰寺定居,长达三十年之久,弘法不辍,大阐宗风,接引学人。

感师法雨之恩,就在僧璨大师门下,服役侍奉九年之久。僧璨知他机缘已经成熟,就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传付于道信大师为禅宗第四代祖师。

口传一偈云:

花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

若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

传说道信入山当夜,有猛兽入室,匝绕而行,道信即为兽受戒,兽竟乖乖离去。道信苦心经营双峰寺,渐渐远近闻名,四方学子,闻风而至。

曾经有个孩子问道信禅师:“以往各位佛圣从何印证?”

禅师答:“廓然廓然。”

孩子说:“这样就没有佛圣了。”

禅师笑道:“那还有这种纹彩在。”

所谓“这种纹彩”委婉地批评了孩子心里,还放着有佛无法的概念,真是着落得妙。这个孩子就是以后的弘忍。

道信在世七十二岁,六十年拹不着席,长坐不卧,眼睛常闭着用功办道。此非睡觉,可是一睁眼,一般人就吓得像地震似的,有不可思议成就的境界。

有次他在山上修道时,有土匪围城达一百多天,城内粮物及食水都绝罄,大师见此情形,就到城内教所有官民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念了没多久,群贼退散,井亦涌出水,这是一种感应的境界。

他教化刚强难化的众生,令他们改恶向善,可是他们偏要改善向恶,不听教化。四祖很耐心用各种权巧方便的法门,使他们弃邪归正。在他弘扬佛法四十多年内,所教化的众生如稻麻竹苇,度生无数。

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4年),太宗派使臣请他到皇宫供养,拜他为师父。却被四祖拒绝了,托辞说∶“我年纪太老了,走路也走不动啦!我因年老多病,故不能到京城去。”

使臣回复皇帝后,皇帝说∶“回去告诉他,无论他多么老,皇帝仍要请他到宫里供养。”

使臣只得回四祖处说∶“皇帝说无论你多么老,我们仍要用轿子把大师抬去宫中供养。”

四祖答∶“不行!我真的太老了,若你一定要我去,就把我这脑袋斩下拿去,但我的心始终是不去的。”

使臣无计可施,只好据实报告皇帝说∶“这和尚真是特别古怪,也太不近人情了,他说就是将头砍了,心也不来见皇帝。”

皇帝说∶“好!你就去把他的头给我拿来。”

于是用一盒子装上一把刀交给使臣说∶“拿此刀,将他头斩来。”

但临走时皇帝又对使臣说∶“无论如何,你不能伤害这和尚。”

使臣明白后,又回到四祖处,说∶“老和尚!您到底去不去?若不去,这把刀就是用来斩您的头,拿您的头去见皇帝。”

道信祖师说∶“好啊!我的头能见到皇帝,那是我一生的光荣,你现就来斩我的头吧!”

使臣拿起刀,比划一下四祖的头。但见他果然把头伸过来了,便赶快把刀放回盒子里。

道信禅师闭着眼等他斩头,但久不见动静。于是就发脾气,咆吼道∶“喂!你怎不斩啊!”

情形跟二祖差不多的。使臣说∶“皇上吩咐我只是这么讲一讲,但不能伤害和尚您。”

道信听后哈哈大笑说∶“你现知道世界上真有不怕死的人了!”

有一天四祖告诉他的弟子们说∶“你们要给我造一塔,我要走了。”

当塔造好了,在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闰九月二十四日,四祖无疾奄然而化。他的徒弟就把他装到石头做的塔里。

本来这塔用铁锁锁着,过了一年,门居然自动开了。徒众见四祖在里边仍端然正坐,栩栩如生,但肉都是干的。

五祖弘忍大师见其相好,非常高兴,于是用漆布把他的身体贴上金,保护其真身直到现在。

10、人皆有佛性

五祖弘忍当然知道达摩祖师有传衣付法偈:

吾本来唐国,传教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一花是本宗,五叶是自二祖起,刚好传五代。弘忍不善言辞,但他考虑问题十分周到慎密。

当时初祖达摩回天竺路遇魏使宋云,他曾说过:“佛祖心法,一百七十年后当在南方衍盛。”宋问:“南方何处?”答:“曹溪。”

五祖曾问游方较广的弟子,得知曹溪河边有宝林寺。天竺高僧智药三藏曾预言“一百七十年后,将有肉身菩萨于此演化,度无量众,传佛陀心印。”

智药三藏

而智药三藏与达摩正是同时代人。五祖认为他的衣钵当传这个“肉身菩萨”。之后,必然会有一个“一花五叶”的流芳后世。他就等着这个“肉身菩萨”的出现……

慧能来到黄梅东山禅寺,五祖正升座说法,慧能上前参礼。

五祖见慧能是一个樵夫,气质和相貌都很平常,便问:“居士从何处来,欲求何物?”

慧能说:“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远来拜和尚,唯求作佛!”

弘忍厉声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岭南人没有佛性,怎能作佛!”

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人皆有佛性。獦獠身与和尚不同,獦獠佛性与和尚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大吃一惊,知道这个佛门法器,乘愿再来,就不与多讲,以免被别人妒忌,反而不妙。

五祖看左右徒众聚集,就止住不说了。只对六祖说:“那你赶快跟随大众去做事。”慧能禀五祖说:“我自心常生智慧,此即是福田,不知和尚要我何干?”五祖听罢即言:“这獦獠根性锐利。”要他谨慎,问:“你要作何功德?”

慧能回答:“愿竭力劳作,为众僧做些粗活。”于是慧能就留了下来,和杂役们一起做些粗活。

五祖只说:“那好,你既来了,赶快跟随大众去做事。”

慧能退至後院,即去碓房里舂米,因他身材瘦小,舂米踏石,重量不够,所以腰间挂一块石头。大家都叫他为卢行者,常受人欺侮。

经八月余,他虽天天舂米,但时刻在静虑修禅,内绝妄念,外息诸缘,用功修行。

有人问他“你整天舂米,无暇功课,如何得道呀?”

慧能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五祖看到了这点,所以他要分派慧能去干劳苦之作。破柴舂米,这一破一舂,力破万缘,踏舂万义,亲身践行,教他深深实参实究此中方便。

慧能就要在行动中表明:北人能做佛,南人也能做佛。他在腰间悬吊着一块坠石,默默地在碓房奋力去踏碓舂米,默默站在经堂不惹人注目处听五祖开示说法,然后边劳作边结合实际去求证领会。

过了八个多月,某日,五祖见慧能在打谷场上工作,便对他说:“我看你有慧根,是可用之才,恐有人会因嫉妒而加害你,故不与你言,你明白我的苦心吗?”

慧能回答说:“弟子知师意,不敢行至前殿法堂前与师言,令人不觉我的行为,或师父慈悲的对待我。”

11、菩提本无树

一日,五祖唤诸门徒都来。对大家说“世人生死事大,你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你等各自参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我就给你衣钵,成为第六代祖。”

众人得到五祖吩附后,都退回各自寮房,大家都相信五祖一定会请上座神秀作第六代祖师。所以都打消作偈颂的念头,说:“大家以后还要靠他穿衣吃饭、修行,又何必自找麻烦来作偈颂呢?”原来按佛门规矩,受戒一年到十年叫小师、下座。受戒十年到二十年叫中座,受戒二十年到三十年叫上座,神秀在寺中修行已有二十多年。

神秀也知道没人来和他争,自忖:“我若不作一偈颂呈上,和尚如何能知我修行深浅的程度,是否有智慧?若是呈偈为向五祖求法,固然好。若是为做六祖,这与凡夫俗子来夺圣位,有什么分别呢?我若作偈颂不得法,五祖就不会传位给我,此事如何是好!”他把偈作好,很多次想呈给和尚。可是每次走到五祖堂前,心中恍惚,紧张到几乎要发狂了,说:“怎么办呢?我所作的偈颂可不可以呢?”所以就心情恍惚,认不清楚,似是而非,自己产生了很多问题,急得全身流汗。想呈又不敢,这像赌钱似的,若输,就没祖师可作了,这样来回经过四天。这四天他眼都没闭过,整天坐立不安,睡也睡不著,吃也不香,只因惦著是否可以合格通过作祖师的关?前后经过四五天,共有十三次进进退退的。

在三更时,神秀便偷偷地躲开众人,自己拿着小蜡烛。乃将偈写在南边走廊墙壁上。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写完了偈颂,回到自己禅房,心里忐忑不安。他又想:“五祖明天看到偈颂时,如果欢喜,那就表示我和佛的心印妙法有缘,就有这作个祖师的命运。若五祖说这偈不好,这是我没有开悟,宿世孽障太重了,而使我不能得以心印心的妙法。唉!五祖他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议,不能测度他的意思和用心啊!”他在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慧能在碓房八个月,功夫就一天天的深造进步。小沙弥走于碓坊过,口里念着一首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无人教过,早识大意。遂问小沙弥,诵者何偈。小沙弥说:“你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今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慧能叹了一声气说:“小师傅,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我在此处踏碓舂米八个月了,未曾行到堂前。烦请你带我去南廊下,拜一拜这首偈,以便结缘,投生佛地。”

小沙弥心想,让我行一行菩萨道来帮獦獠的忙,於是便把慧能带到南廊下,引至偈前。

慧能整整衣冠,恭恭敬敬向诗偈合什拜了拜,说:“慧能我真苦恼啊,真没用,我一个字都不认识。请上人为我读诵。”

“上人”是师父的意思,指的是也在看偈的张日用,他是江州作别驾官的居士,正高声念这首偈颂。

慧能因为不识字,又请张居士念了一遍,心里明白多了。心想,要是在这首偈上稍为改动几个字,即便明心见性,领悟佛法大意了。

想罢,慧能就说:“我也有一首偈颂,请别驾张居士帮我写到墙壁上。”

张居士瞧瞧六祖说:“你一个字也不认识,你怎么会作偈?这事情太稀有了。”

本来慧能不想说话,但不说就没有人帮他写,所以说了:“往往下下人,有上上智。你若轻慢人,就有无量无边的罪过!”

居士说:“好了!你说得很有道理。你说偈颂,我帮你写好了。”

于是将慧能的偈题在神秀《无相偈》西面墙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的偈颂大意是这样:“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着。而觉悟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着,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没有一个形相,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慧能深明般若真空,悟彻一心本源,所以写出这样一首远尘离垢,绝相超宗的偈子。与神秀首座那首偈来一对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他的偈颂这样说: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麽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麽也没有,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神秀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麽会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麽都没有,没有形相,根本什麽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麽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慧能的这首偈就是他所顿悟《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言“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首偈颂教人没有执著,执著何为?执著是否可以不死呢?而死了又执著些什麽呢?

菩提树

神秀与慧能的差别在于“莫使惹尘埃”和“何处惹尘埃”,神秀是认为有尘埃客观存在,才劝喻“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而慧能则认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比之更“空”更“无”,更加唯心。

慧能的偈与神秀的偈,都写在墙壁之上,引起全寺震动。围观的僧人越来越多,慧能并不在意,依然回到碓房,踏舂干活。

寺里所有的和尚、居士们,都发出惊讶的赞声而互相说:“奇怪得很!他也会作偈颂,真不可以貌取人而欺负他是个獦獠。他到这个地方也没有多久,莫非他就是位肉身菩萨?”

大家这样的一嚷,五祖大师也从禅房里走出来,说:“你们在这里吵什么?”

众人答:“舂米的獦獠竟也会作偈颂!”

五祖先是再看了神秀的偈,赞叹说:“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

看了慧能作的偈,心里极为赞赏,盘算着“慧能虽不识字,可悟性极高,何不把衣法传授于他,成为六祖,将来弘扬禅法,就靠他了。”

但一转念“神秀乃上座,是寺里的教授师,大家平时听他上课,都服他,都认为我会将衣法传授于他,若是突然将衣法传给不见经传的慧能,肯定会闹得不可开交,且对神秀来说,也甚难堪。若众人不服,恐怕有人损害慧能,反而不妙。不如半夜三更,众人不知,秘密传法。”

五祖就用鞋底将偈擦了说:“这也没有见性,他讲得不对。”

于是唤门人尽来,焚香偈前。人众入见,皆生敬心。

大师说:“你们都读过此偈,方得见性。依此修行,即不堕落。”

大家都仰望着神秀,皆生敬心,齐声说:“善哉!”

五祖在三更时分,唤秀上座于堂内,问:“是你作的偈?”

神秀言:“罪过!实是神秀作。不敢求祖,愿和尚慈悲,看弟子有没有多少智慧?”

五祖曰:“你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前,尚未得入。凡夫依此修行,即不堕落。作此见解,若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你且回去,一两日来省思,再作一偈来见我。若入得门,见自本性,我会传你衣法。”

神秀向五袓顶礼而退出。经数日。还是作不成偈。心神不定,如同梦中人,坐立不安。

12、米熟久矣

其后,五祖又避开大家的耳目,拿一根手杖,暗中进入舂米碓房去看。见慧能腰系一石舂米。就对他说:“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六袓为法,腰上系块石头舂米给大家吃,这叫行菩萨道,这叫忘人无我。六袓大师不知有多少天没人叫他吃饭,而他自己也忘了,所以没有力量了。在腰上系一块石头,使身体重一些,用脚踩碓就不需费那麽大的力量。

五祖就借事显理,暗通消息,问曰:“米熟否?”

慧能说:“米熟久矣,只欠筛”。

五祖听了以后,就将手杖向米袋上敲了三记。

慧能机缘成熟,得到弘忍大师的暗示,心里非常欢喜。明白五祖的意思,要他晚间三更天十二点时去。

到了半夜三更,慧能就恭敬虔诚地走到五祖的卧室来,只见房门半掩,就推门进去,一见五祖就跪了下来,五祖就问:“你来做什么?”

慧能答:“今天祖师要我三更天来!”

五祖问说:“是吗?我是叫你三更天来吗?怎么我忘了呢!你为何从后门来?怎不从前门来?”

慧能说:“是您要我从后门来的。”

五祖听后笑说:“不错,你明白我的意思。”

见慧能进门后,五祖因怕别人看到或听见,就把门关上。用袈裟当作窗帘布,将四周窗户遮住,以免让人见到慧能在室内。

五祖问道:“你要作甚?”

慧能答:“我唯求成佛。”

五祖道:“你想成佛先要断无明,无明就是生出见思烦恼。无明一破,见惑和思惑就没有了。就是金刚经上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