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涨海崎头
1、烽火树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海诸岛,包括南沙群岛,此可上溯到汉朝。《西京杂记》记载汉初,赵佗向汉武帝进贡珊瑚,已知南海有采珊瑚的劳作。称“烽火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四百六十三支条。晋?张勃《吴录》说“交州涨海中有珊瑚,以铁网取之”。当时已有人从南海取珊瑚了。晋?裴渊《广州记》说“昔有人于海中捕鱼,得珊瑚。”梁代任昉《述异志》“郁林郡有珊瑚市,海客市,珊瑚处也。”郁林郡在北部湾,珊瑚当在附近海域采集。
而东汉杨孚《异物志》早有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据清曾钊《岭南遗书》第五集辑本说“水浅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铁叶锢之,至此关,以磁石,不得过。”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磁铁矿,能将铁叶吸住,不能自拔,船被吸住,动弹不得。此“珊瑚”就非彼珊瑚了。这里的“涨海”即谓当时南海。“崎头”则是三国东吴将领康泰所著《扶南传》,谓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岛、礁、沙、滩。
古志有云“万州有千里长沙,万里石塘,然俱在外海,海舟触沙立碎,入塘无出理,人不敢近。”可见珊瑚礁盘(沙)地形之险。礁盘外缘陡峭,惊涛破碎于此,成浪花带。海船与礁盘相触,船必然会撞得粉身碎骨,遭没顶之灾。礁盘外缘水深十余米,船一近礁盘,坡度立陡,突浅为一二米深,故船触礁,在劫难逃。
其中九章环礁区,为珊瑚礁形成的浅水区,更有“鬼哭线”之称。明《海槎余录》说是“千里长沙”中,水急浪大,浅水暗滩出现了奇怪的海洋生物,故有“鬼哭滩”之说。船舶经过浅滩,引起成群鱼类追逐船尾,或是其他海洋生物,如海豚、鲸鱼等,所谓“美人鱼”亦是此类生物。而言之凿凿的“鬼”,是一群或无头、或缺手、断足、或光头、或矮而短的动物型态。这些海洋生物群并不大,百多几十只而已,也不为害人类,喂了米饭即离去。
古人对海洋的敬畏,对神灵的敬畏,以祭海的形式表达。官式祭海到了唐代,更规定:“立春日祀东海于莱州;立夏日祀南海于广州;立秋日祀西海,河渎并于河中府,西海就河渎庙望祭;立冬日祀北海,济渎并于孟州,北海就济渎庙望祭。”从祭祀海神形式看,还未含一点海洋经济活动的内容。却与农业生产扯上关系。与其说是祭海,不如说是祭“季”、祭“农”。在祭祀海神中,强调其官本位。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16岁的刘彻称汉武帝。一登帝位诏告天下,40岁的博士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黜刑名,崇儒术,明教化,兴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此同时,汉武帝还下一诏“河海润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祠”,规定官式祭祀海洋。汉武帝的雄图大略首先尊崇儒学;二是重农抑商,整饬经济秩序,把冶铁,煮盐,铸钱收归官营;三是征伐匈奴侵略;再次是经略海洋,多次巡海,平南海,统海南,拓展海上丝绸之路。汉武的崇儒与敬海,就是以崇儒为本,敬海为体。崇儒决定敬海的基调,把自然的,民间的海洋神话和海神信仰,纳入被儒家思想限定的国家政治文化活动之中。海神祭祀为皇权钦定,海神信仰被宗法化,政治化,国有化,地位大大提高。
《汉书郊祀志下》记载:(宣帝神爵元年)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令阙焉无祀。其令祠官经礼为岁事,四时祠江海洛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海和江河山岳一同受到官方每年必行的祭祀,“为天下丰年”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南海神庙山门牌坊石刻“海不扬波”四个大字,“君乘而王,则海夷”海洋不泛滥浸陵成灾之意,也就是成语的“海晏河清”。《礼记》中有句,说:“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汉书郊祀志》中说:“祭海之乐,同于祭天”。祭海愈隆,愈见对海洋的畏惧,崇尚。
《唐会要》说:“天宝十载正月二十三日,封东海为广德公,南海为广利公,西海为广润公,北海为广泽公”。《宋朝会要》说:“(仁宗)康定二年十一月,诏封东海为渊圣广德王,南海洪圣广利王,西海通圣广润王,北海冲圣广泽王。”宋皇佑五年,“益封南海为洪圣广利昭顺王”。东海也被加封为“助顺孚圣广德威济王”。从“公”而“王”再为“圣”,变本加厉,无以复加。
海神头上有了乌纱帽,官本位化了的神,似乎离人民远了,再不能像“鯈”、“忽”、“禺强”那样自由自在,创造神迹,显示个性,成为帝王权力和传统思想的化身。三纲五常的儒家文化为海神们各安家室,譬如东海神君被命名为冯修青,娶朱隐娥为妻;而南海神君叫祝赤,娶妻臀逸寥。于是海神们各自安家乐业,消褪了创造力和生命力,也就是神力,海洋的自然力。再难激荡起航海者不畏艰难的浪漫情怀,航海活动也不思长进了。
2、混江龙李俊
到宋代,中国物质文化突飞猛进,造船技术在世界上也居于领先水平,已经能用艙壁造成不透水的船艙,航海用指南針制造罗盘导航,以及踏水輪作舰船动力。有海鹘、楼船、斗舰、走舸、多桨船、铁壁铧嘴船、戈船、马船、飞虎、白鹞、黑龙、黄龙、水哨马、黄鹄、大飞、大棹等大舶。
从《水浒》可看出宋代舟师已经相当强劲。朝廷舟师围剿梁山,被智勇兼备的梁山好汉水军战败,主将只得从水路落荒而逃。八百里水泊赫赫有名的梁山水军八俊——一李二张三阮两童之一,混江龙李俊。他是当之无愧的老大,梁山108条好汉中结局最好的人。且不说浪子燕青洞察官场权术,激流勇退,给宋江留下一封书信,当夜收拾一担金珠宝贝,飘然远去。从此悠游林泉,啸傲山间,真正是潇洒自如,宠辱不惊。但燕青为天巧星,只得一“巧”字。李俊排位26,属36天罡,为天寿星,得一“寿”字,这正是对他最后结局的赞许肯定。征方腊攻打苏州时,结识的当地渔民太湖费保,费保的江海逸论,一句“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深深地打动了李俊。在全宋江之功、尽弟兄之义后,看透了进退之机的李俊托病离开了宋江,带着童威、童猛和费保践行与结义兄弟七人在榆柳庄,尽将家私打造船只,从太仓港乘驾出海,自投化外国去了,后来李俊为暹罗国之主。童威、费保等都做了化外官职,自取其乐,另霸海滨,以全寿全福演绎出一段海外传奇……
李俊高举梁山的旗帜,以超前的海洋文明观念将梁山精神带到海外,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据说当今震惊世界的泰拳,可能是李俊所传。所以说李俊是水浒好汉中结局最好的人了。中国舟师的航海技术,对李俊来说,更是驾轻就熟的事。驶船出海,航行至暹罗,此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事。
3、合浦珍珠
明代顾岕在《海槎余录》中载:“文昌海面当五月有失风飘至船只,不知何国人,内载有金丝鹦鹉、墨女、金条等件,地方分金坑女,止将鹦鹉送县申呈。镇、巡衙门公文驳行镇守府仍差人督责,原地方畏避,相率欲飘海,主其事者莫之为谋。”顾岕初抵,大家来问他该怎么办?他拿过原文读过,就将飘来船改作覆来船申报,一下问题就解决了,大家都拍手称快。
顾岕还记道“新场海三面山环,北一面只三四里通大海洋,内宽可百里余,分藏新英、南滩上下二十四埗,渔户环列居焉。每风大时,蛋船四百余只咸渔其中,风静始出大海,可谓坐享无穷之利也。”还说:“千里石塘,在崖州海面之七百里外,相传此石比海水特下八、九尺,海舶必远避而行,一堕既不能出矣。万里长堤出其南,波流甚急,舟入回溜中,未有能脱者。番舶久惯,自能避,虽风汛亦无虞。又有鬼哭滩,极怪异,舟至则没头、只手、独足、短秃鬼百十争互为群来赶,舟人以米饭频频投之即止,未闻有害人者。”记有鬼怪异诞讹传之说。据距离、水深和自然情况看,“千里石塘”指中沙群岛,“万里长堤”为“万里长沙”之误,即南沙群岛。
南海,自古以来波谲云诡,深邃、浩淼,神秘莫测,潮流甚急,船遇漩涡,不能幸免。唯久惯水手,有经验驶开风汛,侥幸还能躲避。海中有鬼母能产鬼,一产十鬼。朝产之,暮食之,至今苍梧还有鬼姑神传说。虎头龙足,蟒虵目圆,蛟眉连生。其间防风庙的土木建筑就取其形,龙首牛耳连眉一目。鬼母所生的鬼四散沿海,有叫鬼哭滩的海滩,甚怪异,有船一到,即有百来只没头、只手、独足、短秃鬼成群赶来,船家只好以米饭投入水中,鬼魅才停止骚扰。若航行所至,海呈异状,风浪极大,按清代册封使周煌在《琉球图志略》中写祭祀海神,以祈平安:“船如凌空而行……风涛大作,投生猪羊各一,泼五斗米粥,焚纸船……”
据顾岕记“玳瑁产于海洋深处,其大者不可得,小者时时有之。其地新官到任,渔人必携二三来献,皆小者耳。此物状如龟鳖,背负十二叶,有文藻,即玳瑁也。取用必倒悬其身,用器盛滚醋泼下,逐片应手而下,但不老大,则皮薄不堪用耳”。这是说玳瑁,此外还有翻车鱼,“海槎秋晚巡行昌化属邑,俄海洋烟水腾沸,竞往观之,有二大鱼游戏水面,各头下尾上,决起烟波中,约长数丈余,离而复合者数四,每一跳跃,声震里许。”顾岕向土人询问,土人告诉他说“此番车鱼也,间岁一至。此亦交感生育之意耳。”他这才弄明白“今中州药肆悬大鱼骨如杵臼者,乃其脊骨也。”
南海海中有一种海马,似马而有牛尾,头生一角,又叫水犀,出入有光,水为之开。有文魮鸟,头尾鸣,似磬而生玉。还有很多朱鳖,状如肺,四眼六脚,会吐珍珠。神话附会说火星之精,坠于南海中为大珠,径尺余,时出海上,光照数百里,红气亘天。今名其地为珠池,亦名珠崖,后有时出焉。”《汉书?地理志》记“郡在大海中崖岸之间,出真珠,故曰珠崖。”
海上有民称疍,他们以舟楫为家,生食鱼虾海产。珠产自与贝,传说是海姑源于此地。海中产大珠、明月珠、水精珠。合浦珠池的蚌蛤,只有疍人入水能见,也只有疍人能潜深水採获。摇桨人用绳系着疍人的腰。绳一动摇,即把他拉上来,但须事前须将其衣服加热,待他一出水即将他裹上,不然他会寒慄而死。如果遇大鱼蛟鼍诸海怪,为鬐鬣所触,往往溃腹断肢,一旦一缕血浮上水面,即知这个疍人死了。
宋代欧阳忞《舆地广记》记“广南西路廉州,领县二,其一为合浦”。说明这是个古老的县城。合浦珍珠,又称南珠、廉珠和白龙珍珠,所谓“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殊”。王若钦《册府元龟》“卷468台省部?荐举”有云“掌握之内,价盈兼金”。合浦珍珠具有光滑洁白、宝光莹韵、凝重结实、玉润浑圆、晶莹圆润、皎洁艳丽、珠大而圆、光泽经久不衰等特点。范晔《后汉书?孟尝传》记载“合浦珠还”的传说:“(孟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逐渐涉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返其业,商货流通”苏东坡诗“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支”赞廉州龙眼句“坐疑星陨空,又恐珠还浦”。看来“合浦珠还”早在宋代就流传了。
合浦珍珠除了作为装饰品,显得典雅庄重外,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早在秦汉之间,合浦珠民普遍使用珍珠粉,珍珠粉末有止血生肌拔毒,清热之功。用以治刀伤出血、疔疮溃烂、烧伤、烫伤。内服清热解毒。药用价值,是珍贵的药材。把它研成末,便成为珍珠粉,其性寒,味甘、咸,对轻度甲亢、咽喉炎、扁桃体炎、妇科炎症有明显疗效,具有镇心安神、清热益阴、化痰的功效。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珍珠安神定魄、养颜、点目去翳、塞耳去聋、去腐生肌、催生死胎”“珍珠粉涂面,令人润泽好色。”现代药物学家研究论证,珍珠的成份含有碳酸钙、氧化钙、磷酸钙、镁、碘、磷、锶、镁等多种元素和十几种氨基酸,这些物质对人体有很大益处。古代合浦沿海渔民和珠民出海作业,均具备有珍珠粉等草药。合浦的远洋船队,远航东南亚等国时,船上也备有珍珠粉。
而湛江本地产珍珠最早则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早在公元前111年的汉代,从合浦郡的徐闻县至合浦县濒临北部湾就盛产珍珠。当时徐闻县(辖境为整个雷州半岛)和合浦县均属合浦郡,因此两县生产的珍珠统称为“合浦珍珠”。清代屈大均在清康熙中期写成《广东新语》一书中记载:“合浦珠名日南珠”、“南珠自雷、廉至交趾,千里间六池”(意思是南珠产地在徐闻、雷州至合浦县廉州环北部湾一带海域,那里有六个天然产珠池)。关于古合浦郡的治所,依据《大清一统志》“汉置徐闻县,为合浦郡治”,及清道光本《廉州府志》“汉为合浦郡之合浦县,是郡治徐闻,后汉为合浦郡治”。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大部分史学专家也依据《大清一统志》的史料论证“西汉的合浦郡治在徐闻”,并以《后汉书郡国志》的体例,推论《汉书》既然把徐闻列为合浦郡的县首,徐闻即为郡治。另查阅《旧唐书?地理志》中的记载:“汉武帝元封元年,遣使自徐闻南入海,得大洲,东西南北方一千里,略以为珠崖、儋耳二郡”。就得知郡治西汉置合浦郡时,郡治在徐闻县,东汉时才移治合浦县。其次是其后的珠崖郡的设立和得名,按《汉书》应劭注:“二郡在大海中,崖岸之边。出真珠,故曰珠崖。”由此来看,“珠崖”源于“郡在大海崖岸之边,出珍珠”,故名“珠崖”,珠崖得名其珍奇物产珍珠,而当时珠崖郡的郡治也是设在徐闻县,以此遥领海南。从上得知,至少在2000多年前雷州半岛的本地就已以盛产海水珍珠闻名了,而且雷州半岛的本地珍珠早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时已是重要的贸易产品。
由于明朝洪武开元年间(公元1368年),雷州路改为雷州府,合浦郡已在半岛消除。雷州半岛始成名,而合浦在今天是北部湾地区唯一存名的地方。后世人因合浦郡御珠名冠天下,将南珠称为合浦珠,因此也将南珠产地单纯说成合浦县。其实古今盛产贡品御珠的原产地在古合浦郡的雷州半岛地区,也包括广西合浦县,合浦县产珠是其中一小部分。其实在明代以后的很多历史文献中均有雷州半岛出产珍珠的一些记载:如据(明)张瀚:《松窗梦语》就载明代雷琼就以出产小珍珠出名,质量甚高,当时京师就有“器具充栋与珍玩盈箱”之景,贵极党玉、雷琼珠、滇金、越翠。明万历《琼州府志》卷八《海夷》中有记:雷琼地区的珍珠己成东南亚市场中的畅销物品,所以备受海寇青睐。明胡广等著《明宪宗实录》记载成化七年六月壬庚戊,其他海寇也常寇掠雷、琼的珠池,如成化七年(1471年)有海寇驾驶双桅大船到雷、琼二府偷捞珠池。
至于珍珠养殖的方法方面,宋代庞元英所著的《文昌杂录》中记载了最早的养珠法:“有一养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择光莹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开口,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夜置月中,蚌蛤来玩月华,此经两秋即成珠矣”。这种养殖法与现代的育珠技术是非常相似的。我国古代人工养殖珍珠的技术,是18世纪和19世纪才陆续传人欧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