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宝安人招待远道归来的亲友,还不忘当年皇帝享用过的大杂烩,做来招待他们,以忆乡情,人们还把那小村庄命名为二王村,在小石山上建了宋王台,至今还留在九龙半岛的一个小公园中。吃盆菜也是东莞沿海地区传统的喜庆会宴方式,自元朝东莞乌沙陈屋村村民便开始了天后诞在笔架山上聚宴的习俗,至今不变。也是来源于当年南宋朝廷南退,勤王大军20万人艰难复国,于海上漂流,缺少粮食也缺少容器,沿海百姓发挥才智用木盆装集几家之菜,避免了海船摇晃而致使食物的倒泻。而这发挥了各家各户看家本领的美味佳肴的层叠,竟异常味美香浓,连宋帝昺也赞不绝口,于是盆菜便作为沿海的美味贡品流传于世了。
五、广利灵孚王
1、泰克兰
《游记》中称广州为“泰克兰”
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登基。他是个有远见的君主,重视农耕,改变蒙古大军对占领土地劫掠式的做法,注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奠定了元朝基础。
至元七年(1271年),忽必烈定范阳(今北京)为大都,改国号为元,遵用汉法,表明蒙古政权突破地方性,已是采用中国传统统治方式的中央政权。至元十五年(1279年),元彻底消灭南宋势力,实现了全国大统一。据清道光阮元修、陈昌齐等纂,清同治三年(1864年)《广东通志》重刊本卷241载,广东道采取有力措施恢复社会生产,“由是增居民二万七百余户,官课七万三千锭,税粮五万一千五百余石。”
然而元军并未停下征伐的步伐,广州尚是一片焦土,元世祖便下令在此建造“征爪哇大船五百合”,借口元朝使臣在爪哇被逐。今越南在元初分成占城和安南两个国家,元世祖也发兵前去攻打。所幸限于古代的航海条件,海上征战不易,而且打下来也难以统治,最后元朝统治者不得不放弃武力征服,改行通商。占城、安南、爪哇诸国,慑于元朝威势,纷纷遣使前来通好。当时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达140多个,超过宋代一倍有余。
是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天文学家郭守敬以黄岩岛为测量点,进行“四海测验”。至1292年,即派遣一支远征船队到爪哇。航行记录记载,该船队经过了“七洲洋”和“万里石塘”。
元代,南沙群岛已归我国管辖。元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了南海疆域范围和界限,记云:“石塘之骨,由潮州而生,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越海诸国,原其地脉,历历可考。一脉至爪哇,一脉至渤泥及古里地闷,一脉至西洋遐昆仑之地。俗云:万里石塘。以余推之,岂山万里而已哉……”汪大渊以“石塘之骨”和“地脉”把万里石塘连成一个整体,并指出“石塘之骨”自潮洲至爪哇,至渤泥(今加里曼丹)、古里地闷(今帝汶岛)和至昆仑。可见,“万里石塘”即指南海诸岛。《元史》地理志和《元代疆域图叙》记载的元代疆域已包括了南沙群岛。《元史》还记载了元朝海军巡辖南沙群岛。
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广州路人户已回升到180873户。广州在元代7个建置市舶提举司的城市中仅居于泉州之后,仍然是一个大港口。到致和元年(1328年)以前,广州外贸不仅恢复旧观,且有所发展。元大德陈大震、吕桂孙纂修《南海志》卷7记述,从广州进口的“海人山兽之奇,龙珠犀贝之异”,“视昔有加焉。而珍货之盛,亦倍于前志之所书者。”与中国通过海道经常贸易来往的国家和地区由宋朝的56处,发展到元代致和元年(1328年)以前的140多处。
元朝在沿海七城建置市舶提举司,广州仅居泉州之后。仍然是一个著名的大港市。战争刚结束,广州城疮痍满目,了无生机,但复苏速度极快。到大德七年(1304年)人口与经济便恢复到南宋初的水平,前后仅27年。元顺帝时到过中国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IbnBatuteh)在其《游记》中写道,“泰克兰(广州)是一个大城市,街市美观,为世界各大城市所不及。城中最大的街市为陶瓷市场,由此将瓷器运往中国各地和印度、也门。”欧洲著名旅行家鄂多立克在其《东游记》中称广州为辛迦兰大城,是一个比威尼斯大三倍的城市,“该城有数量极其庞大的船舶,以致有人认为不足信。确实,整个意大利都没有这个城的船只多。”
国内不少文人学士用诗文描绘了元代广州港口的繁盛景象。如前文引述的孙蕡的《广州歌》,诗中还记述了广州城南濠畔的歌舞戏曲活动,“闽姬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诗末两句云:“回首旧游歌舞地,西风斜日谈黄昏”。从这思古怀旧之句中,可见元代广州城里歌舞戏曲是颇为繁盛的。
崇尚扩张的元朝统治者大力支持外贸,至元十五年(1279年)崖山决战刚结束,元世祖就派遣广东招讨司达鲁花赤,杨庭璧从广州起程,出使今印度西岸俱蓝国招徕贸易,印度各小国均表示愿与大元建交。随后元世祖又多次遣使招商,很快南洋诸岛国的使臣和商人或主动或被迫纷至沓来,贸易主动权基本由中国商人操纵。
广州城东的南海神庙,也在城市复兴中得到修缮,元帝还封南海神为“广利灵孚王”,以示对南方海贸的重视。庙内还有一批神穊被朝廷封侯,其中既有死于广州的外国人,也有专司庇护过洋大船的尊神。元刘光远《祀南海神记》写“海岳之神,惟南海为最贵”。
元代,到中国来的欧洲人数量之多是前代从未有过的。罗马教皇、各国君主一批接一批派遣使臣来到东方元帝国,建交、传教、经商。从海路抵中国的欧洲人中,有意大利旅行家、传教士鄂多立克,他于1322年到达广州。他对广州副食品供应的充裕和粤菜特色印象深刻,在他所著《东游录》写道:“在这里,你用不着花上一个银币就能买到300磅鲜姜!鹅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都要肥,要好,要便宜,一只大如我们的两只,而且花不到一个银币就能买到一只宰好和烹调好的肥鹅。……这里也有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更大的蛇,很多被捉来当作美味食用。……总之,此城有大量尽可能多的种种食物。”这是外国人介绍“食在广州”见诸文字的最早记载。
因为人民起义此起彼伏,以及对外战争,从1293年至1322年,元朝曾四次关闭广州市舶司,禁止平民出海贸易。虽然每次时间都不长,但对海贸却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海上贸易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中商外商都大有怨言。
元代仅广州地区便至少设立了54处驿站,大德年间陈大震所修《南海志》记道,凡“水道津要之冲”,均有驻军防守。元朝广州开通了50条通往省内各县的航线,有定期班船往来,叫做“长河渡”;另外河网纵横的各处头,也遍设供行人过河的“横水渡”。这两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元大德陈大震、吕桂孙纂修《南海志?兵防》载,当时,广州“去京师万余里,然叶舟风递,穐骑星驰,不十余日可至”。
曲子8元代寺院、道观在朝廷特许下也经营商业,在城市里或交通要道边开设了不少浴室、酒店、栈房等,和驿站提供的住宿互补。
元代羊城八景据《羊城古钞》卷首是:扶胥浴日、石门返照、粤台秋色、白云晚望、大通烟雨、蒲涧濂泉、景泰僧归、灵洲鳌负。元代的八景中保留了宋代的四景,说明元代广州城市发展与宋代相差不大。但西北且扩展到官窑镇,而白云山已开辟,越秀山也成为风景区。城内反无一景,这可能是光孝寺已受战乱破坏所致。扶胥景是宋代社会文化的延续,表示当日黄木湾淤浅不大,洋舶仍出入扶胥,成为广州外港。宋代时更加繁盛,加以风光胜景,足可留连,遂成八景之首。元代承宋代经营之盛,亦列为八景之首。按《南海志》计算,海外和广州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147个,比赵汝适《番国志》计还多十多个国家(地区)。扶胥一镇税收即比东莞、新会还多,计扶胥镇一年税收为4467贯,清远为3623贯,东莞为2282贯,新会为4082贯。榷税更是扶胥为多。“石门返照”、“大通烟雨”两景,也因为北江、西江、大通滘口地形变化不大,仍为交通要冲之地,市镇繁华,景色美丽,故仍列入八景之中。曾昭璇先生所著《历代羊城八景的研究(元代)》中介绍,元代八景的主要特色是白云山区的开发加强,除宋“蒲涧濂泉”一景保留之外,还添加了“白云晚望”和“景泰僧归”两景,粤秀山亦属白云山余脉,这时也已开发,成为“粤台秋月”一景。白云晚望是指白云山上白云寺而言,早在元代便是观万家灯光,珠江渔火的羊城八景之一。
景泰僧归也是在白云山,元代列为八景之一,但在北坡。白云山峰多,景泰山即其中一峰,峰下有洞称泰霞洞。北坡林木阴森,更为清幽。梁时崇尚佛学,州官萧熴请罗浮景泰禅师卓锡于此。师择寺地坑中,故名景泰坑。师杖地得泉,称泰泉,故能建寺。山谷流泉,林荫寺美。宋时这寺称为龙果寺,且开发未及,不列八景之中。即元代这里以山林之美而出名。僧归即因有亭名而形成,《康熙广州府志》卷17载,宋代已有天南第一峰并“僧归亭”等点缀林间,为元代游人集中之地。元代时,越秀山已经开辟为广州群众游览中心地区,故列为八景之一。越秀山的粤台已成为游人集中地点。粤台是越秀山上越王台的简称。秋天天高气爽,景色美丽,为最好赏月季节。
“灵洲鳌负”的灵洲是指西南涌官窑附近的灵洲。在广州西北32公里,古代正当河流中流,故称为江心洲。但是这个江心洲并不是堆积而成,而是石英砂岩等坚硬岩石突起江中而成,故又称为灵洲山。因元代西南、芦苞水盛,行商官宦多出此途,故灵洲成为繁华之地。其实灵洲繁华历史早在晋代。《南越志》云“肃连山西有灵洲焉,其山平原弥望,层延极目。晋郭璞谓南海之间有衣冠之气者,斯其地也。”万历南海县《王志》云“宝陀寺在灵峰山上(即灵洲),创晋朝,山下有超然二堂,为仕官往来宾饯之所。”可见当日灵洲为牂牁江上的第一砥柱,文物兴盛,这里正是麻奢水入广州要途,故建镇正好。麻奢水明后称“里水”,因建堤分隔之故。宋代还有妙高台(东坡诗)等胜处。方信孺更比作金山,称为小金山(镇江金山亦在长江中,清末淤浅并南岸),命运与金山相同。元代灵洲兴盛,是当时广州西北水陆交通中心,有“驿市”之称。灵洲如一条鳌鱼,由河中升起,故海上之山称为“鳌峰”,即鳌鱼背上的峰。“鳌负”即有神物负着之意。
广州泮塘,“一湾春水绿,两岸荔枝红”,如诗如画,古已有之。南汉曾筑御花园,到了元代,泮塘一带,除遍种荔枝外,还栽种“里木树”(柠檬树)800多株。诗人吴莱曾做诗:
广州园官进喝水,天风下熟宜檬子。
百花酿作甘露浆,南园烹成赤龙髓。
蒙古人乃于此建造御果园。里木树结果,榨汁煎糖,制成“解渴水”蒙古语称“舍里别”,进贡上京,元世祖忽必烈和元成宗铁穆耳极是喜爱。
3、令人神往的海港
元代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元的统一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为了海上军事活动和大规模的海运漕粮,元代建造了大量船只,其数量,质量远远超过前代。阿拉伯人的远洋航行逐渐衰落,在印度洋上航行的几乎都是中国的四桅远洋海船。在南宋中后期,泉州港日益繁盛,逐渐超逾广州港。“广东第一富豪”蒲开宗自广州徙居泉州,去世后,蒲寿庚继承父业,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蒲寿庚做了三年不足的提举市舶使,能“擅番舶利者三十年”。1987年蒲寿庚亦官亦商,官商合一,势力强大。通过各种“合法”手段攫取利益,增加财富。据元脱脱《宋史》【瀛国公本纪】及1959年香港中国学社出版罗香林《蒲寿庚研究》载文,蒲寿庚于宋末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景炎元年(1276年)授蒲寿庚为福建、广东招抚使,总海舶。
1234年,蒙古灭金,与南宋接壤对峙。南宋被迫凭借水师防御蒙古南下。文天祥上书说,保疆的上策在于造舟船,兴水师。元军也大造舟船,加强水师。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造战船5000艘,日练水军七万人。1273年,元军以水战得利,攻占了被围四年的襄樊。元兵更知水师的重要,便令增练水师五六万人,再造战舰3000艘,两次共造8000艘。元军为一个战役就能一举建造数千艘战舰,这说明元代造船能力之强。
元兵陷临安之年,南宋败退福建,蒲寿庚拒不支援宋军,并于十二月降元,得元世祖忽必烈重用。至元十四年(1277年)即进昭勇大将军,闽广都提举福建广东市舶事,改镇国上将军,参知政事。并行江西省事。至元十五年(1278年)三月又行中书省事于福州,镇抚濒海诸郡。泉州恢复市舶司。元代的四桅远洋海船在南洋,印度洋一带居航海船舶首位,载重量约在300吨上下,在继承宋代造船技术基础上又有所进步。阿拉伯旅行家伊本?拔图塔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由海道来访中国后,曾在其《伊本?拔图塔游记》游记述及广州、泉州说:“当时所有印度、中国之交通,皆操之于中国人之手。中国船舶共分三等,……大船一只可载一千人,内有水手六百人,士兵四百人,另有小艇三只附属之。……港中有大船百余艘,小船不可胜数。”
从非洲东海岸,日本,朝鲜,南洋各地都有使团,商队来到大都。沿海港口有直沽港,密州板桥镇港(胶州湾北岸),刘家港,庆元港(明州),温州港,泉州港(剌桐港),广州港等.几经合并,最后只在庆元,泉州,广州三港设市舶司。元朝统治时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西方各国的贡使,传教士,商人,旅行家不断来到中国,意大利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公元1254—1324年)约于1271年随其叔父经商来到中国,深得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和重用,留居中国17年。
马可波罗也在其《马可波罗行记》写道:“印度一切船舶运载香料及其他一切贵重货物,咸莅此港。”其繁盛情况可以想见。元时期航线更进一步发展到阿拉伯半岛西南端的亚丁,以至红海及东非沿岸。和我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和地区也大为增加。
蒲寿庚以市舶威望名闻海外,积极恢复和发展泉州海外贸易。翌年8月,元代泉州港开港,并达到极盛。蒲寿庚向海外各国宣布了元世祖欢迎并保护通商贸易的旨意。次年即有占城(越南)、马八儿(印度半岛东部之伊斯兰教国)等国的使臣和舶商来泉州。蒲寿庚提倡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和平经商,曾对元初黩武海外的政策进行劝阻。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为征服日本,命造战船600艘,其中泉州负责200艘。据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185【元纪三】记述,至元十八年(1281年),蒲寿庚奏言:“诏造海船二百艘,今成者五十。”民实艰苦诏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