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南海海洋文化传
28373900000056

第56章 神圣篇(8)

深夜时分,海面上风平浪静,陈祖义率领一帮海盗,分乘几十艘小船直驶港口,准备偷袭。只听得郑和座船上一声火炮,原先散泊周围的大船都驶拢来,把陈祖义的海盗船团团围住。明军人多势众,把陈祖义打得大败。大船上的士兵丢下早已准备好的火把,烧毁了海盗船只十艘,俘获七艘。杀死海盗五千多人,陈祖义也成了瓮中之鳖,束手就擒。郑和把陈祖义捆绑了起来,押回京城,明成祖即命斩于午门。

各国的使者也会见了明成祖,奉上大批珍宝贡物。明成祖龙颜大悦,当即嘉奖郑和。并将公主下嫁满刺加苏丹,满刺加国乃为明王朝最忠实的藩邦。这时,已经是第三年的九月了。

明成祖确信建文帝死了,再无必要去寻找。但是郑和出使海外,既可以宣扬国威,又可以促进与西洋各国贸易往来,好处甚多。故以后一次又一次派郑和带领船队下西洋。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前前后后一共到过印度洋沿海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的木古都束国(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

当郑和宝船队到达木古都束时,国王亲自到到港口迎接,并且在王宫设宴款待。郑和向国王和王妃赠送了丝绸织品、陶瓷和茶叶。而国王送给明朝皇帝一只祥瑞的“麒麟”,也即非洲长颈鹿。郑和归航时,带回了十七国使节,并有来中国访问的各国王子、王叔、王弟,都表示愿与明朝建立邦交。

“麒麟”原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祥瑞之兽,国人都从未见过这种动物。进贡的来到中国,当时南京城万人空巷争睹麒麟,可谓盛况空前。中国古籍描述的麒麟与长颈鹿的形态、习性相吻合,加上麒麟出现是太平盛世的祥兆。朝中大臣便认为这种动物便是麒麟,明成祖龙颜大悦。乃命画师作麒麟图,大臣撰《瑞应麒麟颂并序》志贺。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幅名为麒麟图的明朝古画,画的就是长颈鹿。

4、二次出海

几个月后,郑和二次出海下西洋,此次航海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十一月到永乐七年七月回国,历时两年。这一次航行路线同第一次差不多,郑和率船队按同样的路径至古里。

文献载郑和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暹罗等,很多国家向明廷朝贡方物珍禽异兽,其中有:木古都束被称为“花福禄”的斑马、忽鲁谟斯的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的长颈鹿、长角马哈兽;卜刺哇的千里骆驼和驼鸟等稀贵动物。

郑和的宝船队极大地带动了明朝与海外各邻邦的友好往来,北京也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开放、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因为倾慕和学习中华古国的灿烂文化,亚非各国派来的使节络绎不绝。为了做好接待外宾工作,明成祖专门在北京设立四夷馆,统属管理海外各国外交事务,并培养大量翻译通事,方便语言交流。皇宫附近设有设施齐全,豪华舒适的国宾馆——会同馆,向外国使者提供饮食起居。

据统计,明成祖在位22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使团同时来华。东南亚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中,先后有10来位国王来华访问,他们之中,有3位国王因病不幸去世,将“体魄托葬中华”,作为世代友好的象征。

永乐六年(1408年),明成祖已经确定第三次航海计划,命令建造船舶,做好准备,等待郑和归来。永乐七年(1409年)夏,郑和与内官尹璋出使榜葛剌国回国,带着一身疲惫,又一次统领舟师,从刘家港出发,第三次航行在东印度洋上。这一次航行仍以东印度洋为中心,并在满刺加建立排栅城垣,盖了仓库,作为海上贸易的中间转运站。

郑和言神多有感应,出航前与太常寺少卿朱焯传诣湄山致祭。奉旨加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赐庙额曰:“弘仁普济天妃之宫”,并规定每年正月十五日,三月十三日遣官致祭。

湄洲屿是天妃故乡,也是升化之地,最早建起天妃宫。郑和每次出洋,都会奉旨到湄洲天妃宫致祭,祈求保佑。至于天妃是怎样护佑郑和在海上航行,有《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云:“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土良,皆捧琛执贽。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赍币赍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铭记“溟渤之间,或遇风涛,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虽在颠连,亦保无虞……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保佑之德”。罗懋登《西洋通俗演义》也有描写,说是当郑和率舟师在大海中航行遇见到风浪。在生死悠关的时刻,海上乌天黑地,浪滚涛翻,狂风刮地而来时,郑和和王景弘跪道:“信士郑某,王某恭奉南赡部洲、大明国朱后帝钦差,前往西洋,抚夷取宝,不料海洋之上,风狂浪大,宝船将危,望乞天神俯垂护佑。回国之日,永奉香灯。”祷告已毕,只见半空中划喇一声响,响声里吊下一个天神。天神手里拿着一笼红灯,明明白白听见那个天神喝道:“甚么人作风哩?”那天神就有些妙处,喝声风,风就不见了,喝声浪,浪就不见了。风平浪静了,因此郑和认为能在海上平安航行,主要靠朝廷的威福和天妃的保佑。所以,郑和下西洋行前沿途要祭祀天妃,平安归来后要酬谢天妃。

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尔与邻国不睦,经常袭击来往使者。他听说郑和返航途中经过锡兰,得知郑和船队装载了大量金银,陡起贪念。假意邀请郑和入皇宫款待,诈献金银宝物,说要两国修好。一边在席间又向郑和索要金银,一边暗中派兵五万,伺机劫掠宝船,策谋阻塞郑和归路。上船队去劫夺财物。郑和沉着冷静,他想,敌人大军出动,皇宫必然空虚,攻其不备,定能取胜。

于是他把诸国使者送到船队,命他们守卫宝船。即火速传令,调遣两千多将士,自己亲自率领抄近道,出其不意攻占锡兰山都城。

打劫船队的将领听说明军回攻都城,这时下令撤兵回救,已经迟了。明军乘胜杀回,将敌兵打得溃不成军,只得投降。郑和当场释放了投降的将士兵卒,只把生擒的国王亚烈苦奈尔及其妻子官属扣押在船,解回南京。明成祖另立亚烈苦奈尔的亲戚为王,这是后话。

回国后,郑和返故乡云南省昆阳州,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其间,他去了祭祀先祖之灵。

6、第四次远航

一年半之后,永乐十年(1412年)11月,明成祖又命郑和第四次远航西洋诸国。前三次航海,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印度西岸的古里,主要访问的是印度洋以东的国家,这一次,成祖敕令,要进一步向西,前往招谕忽鲁漠斯、卜喇哇、溜山,孙刺诸国。此后四次航海,都将东非沿海列入了航程之内,进一步扩大了同海外各国的交往与贸易,增进了中国同西方世界的交流与友谊。

为了这次航行,郑和作了积极的准备工作。因为西亚各国是伊斯兰教的国家,郑和特意从西安请来清真寺伊斯兰掌教哈三为通译,以佐信使者,求交涉之便。郑和出海“在海风涛横作,几至危险,乃哈三吁天,恳恳默祷于教宗马圣人者。已而风恬波寂,安妥得济”永乐十一年四月,郑和重修西安清净寺。

永乐十一年冬,船队启航,正好赶上了东北季风时节顺风而行,沿旧路,抵达古里,然后续航向西,最后到达西亚,今伊朗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的忽鲁漠斯,奉呈国书,招诱其向明廷朝贡。国王答应入贡于明,使命完成,郑和便开始回航。分遣船队航向更远方的非洲东岸各国去了。

郑和的船队以东印度洋为中心,从爪哇、苏门答腊往锡兰,又北上印度东海岸,抵孟加拉湾,然后折回马六甲海峡……但郑和正碰上苏门答腊一场事变,使这次访问遇上麻烦。

原来早在永乐六年(1408年),苏门答腊西的那孤儿国和苏门答腊打仗,苏门答腊国王中箭身亡。王子年龄尚幼。王后复仇心切,颁谕全国:谁能领兵打败那孤儿国,替先王报仇,就嫁给他,并让他为王。一个渔夫奋勇领兵打败那孤儿国军队,并杀其王。渔夫当了苏门答刺国王,并娶了王后。王子长大以后很不甘心,暗中训练了一帮心腹勇士,伺机杀了渔夫,恢复自己王位。

郑和到达苏门答腊,就向新国王赠送了许多礼品。而渔夫有儿子苏干刺,欲替父报仇,发兵攻打苏门答腊,谋图夺回王位。不料反被新国王打败了,只得逃窜到邻山,自立为王。他听说郑和赠送给新国王许多礼物,却没有送给自己,心中有忌又恨,就带领几万兵众,袭击郑和的船队。郑和指挥将士英勇还击,苏门答腊派兵配合,苏干刺的兵被打得大败,乘胜追击到南渤利,活捉了苏干刺和他的妻子、儿子。

一年后,即永乐十二年,分遣船队归国,随同归来的,有溜山,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阿丹,刺撒等阿拉伯国家和东非国家的使节。

永乐十三年七月(1415年),郑和归航回国后,明成祖下令把苏干刺杀了。郑和奏请建长乐南山行宫、天妃庙、三清观,以为官军祈报祷祝之所。并作等候风信,休整,增补舟师、杂役、武装官兵,检查维修船舶,补充给养的停泊基地。

永乐十四年,明成祖御制《南京弘仁普济天妃宫碑》,立于南京天妃宫内。对天妃保佑“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加以褒扬。碑文云“恒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郑和下西洋“宣德化而柔远人”,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交流,增进中国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谊。

7、五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秋,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到泉州灵山伊斯兰圣墓行香,祈求灵圣庇护,并勒石为碑:“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护。镇抚蒲和日记。”泉州灵山伊斯兰教先贤墓是中国伊斯圣教圣地,郑和以行香,借助伊斯兰先贤的神力来完成下西洋的任务。

此次航行与前次航线相同,抵波斯湾,又另分一支船队经由阿拉伯南岸远航到东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腊瓦、马林迪等地。

永乐十七年七月,返航回国。九月,郑和为感恩天妃护佑之功,于南京凤仪门外重修天妃宫。郑和屡次致祭天妃,修建天妃宫,并将其下西洋的经历铭勒石碑,永志天妃宫。可以说海神天妃娘娘在郑和心目中,已经成了精神支柱。随赴西洋船队水兵、船工等众人共同的信仰。甚至得到明成祖的褒赐,成为南海沿海航海家、船民,岛民心中不可或缺的海神。故《闽中金石略》云:“今则大船小舟可群奉天后,涛山浪屋之中,声响昭灼,立专祠,锡徽号,问所为昭惠庙者,盖不能举其名矣”。

8、六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春,郑和奉旨第六次出洋,这次除驶入波斯湾外,还分出另一支船队绕东非沿海诸港口航行。途经满刺加、爪哇、占城、苏门答腊、阿鲁、锡兰、柯枝、古里、甘把里、阿丹、刺撒、南渤利、马来西亚的彭京河口、急兰丹、加异勒、霍尔木兹海峡的格什姆岛、比刺、马尔代夫群岛的淄山、孙刺、木骨都束、肯尼亚的马林迪、仆刺喹、苏禄、沙里湾泥、索马里等国和地区。

当郑和到达榜葛刺(孟加拉),榜葛刺国王率满朝文武官员,仪仗队骑兵,列队欢迎郑和登岸。郑和与国王一起,在身穿盔甲的军士护卫下,向王宫走去。王宫大殿前设百余顶孔雀翎伞盖,百余头大象列队,欢迎的场面隆重而又热烈。郑和宣读明成祖的诏书,国王拜接,叩头谢恩,随后国王举行盛大宴会款待郑和。

永乐二十年八月,郑和出使回国,明成祖龙薨,其子朱高炽即位,为明仁宗,中止了明成祖“招谕西洋”的对外政策,历经六次的郑和航海事业告以中断。

不到一年仁宗也驾崩,子朱瞻基继承皇位,称明宣宗,登基时只是个八九岁的孩子。由祖母徐太后和三个老臣掌权。大臣们认为郑和出使西洋,到国外航行的规模过于庞大,国家负担实在太重,因此郑和被任命为卫戍南京御林军统领,也就闲赋了。

然而,宣德五年六月(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决定继承祖父伟业与雄心,再次派遣郑和、王景弘率领船队作第七次出洋航行。舟师泊于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祠下,郑和想到六次出洋皆仗神明护助之功,于是修饰天妃宫,把从西洋带来的海棠植于宫内。并镌刻《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将七次下西洋的时间和前6次的航海经历,宝船船只,人员编制,修船设备等刻于碑上,昭示永久。

9、第七次出洋

古阿拉伯伊斯兰圣地麦加

宣德六年元月,郑和第七次出洋,经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湾,作最后一次航行,到达了阿拉伯伊斯兰圣地麦加。还访问了忽鲁谟斯等二十来个国家。这次航程访问的国家多,地域广,路途远,时间长。

郑和部分随行船队分成两队,一支继续向西北航行,到达伊朗,绕过阿拉伯半岛进入红海,终点是回教圣地麦加;另一支向西南航行,直达非洲东海岸。一共走访了近二十多个国家。

到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回国,船队返航至今印度西南海岸古里时,年届六十三岁的郑和积劳成疾,以身殉职。王景弘命人把郑和遗体妥为装殓,准备回国安葬。当时已进入夏季,热带气候酷热,船队航进爪哇(今印尼爪哇岛)时,眼见郑和的遗体难于保存,已不可能运回国内安葬,王景弘只好决定埋葬在当地。

这次印度洋,波斯湾的巡航,是郑和最后一次航行。由于明廷内禁海派的反对和阻扰,宣德帝下严禁出海的上谕。明朝盛世极一时的航海事业,至此宣告结束。郑和七下西洋,开辟了二十一条远洋航线,总航程约七万海里以上,相当于绕地球三周有余。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岸,帆舟所及之国,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沟通了亚非的海上交通。表现中国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体现了古代中国航海极高的技术水平。航程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郑和船队所及,不仅带去了和平、友谊;更带去先进的中国文化、技术以及中华民族的文明,如青花瓷、拔火罐、织造术、中国历法……

青花瓷制作工艺由元代发端,至明代已登峰造极,纹饰精细,发色明艳,料色直透釉骨,永不脱落。郑和船队满载的出口货物中,青花瓷是主要的贸易货物之一。资料显示,土耳其、巴基斯坦、印度、菲律宾、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非洲东海岸到处都发现大量青花古瓷。

在马六甲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一批古孔币,被考证确认为“郑和钱”。博物馆还有一批造型独特的“动物锡钱”,铸以鳄、鸡、鱼等形状,刻有旺财、宝、福、吉、缘等吉祥汉字。这显然是远在海外的中国商人为便利贸易流通,就地取材所铸。

通过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无论在航海史,外交史还是对外贸易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直到现在,那些国家里还流传着三保太监的事迹。

泰文史籍中有郑和随员在泰国为京都华人创办私塾教学,传播民俗文化的记载。“有城池宫室、田畜市列,与江淮风俗不异。”郑和留在泰国的文人学士,大都来自江浙一带,他们通过歌谣、顺口溜等方式,传播中国民俗文化,当地泰人也深受影响。泰文书中有“林姑娘万里寻兄”等动人史实,这些郑和时代的文人墨客对当时泰国民俗文化确实起到了孕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