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趣谈外国著名文学家
28422800000030

第30章 涅克拉索夫

涅克拉索夫生于乌克兰波多里斯克省一个军官家庭,在雅罗斯拉夫省格列什涅沃村的庄园度过童年。1838年,他被送入彼得堡军事学校,因违背父命到彼得堡大学旁听,失去经济支持,开始了长期的贫困生活。1845年创作《彼得堡的角落》和《在旅途中》,被别林斯基预言为“将在文学上发生影响”的人。1847年接办《现代人》杂志,50年代在编辑工作中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共同合作。1866年《现代人》被查封,1868年涅克拉索夫与谢德林、叶利谢耶夫合办《祖国纪事》杂志,该杂志成为70年代进步文艺的园地。

涅克拉索夫的诗歌紧密结合俄国的解放运动,充满爱国精神和公民责任感,许多诗篇忠实描绘了贫苦下层人民和俄罗斯农民的生活和情感,同时以平易口语化的语言开创了“平民百姓”的诗风,他被称为“人民诗人”,他的创作对俄罗斯诗歌以及苏联诗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著名作品有《秘密》、《未收割的田地》、《被遗忘的乡村》、《诗人与公民》、《大门前的沉思》、《叶廖穆什卡之歌》、《货郎》、《俄罗斯妇女》、《严寒、通红的鼻子》和《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等。

为理想孤注一掷

1821年11月28日,涅克拉索夫出生于乌克兰波多里斯克省涅米罗夫镇。他的父亲是一个军官,在雅罗斯拉夫省有一座不大的庄园。他母亲是一个地主的女儿。涅克拉索夫3岁左右,他的父亲退职了,带着全家来到雅罗斯拉夫省祖传的庄园格列什涅沃村。涅克拉索夫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但是,涅克拉索夫的童年并不美满。他的父亲是一个粗暴无知、剥削成性的典型地主,也是一个“阴森森的不学无术的人”。他在家里收养了几个农奴情妇,整日里和她们鬼混,要么便是带人去打猎消遣。在这里,涅克拉索夫每天看到的都是农奴遭受鞭笞和剥削的悲惨景象。

涅克拉索夫的母亲是一个有教养、天性温柔而又富于理想的女人。丈夫的专横和残暴使她整天沉溺在忧郁和痛苦之中。她把自己全部的天赋才能都献给了孩子们。在母亲的陪伴下,涅克拉索夫度过了童年的最美好的时光。“当暴虐在狂欢,犬舍里猎犬在号叫,暴风雪吹打着窗户的时候”,母亲绘声绘色地给他讲述迷人的俄罗斯童话和民间传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转述莎士比亚、但丁、普希金、莱蒙托夫的不朽诗篇。她那充满了高贵和柔情的故事,她那对农奴同情和关心的态度,减轻了周围生活给予孩子们的沉闷印象。

涅克拉索夫父亲的庄园坐落在著名的“弗拉基米尔”大道近旁,它是西伯利亚流放犯的必经之路,是一条“被无数的脚镣磨平了的道路”。年幼的涅克拉索夫常常呆立在大道旁,看着这些衣衫褴褛的流放犯,拖着沉重的脚镣,一步步艰难地走过去。“他们是些什么人?他们犯了什么罪?为什么要这样折磨他们?”诗人幼小的心灵里常常发出这样他当时无法回答的疑问。

在庄园不远处的山脚下流过伏尔加河。诗人把伏尔加河称为他的生命的“摇篮”。童年时,他几乎每天都和同年龄的农民孩子在伏尔加河上玩耍:洗澡,划船,背着猎枪在小岛上游逛。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的下午,涅克拉索夫又和往常一样,跟着几个农民孩子来到优美辽阔的伏尔加河岸上。他看到一群衣着破烂的纤夫,踏着滚烫的沙子,迈着沉重的步伐沿着河岸痛苦地拖着货船走着。他一眼便认出了纤夫群中领头的刚宁神父——他被沙皇免了职。神父肩膀宽阔、包着头巾、穿着补丁衬衣,有着一副古代哲学家智慧的面孔。此刻,他正用哀愁的目光凝视着前方,似乎在抱怨这不幸的命运。同刚宁并肩而弯腰行进的是一个长着浓密头发和胡须、带着微笑、身强体壮的大力士。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显得忧郁的高个子农民叼着烟斗,无精打采地挺直着他的身子。他旁边的那个有着结实肌肉的、矮壮的水手依尔卡,却略微抬起他的头,他那往上凝视的目光中充满着诅咒、愤怒与抗议。处在这一群人中的那个穿着红上衣的少年拉里卡,前几天还在和他们一起玩耍,如今他也背上了这种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重荷。拉里卡右面患着肺病的老头,由于身体虚弱和疲惫不堪,正用袖子在擦着额上的汗珠,看他那张精疲力竭的面孔,微微张开的嘴唇和无力的目光中充满着多少辛酸和痛楚啊!涅克拉索夫不忍再看下去了,急忙调过头跑回家中。但是,纤夫们气喘吁吁哼唱的《伏尔加船夫曲》却久久回荡在他童稚的心灵里。这一切——家里农奴的悲惨命运、纤夫们深沉的歌声和流放犯踉跄的身影,都在诗人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唤起了他对劳动人民由衷的同情。

11岁那年,涅克拉索夫进了雅罗斯拉夫中学。这里的中学教师多半都是些不学无术的人,学生们在教室里打学生,教师们互相斗殴。涅克拉索夫不愿意学习这里的功课,课外时间都用来读书。普希金的诗篇常常使他振奋,少年的涅克拉索夫就开始向往着诗人的荣誉。他在小本子上写下了他最初的诗作。在17岁时,他就已经写了一卷诗稿和一部长篇小说。父亲不愿意在儿子的生活费用和学习上耗费金钱,当他读到五年级的时候,他父亲就把他带回乡下去了。过了近两年,在1838年,这位父亲把17岁的儿子打发到彼得堡去,让他进入贵族子弟可以靠公费受教育的武备中学学习。但军界的前程吸引不了涅克拉索夫,他一心想进大学;他的母亲支持儿子的文学志趣,也盼望儿子能上大学。

于是,涅克拉索夫违背父命,设法进了大学读书,做了大学的旁听生。他父亲听到这个消息后暴跳如雷,立即宣布断绝对他经济上的接济。涅克拉索夫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里,没有钱,没有住处,也没有朋友。一个人处在这样的困境中而不灰心丧气,是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气啊!涅克拉索夫没有气馁,他为谋生进行着艰苦的斗争。为了糊口,他在劳动的重压下,消磨掉了青春的年华。

有一段时期,涅克拉索夫还能勉强维持生活,但是后来他那点可怜的东西都卖光了,甚至连床铺、褥垫和军大衣都不得不拿去卖了,只剩下两件东西,一张小地毯和一个皮枕头。那时他住在华西列夫斯基岛上,一间窗户临街的半地下室里。涅克拉索夫躺在地板上写作;人行道上过往的行人打窗前走过,常常停下来观看。这使他很生气,于是他就把这里面的百叶窗子关起来,只留一丝缝隙,让光线透进来照着他写作。有一回,涅克拉索夫靠着一块黑面包过了3天,女房东走进来对他说,她再忍耐两天,过期就要把涅克拉索夫赶走。听了女房东的判决,涅克拉索夫躺在地板上,心里倒挺舒坦,接着又提起笔来时续时断地写作。突然,门槛出现了一个身材魁梧、相貌英俊、穿着浅灰色雨衣的人。

原来这是涅克拉索夫新结识的一个青年朋友。他是学艺术的,生活和涅克拉索夫一样穷困潦倒。他建议涅克拉索夫搬到他那里去住。后来他俩就住在一起,一同挨饿,一同找工作,甚至俩人共同用一件军大衣,共穿一双皮鞋,所以不能同时外出,只好轮流上街。年轻的涅克拉索夫困在彼得堡,没有熟人,没有工作,生活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整整有3年,涅克拉索夫差不多每天都过着挨饿的生活。不仅吃得差,而且还不是每天都能吃到东西。有好多次,他跑到莫尔斯卡雅街一家有报纸看的饭馆里,什么吃的也没有要,拿过一张报纸装作看报,小心地把盛着面包屑的碟子移到面前吃起来。

然而,这不过是偶然的事,经常做是不行的。他不得不找点临时工作来做,挣点钱来换面包。于是,他去教报酬十分低微的课,到报社和小型杂志社做帮工,抄写台词,给歌剧演员编写讽刺歌词,也去做校对。遇到特别困难的时刻,他就到干草场去,在那里,为了换得5个戈比或一块白面包,给农民写信、写状子,替不识字的人签名画押。

在那些饥寒交迫的日子里,涅克拉索夫从来没有放弃写作。在大约7年的时间里,他尝试了所有的文学体裁:他写了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吉洪·特罗斯尼科夫的一生和遭遇》,这是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写了大小12个中篇和短篇小说;写了长短14个剧本;他还写过童话,以及无数的诗篇和评论文章。青年时代的涅克拉索夫在这个时期作品产量之多,体裁运用之广,在俄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但凡有成就的人,大多是历尽千辛万苦,在炼狱中突出重围。涅克拉索夫的故事给我们以启迪:不要被命运摆弄,而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对苦难逆来顺受的人,只能在“天意”里自生自灭。而忍耐、坚韧的灵魂,总会拥有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