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多年间的作品,计305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一般认为这种编排和分类主要是根据音乐的特点。
风,是乐曲的意思;国风,是各诸侯国的地方乐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人认为周王室一带的乐歌是正声,即是雅乐。颂,是舞容的意思,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又有乐歌又有舞蹈。
《诗经》中的作品,从年代说,绵延五六百年之久;从地域说,有15国之广;从作者说,有贵族文人的作品,又有民间歌谣。
《诗经》的内容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它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周代的社会面貌,诸如劳动生活、阶级斗争、风俗习惯以及各个阶级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小雅》和《大雅》中所收的诗作有一部分是政治讽刺诗,大都是贵族文人和下层官吏的作品。这些诗篇揭露了社会的矛盾、批判了黑暗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愤慨和一定程度的觉醒。其思想内容是深刻的。
《诗经》中还收有一组古老的民族史诗,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人民的创造力量。
此外,在《颂》和《雅》中还保存了一些反映古代社会生产情况的诗篇,反映了当时农林畜牧业的情况。
《诗经》中大部分诗篇,特别是民歌部分,有着高度的艺术成就。首先,它表现了劳动人民纯真、深厚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小雅》中的政治讽刺诗密切联系时政,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针砭了时弊。这些诗篇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为后世的诗人和作家提供了优秀的范例,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其次,《诗经》中大量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朱熹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七月》《静女》同样是直陈其事,前者絮絮而谈,讲了农夫们一年的劳动过程,后者却是抓住一刹那类似戏剧动作的细节“搔首踟蹰”来描述,足见同样是赋,其风格特色却是多种多样的。比,是通过比喻使事物的形象更显明,更能揭示本质,如以硕鼠比剥削者,更能揭示其贪婪害人的本质。比,还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如《王风·黍离》中“心中如醉”、“心中如噎”的诗句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忧愁的心情。兴,用于起头,起着渲染烘托、引起联想等作用,以增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种艺术手法也为后代的诗作和民歌所继承。
此外,《诗经》是乐歌,所以结构上有重章叠句的特点,这种回环复沓的手法可以加强抒情的效果。诗句以四言为主,也兼用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或八言,其句式是根据表达的需要而灵活多变的。《诗经》的语言,特别是国风,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更富于音乐美。
《诗经》是我国诗歌史上光辉灿烂的第一页,它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诗经》对我国文学最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反映现实、表达人民思想感情的现实主义感情。这一优良传统为我国历代伟大的诗人和作家所继承。这也是中华民族能在千百次磨难中奋起并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的原因。
楚辞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所创作的楚辞,是在楚国民歌和巫歌的基础上加工提高而产生的一种诗体。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及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是《诗经》后,最具有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最为雄伟壮丽的诗篇。诗篇文采绚丽,想象奇特,运用了多种多样高度纯熟的艺术手法,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润色而写成的大型祭歌,并以古代乐歌为名。《九歌》的歌词是一组瑰丽多彩的抒情诗,有对天地神祇的热情礼赞,又有人神相爱的优美恋歌,还有对烈士英灵的悼念,感情真切,韵味隽永,想象丰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调。
汉乐府
汉乐府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所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它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现存下来的汉乐府民歌,不过40余首,但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胡应麟《诗薮》卷一说:“汉乐府采摭闾阎,非由润色,然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后世言诗,继自两汉,宜也。”
《陌上桑》是汉乐府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和称颂。这首诗最早录于《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玉台新咏》也收有此诗,题为“日出东南隅行”。
唐诗
唐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诗歌,唐诗的发展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时期。
在唐高宗时期至武后初年,诗坛上出现了有名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社会地位较低,是距离宫廷较远的中下层诗人。初唐四杰在摆脱齐梁诗风、扩大诗歌的表现领域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初唐后期,以更坚定的态度大力反对齐梁诗风的是陈子昂,他在著名的理论文章《修竹篇序》中提倡《诗经》以下已形成一种优良传统的比兴作风,标榜“汉魏风骨”,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这是在复古的旗帜下来倡导革新,要求诗歌创作积极反映现实,表现进步的倾向。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也体现了他的理论主张,在代表作《感遇》诗38首中,有不少是感慨时事、讽刺现实、抒发理想、感怀身世的作品,都有较好的思想内容。
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诗歌创作繁荣的顶峰,许多富有创造性的优秀诗人,继陈子昂之后把诗歌创作推向了一个波澜壮阔的高潮时期。充满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诗风是这一时期诗坛的主流。
诗歌欣赏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等优秀诗人写了许多边塞诗,形成盛唐浪漫主义诗风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王昌龄特别善于运用七绝的形式,当时负有盛名。盛唐进步的边塞诗人在战争问题上表现的态度是比较全面的,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从国家、人民的利益角度来认识战争的性质,另外他们诗中那种不怕边疆艰苦、充满豪情壮志的气概也是很有鼓舞力量的。
盛唐时期另一些诗人如王维、孟浩然,多有歌咏山水之作,也形成一派。
“安史之乱”是唐代政治经济发展的分界线,也是诗歌创作的分界线。
李白、杜甫就是跨在这条线上的两个伟大诗人。李白是盛唐浪漫主义诗风的杰出代表,在他的《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著名代表作中,表现了远大抱负不能实现的激愤和忧郁,以及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的鲜明性格。诗人对封建权贵傲岸不屈,对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却深表关心。他的诗擅长于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奔放的格调来表现强烈的感情,是在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大力发展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伟大诗人。杜甫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
之后,当时唐王朝支离破碎,人民苦难深重。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重大矛盾,讽喻时事,倾向鲜明,充分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深挚感情。杜诗的艺术特征是写景状物、叙事抒情都精细准确,富有形象感,风格雄浑苍劲。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
中唐之后还有以下几个比较重要的诗歌流派。
第一派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以揭露现实矛盾、反映人民苦难为主,形式上力求通俗浅近,易于流传。白居易写成《新乐府》50首,正式标举“新乐府”的名称。大量写作这一类诗的还有张籍、王建、李绅、元稹等。其中张籍、王建年龄较大,写作乐府诗也较早。他们都只做过小官,贫寒一生,不满现实,诗作的内容和风格都很相近,所以世称“张王乐府”。元稹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在新乐府运动中的作用仅次于白居易。他写了不少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讽喻诗,代表作《田家词》反映在外族入侵和藩镇割据的情况下,人民所遭受的苦难。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揭露并讽刺了安史之乱以前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也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社会的荒废衰败。虽是写玄宗时事,实际上也是针对现实而发的。
第二派苦吟派
这一派的诗人力求在艺术上有新的开辟创造,也写出了一些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好诗,并力求做到将深厚的内容和精雕细琢的形式相结合。
第三派政治革新派
这派诗人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进步的政治主张。柳宗元的主要诗作都写于政治革新失败、遭到贬谪的时期,内容是抒发悲愤抑郁和思乡忆旧的情思;也有一些诗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生活,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
第四派中唐浪漫主义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的诗也带有明显的苦吟派特色。由于生活的狭窄和艺术上追求险怪,他有许多诗歌流于晦涩荒诞,往往仅有奇句而缺乏完整的抒情意境。李贺在艺术上勇于创新,在形象的熔铸、色彩的调配以至格律上的安排上都苦心经营,竭力显示独特的个人风格,为浪漫主义的诗歌艺术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
第五派晚唐诗人
晚唐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国势衰落,诗人在现实面前无法有所作为,只能反复吟咏,将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蕴义深刻。杜牧写得最好的诗有两类,即咏史诗和写景抒情诗。在形式上杜牧最擅长七绝,风格俊爽,情味隽永,在晚唐独树一帜。李商隐有进步的政治思想,但因为受到牛李党争的连累,政治上很不得意,他的咏史诗,或借前代帝王的荒淫误国来讽刺当时的统治者,或表达个人抱负不得施展的感慨。他的爱情诗尤其有独特的艺术成就,在艺术上多用典故,形象新奇,词采华艳,耐人寻味,但有时也流于隐晦神秘,难于索解。
诗歌名篇赏析
《行路难》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时写的,诗的主题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集中地表现了诗人的追求和幻灭,流露出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绪。作者虽然因为理想不得实现而悲愤万端,但仍未失去进取的信心。全诗的思路紧紧围绕着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而迅速展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两句极言酒宴的奢华,但诗人面对清醇的美酒、珍奇的佳肴,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内心有无限的惆怅和愤懑。
“停”“投”“拔”“顾”4个连续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即情感的激荡变化。丰盛的酒馔,消解不了失意的苦闷;诗中夸饰饮宴的豪华,则是从反面烘托诗人内心的茫然。以下四句正面写“心茫然”的原因,那就是:“行路难。”诗中写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前两句先以险山恶水生动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政治道路的坎坷。他想要渡过黄河,但坚冰堵塞了河道;想要登上太行山,但大雪封锁了山路——这正像诗人想要辅佐帝王,施展抱负,但却不为权贵所容,被迫辞京放还的惨痛经历。诗人瞻望前程,不禁深感惆怅。后两句合用了吕尚和伊尹的典故。
他们两人都是上古时代的圣贤,又都是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得遇明主而受重用。
诗人在这里提到他们,既是以此自况,说明自己也有济世拯时的远大抱负,又为自己没有这样的幸运而感叹。所以诗人接下去唱道:“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现实是荆棘遍野、步履艰难的。诗人仿佛走到了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他彷徨徘徊,无所适从。于是,久郁在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往,使他发出了“行路难”的连声浩叹,并大声疾呼: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如今在哪里呢?这和上面的“拔剑四顾心茫然”相呼应,是感情在尖锐矛盾中的又一次激荡。这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惊心动魄,感人至深,足以引发一切壮志难酬之士的强烈共鸣。另外,在这感情激越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节奏急切,音调高亢,使诗情得到充分的抒发。但在诗的最后两句中,诗人又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希望的强音,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境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倔强而自信的诗人并不因为世路艰险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坚信,总有一天会乘风破浪驶向理想的彼岸。这首诗充分地表现了李白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所展开的积极思想斗争。这正是他的浪漫主义精神的一个显著特征。
宋词
宋代的词极为兴盛,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元曲并称的一个高峰。
宋词在思想艺术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被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
北宋初期的词多受五代花间词的影响,当时最有成就的词人是晏殊和欧阳修。
他们的创作继承了南唐的词风而又有所变化,创作出了一些清新流丽的作品。
到了柳永,词便有了显著的变化。他开始创作长调的慢词,从都市生活中汲取素材,大量使用铺叙的手法来描写景物,在词中表现都市风貌和民间风俗。
词到苏轼,又有了重大的发展。苏轼才气纵横,感情奔放,他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不仅引诗文的内容入词,而且采用诗文的句法写词,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丰富了词的意境,提高了词的地位,使词从旧的传统中解放出来,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体抒情诗。
苏轼在婉约之外又创豪放词派,开了南宋张孝祥、辛弃疾等爱国词家的先河。两宋之交,以词写抗金爱国之思的词人,有李清照、张元幹、张孝祥等,其中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稍后出现的辛弃疾及辛派词人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人,更有不少表现慷慨昂奋的爱国激情的作品。尤其是辛弃疾,他在苏轼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词的表现领域和艺术手法,形成了宋词发展的高峰。他是融豪放、婉约两派艺术特色于一家的集大成者。
南宋中期以后,以姜夔、吴文英为代表的格律派词人讲究字句格律,追求典雅工丽,把词引向了脱离现实的道路,导致了词的衰落。
词名篇赏析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