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艺术与审美读本
28456300000013

第13章 文学艺术欣赏(4)

《红楼梦》产生于康乾盛世,其基本思想是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描写贾府这一封建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全面而深刻地批判封建社会,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贾府这个典型的封建贵族家庭,是封建社会的缩影。作者在贾府广泛的社会联系上,以大量生动的生活细节和众多的人物命运,对这个家庭作了多方面的揭露:贾府在生活上惊人的穷奢极欲,在经济上的日渐枯竭,在精神上的空虚堕落,在政治上的残酷统治,以及这个家庭内部不可克服的重重矛盾。通过对这个家庭衰败过程的描写,作者暴露了封建阶级的寄生性、腐朽性、反动性,表现了其不可逃避的灭亡趋势。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小说像《红楼梦》这样全面而典型地反映封建时代的生活,这样深刻有说服力地预示封建阶级的必然灭亡命运,因此,人们称誉《红楼梦》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是曹雪芹对本阶级罪恶的判决书,是他哀悼本阶级灭亡的沉痛挽歌,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带有新特点的封建贵族叛逆者形象。

贾宝玉身上融进了作者的一些生活经历。这个形象思想性格的特征是鄙弃功名利禄,否定读书做官的人生道路;轻视封建主义的伦常秩序,不看重封建的等级和名分;否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对女性比较尊重;不满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追求自由的爱情。宝玉的性格既表现了多方面的叛逆性,又呈现了一种复杂的状态。显示了一种新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承受着封建制传统的沉重压力,纨绔子弟的习气,虚无主义的宿命论的思想,表现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宝玉在叛逆中有保留,在反抗中有痛苦,这个形象体现了将死未生的历史过程中某些本质方面。

封建贵族女性叛逆者林黛玉,具有诗人气质和出众的才貌。她蔑视封建礼教,支持贾宝玉的叛逆行为。她主要的性格特征是孤傲清高,敏感任性,口齿尖利,多愁善感。林黛玉在丑恶和庸俗的周围环境中坚守高尚的情节,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作者以极大的同情,描写她伴随爱情而产生的痛苦的忧郁。黛玉这个形象是对过去妇女反封建叛逆形象的继承和发展。

爱情描写的新颖性。曹雪芹在处理爱情这一传统题材时,继承、发展了前代小说、戏曲中爱情故事的反封建传统,又突破了过去爱情描写上一见钟情、郎才女貌的俗套子,细致描写了宝玉、黛玉爱情的发生、发展、成熟以至被毁灭的全过程,表现了一对叛逆者在长期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上的真正爱情。曹雪芹还打破了爱情故事大团圆结局的传统思想和写法,描写了宝黛悲剧,一方面反映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另一方面也有力地说明了一种新的与封建主义格格不入的思想意识,已在萌动、生长,它虽然微弱,却预示了封建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红楼梦》对爱情的脱俗描写,使人耳目一新。它第一次明确提出爱情必须有思想一致的基础,闪烁出了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光辉,在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意义。

《红楼梦》的结构,突破了《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小说以几回篇幅集中写一人一事、比较单纯的直线发展模式,在适应作品特定内容的需要下,创造了严密完整的网式结构。

全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贾府衰败过程为副线展开情节,两条线索互相联结,互为因果,交叉递进,通贯首尾,步步深化了贵族阶级的诸多矛盾,也充分揭示了宝黛爱情悲剧的主客观因素。把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事件编织在一起,形成了有机完整的网式结构,展开了封建社会末期绚丽多彩的历史生活画卷。

《红楼梦》严谨完整的结构,标志着我国章回小说的结构更趋成熟完美。

《红楼梦》的独创性还表现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上。我国古典小说继承了演唱艺术的传统,把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融合在情节进展中,但《红楼梦》中则有大段单独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千百竿翠竹的潇湘馆,和黛玉坚守节操的叛逆性格、重于抒情的诗人气质融为一体。秋爽斋的开阔疏朗打上了探春性格的印记。《红楼梦》的环境很好表达了人物的性格。小说的心理描写深入、精细,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秘密。宝黛这对封建时代的青年男女,互相爱慕。第二十九回写宝黛诉肺腑,人物的内心独白和作者的剖析,把人物在恋爱中那种千转百回的心曲、甜酸交集的感情表达得细致而生动。

小说的语言是以北方口语为基础提炼加工而成的文学语言,它通俗而典雅,准确而精练,富有生活气息和神韵。在古典小说中,《红楼梦》的语言成就最高。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以来,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极高而又准确的评价。

古代散文

《左传》

《左传》是适应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优秀历史散文。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为孔子写的编年体史书《春秋》

作传,记述了春秋200多年的历史。旧题左丘明所作,据说他是鲁国太史,或认为与孔子是同时的人。唐以后的学者们多提出异议,经近、现代学者考证,一般认为《左传》是战国初期的作品。

《春秋左氏传》这一书名,意思是左丘明氏为孔子所写的《春秋》一书作解释和补充史实。《春秋》一书是贯穿着尊王的思想,反对诸侯僭越,希望恢复周天子大一统的权力;而《左传》,虽然是为《春秋》作传,但写作目的在于总结历史经验,所以能够从实际出发,对当时诸侯的霸业和掌握实际权力的卿大夫持肯定态度,其思想观点与孔子的《春秋》并不相同。这正说明《左传》是受这个新时代的思想影响并适应这个时代社会斗争的需要而产生一部新史书。因此它在记叙历史事件和描述人物言行中表现出显著的进步思想。

第一,怀疑天命,强调人的作用。

第二,民本思想。《左传》在强调人的作用的同时,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

第三,《左传》在叙述历史事件时,鲜明地表现了肯定或批判的态度。

《左传》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描写生动、语言精粹的历史散文巨著。它对后世的历史著作和一般散文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记载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语行事。多半是论学论政等简短的谈话片断。据史书记载,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死后才汇集成书。

《论语》一书是诸子散文早期的代表,具有其独特的风格。首先它记述的大都是简短的对话,具有简练自然、含义深远的特点。其次,在记述对话的同时,把人物的仪态举止、音容笑貌也一起描绘出来,能展示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再次,《论语》既是一部代表儒家政治、哲学思想的学术著作,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唐宋散文

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最为著名,他们是这一时期的散文运动代表者。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唐宋时期的散文所到达的高度。以下选取其中几位的代表作品说明。

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理论上的倡导者,也是创作上的重要实践者,是我国文学史上出色的散文家。《送孟东野序》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篇送行之作,在文体上属于赠序送。篇名提到的孟东野,即中晚唐之际的著名诗人孟郊,东野是他的字。孟郊是韩愈所赏识的诗人,也是韩愈文学主张的支持者。他一生处于贫寒境地,50岁时才做溧阳县尉,因此,诗中多有寒苦之音和抑郁不平的感慨。韩愈十分同情孟郊的不幸遭遇,怜惜他的才能。当孟郊到溧阳赴任时,韩愈为他写了这篇赠别之作,一方面替孟郊抒发内心的不平并寄寓自己不得志的感慨,同时又认为这种不幸处境会激发人们写出优秀的作品来,以此宽慰和勉励孟郊努力创作。

韩愈还写过一些短小精悍的杂文来感慨时事,往往借题发挥,富有新意,《马说》一文,即以千里马比喻贤才,揭露封建时代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象,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能识人、不善用人的愚昧。文章抒发的不仅是个人的怨愤,而且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怀才不遇之士的共同呼声。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柳宗元在永州所写的8篇游记,后人总称为“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其中又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这篇作品以优美传神的笔触,描绘了永州郊外西山山口西北的小石潭及其周围的凄清景致,并寄寓了作者在政治上遭受迫害的孤愤之情。

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该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写在《伶官传》之前的短序,全文分5段。

这篇序文集中体现欧阳修散文的风格,即善于把精辟的论述、深沉的感慨和婉转的语调结合在一起。平易流畅中抑扬顿挫,文短却含义深远,有很强的说服力。

苏轼的《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是苏轼的一篇具有论说文特点的带有考辨性质的游记散文,重点是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说明实地考察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描写、议论、叙述、抒情交错并用,打破了历来先叙事、后描写、再议论的常规,实现了自己“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主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的散文风格。

清代散文

和小说、戏剧相比,清代散文未免逊色,但也有大家,不乏佳作。清代散文流派不如明代繁多,最大流派为桐城派,因这派主要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桐城派创始于清初,延续到清末。它有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主张学习《左传》、《史记》、唐宋八大家古文,讲究义法。所谓“义”,就是文章的思想内容。

桐城派所提倡的思想内容,主要是儒家的一套封建伦理道德。所谓法,是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雅洁。这套要求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的写作理论,使人容易执法遵循,所以有影响。

在写作实践上,他们务求材料集中、语言简明,以阐明中心为原则,文章风格是简洁有余,生动鲜明不足。他们的创作取得一定成绩,有一些好的作品为人传诵。

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因《南山集》文字狱牵连被捕,被关在刑部监狱。他目睹身受了监狱里的种种黑幕,名篇《狱中杂记》以大量的事实,栩栩如生的描写,揭露了监狱中官吏贪赃枉法、坏人逍遥法外、无辜者负屈含冤的真相,抨击了司法部门的罪恶与黑暗。他的《左忠毅公逸事》记叙了明末东林党成员左光斗生前的轶事,以史可法为陪衬,把左光斗以国事为重、不计较个人生死荣辱的可贵品质写得慷慨激昂、情真动人。在桐城派作家中,方苞的文章比较深刻,能反映复杂的生活和社会的真实面貌。这个流派除了有明确的理论和一定的创作实绩外,作家和追随作家者众多,因此,在清代文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他有室名惜抱轩,学者称他为惜抱先生。少时家贫而体弱多病,学习刻苦。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历任山东、湖南副考官。《四库全书》馆开,任纂修员,不久,请病假辞官还乡,先后在梅花、钟山、紫阳等书院主讲,达40余年,所到之处,士子都以能入其门下为荣幸。他为了宣扬桐城派主张,使青年人便于学习古文,选辑了《古文辞类纂》74卷,选文700余篇。这是现代流传广、影响深的一部古文选本。

姚鼐少年时随伯父姚范学习经学,以姚范好友刘大櫆为师,学习古文,深受其影响。他发展了方苞、刘大櫆的理论,提出文章要义、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多读多做,要从模仿到自我脱化。姚鼐完成了桐城派完整的理论体系,使这个派别真正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古文流派。他是散文史上一位有较大影响的作家。由于生活经验所限,他的散文内容较贫乏,偏重形式,写景文章成就高。作品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

古代戏剧

中国文学发展到元代有一个显著变化:诗歌等正统文学衰落,通俗文学兴起,文学作品由以抒情为主转向叙事为主。元代建国时间不长,但是,作为元代文学主流的杂剧散曲却取得空前光辉的成就。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在文学史上一向被认为是可以和唐诗、宋词分庭抗礼的。

杂剧

我国戏剧的雏形,在唐宋两代已经形成,元杂剧则发展成为具有完整形式的歌舞剧,题材广泛,思想内容深刻丰富,并有高度的艺术技巧。

元代杂剧盛衰情况大体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指从金末到元大德年间约100年,这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杨显之等,他们的活动中心在大都。这一时期作品的主流是现实主义,少数优秀作品如《窦娥冤》,达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高度。此时流传下来的作品最多,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都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后期指元大德年间到元末约60年时间,此时杂剧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作家比前一时期少,作品数量质量皆不如前。重要作家有宫天挺、郑光祖、秦简夫等。杂剧中心也由大都移向杭州。

元杂剧的体制有严格的规定,每本一般由四折构成,也有插入楔子的。

每折由唱、科、白三部分组成。唱是主要的。每一折杂剧,唱曲的只限主角一人,其他角色只能说白。最纯粹的形式,全剧四折都由一个角主唱。

比较有价值的元杂剧作品一般是反映以下内容的: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阶级罪恶,表现人民的反抗斗争;反映妇女问题,同情妇女的不幸命运;历史剧;水浒戏。元杂剧的高超的艺术技巧多表现在安排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安排情节结构和语育技巧等方面。

散曲

散曲可以说是一种新形式的抒情诗,它是诗、词的一种解放,语言通俗,写情真挚细腻。散曲的体制可以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元代散曲的作家人数多,成分复杂,内容有很大差异。前期重要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养浩等,这些作家有的同时又是杂剧作家。他们的作品有较深刻的内容和朴素豪放的风格,个别的带有士大夫消极情调和小市民的庸俗作风。后期散曲家乔吉、张可久等,作品词句华美,消极思想更为明显。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却是上乘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