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如椽大笔写出了整个战争的斗争,写出了战争的特色和规模,渲染了金戈铁马的战场气氛,把整个赤壁大战描绘得如同油画一样色彩斑斓,富有立体感。把周瑜、诸葛亮两位主帅的韬略过人、指挥有度衬托得十分饱满、突出,并歌颂了孙、刘大军配合紧密,战功赫赫。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其根本经验在于联合作战的战略决策,战场上兵刃相见的结果证实了这战略决策的英明、正确。
赤壁之战规模宏伟,作战双方的百余万人马,在水中、陆上鏖战,战线由赤壁一直延续到华容,战斗不断,有大决战,有阻击战。内容繁复,场面转移快,但作者却能有条不紊地展现了交战的整个过程。他是如何选择角度展开战斗描写的呢?作者从人物着手来写战争。在决战阶段,孙、刘联军的主帅周瑜、诸葛亮已退居后台,坐等战功。曹军主帅曹操还在前台活动。曹操是这场战争的发动者,是作战双方都瞩目的人物。在战斗中,他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由不可一世的号称83万大军的主帅变成为只剩下27骑的残军领队,其间大起大落,颇有文章可做。因此,作者才巧取角度,以他为镜头的焦点,细致写出了他的败退过程。通过他的节节败逃,由水中到岸上,由东吴战场到蜀方的伏击圈,把整个战场作了一次巡阅介绍。作者把整个战斗过程集中在他的溃逃过程中来体现,用一个人的活动写出整整一条战线,展现全部战斗场面。这里有伏击策应,有战败后的陆续凑集;有乘胜追击,有择路而逃;有大场面,有小插曲;有群像,有特写。作者战局在胸,一一写来,井然有序而又曲折多变,有张有弛,松紧相间,节奏感强。由于人物始终在烽火弥漫的战斗背景上活动,因此,战场的紧张气氛非常浓郁,战斗的实感异常强烈,使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从千头万绪中,抓住关键人物曹操,通过他的活动展现整个战斗,把偌大一场战争写得清楚、紧凑而突出,表现了不凡的功力。
《三国演义》善于通过战争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赤壁之战中的人物很多,重点只有几个。在决策阶段,作者着力写诸葛亮和周瑜,在决战阶段,则突出了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是起过一定进步作用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小说中的曹操经过各个时代的艺术加工,已成为统治阶级权臣的形象,是极端利己主义的典型。他的突出特点是奸诈,小说同时写出了他的雄才大略。
曹操奸诈的性格特征,在赤壁惨败这个特定情节中,是通过他三笑一恸的反常举动来体现的。曹操83万大军灰飞烟灭,他却能在惶惶逃命中连连大笑。这笑写出了他虽大败却不气馁认输,还要发表议论,笑话对手“毕竟智谋不足”,“到底是无能之辈”,这说明了他仍然雄心勃勃。曹操削平北方群雄,欲鲸吞孙、刘,为的是统一天下。目下虽败而大志不改,日后还要重整旗鼓,再作较量。正因为这样,所以他还要以笑来稳定军心,鼓舞士气,渡过难关。败中大笑是曹操的一种策略。这种故作豁达的带苦涩的笑,也说明了他即使是在走投无路之际,在经过生死考验的亲信面前,也是不露真情而要戴上面具作表演的,真是狡谲之至。
作者用反常的笑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又用正常的怒和求来对照笑,写出曹操性格的多侧面。华容道因积水难行,曹操命令士兵运草堵塞。又命令人马践踏而行,死者不可胜数,哭声于路不绝,他怒曰:“生死之命,何哭之有?如再哭者立斩。”他把人马分为三停,有一停填了沟壑,他践踏着士兵的身体过沟。等过了险境,他回头看只有300骑随后,这触目惊心的一幕说明了曹操极端自私和残忍的本质。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为了保全自己,他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狠毒到了极点。为了保命,杀气腾腾的曹操也能低声求饶,华容道上,他欠身向关公求饶,用春秋之义乞求关公放过自己,这时的他活像一个可怜虫。总之,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他时而笑,时而求,时而恸,像一个演技精湛的演员一样善于表演。曹操安全逃回南郡后,总结这场战争是避免不了,但他又不肯承认自己骄傲轻敌,指挥失误。在饮酒时,他仰天大恸,以哭死去的谋士郭嘉来影射谋士未能为他出谋划策,推卸了战败的责任,使“众谋士皆默然自惭”,真是奸猾阴险。
作者在战争这个最尖锐的斗争环境中,通过曹操的三笑一怒一求一恸,描绘了一个奸雄形象。人物的动作描写很传神生动,“马上仰面大笑”“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在马上扬鞭大笑”“忽仰天大恸”“捶胸大哭”,动作幅度大,夸张而有戏剧色彩,写尽了人物的奸诈虚伪。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作者歌颂的“义贯千古”的英雄人物,作者突出了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义气。他忠于桃园结义的盟誓,效忠刘备“义不负心,忠不顾死”。关羽的重义里有“患难相扶”“祸福共之”的内容,但也有很大的局限,和水浒英雄的重义有本质的区别。他是尽忠于私,尽忠于个人,以个人恩怨为行动的根据。在赤壁之战中,他奉命把守最重要的隘口华容道,并在诸葛亮那里立下了军令状,保证不放过曹操。但在华容道上,他为曹操春秋之义的言论所打动,“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终于徇情卖放,义释曹操。”这种义,是把个人恩怨置于集体利益之上的认敌为友之举,是错误的报恩行为,其实质内容是忠。关羽这种有严重缺陷的重义,为明清统治者所利用。他们吹捧关羽,美化他,几次封他为大帝,到处给他建立庙宇,目的是要人们像他一样忠于统治者。《三国演义》也写出了关羽居功自傲、刚愎自大的缺点。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料事如神,才能卓越,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政治、军事、外交无所不能。诸葛亮的智慧和他所走的生活道路是分不开的。作为知识分子,他走着和一般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不同的生活道路。
他看不起“寻章摘句”的“世之腐儒”,他否定“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死读书道路,他重视实际能力。诸葛亮胸怀大志,始终注视现实生活的斗争,始终和现实生活、政治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他隐居隆中,就能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向刘备提出了据蜀、联吴、抗曹的战略决策。他了解实际,对客观事变有正确的分析和预见。他的智慧是高度认识社会的能力、实事求是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应变事变的能力的一种集中和概括。经过作家的夸张,这种智慧带有理想和传奇的色彩。诸葛亮的形象集中了人民群众长期积累的丰富斗争经验,又给人民群众以智慧和创造力量。诸葛亮是作为理想中的贤相人物,他对汉室和刘备忠贞不渝,竭忠尽智。他的忠贞,既有封建的正统观念,也有知识分子“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刘备死后,他为报答三顾茅庐和临终托孤的知遇之恩,独支大局,鞠躬尽瘁。诸葛亮在书中出场较晚,出场后就成为小说中的中心人物,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描写、颂扬他。郑振铎说:“一部三国,实际上为一部诸葛亮传。”
诸葛亮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他运筹帷幄,在战役的各个环节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他顾全大局,正确处理了和周瑜的关系,保证了抗曹战争的胜利。在决战阶段,他没上场,但我们能感到他无处不在。作者从明写曹操处处失算、步步都在他意料之中,暗写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稳操胜算。这种虚中见实的写法,使诸葛亮这一智慧的典型形象,生动地跃然纸上。
清朝小说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代文学是在明代文学的基础上发展前进的。小说、戏曲和其他讲唱文学在清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小说甚为出色,代表了清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文人独立创作的短篇和长篇小说已十分成熟。
戏曲亦有佳作,《桃花扇》《长生殿》这两部著名的传奇抒发了作者的兴亡之感,曲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叶后,文人的戏曲创作日趋衰落,地方戏的勃兴标志着我国戏曲进入了新的时期。弹词、鼓词等讲唱文学达到成熟,形成了说明艺术的高潮。弹词名篇有女作家陶贞怀的《天雨花》,女作家陈端生的《再生缘》《珍珠塔》《义妖传》等。诗文等“正统文学”走向衰落,但词和骈文出现了中兴之象。
清初的18年时间里,民族矛盾尖锐。文坛上多有表现民族感情、寄托故国之思和探索总结明亡原因的作品。顾炎武、屈大均等人的诗文,《桃花扇》《长生殿》《秣陵春》等传奇及小说《水浒后传》等都表现了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
随着清政权的巩固,统治者采取推崇程朱理学、发展八股取士制及大兴文字狱等措施,继续对文人施行高压和笼络政策。于是,学子热衷科举,很多文人被迫钻进故纸堆,专攻考据学。在这种风气影响下,文学创作中的复古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只有长篇小说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清代是文学的总结时期。大量诗话、词话、文论、曲论等理论著作对当代的创作进行了有益的总结,并对格律、语言、章法等作了专门的研究和阐述。王士祯的《渔洋诗话》、袁枚的《随园诗话》、张宗的《词林纪事》、刘熙载的《艺概》等各具特点,影响很大。清代做了大量文学书籍的整理工作,规模之宏大,选本数量之多都是空前的,这是一笔丰富的文学遗产。
清代的小说创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所达到的高峰,影响了清代文言短篇小说。其他文言短篇小说有袁枚的《新齐谐》、沈起凤的《谐铎》等。其中以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影响最大。这是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作者以篇幅短小的随笔杂记记叙了狐鬼神怪故事,充斥着封建道德的说教和因果报应的宣传,但其中较好的篇章揭露和讽刺了社会的不良现象。文笔简朴隽永,语言质朴淡雅,亦庄亦谐,又由于作者社会地位高,因此这部小说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和《聊斋志异》对峙的地位。
在章回小说方面,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标志着我国讽刺文学达到新的高度,对近代谴责小说产生了极大影响。曹雪芹的《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李汝珍的《镜花缘》是继《红楼梦》后比较优秀的一部小说,前半部通过唐敖等游历海外的见闻,间接抨击和讽刺了中国社会的某些不良现象。后半部通过100位才女的故事夸耀作者的学问和知识,反映了考据势力在小说领域内的影响。小说在思想上的突出之点是要求提高妇女的地位,书中女性不再是爱情故事中的主角,而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这在古典小说中是破天荒的。可惜小说艺术成就不高,人物形象苍白。陈忱的《水浒后传》写梁山未死英雄重举义旗,抗击侵略者,最后到海外创业,表现了浓厚的民族意识。但作者按照封建阶级忠臣面貌塑造起义英雄,损害了人物形象。《梼杌闲评》描写明代宦官魏忠贤和明熹宗乳母客氏勾结乱政、篡权的故事,表现了对明亡的罪责的分析和追究。
《好逑传》是一部较为优秀的才子佳人小说,描写了铁中玉和水冰心的恋爱婚姻故事。水冰心机智倔强,干练泼辣,和老一套的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形象不一样,有新意。这部小说在18世纪就被译成英、法、德三种文字出版,受到歌德的赞赏。《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后又一部以家庭为描写中心的白话小说,通过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暴露了现实政治的黑暗腐朽,在客观上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金钱势力的逐渐上升。
清代的优秀小说,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对封建制度和统治阶级的揭露批判达到新的高度,艺术表现有显著提高。
名篇赏析
《红楼梦》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巨著,共120回。前80回的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芹圃、芹溪。先世为汉人,后为正白旗内务府包衣(即奴仆)。从曾祖父起,曹家三代4人连任江宁织造共达60年。康熙6次南巡,5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曹家是百年望族,也是诗礼之家。曹雪芹祖父曹寅工诗、词、戏曲,他主持刻印了《全唐诗》。这样风雅的家风培养了曹雪芹全面的文学才能。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13岁以前,他在南京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雍正即位后,曹家势衰,这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殃及的原因外,还有曹本身行为不端所致。从1983年第二期《历史档案》所载,从清宫档案中新发现的曹获罪资料可知,1727年(雍正五年)曹自江宁解送织造物进北京时,骚扰驿站,苛索银两,被山东巡抚塞楞额参奏,再加上亏空帑银等罪,被免职,并查封了家产,家道遂落。几年后,曹家迁居北京。曹雪芹在西郊香山靠卖画和亲友接济,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终因爱子夭折,悲痛而逝。殊异的生活经历对曹雪芹影响甚大,使他对社会上种种黑暗和罪恶的认识比别人更全面、更深刻,对封建阶级没落命运的感受也甚为深切。这为他创作《红楼梦》
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红楼梦》是曹雪芹在继承我国古典小说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的伟大成果。《红楼梦》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主要表现在:主题的深刻性。